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越沧海-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城门刚刚打开,守门军士例行盘查过往,见到来人立刻扎住拒马盘问了两句,对方倒也不敢造次,只是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回报道:“某等乃北面行营招讨使慕容大帅麾下信使,邢州急报,有契丹人大举南下,慕容大帅亲自督战邢州,命我们速速回京告急。”

所持文书勘核印信一并无错,守门军士一听说来人是从邢州前线而来,而且是殿前司副点检慕容延钊属下,也不敢细看,粗略扫了一眼就放入城去。反正这几个人放进城区也闹不出什么风浪来,要是耽误了大事儿,反而要吃不了兜着走——听说慕容副点检的脾性可不大好,尤其是几个月前刚刚被赵点检举荐提拔到了副点检的位置上,那叫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暴发之下愈发嚣张。

一刻钟之后,契丹入寇的消息就传入了紫宸殿内。因为是大年初一,百官除了级别够高、需要入宫朝贺的之外,余者都不用上朝,连办公都不用。兵部职方司也在放假,所有军情消息暂且不通,契丹究竟有没有入寇,除了听信使汇报之外,别无任何求证之法。

紫宸殿内,此刻正有四人在殿上二层陛阶之上接受柴宗训的嘉许劝慰——虽然其实是珠帘后面的符太后念一句,柴宗训跟着读一句而已——这也是柴宗训对于先帝托孤诸相的敬重之意。那四人,无非是冯道、范质、王溥、魏仁浦而已。

急报传来,满殿皆惊。

“冯相,范相。北虏入寇,此事却当作何区处?”符太后也顾不得应该躲在帘子后面用柴宗训当传声筒了,一个妇道人家惊闻此变,只能是扯着尖锐的嗓子仓惶问计。

“老臣以为为今之计当首先安定京师,不可使自乱阵脚,并且以大将统军征伐。然老臣素不明军事,还需范王二位多多劳心了。”

这个首先发言的自然是老不死的冯道了,冯道虽然历相那么多个皇帝都不倒,而且在朝中文臣俨然以他德望最著;但是侍奉的皇帝多了也有坏处,那就是绝对不会有皇帝让他干预兵事,故而正副枢密使这两个职位冯道从来没有接触过。如今的正副枢相正是范质、王溥,所以很显然冯道那个老狐狸就把球踢给范质王溥了。

符太后闻言立刻转向范质,虚心求问道:“那范相可有御敌的人选。”

范质原本还在犹疑,想招过那个慕容延钊的信使上殿对质,问明辽军出兵规模、入口时日,进攻路线等,当下也就向符太后告了个罪,请暂缓决策。

慕容延钊的信使被叫到近前,范质便在大殿上当众问道:“汝身居何职,慕容副点检令你入京报信时,可探明契丹人兵马多寡、从何路入寇,几日几时进的兵?”

为首那信使军官跪下行礼,恭敬答道:“回禀枢相,末将王彦升,不过是慕容招讨麾下一名普通的骑军都头,当日因军情紧急,而且契丹军有游骑四出即将围城,招讨大人害怕信使来得少了反为契丹人劫杀,觉得末将武艺尚可、骑术熟稔,这才让末将率本部数十骑为使。入寇契丹大军约摸有十五万众,向邢州而来,如今只怕已经围了邢州城了。”

“契丹人是几日入的境?”

“约摸是三日前,两三日前——末将是说,三日前晚间进兵越境,但因天色昏黑,大军斥候竟然未曾察觉,次日天明才发现时,契丹人先锋已经到了邢州城下。”

那个名叫王彦升的信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略微有一丝慌乱。冯道看在眼中,闪过一丝狐疑——虽然他从军事的角度完全看不出问题,因为他丝毫不懂军事,但是从他八十年乱世中察言观色的经验来看,这个人明显有不正常的慌张。

可惜范质此人却是耿介君子,当下只顾着从枢密使的专业角度掰着指头算路程——从河北邢州而来的信使,快马加鞭之下,两天到汴京也算是正常。但是既然如此说的话,契丹人入寇发生的时间就该是腊月二十八晚上、腊月二十九一大早被周军正式发现——大年初一或者大年三十的时候,兵部职方司都在放假也可以理解,尤其是这些是朝廷规定的官方休沐期,但是按例腊月二十**两天还不该休沐,为何职方司的人一直没有回报呢?

“军情紧急,或许是职方司的人延误了呢?也有可能是职方司外放的那些人玩忽职守,快过年了提前放松了戒备,真是该死。”范质心中如此想道,以他的思维惯性,最终还是把人往好处想了。

范质自己从不贪污受贿,家无余财,而且有话就说,不怕得罪人。他之所以做到相位,也不是说他标榜自己的才能,而是因为“正直”——相比于冯道的大节不亏、不害民、但小处圆滑自在的“曲线正直”,范质属于真正的“绝对正直”。也就柴荣临死的时候觉得需要朝中多一些耿介忠心为第一要务的人来操持,也不会把范质提拔到枢密使的位置上。

这样一个人,思维惯性注定了当他遇到别人出了错之后,第一个先想到别人是不是“利用监管不力贪小偷懒”这种事情上了,而没有第一时间往惊天大阴谋上想。顺着这个思路思忖再三,又算计了一下河北慕容延钊乃至符彦卿两镇本部兵马的兵力,便大约推算出了所需的禁军援军数量。

当下范质想清楚后,便开腔答道:“臣回禀太后,契丹兵势远在河北二镇之上,为今之计,唯有速速派遣京师禁军以大奖统领,北上统筹抗击辽军事宜。所需兵马以老臣估计,只怕需要十万之众,至不济也要七八万精兵。统军主将唯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可用。朝廷大军步卒居多,行军速度最快也不过日行六七十里。此去邢州七百余里,怕是要十日上下方能得到,因此出兵事宜应当从速。若太后无异议,臣以为今日便当计点粮草、支领军械,准备停当后明日一早出兵。”

符太后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温言说道:“既是如此,一切便有劳范相和赵点检操持了。只要能保这大周江山无虞,朝廷自然不吝封赏爵禄。”

事情议定,当日范质就以枢密院的名义下达了出兵的命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得令后立刻开始整备诸军,领了钱粮军械之后,赵匡胤奏称殿前司步军中有石守信本部兵马两万余众多以步卒为主,且在灭南唐之战中伤损过多,至今未曾补全,王审琦部虽为骑军,但一样缺额严重,请留此二部驻守京师,并调集侍卫司骑军全部、步军万余填补到出征大军中助战。在侍卫司都部署张永德并无异议的情况下,范质和符太后自然不会再多事,全部交给已经获得了全权部署出征大军权力的赵匡胤处置即可。

次日一早,赵匡胤便带着禁军人马总计将近12万人浩浩荡荡出兵了,留在汴京守城的仅有4万人,而且是殿前司和侍卫司各占一半。留守汴京的殿前司主官为石守信、王审琦这两个赵匡胤的结义把弟;而侍卫司留守主官乃是副职都部署韩通。

北征大军缓缓而行,行军一日后仅到了距离汴京四十里的陈桥驿,随后大军便就地驻扎、列阵于野,唯有赵匡胤和一众武将、随军幕僚、参军入驻仅有五进院落屋舍的驿站官舍。因为大年初二就要顶着严冬出兵、而且准备仓促军需不全,棉衣帐篷都没有全额发放,故而士卒怨声载道。

赵匡胤为了劳军、鼓舞士气,当夜下令自掏腰包犒赏全军加餐——每个营分活羊一只、烈酒五坛,由士卒百人分食。也不知道这千头肥羊、数千坛美酒为什么居然可以提前准备好。分了羊酒之后,大军士气也被提了起来。至于赵匡胤本人,自然是因为在下令劳军的时候“太受士卒爱戴”,以至于被数百军官围着敬酒,一个人就喝干了一坛烈酒,随后在众目睽睽下被抬回驿馆正堂屋内歇息不提。

夜幕渐浓,赵匡胤已经猪一样睡去,但是赵匡胤的二弟赵匡义和参军幕僚赵普的活计才刚刚开始。没过多久,一些悉悉索索地中级军官就开始串联、相互抱怨诉苦,痛斥朝廷中种种奸佞蒙蔽、幼主无知的弊端,进而衍伸到“内有奸佞、人主年幼无知,纵然立功,无人知也”得程度。

三更天,这一群约摸数十人的中级军官闹哄哄地冲进赵普和赵匡义的屋子,抽出刀来纷纷喝到:“吾等无主,纵奋死杀敌亦不得明赏明罚。朝中赏罚不由功勋,唯以好恶:愿以点检为天子!”

。。。

。。。

第345章 不一样的陈桥兵变…中

赵匡胤从睡梦中渐渐苏醒,浑身还有点暖洋洋软绵绵的感受。不过他很享受这种感受,因为下一刻他就感受到他被自己的弟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托着两肋架了出去,直到出现在众将面前的时候,依然是一副宿醉未醒、下盘虚浮的姿态。

下面诸将闹哄哄地举刀在手、振臂高呼,呼声被宿醉后嗡嗡的耳鸣掩盖了大半,听不分明,倒是一阵凉风过后,他打了一个哆嗦,这才更加清醒了一些。

似乎是有人怕他冷,见他冻得打哆嗦之后立刻把一件大氅披了上来,顿时浑身又被那种暖洋洋的感觉包围,花了十几秒钟定神之后,赵匡胤才猝然发现身上披的大氅居然是一件明黄色缎面的违禁品,这才纯发自然地厉色问道:“尔等欲陷某于不义耶!”

如果有一个未来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哀叹——这个时代没有摄像机,真是一大憾事!影帝!绝对的影帝啊!真正的影帝,入戏之深,那都是还未骗人就让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谎言是真的,这才可以收发自如。赵匡胤的心理素质不得不说确实是豁达过硬到极点,在赵匡义和赵普看来,一开始还以为赵匡胤昨夜肯定是假喝装醉,没想到他是真的胸中毫无挂碍,当真喝得下去那么多!而且喝完之后倒头就睡,后面的,完全是靠着对别人的信赖来完成,自己清白得毫无瑕疵。

耳鸣渐渐终止,脚步渐渐稳健,赵匡胤也算是听明白了诸将的呼声,这才深吸一口气,恢复到大军统帅的肃杀气场,喝问道:“尔等自贪富贵,立某为天子,能从吾命则可,不然,吾不能为若主矣!”

“我等惟点检之命是听!”“啊,不对,是惟陛下之命是听!”一阵阵将校下跪表忠的浪潮席卷开来,很快达成了共识。

“既如此,三军听令:全军即日拔营回返京师。然大周宗室,朕之旧主,尔等不得惊犯;周室公卿,皆朕之同僚,尔等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百姓民户,皆朕之子民,不得侵掠。从此命者赏,违令者族诛——众将士可能应否?”

“诺!”

“全军拔营!”

一阵轰然忙碌之后,大军便即刻启程。连营寨的木料等粗重之物都来不及回收,只是把棉布的军帐纷纷收起来,也就上路了。回程的时候倒是走得比来的时候快得多——前一天一整天才走出四十里;如今轻装抛下辎重之后,五更三点天色未明之时启程,没到午时居然就赶到了汴京北门,行军速度比来的时候倒是快了一半不止。

可惜,堪堪到了城门外,却发现遇到了兵变以来的第一个挫折——玄武门城门紧闭,守城官令弓弩手上城守御,对赵匡胤的大军拒而不纳。

赵匡胤环视诸将,当目光扫到骑军右厢四军都指挥使李继勋的时候,这才停顿下来:“继勋,此间诸将,数你当年在侍卫司中资历最深,且去城下叫门,若是开城,便记你首功。”

“诺!”李继勋在马上拱手,立刻出阵而去,直到城下喊话。在显德元年高平战役之前,李继勋还是赵匡胤的上司,只是后来多年功劳不如赵匡胤,这才被慢慢反超了级别。不过烂船还有三斤钉,李继勋年纪大、资格老的好处便体现在他至少在侍卫司当中也曾经混过几年中高级将领——殿前司是显德元年柴荣登基后才组建的,所以柴荣之前,郭威时代的高级老将大多出生侍卫司。如今李继勋这个身份正好可以利用一下。

“城上诸人听着,我等乃是昨日出征朝廷大军,因太后密诏速召某等回军、言朝中有佞臣妄言外患,调殿前司大军出城,欲趁京师空虚而图不轨;尔等速速开门!”

自古京师皇宫都是位于城北,所以北门一旦突破,须臾便到皇宫。守卫玄武门的当然是侍卫司的兵马,不算赵匡胤的嫡系,这也是赵匡胤一直试图解决但是也没法解决的问题——殿前司主要负责京师外城戍卫和四方征战,而侍卫司是被养起来留守宫禁的,后周以来多年惯例汴京北门都是侍卫司掌管,即使如今赵匡胤在军方权势如此也没法改变。

果然,玄武门守将丝毫不为李继勋言语所动,直接向城下喊话:“我等距离宫禁近在咫尺,丝毫不曾听闻太后密诏。宫禁兵马悉数受天子明诏节制。纵有朝中奸佞也不得调兵。尔等速速退去,若是再做纠缠,便要放箭了!”

李继勋一听声音,居然还能认出城头守将“城头可是故人许绍衡,莫非不认得某李继勋了么?当年侍卫司时,你我兄弟相得,难道某还会害你不成?实话实说了吧,朝中奸佞不明兵事,不知赏罚。诸军怨赏罚不明,不愿进发。尔等及早开城,共襄清君侧之义举,尚可不失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异日我等尚能同殿为臣、征伐四方,取混一天下之功,建讨平鞑虏之业,不亦快哉!”

李继勋还算长点儿心眼,哪怕劝说到了这一步都不曾改口说赵匡胤已经篡位,依然是用清君侧的名义试图先骗开城门,可惜城头守将许绍衡似乎丝毫不念旧情,一口啐道:“住口!李继勋,恰才某念在故人之情,这段话可以当作没听见;要是再喋喋不休的话,休怪床子弩无情!”

李继勋闻言身子一震,只能立刻打马回返向赵匡胤复命。赵匡胤看了一眼城头准备,也知道大军此番来去都急,根本没有攻城武器,而且动兵本来就不是赵匡胤想要的——他要的是“全军拥戴”,而后他本人“退却再三、不得已而受之”;如果动了刀子流了血,还怎么证明他是受全军拥戴的呢?当下赵匡胤便当机立断地下令:“诸军听令,立刻变阵改道,去东华门。”

东华门守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他义弟王审琦,这座东华门便是后世北宋时进士科考试开榜的所在,也就是六部衙门中礼部所在的地方。百年后韩琦对狄青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名唱出者,方是好男儿。”的名言,便是应的这个景。这东华门与西边对应的西华门一起,串联起了周宋时期六部衙门和各级办事机构所在的街区,所以距离皇宫也是不远。进城后直行两个街区,就可以到皇宫的东门。

大军说走就走,须臾便到东华门,王审琦负责的防区果然好说话得多,看到大军靠近二话不说直接开城放人,须臾兵马便全部进城。赵匡胤立刻分出四个都、大约两万人的骑军在王审琦等将领的带领下赶路掌握宫外各处六部衙门、三司府库、城防兵马司等地;外加拨出一个都去北门把刚才阻拦大军入城的守门官许绍衡即刻诛杀——倒不是赵匡胤气量狭小,非要诛杀一个守门官,而是害怕守门官再往宫内报信,让宫内提前准备。

而赵匡胤自己则带着主力就近直扑皇宫,在殿前司三把手、殿前诸军都指挥使石守信的帮助下,皇城也被很快找到了一处突破口——

虽然其他大部分皇城的内门还在侍卫司兵马的掌握下依然牢固,但是只要突破了城墙,那么纵然有人顽抗也不过是正面血拼的硬仗而已,在叛军人数优势五六倍的情况下,完全掀不起浪来。

不过还真别说,虽然反抗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还真有一些死忠于后周的忠臣义士武力反抗了——或许是因为柴荣比历史同期死得晚了一个多月,加上赵匡胤又不得不趁着“过年春节长假”这个时间段动手、不容押后,所以赵匡胤的准备工作不如历史同期那么充分。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