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胜利者的智慧传奇:兵法故事-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年初,吴汉大军在鱼涪津(今四川省东山北)打败公孙述部将魏党、公孙永,进围武阳。公孙述令其婿史兴率军援救,吴汉起兵迎击,将史兴击败。汉光武帝刘秀命吴汉:“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有10万余敌,千万不可轻视。直取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敌若不来,你转而诱迫之来攻,待其力疲气竭之时,便可乘胜袭击!”吴汉自以为敌人节节败退,已无斗志,便分兵作战。自己亲率步、骑2万余人攻取成都,在江北岸扎营。同时架设浮桥,令副将刘尚引兵万余人屯据江南岸,两军相隔二十多里远。
  刘秀得知吴汉分兵待敌后,很生气,责备说:“我告诫你多少遍,为什么遇事缭乱!你既轻敌深入,又与刘尚分别设营,若有紧急军情,不能互相接应。敌人如果出兵攻你,又以大部兵力攻刘尚,他被击破,你也完了。此时幸亏没有危急情况,要迅速返回广都。”刘秀立即颁布诏书,令吴汉收回成命。但诏书还未到,公孙述已任命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领兵10万余人,分20多路兵马攻击吴汉;又派1万多人攻击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救应。吴汉与敌兵激战一天未获胜,退回营寨,被敌将谢丰包围。此时,他才明白自己犯了轻敌的错误,便对众将说:“我们历经艰难险阻,转战千里,深入敌军腹地。现在与刘将军两处遭敌围攻,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若不尽快秘密突围到江南与刘将军合兵抗敌,后果不堪设想。大家要齐心协力,人自为战,定能战胜敌人,成败的关键在此一举。”众将领点头称是。于是,吴汉改善士兵伙食,增加马匹粮草,闭营3天,以逸待劳。他让士兵多立旌旗、烟火不绝,迷惑敌军。乘黑夜人静,吴汉大军悄悄突围到江南与刘尚军会合。
   。 想看书来

三、谋攻篇(4)
第二天,叛将谢丰派出一部份兵力阻击江北汉军,自己亲率大军攻打江南汉军。此时才发现吴汉军营空无一人,急忙退兵。吴汉大军斗志旺盛以全部兵力迎战,两军从拂晓一直激战到黄昏。汉军斩杀谢丰、袁吉,大破敌军。吴汉留下刘尚防御公孙述再犯,自己引兵退回广都。刘秀看了吴汉从前方送来的捷报后,十分高兴,答复说:“你回兵广都很对,公孙述决不敢丢下刘尚来攻打你。如敌攻击刘尚,你从广都率兵救援,敌正疲劳,你去猛打,定会胜利!”此后,吴汉引兵与公孙述转战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捷,最终攻克成都,将敌人基本消灭。吴汉遣轻骑袭焚成都市桥,蜀军将士极其恐慌,纷纷潰逃,公孙述虽极力禁止并诛灭其眷属,仍不能制止。刘秀决定劝降公孙述,下诏书诱之说:“如果你能及时降顺大汉,保证你宗族安全。”然而,公孙述却始终没有投降的表示,继续招募敢死队,企图顽抗。吴汉采用“践墨随敌”战术示弱于敌,将主力隐蔽。结果,蜀军上当,再次来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蜀军伤亡很大。这时,只听汉军营中一声炮响,一彪人马突然杀出,疲劳之敌惊慌失措,丢戈弃甲。公孙述身受重伤,当场毙命。成都之战,汉军以全胜告终。
    浅水原之战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省揚州)被杀害,隋朝灭亡。5月20日,李渊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登基做皇帝。国号唐,史称唐高祖。
  当时,群雄割据,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唐帝国,还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个历史的重任就落到了李渊第二个儿子秦王李世民肩上。李世民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就是西取陇右的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之战。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的富豪薛举,占领了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天水(今甘肃省天水),自称西秦霸王。这年冬天,薛举领兵进攻高墌(今陕西省长武北),李渊派李世民率军迎击。薛军来势凶猛,将骁卒悍。然而,千里远征,粮运困难,只宜速战,不宜持久。李世民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伺敌疲而后出战”的方针。他将唐军驻扎在营地,不论敌人怎样叫骂、挑战,也不论部将如何请战,他都不予理睬,不准出战,只等待“彼骄我奋”之机。恰好这时李世民生病,把指挥权交给长史、讷言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告诫他们说:“不要急于应战,等敌粮尽兵困之时,我的病也好了,再出兵打败他们。”但,刘文静等以为这是李世民不相信他们的指挥能力,便乘机在高墌(今陕西省长武北)城西南列阵,显示自己的力量,也没有设防。薛举闻讯偷偷摸摸迂回到唐军后面,突然袭击,唐军大败,损兵折将。李世民被迫退回长安。
  不久,薛举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继位。他是一个缺才少谋的暴徒,部下大都与他不合,私下里早就积满了怨恨。一些有才能的人竟装病不起,不愿为他出谋献策。为了消灭这股劲敌,李世民再度出兵西征。当唐军进逼高墌后,薛军派出大将罗睺引兵10万迎击,但李世民仍按兵不动,说:“我军刚打了一个败仗,士气不高,我应等待时机,待敌骄我奋之时可一战而克之。”两军相持60多天,薛军粮尽。这时,一个名叫梁胡郎的敌将偷偷跑出营寨,投降了唐军,将其内部情况一一告诉了李世民,秦王听了十分高兴,认为决战的时机到了,于是,布署少数兵力埋伏在浅水原,引诱敌军出战。自己率主力从浅水原北部出击,直捣薛仁杲后背,前后夹击,薛军腹背受敌,死伤数千人。唐军2千骑兵由李世民亲自率领,一路猛追潰逃的敌兵。出发前,其舅父窦轨劝阻说:“不可轻进,按兵先观察一下再说吧!”李世民说:“薛仁杲凶悍愚顽,若不乘胜歼灭,日后必成后患!”遂穷追不舍。傍晚,唐军后续部队赶到,与主力合兵一处,兵力倍增。强大的唐军迅速将退守在城里的敌军四面包围,饥困交加、筋疲力尽的薛军再也无心恋战,夜半,守城士兵弃城而出,纷纷投降。次日,薛仁杲情急无奈,被迫率数万精兵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返回长安。
    陈桥兵变
  公元959年,后周君主柴荣亲自率兵征伐契丹,正要追奔逐北攻取幽州时,不幸突然病逝。他的皇位由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继承。
  赵匡胤是周世宗柴荣手下的一员大将,任“殿前都点检”,即最高统帅,掌握皇家禁军的实权。因而,遭到一些奸臣的猜忌,总想陷害他,迫使他交出兵权。柴荣病故后,对赵匡胤欲加之罪的活动日益加剧。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借镇州送来的假情报,命他率禁军抵抗入侵来犯之敌。范质等还密谋趁赵匡胤离京之时,发动政变,搞掉他。此外,他们还派人在京城到处散布谣言:“点检为天子”,妄图搅乱人心,企图混水摸鱼。赵匡胤对此了如指掌,临危不乱,决定来个顺水推舟,将计就计。他让一个通晓天文的部下去算一算天相,那人算了一下就说,现在的太阳下面又出现一个太阳,是“天意”要让赵匡胤当皇帝,就这样稳定了军心。
  当晚,赵匡胤率部到离京城北二十里的陈桥驿站驻扎。深夜,一些将士议论说,当今皇帝才7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懂什么呀?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也不迟。“对呀!”有人应声道,大多数人都赞成“立赵检点为天子”。第二天一早,众将士拥进赵匡胤的卧室,手持兵器齐声说:“诸将不可一日无主,我等愿拥立点检(太尉)做天子!”然后,他们不容赵匡胤分说,就把早已做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然后,大家把他推上马。回到开封,赵匡胤登基坐殿,就这样兵不血刃当了皇帝。赵匡胤顺应时代的潮流,审时度势,用和平方法夺取皇位,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和战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谋攻篇(5)
公元960年,陈桥驿发动兵变后,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仍称东京。
    跨越东海 驱逐荷夷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但是,明末朝政腐败无能,荷兰人便趁机入侵台湾,在那里建立了血腥统治。荷兰人揆一霸占了安平湾,修筑了一个城堡叫赤嵌,他把耕牛全部冻死,又把台湾人卖到爪哇去当奴隶。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红毛鬼子害人精,
  放火杀人挖眼睛。
  打死我们的亲兄弟,
  烧死我们的父母亲。
  打破我们的蛇罐子,
  抢走我们的金和银。
  台湾变成活地狱,
  盼望东海来救星。
  后明隆武帝在福州建都后,举起了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的大旗。出身将门的郑成功(1624——1662年),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能文能武,深受隆武帝的器重,赐姓朱,封“忠孝伯”。人们叫他“国姓爷”,后隆武帝又封郑成功为招讨大将军。可是,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个软骨头,在清兵压境的危难时刻,竟投降了清朝,母亲不幸死于乱军之中。对于母亲的死,郑成功十分愤怒和悲痛,毅然“背父报国”,“抗清复明”,决心为含恨去世的母亲报仇雪恨。他赋诗说:“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廷闱泪泗流!”38岁的郑成功开始在福建厦门的鼓浪屿操练水兵,并多次南征北战,击败清兵,名声越来越大。
  公元1661年,郑成功决心跨越东海,收复海岛台湾。他留下夫人和儿子郑经等一部分人马坚守厦门,自己亲率万精兵,分乘几百艘战船东征。郑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乘风破浪向台湾进发。他的座舰,一马当先,行驶在船队的头里。他对水手们说:“弟兄们,我们要在明天早晨赶到鹿耳门!”大家齐声答道:“大将军,我们明早一定要到达鹿耳门!”“我们要报仇雪恨,收复台湾!”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两天后,郑军船队乘大潮顺利地从鹿耳门登上了台湾岛,与驻守在那里的荷夷展开了英勇搏斗。荷夷节节败退,龟缩在赤嵌城(今台南地区)负隅顽抗,一时很难取胜。这时,有人献策说,赤嵌城的水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如果切断水源,敌人就会不攻自破。郑成功听了很高兴,立刻派人去城外高地切断水源。没有了水,荷兰人揆一慌了神,赤嵌是他苦心经营40年的老巢,如今毁于一旦,能不着急吗? 揆一不得不下令撤退了。对热兰遮和其他地方的敌人,郑成功采取分割包围、断绝粮源的方法,使之坐以待毙。郑成功收复赤嵌后,对荷兰人雅可布说:“请你转告揆一,台湾是中国的疆土,不允许外国人霸占。我这次来,是来开垦种地的,如果督办阁下肯放下武器,献出热兰遮,我们一定保证你们安全离开!”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康熙元年即1662年2月1日,荷夷所在各处纷纷挂起了白旗,荷兰总督揆一宣布投降。
  荷兰侵略者灰溜溜离开了台湾,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
   。。

一、势篇(1)
本篇论述的中心是战争中的“奇”与“正”的变化,“择人而任势”,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法,出奇而制胜。作者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投敌所好,诱其上钩的作战原则。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讲解:
  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造成和利用有利的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和管理小部队一样,是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打敌之大部队和打敌之小部队一样,这是方阵排列组合问题。全军能在遭受敌人进攻的时候而不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运用问题。军队进攻来犯之敌,要能像以石击卵那样,所向无敌,这是“虚实”的战术运用问题。
  一般来说,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兵制胜的人,其战法变幻莫测,像天地一样不可穷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像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四季更迭。音乐也不过是五个音符,变化起来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应为七种),变化起来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味,变化起来也尝不胜尝。这些都和行军打仗差不多,作战战术不过“奇”与“正”,可是变化起来就无穷无尽了,好比圆环,无始无终,无人能穷尽它。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闻讯出兵救卫,与郑军在北制(今河南省荥阳县境)相遇。郑军以三军部署在燕军的正面,另派出一部偷袭其侧后。燕军只注意了正面之敌,忽略了背后之敌,结果受到郑军小股部队的突然袭击,大败。《水浒传》是毛泽东很爱看的一本小说,甚至到了晚年,他还和友人讨论《水浒传》中的问题。他是把它当作一本描写老百姓反抗官府欺压百姓的政治小说来看的,并赞成反抗腐败官僚的梁山好汉。《毛选四卷》里有他引证林冲与洪教头对打的一段精彩文字。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好汉,愚蠢而霸道的洪教头连唤几个“来,来,来”,被退让的林冲看出破绽,放出一脚将他踢翻,出奇制胜。这和两军对垒道理一样,是以退为进,伺机破敌而争取主动的战略。
  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以致能把石块漂移,因为水势强大的缘故。凶猛的飞鸟以极快的速度搏击长空,以致能捕杀小禽兽。这是因为节奏合适,即短距离相接勇猛制胜。高明的将帅在战争中善于造成有利于己的态势,在适当时机向敌人发动猛烈攻击。这好比张满的弓,犹如一触即发的驽。旌旗纷纷,人马纭纭,貌似混乱实际训练有素;浑浑沌沌,迷迷茫茫,貌似糊涂却是聪明,是摆成圆阵待敌。示敌混乱,战前必须训练有素;示敌怯弱,战前必须有勇敢的素质;示敌于弱小,战前必须有足够的实力。严整而能示敌于混乱,勇敢而能示敌于怯弱,强大而能示敌于弱小,这就是指挥员“奇正”的战术。他能以假象迷惑敌人,投其所好引诱对方上当;用小利去调动敌人,诱其上钩,这就是取胜的妙法。
  将帅应善于造成对己有利的态势,而不苛求士卒,这就是要选择能“任势”的人来指挥作战。“造势”、“任势”、“示形”等等都是军事术语。“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①“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说:‘一着不慎,满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