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大军阀-第5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三月二十七日这天,波刚将军的起义军与二十二师联手,成功攻克缅甸中心城市密铁拉。当天下午三点钟,波刚将军在中国军方的授意之下,宣布成立缅甸共和国临时政府,并自任命为临时政府主席,正式通电全国,宣称“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自今日起成为主权独立国家”。

缅甸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消息,在缅甸以及整个南亚地区引起了广泛反应。

许多民族独立运动人士都感到信心大增,在中国的帮助之下,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已经有四个国家完成独立。这不仅提高了中国在亚洲的声威地位,更是极大的推动了“反殖民反侵略”浪潮的扩大化。

甚至就连印度内部都出现一些要求主权独立的声音,这正是英国政府感到最害怕的事情,一旦这种念想如同传染病似的扩大开来,日不落帝国最终还是要落下帷幕。

面对越来越失控的南亚局势,德里方面深刻认识到如果和谈继续拖延下去,他们手里的筹码就会越来越没有价值,到时候中国要么不再接受和谈,要么会开出更多的条件。万般无奈之下,弗伦奇元帅只能选择退让,决定接受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要求。

三月的最后一天,昆明收到德里的正式回复,弗伦奇要求罗哈德立刻准备议和条约,并且尽快签订下来。至于递交投降书会在停战之后的半个月内,弗伦奇亲自抵达昆明向吴绍霆转交。不过在议和条约里面明确规定,中方无条件释放所有战俘,包括道格拉斯·黑格元帅,并且英国政府不向中国提供任何战争赔款和其他不平等条约。

罗哈德在三个小时后带着这份议和条约找到吴绍霆,而吴绍霆的效率也不低,在简单的看过议和条约之后,仅仅做了一些细微的措辞更改,便立刻签署了下来。

在吴绍霆修改的部分当中,明确注明英国政府不向中国支付战争赔款等内容,仅仅只局限于亚洲战场的适用范围。他的意思很简单,现在中国可以什么都不要,但一旦欧洲大战结束之后,协约国全体战败了,到时候中国再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同盟国列强的瓜分。

和约签定的第二天早上,印度政府先行通电全亚洲,宣布英国在南亚战败的消息。

当天下午,昆明元首行营紧随其后发表了一份通报,表示已经接受英国投降,并下令南亚战区司令部终止所有进攻行动,各路部队转入维护占领区秩序的任务,在西藏的两个师后撤三十里,进入边防警卫状态。

不到十二个小时的时间,南亚诸国轰动不已。原本还在负隅顽抗的暹罗彻底失去信心,暹罗国王向大陆桥兵团递交投降书,下令曼谷守卫部队向中国军队投降。

在缅甸忠于英国的地方军队也纷纷宣布独立,在各自占据的区域建立军政府,转眼间整个缅甸就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分散在南亚诸国的中国各路军队欢欣鼓舞,他们不仅是为战争结束而感到高兴,更是为打败了不可一世欧洲头号列强英国而感到振奋。

当消息在中国国内传开之后,国民们再次受到一次巨大的情绪鼓胀,虽然经过中日战争之后,很多人已经认定中国早已经是与世界列强齐头并肩的强国,但这次逼迫英国政府递交投降书,不仅是证实了这一点,更是让中国获得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地域。

整个中国不再有任何租界和割地,之前清政府赔偿出去的东西,如今也都陆续收了回来。南亚战争虽然是一场侵略性的战争,但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同样是加强了中国南疆领土的安全性,截断了西方列强妄图从南亚大陆入侵中国的通道。

中国的报纸不遗余力的开始宣传造势,为新生的南京总统府和伟大的元首带来崭新的中华时代感到兴奋不已。除此之外,南亚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中国目前的对外战争基本上告一段落,包括沙俄方面也只是僵持,没有再继续向北方渗透。

不少资本家和经济学家开始抛出预测,中国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对外战争之后,不仅成为亚洲唯一的霸主,更将以战胜国的身份迎来国内经济规模的大幅度跃进。整整三年的战争已经消耗了太多国力,但付出总会有汇报,因为这些消耗奠定了未来发展的优越环境和国际政治基础,等到战争结束,中国的发展一定会是质的飞跃。

这件事确实是吴绍霆关心的一点,中国的军工业在这几年时间有突破的发展,但很多民用工业依然相对于落后。而且中国工业普及率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强大,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会利用这段和平时间加快国家整体的发展节奏。

不过在正式制订国内发展的细节计划之前,摆在吴绍霆面前的还有另外一项工作要优先处理,那就是关于对暹罗和老挝的殖民统治。

由于亚洲共同体计划一开始就打出了“反殖民反侵略”的口号,因此中国即便获得了对南亚的控制权,也不能如此明目张胆的推行殖民政策。

在昆明元首行营召开的“南亚国策会议”上,国策研究院的顾问以及总统府的外交官员们,前前后后提出了许多吞并暹罗和老挝的对策。事实上,老挝的情况要比暹罗好得多,因为到目前为止老挝依然是归属在暹罗的统治之下,老挝的国民早已经失去国家的意识。而中国完全可以借口无法帮助老挝组建合适的政府,因此只好代为治理。

吴绍霆对老挝的处理方案表示赞同,他决定将老挝分成七大行政区,行政级别暂定为“邦”,也就是故意取消老挝“国家”的概念,这七个邦拥有独立的司法、立法和执法等权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获得更多的主权,当然,除了军事和外交永久属于中国掌握之外。

其中三个邦由当地的名门望族出任总督,但这些老挝籍总督在就职仪式上必须宣誓效忠中国,并承认是中国政府的下属官员,同时与中国中央政府高级官僚的子女通婚,以此加强中国与老挝之间的民族融合。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31章,规划南亚

另外四个邦则由中国委派总督,所有总督都授予一等公爵的爵位,而公爵前缀称呼正好是所在“邦”的名称。这是中国荣誉制度改革之后,一等公爵第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封地,并且从此以后也成为一种惯例,中国在海外的领地享受真正的爵位封地。

除此之外,吴绍霆决定将老挝改名,以老挝中古时期的王朝名称“澜沧王朝”为依据,将老挝正式易名为“澜沧联邦”。他还要求在澜沧联邦的宪法里面,必须明确做出规定和注释,称澜沧联邦是名义上的合众联邦国,但中央政府的行使权力由中国中央政府代替。

在中国委派澜沧四位总督人选上,吴绍霆也拟好了名单,分别是为:占巴塞总督李纯,受封为占巴塞大公爵;色贡总督吴复甄,受封为色贡大公爵;琅南塔总督顾品珍,受封为琅南塔大公爵;沙里武耶总督朱培德,受封为万象大公爵,他也是唯一一个与封地名称不同的海外大公爵。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附属海外领土修正法案,所有在海外任职的总督极其附属官员,均是文职身份,在军事方面只享有地方卫队、宪兵部队和警察的调动权,其余扩编、练兵、预备役部队以及驻地新兵营全部归属国防部直辖监管。

不过考虑到非常时期,所以这项法案暂时不予执行,所有总督在上任之后仍然可以保留军职,直到战争结束之后再酌情另外安排。

澜沧联邦的成立不算什么难事,哪怕中国在老挝没有驻扎多少兵力,可是失去暹罗和英国两大靠山,老挝上上下下都还指望着有人能来主持大局,总不至于让黎明百姓饿死。因此对于昆明元首行营的安排,他们只能逆来顺受,甚至还能强颜欢笑表示支持。

然而在暹罗的问题上却显得要棘手许多,不仅因为暹罗本身就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而且在此之前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版图,既不能扶植军阀制造分裂,又不能明目张胆的宣布废除暹罗国号,实在是难以下手。

如果中国真的要强行吞并暹罗,势必会引起暹罗地方军的顽抗,一旦镇压作战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取得成效,到时候事情就会越闹越大,外界舆论就会抨击中国的入侵行为。倒头来只会平白无故的多增风险,这是得不偿失的事。

经过好几天的连续会议,吴绍霆总算找到了一个折衷的解决办法,他决定将暹罗按照澜沧联邦的方式分解整个国家。

既然暹罗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有着坚不可摧的统一政治,那中国就要针锋相对,利用各种手段专门来打击暹罗优势的地方,直至所有优势全部消失殆尽。

吴绍霆计划给予暹罗一个整体国家的名义,并且推行诸侯联邦制度,扶持拉玛六世为暹罗国王,然后将暹罗全国分化为十一个亲王封地和七个诸侯城邦,由拉玛六世的兄弟、子女分别获得亲王领地,另外则安排七个大贵族世袭诸侯爵位,并获得城邦的统治权。所有亲王封地和诸侯城邦都拥有一定独立的主权,也就是类似古代“国中国”的情况。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消弱暹罗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得所谓的中央政府仅仅是一个较大一点的独立城邦而已。而且中国又是扶植却克里王朝的血脉宗亲出任十一个亲王封地的领袖,不仅消弱了政治影响,让暹罗方面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拉拢这些暹罗皇室成员,让这些皇室成员拥有自己的势力圈和利益。

按照吴绍霆的设想,他就是要让暹罗皇室宗亲相互之间产生矛盾,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是人总会有私心,而面对权欲的私心自古以来超过所有道德底线,甚至连家常伦理都可以不顾。一旦这些亲王的势力得到巩固,并且拥有自己的力量,任何想要试图侵犯自己利益的人,都可以毫无顾忌的视为敌人,哪怕对方是父亲、儿子又或者其他亲戚。

中国方面所要做的,就是均衡这些亲王的势力,让他们不至于太过强大又或者太过弱小,并且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毕竟亲王数量越多,能够拉拢效忠于中国的几率也越大,同时相互之间制衡的程度也越强。

在七个诸侯城邦之中,吴绍霆安排两个城邦由中国将军担任诸侯,分别是:德乌敦城邦总督韩玉国,受封为德乌敦一等大公爵、德乌敦世袭侯爵;乌通城邦总督黄毓成,受封为乌通城邦一等大公爵、曼谷近畿世袭侯爵。之所以有两个爵位,前者是中华民国授予的对等爵位,而后者则是暹罗国王赐封的诸侯城邦爵位。

除此之外,吴绍霆还以协助缅甸和暹罗复国之后的经济建设为理由,建议缅甸和暹罗将南部部分领土出售给中国,换取一笔复国建设经费,从而达到尽快恢复国家基础建设的目的。虽然这只是一份建议,但中国在派出外交专员进行交涉时,却以帮助复国的名义,措辞强硬的要求缅甸、暹罗必须接受这个建议。

缅甸目前是军阀割据,波刚在密铁拉成立的中央政府能够直辖的地区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只能顺理成章的接受中国的建议。反正南部地区他管不了,倒不如用这些不在权力之内的地方交换一笔经费,既能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营,还能消弱南方的军阀。

至于暹罗在被中国强行划分为亲王诸侯联邦之后,中央政府的集权能力大不如前。

更何况失去英国这座靠山之后,暹罗财政赤字极其严重,国王甚至连大臣的薪金都发不出去。当然,这其中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失去英国的资助,同时也有“东亚经济复苏工程”暗箱操作,临门一脚的将暹罗经济命脉封死。

这就是之前制订的以经济为切入点,继而掌控暹罗和老挝国家大权的计划。

在内外各种压力之下,拉玛六世只能签署了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

关于缅甸和暹罗出售的国家领土范围,是西起缅甸丹老东至暹罗的攀武里,以这条横切面的线为界,以北的地区属于缅甸、暹罗各国,以南的地区则全部归属中国。总得来说,缅甸仅仅出售了两万平方公里的陆面国土,暹罗则出售了八万平方公里的陆面国土。

这部分地区是南亚次大陆与马来亚对轨接壤的地方,更是兼顾孟加拉湾、泰国海湾以及南沙海域的重要海上交通拦截线。获得了大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能轻而易举的将势力渗透到马来诸岛,以及更为广阔的印度洋和澳洲。

卷八:世界大战 第1132章,南洋特别行省

在购买这两块土地时,中国方面还是很注意国家形象,尽可能避免引起外界舆论的鼓噪,利用所有亲华的南亚媒体对外宣传,中国此举仅仅是一种商贸交易,用以缓解缅甸和暹罗的财政危机。同时还称,中国并不是慈善大国,也没有那么雄厚的财力援助太多国家,之前对越南、琉球、朝鲜等国家的援助,已经让国家财政承担了巨大压力,所以现在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来帮助暹罗、缅甸。

缅甸和暹罗出让的国土,将以出售地区的地产均价为参考,合计总金额大约是四亿三千五百万共和币。中国将在三年之内分十二批次支付清楚,所有拖欠的部分愿意承担利息。

事实上,缅甸和暹罗两国政府就算拿到这笔钱,最终还是会交还给中国。因此两国所要购买的工业、农业设备以及民生基础建设工程,百分之九十以上将会委托给中国商人来负责。而且这区区四亿共和币对于巨大的财政漏洞而言,根本是杯水车薪,到头来依然还要继续向中国贷款。

而中国也不会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因为支援了很多其他国家,所以暂时没有多余的财力支持缅甸、暹罗。当缅甸、暹罗的财政大臣抵达中国后,中国官方银行、民营银行、合资银行的代表排成长队去推销自己的贷款业务,巴不得这些国家能贷更多的钱。

既然是通过“合法途径”购买到手的领土,就像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一样,吴绍霆不必再费尽心思去想着如何统治这些土地,因为它们已经是中华民国的领土。他宣布将购买到手的土地合并为一个省,亲自定名为“南洋特别行政省”,成为中华民国第三十八个省级行政单位。

由于地理原因和国际政治影响,吴绍霆宣布“南洋特别行政省”暂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省府设置特别行政首长一职,统管全省民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在地方共设五个总督府,代替地方政府,总领地方政务和军务,相当于市级的特别行政首长。市级以下的县、镇行政单位,才设置县镇两级政府,协助总督府处理政务。

吴绍霆任命何福光为“南洋特别行政省”第一任特首,受封为南京一等大公爵。五位总督分别是:新南京总督师景云,新北京总督萧耀楠,新广州总督陈炯光,新天津总督王陵基,新武昌总督莫擎宇。这些总督所获得爵位,与他们所任职总督府的地名相同,除了在南亚战场的几位将军之外,其他尚在国内的人选要求一个月之内南下赴任。

同时,他还拟定在暹罗海湾的阁沙梅岛开设海军基地,另设一名海军总督。不过海军总督只负责海军基地的军务,民政事务不再其职权范围之内。

国策研究室的一名顾问希望将阁沙梅岛也改换名字,并且提议从元首的名字中取一个字,索性就叫霆岛。海军基地随同新岛名定为“霆岛海军基地”,总督自然也叫“霆岛海军总督”。这件事吴绍霆略作一番推辞,最终还是通过了提议,不管是沽名钓誉还是耀武扬威,对他而言一座小岛屿的名字不足轻重。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以及后世的历史记载中,人们普遍的认为澜沧联邦、暹罗王国以及南洋特别行省笼统的归纳为中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