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越沧海-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日如果不是钱惟昱一行已经逃到了海州地界才被周人追上的话,也不会在这偏僻之地宴请接待,所以宴会的档次要低一些,无非只有一些酒肉之类。至于歌姬舞女在此处也不易得,只能用些军中舞乐凑数,场面颇显杀伐之气。

酒过三巡,叙过礼仪之后,大周东南行营招讨使、武信军节度使李重进坐在主位帅座至上,对着钱惟昱手举巨觥高声说道:“富阳侯,本帅留人留得仓促,倒是让阁下受惊了,来,咱们满饮此觞,权威当是压惊了。”

“李大帅天下盛名,下国小臣仰慕已久,今日有机会得见,乃是小臣的荣幸,又何来的受惊呢。”钱惟昱当下也不客气,更不会做那不胜酒力的矫揉之态,只要是李重进敬酒,无不酒到杯干,让李重进那赳赳武夫对钱惟昱的感官改善了不少。

李重进这人,乃是后周重将,面相生的燕颔虎目、阔面重颐,无论什么表情,都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他也是如今后周皇帝郭威在世上最亲近的三个亲人之一:后周太祖郭威当年篡汉之前,家中亲眷都被汉隐帝刘承佑给宰了,所以如今连一个亲生儿子都没有,将来郭威一旦龙驭宾天,那么皇位继承人无非从其他旁系血亲里面挑人承袭大统。这三个人,分别是郭威的侄儿兼继子柴荣、外甥李重进和女婿张永德。

柴荣就是后来历史上的周世宗,从血缘上来说是郭威正妻柴皇后的侄儿、而非郭威的宗室兄弟伯叔侄儿,所以姓柴不姓郭。在被郭威收养过继为己子之前,柴荣应该叫郭威姑父,但是因为郭威对自己的正妻柴皇后一直非常尊敬疼爱,而且郭威早年只是地位低下的无赖子、而柴皇后早年就是大门大户的小姐出生,读书见识都比郭威强,对郭威一生的事业帮助也很大,这才导致了郭威后来选择了柴荣来作为继承自己皇位的人。

至于张永德,他虽然是郭威的女婿,也是郭威的心腹将领,不过女婿这种角色毕竟和皇帝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完全是靠姻亲纽带维系,所以张永德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肯定是一点戏都没有的。

剩下的李重进,虽然从历史结果倒推回去,可以知道他后来并没有当上皇帝。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如今这个时间点,他李重进和周太祖郭威的亲近信任程度就一定逊于柴荣多少。原本两年多之后、郭威病危将死的的时候,可是一直忍着不肯咽气。直到郭威把李重进和柴荣都叫到御榻之前,让李重进以臣礼拜见柴荣、明定了君臣名分,李重进顾全大局没有争竞,郭威才放心地咽气挂点。所以说,在如今形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李重进在周朝内部的人望也是非常之高。

而且,就钱惟昱来说,他知道李重进除了后来被柴荣短暂地北调打了一阵北汉、契丹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被周朝放在淮北的东南行营招讨使位置上,属于对南唐的前线总指挥角色,并且一干就是十年。

这十年之后,等到柴荣病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周朝孤儿寡母的皇权。李重进因为是周朝方面大帅、又是核心的皇亲国戚,所以纵然兵力不济,依然起兵反抗赵匡胤,最后落得被赵匡胤杀害全族的下场。

钱惟昱回国之后,除了休养生息拓展一些海外领土,此后数年的主要精力都会放在趁着后周和南唐争夺淮南的期间在南唐背后下刀子捅地盘,而且将来等着南唐问题解决之后,也需要一支势力可以尽可能久地消耗、牵制赵匡胤。所以,和李重进搞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那是未来十几年的重要友军、是对抗南唐、消耗赵宋的主力。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钱惟昱在和李重进一派的后周文武将官臣僚接触的时候,极尽讨好之能事,饮宴之间,伺机把原本来接应自己回国的使者们携带的财宝礼物尽数拿出来馈赠给李重进以及周边将领,总数怕是价值白银两三万两。

李重进收了重礼,又见钱惟昱虽然看似有一副南方人的斯文秀气长相,但是喝酒丝毫不含糊,也对这个曾经的吴越国世子生出了几分惺惺相惜之感。虽然两人的年纪差了20多岁,却也很快熟络起来。

“富阳侯,此次本帅也是早就风闻你归国之事了那伪唐自命深得江南人心,却不知我朝细作也能随意探听。侯爷的船队在瓜洲渡失了消息之后,不过三日本帅的斥候就打探到了,本帅想你定然是害怕唐人反悔,或者与唐人中的某些武臣交恶,不得不避险,那便料到你会走淮河了。”

“大帅英明,果然不同凡响,天朝大军耳目灵通,也着实令小臣大开眼界啊。只是,不知大帅如此急着礼贤下士接纳小臣,所为何事呢?我吴越想来尊奉中原,但有可以配合,无论是粮秣饷银、年年进贡不曾有缺,还望大帅示下!”

“富阳侯过虑了,哪里是我大周有所求!富阳侯还不知道吧,吾皇今年2月初登大宝,3月底的时候,钱王嗯,也就是你叔叔已经遣使入供了。海路行进不易,钱王还如此恭敬,实在可称是诸侯表率!那一次,钱王进贡黄金五千两、白银五万两、南海香药三万斤、上等东珠一百颗、珊瑚翡翠、玛瑙琥珀不计其数。吾皇对钱王的礼仪甚为满意,当场敕命为钱王换敕续封为吴越国王、加三千户食邑、实封五百户。”

藩国的国王这些,在改朝换代之后是要重新追认的,后汉朝封你为吴越国王、到了后周朝自然要换新的敕命,这些都是外交和礼法上的常识。至于李重进口中说的那份贡礼,钱惟昱当时还在做人质,所以九叔钱弘在中原周朝刚建国的时候派去了什么使臣送了多少礼物自然是不得而知的。现在听李重进转述,想来九叔还是费了不少银子的,这么多东西加起来,只怕没有二三十万两根本办不下来。

要知道后来北宋真宗年间、宋朝和辽国签订的“檀渊之盟”所确定的岁币也不过是“银绢三十万”,那是以整个统一后的北宋的国力支付的,而如今同样一笔钱要一个只占据了浙江和福建地区的地方诸侯小国付出来,那可不是一般的财政负担了。

要知道五代时候连年战乱,人民被屠杀得很惨,户口和税赋的流失都很严重,而且各国财政收入中用于军费支出的比例也比和平年代高的多。如果是换做南平或者亡国之前的闽国,把整个国库刮地皮打包都不一定凑得出十万两银子。两相比较之下,这一笔的进贡着实让中原人感受到了苏湖杭越一带的富庶程度。

“既然不是钱粮有缺,小臣实在不知有什么是我吴越可为大周贡献的,还望大帅明示。”

“哈哈哈!富阳侯说得诙谐,难不成在你眼中,我大周每次找到藩国,都是去化缘的么?实不相瞒,这次是好事啊。”

李重进明显是喝酒喝得有点高了,说话上变得愈加豪放,他本来就是武人,礼节上不讲究,所以言语间插科打诨的词都多了起来。钱惟昱是练就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的,当下也不计较,只是慢慢套话把李重进想要告知的消息弄明白了。

。。。

。。。

第65章 泛沧海

原来,年初钱弘派人去后周观礼恭贺的时候,后周因为朝廷草创百废待兴,所以也失了些计较,当时只是把“吴越国王”还有“镇海军、镇东军”等节度使的头衔给了钱弘,其他没有来得及讨论封赏。

后来,到了秋收之后、朝政渐渐稳定,拾遗补缺的事情也渐渐展开了。这时,有礼部的官吏跳出来,说发现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原来,当年后晋朝末年的时候,曾经册封过钱弘佐、也就是钱惟昱的父王“天下兵马元帅”的头衔,后汉朝刘知远虽然只登基了半年,但是好歹也草草地把这个任命补上了,所以钱弘佐算是后晋、后汉两朝的“天下兵马元帅”。

虽然,这只是个虚职,实际上哪来的“天下兵马”给吴越人统帅,不过这也已经是一个沿袭五代的“国际惯例”了,在十国当中,因为吴越和马楚始终都是不称帝的,在外交上尊奉中原,所以这两国的君主都会受到中原在名分规格上的特别优待,册封一些和平年代明显不会有的高级官职。

比如“南面行营招讨使”、“天下兵马招讨使”、“天下兵马都招讨”这一类官职,五代以来基本上都会给楚王。而“东南兵马元帅”、“天下兵马元帅”这样的官职则会授予吴越王。

如今,马楚已经在后汉末年因为内乱被南唐南汉趁机侵略亡国了,所以册封楚王“国际惯例”官职的问题后周一朝也就不需要面对了,这样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吴越王的军职头衔问题。结果,这件事情因为是小事、孤案、一开始的时候周朝的礼部官员也就忘了提醒郭威给吴越王的武职册封问题。

郭威阅览了礼部的上奏之后,马上让查问吴越王的武职头衔问题历朝历代都是怎么规定的。

然后礼部查出史料,说后梁朱温曾经册封吴越武肃王钱为“天下兵马元帅”;后唐时,明宗李嗣源册封文穆王钱元为“东南兵马元帅”;到了后晋末年、后汉初年的时候,石重贵和刘知远分别册封、追认钱弘佐为“天下兵马元帅”;而钱弘佐死后、钱弘、钱弘先后即位,汉隐帝刘承佑在位的两年半里没有再加封过,所以如今吴越王没有这方面的武职头衔。

郭威想了一想,钱弘这倒霉蛋做了一年吴越王就被内乱搞下去了,现在也没必要追认。不过钱弘如今在位,而且看上去吴越内部也稳定了,应该可以长久,前朝都已经封了他六哥当“天下兵马元帅”的虚衔,自己也不好比后汉刘知远更小气,否则如何威服远人呢?

吴越国在自己开国的时候,可是一次性送了价值白银二三十万两的贡品作为贺仪,而且还承诺了以后有机会就要年年进贡,如果因为道路不通、南唐劫道作祟,至少也要保证三年一贡。虽然后面肯定不如开国这一次进贡送的那么多,但是也肯定不会寒酸。自己郭威拿一点没有实权的官职作为封赏,就能换来每年几万甚至十万银两的进贡,又怎么会舍不得呢。

最终,经过朝议,郭威下诏依旧例册封吴越王钱弘为“天下兵马元帅”,算是承袭了旧制。不过因为这份封赏迟到了,为了表现朝廷的重视,郭威决定派一个够分量的重臣为使节、去吴越宣旨。

结果,朝议虽然是九月就下了结论,朝廷使节也出发到了徐州,郭威下旨由东南行营招讨使李重进负责护送国使、打通道路。但是如今淮南都在南唐手上,南唐和后周是敌国,怎么可能让后周使者过境?剩下的,唯有仿照吴越人当初派来使团的路线、从山东、淮北一带坐船走海路去杭州。

李重进为了这个事情,不得不着人好生安排海船,但是后周地处北方,造船航海的技术很不发达,根本搞不到安全性万无一失的大海船。而且退一步讲,后周就算有船也没有人能掌握远海航行的技术,如果贴着海行驶的话,南唐一方在淮南通州一带也是有少数装备了海船的水师的,如果遭到拦截不就麻烦了?

于是,后周使节在李重进的地盘上额外拖延了个把月的时间,这一次李重进的细作打探到正好有吴越人自己的船队要回国,而且有可能经过自己的地盘,就想让使团搭顺风船这,也算是李重进拦截钱惟昱的另一个补充原因吧。

……

“什么?朝廷居然是派出德高望重的冯相出使我国么?哎呀呀,这可真是我吴越之荣幸啊。小臣自先曾祖、先祖父、先父三代起,虽然受朝廷封赏,也未曾有过如此重臣为使啊。”

“这次富阳侯回国,贵国定然有海船前来接应,到时候,朝廷使节还要富阳侯代为一路招待了。”

“李大帅说哪里话来,这是小臣毕生的荣幸啊!也不知冯相几日可到海州?接应小臣的海船今日晚间就会到了,如果冯相还需要一些时日的话,小臣可以让接应的船队在海州暂泊驻几日。”

“冯相年纪大了,所以不能和本帅一样快马行军赶路。所以得到贵国船队的消息之后,今日才从徐州出发,总要三日时间才到,富阳侯再在海州安心驻扎三日,到时候就全部拜托了!”

钱惟昱拍着胸脯一口答应下来,原因无他,实在是这次后周派出来的使节名头太大了。

李重进口中说的冯相,便是当今宰相冯道。不过,宰相这么一个官职,显然不足以形容冯道这人的传奇一生。

因为他不是在一个皇帝手下当宰相,从他为相那天算起,中原已经换了4朝5帝了,如果从他当年在后唐初年当学士算起,那就是5朝、7姓、11帝(连契丹人都算上)。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皇帝,改了朝代,旧臣被贬职流放提拔新臣的例子不胜繁举。而一个人,能够做官迎来送往始终以“政坛常青树、官场不倒翁”的形象,持续5个朝代、7个姓氏的11个皇帝,其在个人修身、塑造个人名望名节、还有就是处事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方面的能耐肯定是修炼到至矣尽矣、蔑矣加矣的登峰造极程度了。

按照大部分人的史观,觉得一个人如果投靠了n多个主子,那肯定是人品下贱到一定程度的滥人比如四年前被钱惟昱的老爹一刀剁了的福州军阀、七姓家奴李仁达那样的形象。这种判断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是那样的人肯定是人生道路和仕途都越混越窄,最终灭亡的。

冯道这人和那些人完全不一样,说圆滑,说世故,那是必须的,冯道堪称古往今来最圆滑世故的人。但是他在私德方面非常严谨。高官厚禄几十年,却从来没有奢侈的行为;朝廷被灭辞官回家的间歇期,也都自己“耕读为生”;回乡的时候,如果遇到家乡灾荒乡亲没有饭吃,他都“尽散家财以为赈济”;

据说契丹人打进来的时候,辽太宗耶律德光听说后晋亡国居然不是冯道作为宰相、作为国使来代表朝廷投降。于是耶律德光马上退出汴京城、觉得自己得位不正,要求再重新排演一遍、由冯道来举降书。契丹人走了之后,后汉、后周两朝更是如此,就好像一个中原王朝灭了前朝的时候,如果不是冯道出面给新皇帝送先朝的降书的话,这个新朝就不够正统一样。一个臣子的态度,能够代表中原人民对正统的承认,实在是一件很夸张的事情。

也许在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上,也只有后来的后蜀李昊可以略微望冯道之项背十国当中,割据四川的地方政权前蜀、后蜀两个国家亡国的时候,都是成都李昊父子两代修的降表,所以那户人家后来在四川被人们唾弃了一个“世修降表李家”的称呼。但是李昊父子两代人品并不为川中士民所敬仰,所以情况和冯道又大不相同。

……

因为还要等冯道几天,钱惟昱一行暂时又空闲了下来。当天晚上,水丘昭券派出的船队就到了海州外海的梯云关海域。钱惟昱让顾长风派出哨船、以烟花弹为信号联络,与接应的吴越船队接上了头。

水丘昭券本人如今担任一方都指挥使,又不好表现得和钱惟昱走的太近,所以并没有亲自带队而来,苏州方面派出了20艘大福船,由半官方的大海商蒋衮带着、运载了上千名水师战兵前来接应。明州水师方面,倒是顾长风的父亲顾承训亲自带队,来的都是水师的标准战船。

吴越船队在李重进的安排下,在海州附近临时修建了栈桥码头、泊驻了三日。这才等到了从徐州来的后周使节、宰相冯道。钱惟昱以礼恭请冯道一行上船,随后扬帆出海而去。

10月26日,接应钱惟昱的吴越舟师驶回了苏州昆山海域。次日,直入杭州湾,在候潮门码头外登陆。钱惟昱望着杭州城的城墙,心中感慨万千。三年半了,他终于回到了杭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