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虎贲-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章 三方密谋

  “见过荣留王!”
  高句丽皇宫!
  扶余璋作揖行礼,恭恭敬敬很是客气。
  扶余璋身旁的大和国使者苏我仓麻吕却是一身傲气,只是象征似地表达了一下善意,并没有行礼。
  荣留王高建武不悦之色一闪而过,很快便让扶余璋给吸引过去了。
  高建武听得亲信来报说大和、百济使者到来,本是打算直接赶走,但得心腹劝说乙支侯武的劝说下,还是答应接见了他们。
  原本以为随便打发就是了,却不想来人竟然是百济武王是一国之主,登时左右为难起来。
  高建武也算是一个有为之君,只是生不逢时正好生在了权臣当政的时代,虽然掌握着高句丽的行政权力,然而军权却至始至终都握在渊大祚手中。
  为了对付渊大祚,高建武一改高句丽敌视中原朝的作风,竭力与唐朝修好。
  中原与高句丽的敌视在于隋朝与高句丽婴阳王之间,隋朝因三次举兵征伐高句丽而使国内生变,群起反叛,最终导致王朝易主,纠葛的仇敌婴阳王也病死退出历史舞台。双方的仇恨不能说就此消除,但彼此都饱受战争之苦,意图竭力发展,双方也存着暂放恩怨的心思。
  比起蒸蒸日上的李唐,高句丽明显要凄惨一些。尤其是罗士信那一闹,高建武痛失他们高句丽的军神乙支文德,在内斗更是处在劣势。环境越是如此恶劣,越离不开依附大唐。作为后继者。高建武当务之急是整顿国内问题,巩固政权稳定。不愿将战争的阴霾继续延续下去。在前些年,唐朝击败突厥的时候。派出了使者道贺,向李唐表示愿意臣服,尊大唐为宗主国,竭尽全力的弥合与中原新王朝的裂痕。
  为了表现自己的求和之心,在那一年三次派遣使臣向唐朝献贡。
  武德九年初李渊还未禅位,感念隋朝末年因攻打高句丽,而死在高句丽的汉人士兵,写信给高建武彼此约定将因故留在唐朝的高句丽人护送他们回国,隋朝因故留在高句丽的也请让他们回国。高建武为了配合李渊。搜寻全部留东北的亡命汉人,将他们交给有关官吏,以宾客之礼护送他们回唐朝,前后将近一万人。
  高建武因此关系,亲唐之心还是极为坚持的。
  大唐在制裁百济、大和,高建武便没有半点与百济、大和往来的心思。但是来的是百济武王,那意义就不同了。
  高建武若是下了逐客令,很可能引发高句丽与百济、大和的战争,他不想得罪大唐这位宗主国。也不想得罪百济、大和……左右为难。
  高建武沉吟片刻,也不安排他们入座,只是道:“百济王与大和使者深夜造访,实在难得。你们远来想必辛苦。我给你们安排住处,好好休息。有事,明天细说。”唐朝与百济、大和之间。高建武最终决定站在唐朝一边,只是合了一下稀泥。没有将事情做绝。
  苏我仓麻吕冷哼了一声,调头便走。
  扶余璋惆然长叹。一脸的没落忧愁。
  扶余璋的表情,更是坚定了高建武的选择。他不知道的是扶余璋这转过身子的身子,表情不在忧愁,而是一脸冷笑。
  苏我仓麻吕、扶余璋痛揍走出高句丽宫殿,上了他们一并行来的马车、
  “怎么样?我说的可有差错?高建武就是一个无能的懦夫,是一个扶不起来的废物,他是不会同意跟你们合作的。”
  马车上还有一个人,一个黑衣书生,阴沉冷酷。
  苏我仓麻吕从一开始就没有说话,这时开口道:“我很好奇,乙支先生乃是荣留王最信任的第一心腹,荣留王又是你父亲的学生。你不帮着荣留王,反而协助渊大祚,却不知存着什么心。”
  黑衣书生叫乙支侯武,乃是高句丽军神乙支文德的次子。乙支文德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寄予厚望,分取文武二字,希望他们文成武就。结果老大侯文,如莽张飞一般,凶狠骁勇;侯武反而文质彬彬,精于三韬六略、孙子兵法,深得乙支文德的真传。
  乙支侯武道:“智者重于选择,我父亲为高句丽一生操劳。为他高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也因为高氏江山受尽屈辱。在声望最旺的时候,选择了退隐。为了他高氏江山,我父亲、大哥两人皆惨死大唐罗士信之手。我原以为高建武是个人物,我助他清除了内忧,他便会帮我报血海之仇。哈哈,哪晓得,大唐打了几场漂亮的战,便将他吓得不敢与大唐为敌,想尽一切办法的讨好。他已经忘记了我父兄的仇,如此人物,那里值得投效?还有,你说错了。我选择的并非是无能的渊大祚,而是他的公子渊盖苏文。渊盖苏文英武刚烈,有勇有谋,比之渊大祚、高建武更胜百倍。与他合作,远比胆小怕事的高建武合作更为有利。”
  扶余璋沉静的道:“但是你要知道,渊盖苏文有一个父亲压着,高句丽的国王能更是高建武。渊氏握有兵权不假,行政上的一切都在高建武的掌控之下。”
  “我当然知道!”乙支侯武道:“所以想要合作,想要让我高句丽与你们大和百济一同对付大唐对付新罗,首先你们帮我家大人夺取高句丽的控制权。至于渊大祚,你们也勿用担心。他年事已高,早有将一切交给我家公子的意思,只是欠缺一个机会……只要我的大人掌握高句丽实权,我便有把握让你们走出当前的困境。让李唐付出代价,让他们知道我高句丽是他们中原王朝的克星。隋朝因为我们而亡,李唐也讨不了这个命运。”他眼中透这一股恨意,还有着一股自信。
  苏我仓麻吕、扶余璋互望一眼,眼中透露着一股震撼。他们的本意是联合起来想法子打破僵局,从没有想过能够对大唐造成什么威胁……
  苏我仓麻吕是大和国权臣苏我虾夷的弟弟,此次来高句丽可以全权代表苏我虾夷,代表整个大和国的意思。(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第六章 破唐之策

  苏我仓麻吕沉声道:“我日出之国这敬重有志之士,最鄙夷的是漫天瞎话之人。乙支先生若真有灭唐之计,我可以代表我兄长大人做出决定,日出之国愿付出举国之力助渊盖苏文夺取高句丽的控制权。”
  日本的民族自尊心极强,这一点与中国还有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又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源自于浩瀚的千年文化累积,凌驾于这个世界的先进科技以及种种优势。而日本就算盲目的自尊心,毫无道理毫无依据。
  他们暗中窃取大唐机密,杀害大唐人才义士曝光,受到了大唐的严厉制裁,已经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自尊心强如他们者,是绝难接受的。但是让他们感到憋屈的是他们对面大唐的制裁,竟然无计可施,全无办法。
  虽然他们在本国中树立了日本中心论,将大海对岸的中国视为夷狄,以此来欺瞒蛊惑国内军民。但是真正掌权者却是明白,与大唐比起来他们日本就是撼树的蜉蝣,想要与大唐为敌只是自不量力而已。
  现在整个日本上层官员对于苏我虾夷弄出的这种事情抱有极大的成见,认为他破坏了昔年圣德太子多年的努力。
  苏我虾夷是日本最大的权臣不假,但还没有强势到只手遮天的地步,国内依旧还有牵制他的势力。尤其是圣德太子的后人山背大兄王,推古天皇年事已高,山背大兄王很有可能继承天皇之位。这个山背大兄王一直与他暗中较劲。只是实力不济,苏我虾夷处处能够压他一筹。但如今日本受到了大唐的制裁。国内的各个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走了一步很屎的臭棋。山背大兄王借此机会。给苏我虾夷添堵,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苏我虾夷忌惮着半死不死的推古天皇,也不敢对山背大兄王做出过激的行动,一时间很是被动。
  这心病还需心药医,苏我虾夷心底也是后悔,当初没有想到会造成这种后果。到了这个田地,后悔也是无用,苏我虾夷只能硬着头皮强吞苦果,想着法子打破僵局。
  也因此有了苏我仓麻吕来高句丽一行。
  日本野心极大。而他们又只占据着咫尺之地,满足不了他们的野望。早在多年前,他们的目光便放在了海东三国,意图夺取三国领地,从而向西发展。这结交百济,不惜出兵帮着他们攻打新罗,也不是好心出于对百济这个盟友的帮助,背地里存着强吞海东三国的意思。
  只是日本一直顾忌这大唐……与日本的中心论不同。海东三国他们都很坦然的承认中原宗主国的身份,哪怕是高句丽与隋朝关系在如何的不好。除非是撕破脸相互起战争的时候。其他时间高句丽都承认自己是中原的附属国。作为附属国,宗主国有权力干涉他们的事务,调停彼此的战事。
  日本若是出兵打海东三国,中原是有权力干涉的。甚至出兵增援。
  但若唐朝自身难保,有灭亡危机,他们完全可以趁此机会出兵新罗。将新罗攻取拿下。
  新罗此次入唐,针对高句丽、百济的逼迫。说了不少两国的坏话,这其中也少不了一点点的添油加醋。两国对新罗都怀着强烈的不满……
  乙支侯武也知自己不拿出一点真才实学。得不到大和国的支持,百济又以大和国为先,说服不了面前的这位苏我仓麻吕,他们的计划便无半点执行的可能。
  “近两年我一直留意着唐朝的情况,我本人前后六次潜入唐朝调查情况,三次入洛阳进长安。至于心腹密探,更是无时无刻不再探查唐朝的消息。对于唐朝有着实质性的了解,平心而说,现在的大唐很强,完全不是我们能够对抗的。他们的国力,他们的军力,他们的战力,她们的科技,无不凌驾我们,在我们之上。跟他们正面为敌,那无疑是以卵击石。”
  乙支侯武毫不吝啬对唐朝的赞美,这了解的越深透,越是明白唐朝的了不起。这看的越清楚,越是明白彼此的差距。
  他耗不起,越耗下去,唐朝越强。一方是稳健的发展,而另一方呈几何形式发展,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将会越来越可怖。若不现在行动,报仇的机会将越来越渺茫。
  扶余璋一言不发,苏我仓麻吕也沉着脸,他们不得不承认乙支侯武说的句句属实。
  唐朝立国不久,比他们存在的时间都短,可偏偏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能够短时间的超越他们,将他们踩在脚下。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正是他们所向往的东西。
  苏我仓麻吕沙哑着声音道:“这些我们都清楚。”
  “不!”乙支侯武摇头道:“你们不清楚,你们看到了大唐的繁华,却没看到大唐的致命伤害。大唐发展的太快,发展的太迅速,他们皇帝的野心太大,动作太大。这一切与隋朝的杨广,有什么区别?”
  苏我仓麻吕、扶余璋互望一眼,均是不解。
  乙支侯武解释道:“他们一样的有野望,一样的致力发展。唯一的区别在于现在的李世民比杨广聪明,懂得体恤百姓,没有盲目的驱使百姓,将一切发展稳定在一个临界点。保持着内部安稳的情况下,不断的对外发展。不得不说,唐朝的这个皇帝李世民真的很厉害。他没有秦始皇嬴政祖上为他打下的百年基业,也没有汉武帝先人给他留下的文景经济,凭着大乱以后的局面,却干着他们一样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打破这个临界点,让百姓受到杨广时期一样的待遇,唐朝将如隋朝一样,不攻自破。现在的唐朝不是我们能够战胜的,真正能推翻唐朝的只有唐朝,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唐朝自己陷入内乱。”
  苏我仓麻吕眼睛一亮,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好一会儿才平复心情,可依旧用着颤抖的语气道:“先生快快说下去。”
  乙支侯武坦然笑道:“不知苏我大人知道孙武这个人?这个人很了不起,是中原用兵始祖,他写的《孙子兵法》我到现在也每日必看。他效力的是很早以前的吴国,当时楚国很强大,远胜吴国。而孙武看破了楚国经济上的危机,提出了分师扰楚的疲楚之策。当时的吴王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最终吴国以弱克强,五战五胜占领了楚国的都城。两位再想想,隋朝是怎么灭亡的?杨广自己胡闹,天下造反四起,他不弄平内乱,反而三番两次的来打我高句丽,以至于国破家亡。现在的唐朝发展的太迅速了,他们的根基肯定不稳。只要我们效仿当年的吴国疲敌战术,消耗唐军的国力,要不了多久,他们的经济必定崩溃。”
  扶余璋迟疑道:“这可能吗?我听出使唐朝的使者说,唐朝的经济极为繁华,哪有那么容易消耗的干净?我怕没把他们消耗了,我们自己先吃不消了。”
  “一定可以!”乙支侯武斩钉截铁的道:“几年后的唐朝,我们耗不过。但是现在的唐朝,一定可以。依照道理,这大乱之后应当休养生息,以因对百废待兴的天下。可是李世民不甘心安分,他想要更多的回报,这投入的也不再少数。他们的经济好,并不意味着国家富裕,国库充实,能够支撑长时间的战事。据我所知,现在唐朝在弄什么丝绸之路正在与吐谷浑交恶。前段时间还发生了战事,唐朝大破吐谷浑。不过因为唐将的撤军,并没有伤到吐谷浑的元气。我们可以与他联合,彼此一个在西,一个再东。吐谷浑、百济、大和与我高句丽,四个国家,分做西、北、东三个方向对唐朝形成东西夹击的局面。我们可以从水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时候一起袭扰唐朝。我们不与唐朝正面交锋,只是将他们的兵马吸引过来,让他们疲于奔波,让他们空耗经济。时间一长,唐朝的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以至奔溃,从而影响唐朝百姓生计。百姓一但没有放吃,只要有人起头,造反的人足够他们应付了。”
  苏我仓麻吕猛拍大腿,笑道:“好计,别看唐朝现在风光,什么天可汗,草原之主,号令北方所有草原部落。哼哼,只要他们陷入危机,咬他们的必定会是他们。”他平复了心情,带着几分炙热的看着乙支侯武道:“乙支先生,不愧是军神之子。果然虎父无犬子,我苏我仓麻吕此刻代表我兄长,接受你加公子渊盖苏文的提议,愿意帮助你家公子取得高句丽的政权,一起对付大唐。”
  扶余璋阴沉着道:“我百济也支持渊盖苏文,愿意与全新的高句丽谱写盟约友谊。”
  乙支侯武直起身子,对着两人深深拜下,“那在下就替我家公子,谢过两位大人的支持。” 


第七章 发展过快而存在的问题

  “春闱即至……我大唐求天下英才,开科举求贤,诏刑部尚书罗士信为主考官,负责此次科举选士。”
  贞观二年初,这日早朝的主要的商讨事宜是即将到来的科举。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因为陈群昔年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无数鼎盛的门阀,使得寒门士子难以一展抱负。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到东晋末期尤其是南北朝中叶以后,人们便采取“罢中正,限年入仕,不拘门资,九流常选,试经授官”等强化考试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的措施。
  此后考试取仕渐成风气,各处争先效仿。到了隋朝,雄才大略的文帝杨坚将南北朝衍生的这种考试取仕的方法定名为科举,李世民最重视人才,很重视科举取仕,在隋朝的科举基础上大势改革,以求天下贤才。也因此有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完善于唐朝一说。
  唐朝的科举是一年一试,每一年都会选择朝中的重臣担任主考官。
  罗士信从一开始就在一旁坐着假寐,这人有自知之明。来唐朝的时间已经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