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虎贲-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大唐的开创者,李渊不想步入前朝的后尘,将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将好不容易铸就的李唐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有着不亚于杨广的壮志雄心,有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才气,李渊最怕的也是李世民会走杨广的道路,因为他的野心才气将唐朝推入深渊。
  拥有杨坚遗留下来的财富都禁不起杨广的折腾,大唐接手了隋末动荡的烂摊子,底气差杨广何止十倍,更加禁不起折腾。
  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李渊才一直坚持李建成为大唐太子,他看中李建成在政治上的天赋能力,认为大唐需要修身养性需要发展,而李建成的性子干略能力正适合巩固唐王朝的根基,让唐朝更加强大。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发展超乎李渊的预料,李世民策划仁智宫事件,李建成在用人上出现严重错误。
  为了稳定局面。李渊不得不废李建成而改立李世民。
  随后李渊继续当起了甩手掌柜……
  李渊性子好享受,但这只是当甩手掌柜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锻炼查看后继者的执政能力,看他是不是有能力有资格成为未来的大唐国君。若李世民如他想的一样,真的跟杨广类似,他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废除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重新考虑太子人选。
  在这关乎江山社稷的大局,李渊是不含糊的。
  所以李世民当任太子之后的两年时光,李渊一直在背后静静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站在太子的位子上。施展着皇帝的权力……
  他一直担心李世民的性格为步入杨广的后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自己这个二儿子。
  李世民这执政的两年来,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的目的是什么。李渊作为父亲。作为重新了解孩子的父亲,再是清楚不过了:他还是一样的好胜,这是意图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大哥李建成强,证明自己比李建成更适合当任大唐的皇帝。他要干出李建成做不到的事情,做李建成做不到的丰功伟业。
  大唐的劲敌突厥则是他的目标。
  李渊也在这个时候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个二儿子,他发现李世民在拥有可比汉武的雄心壮志的同时,并没有杨广的急躁心态。他确实急于证明自己。早有与突厥一战之意。但是这个急切并没有给他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成为激励他的动力。他非但没有穷兵黩武。反之非常重视百姓,重视经济发展。
  他竟然能够耐着性子,休养生息了两年一边依仗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的智略操控着北方的局面,远交近攻,拉拢薛延陀,暗自布局,扶持突利以对颉利,以阴谋阳谋超控着北方的局面;令一边扶持魏征、王珪、岑文本等政务人才治理大唐,恢复大唐经济,在最终在突厥最虚弱的时候调派三路大军,一战而定突厥。
  此战大唐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没有给大唐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创伤,这一切与李世民在这两年里兢兢业业的发展经济有着莫大的关系。
  今日今日,他有听到李世民这君舟民水的金石良言,心中的顾虑全消了:他知道能够说出这番话的李世民,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可以将大唐托付……
  “咳咳!”李渊突然皱了皱眉头,咳了两声,缓了缓气道:“这一次就算父皇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此事过后,我会传位于你,大唐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什么!”饶是李世民的城府,听到李渊这话也忍不住的大惊失色,带着几分不可置信的看了李渊一眼,随即跪伏下来道:“父皇这是为何?儿臣年岁尚浅,怕不足以当此大任。”
  李渊摇头叹道:“父皇年过甲子,经历身体早已大不如前。自从四郎失踪之后,父皇的身子就每况愈下。当年幸得士信开导,也想开了一些。这每每思念,总抱着点点希望。如今看来,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前段时间,平阳特地请孙神医入宫为父皇就诊。孙神医说父皇年事已高,身体不如以前。需要戒酒忌口,不能过于操劳,安心养生,方能益寿延年,不然恐有生命危险。父皇却是不信,觉得老家伙危言耸听。近日因为高兴,特地早起上朝,处理政务。最初一两日还好,时间一久却也察觉有心无力。这年纪大了,不服老也不行。你总不忍心,看着父皇病倒在太极殿上,才答应继承大统吧?”
  李世民无言以对。
  “就这么定下了!”李渊表情变得严肃,沉声道:“你近年来的表现不外乎想向我证明,你比建成强,你更有资格当任我大唐太子,成为大唐未来的皇帝。今日你用实际成果让父皇明白,你确确实实具备当任我大唐国君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也确实胜过你大哥许多。父皇现在认可了你,你却不敢当此大任?”
  李世民跪伏在地,斩钉截铁的道:“儿臣绝对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到了此时此刻,以李世民的智慧焉能看不出李渊的目的:他是在传位之前给他上最后一课,让自己意识到有野心有雄心并不是坏事,但是过渡的野心过了量的雄心,绝不是好事,很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杨广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李渊弯下身子,将李世民搀扶起来,握着他的手,慎重的拍了拍他的手掌:“大唐就交给你了。”(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到了!!!


第五十一章 凯旋归朝

  大唐一战而定突厥,导致草原上数十部落一并上书臣服,并且推举大唐皇帝为天可汗,以号令北地草原所有部落。
  如此胜利如此战果不仅是大唐立国以来最大的外战胜利,还是百年来外战最大的胜果。
  突厥自从崛起之后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利用北周和北齐之间的矛盾,就不断极尽纵横之能事,或出兵北齐谋北周,或联合北周攻打北齐,从中渔利,干扰中原的统一进程。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说是目光长远之士,即便是百姓也知道突厥的险恶用心,将之视为世仇。
  隋朝的崛起,中原人扬眉吐气了一把,但终究时日太短,因杨广的穷兵黩武,突厥再度崛起,甚至兵围雁门关,险些将杨广生擒。
  百年的仇恨,就如汉与匈奴一样,就算是百姓也将彼此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但是这一次大唐竟然一战灭了东突厥,将罪大恶极的突厥可汗都生擒住了,如此辉煌的大胜是所有百姓都料想不到的。
  大唐字立国起也不过九年,真正一统天下更是近日之事。
  对于新起的王朝,尽管制度政策都给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但真正意义上的归属心并不是很重。他们认可大唐的统治,却未必会因为大唐的荣辱而感同身受,上下一心。
  要做到民心所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此朝堂上下对于此次辉煌的胜利风向一致,异口同声的大势宣扬。让天下百姓知道自己所在国家的强大,自己所在的国家已经今非昔比,成为能够威震四夷的强大国度。以此来增加大唐的凝聚力。向心力。
  也是因为唐王朝的宣扬,一路上的凯旋大军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热切的围观。
  尤其是进入朔方之后,饱受突围危害的大唐子民更是自发的夹道迎接,都欢呼的恭迎着得胜的凯旋之师。
  就在一路的欢呼声中,罗士信跟着李靖来到了关中地界。
  这一入关中,礼部尚书便来到了大军前。着令他们就地休整待命,与他们商议接下来的礼节问题。
  为了表示唐王朝对于这一战的重视,为了表示王朝对功勋的嘉奖。李渊在得胜之后,已经下定决心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长安城迎接。
  皇帝亲自出城迎接,这在古代叫做降阶之礼:一般只有见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重要使者时候才会以降阶之礼对待,彰显大国礼仪风采。但是如李靖、罗士信、李世绩这样立得旷世大功的功臣。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
  这皇帝亲自出城迎接。自然是非同小可。
  礼节什么的需要面面俱到,不能马虎出错。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这一切礼节上的细节问题都是由他负责掌管制定的。
  李渊那边的流程早已经拟定好了,就等着李靖、罗士信、李世绩这边凯旋大军的配合。
  礼部尚书亲自赶来,为得便是提醒李靖、罗士信他们凯旋之后的各处要注意的礼节,以及凯旋之后的整个流程。
  罗士信在一旁听的是头晕目眩,从最开始的城外迎接到最后的庆功宴会,中间掺杂着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以及献俘仪式,整个流程几乎要花费一整天的瞬间。
  也由此可见。大唐对于此次他们取得辉煌战果的重视。
  相对罗士信对于繁杂制度的反感,三军都对自己能够得到李渊的亲自相迎而倍感兴奋,消息传开,一个个都欢呼雀跃,充满了莫大的荣耀与自豪。
  作为后世人,罗士信是无法体会到天子皇帝在百姓兵卒中的地位的。在他们而言,能够得到李渊的降阶相迎,那是莫大的自豪骄傲。
  在重视礼节的朝代,就算罗士信不喜麻烦,却也只能顺应大流。
  他们依照礼部的安排,现在长安城北十五里外安营扎寨。
  拂晓时动身南行,来到长安城外正好辰时天明。
  李靖一人高坐战马走在最前端,左右正是罗士信与李世绩,他们作为另外两路的大总管职位要逊色李靖一些,但也相差不了多少,只是后了一个马头的间距:在他们的后方分别是尉迟敬德、薛万彻、薛万均、张公瑾、高甑生,接下来便是苏定方、薛永、莫虎儿这类的大将。
  从李靖开始算起,包括罗士信、李世绩他们在内二十一员此次北伐的大将依次排列。
  他们穿着明艳的铠甲,在万众的期待下,出现在了长安外围。
  罗士信远远就看见了来迎接他们的阵容!
  以李渊为首,在他身后的皇太子李世民、首相裴寂、次相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还有三省六部的官员一个个都站在身后。
  如此规模的迎接,在大唐当属首次。
  即便是当初李世民一战擒二王,虎步河南,所向披靡的时候,也未能获得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
  来到距离李渊规定距离之外,李靖、罗士信、李世绩与他们身后的战将先后翻身下马,步行到李渊近处见礼。
  “末将李靖……”
  “罗士信……”
  “李世绩……”
  “率领麾下将士兵卒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这个时代并没有跪礼也没有“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习惯,据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从武则天开始的,在唐初还是沿用隋朝流传下来三称万岁的叫法。这三称万岁也是沿用于传说汉武帝山呼万岁的因由。这个时代“万岁”是一种庆贺语,并非规定是对皇帝的称呼,就算是遇到李世民遇到救命恩人称万岁表示感激欣喜也是可以的。
  在以李靖、罗士信、李世绩为首的三大将的率领下,身后的所有兵卒将士一并三呼万岁的拜见。
  李靖、罗士信、李世绩等人要见李渊不难,但是寻常将领兵卒要见皇帝一面何其困难,在封建时代的影响下皇帝的地位之高无上,能够见皇帝一面是莫大的荣耀,一个个呼喊的格外卖力。
  “诸位我大唐的功臣平身免礼!”李渊脸上充满了难以掩盖的笑容,高声应对着,感慨万千的看着一位位为大唐取得至高荣耀的将领兵卒,高声道:“诸位为我大唐抛头颅洒热血,万里出征,一举将威胁我大唐的宿敌突厥歼灭,为我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我大唐的英雄。前段时间神医告诫朕说,朕年事已高,应当戒酒禁口。朕想看着大唐在诸位的出力下,更加的强大,也特地戒了饮酒。但是今日,为了庆祝你们所立下的功绩,朕破例饮上一杯……敬诸位英雄。”
  李渊激昂的说着,就算是作秀,他也将这个秀做的异常高明,令人感动感激。
  身旁侍从早已备好器械,将盛满酒的酒盅递给李渊。
  紧接着同行来的数万兵卒将领都挨个分配到了一杯酒。
  “来,我们同饮这喜庆之酒!”在李渊的引导下,数以万计的人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罗士信品味着口中我最爱的中山冬酿的味道,回忆起在草原上所喝的马奶酒,感觉那就是马尿一样,这酒还是中山冬酿的过瘾,瞧者政客气息十足的李渊,想着如果在李渊的带领下,所有人都酒盅丢在地上摔个四分五裂,那种场面才叫一个壮观。
  不过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酒盅大多都是各地筹集起来的,用了还要还回去。
  这个时候的唐王朝穷的要死,哪会干那么奢侈的事情。
  李渊着重嘉奖了李靖、罗士信、李世绩三人,领着他们一并进入长安城。
  宽阔的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左右聚集满了为官看热闹的百姓,在李渊领着凯旋之师出现的那一刻,欢呼声登时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响起来。
  罗士信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在他的记忆里有过两次这种情况:第一次是李世民灭刘黑闼,第二次是他率兵攻克渔阳,逼退十万突厥兵,凯旋回朝的时候都得到了盛大的迎接:但是这一次给罗士信的感觉明显不同了……
  前两次更像是作秀,百姓在看热闹而真正欢呼雀跃的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生活滋润的大富之家。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周边的百姓也跟着舞动着鲜花,带着嘶声裂肺的呼喊,似乎发泄着自己的喜悦:他这离开了两年半,似乎变化很大!
  确实如他察觉的一样,李世民在他离开的了两年里,几乎成为了大唐的皇帝,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治理天下: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百姓的生活,选贤任能留心吏治,以防止贪官污吏。在政策上以农为本,以商辅之,厉行节约,还完善科举制度。
  这大乱之后,本来就是民心思定的时候,李世民采用的制度又极其合理,坚固百姓生活,大大的加强了唐朝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作为国都的长安,受到的好处是首当其冲的,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都百姓归心。
  对于大唐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他们与有荣焉,不在是看热闹的心态,将自己视为大唐子民,由衷的欢喜。
  贞观之治的风貌已经初步体现在这国都之中。(未完待续。。)
  ps:  今天只有一更,明天将补上。


第五十二章 献俘仪式

  在长安百姓的一路欢送之下,以李渊为首的浩瀚队伍由承天门进入宫中,前往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
  古人对于祭拜天地祖先视为一件神圣的事情,也因故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一说。
  但凡出征凯旋,逢年佳节都要告奠天地祖先。
  罗士信作为后世人,有些不喜欢繁杂的礼节,但是古人重礼并不是全无因由,盲目的寻求礼法。他们的每一个礼节,都有一定的意义,都能体会古人在道德上的重视。反观后世少了礼节,少了礼法,论及文明素质,修身养性的素养,现代人与古人相差何止千里。
  奠天地祖先因为重视,也由此显得格外庄严肃重。
  上香祭拜,叙事问好,每一个环节都要诚心对待。
  祭祖完毕,已经过了正午时分。
  接下来也是最为关键重要的一个环节献俘仪式。
  这献俘仪式自古就有之,两周遗留下来的记载中就包含着无数献俘礼节。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衍变为一个习俗习惯,唯有在取得盛大战果的时候,才有必要举办献俘仪式。
  唐朝自立国起,也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