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7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慢了。

精神方面的变革,不太可能像物质方面的变革那样,实在不行可以开金手指,这精神方面的东西,除了慢慢改变,用一代甚至几代人来逐渐适应新的时代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头上的辫子好剪,可心里的辫子,却不那么容易剪掉。当然也不是没有其他办法,暴力革命可以做到极短时间内扭转人们的精神观念,可杨改革身为皇帝,不可能推动暴力革命,剩下的,就是慢慢的用时间来改变这一切。

不管是从大力支持读书,以期望撕裂儒家,撕开笼罩在这个世界上下两千年的伦理道德;还是推道家张显庸出来,逼迫儒家作出改进;还是许诺孔胤植成圣,让他自己参与变革;还是招揽洋人,逼迫大明本土价值观念变革,这些措施,无一不需要时间,无一不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逐步起到想要的效果。

“这些还不够啊!……”杨改革喃喃自语道,这次遇到的这件事,让杨改革意识到,自己在改变精神方面,在改变思想方面,在改变社会伦理方面所作的动作和准备,还远远不够,自己还得下更多的精力在这方面。

“……相辅相成……,这倒是没有说错……”杨改革又喃喃自语道。精神世界的改变和物质世界的改变,必定是相辅相成的,以前杨改革的感触,没有今日这么深,到今日,杨改革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对这相辅相成四字算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没有物质上的改变,精神上也不可能改变,即便是有某几个人能偶然领悟到其中的门径,可以必定不长久,更别说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就比如清朝,若不是洋枪大炮敲开了国门,只怕还在梦里活着;但仅仅只有物质上的改变,精神世界跟不上,这变革也不可能成功,就比如晚清虽然也是大搞工业,期望着变革救国,可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一个笑柄?到了民国,别人都是飞机坦克航母,甚至原子弹在打仗了,可中国却仍然停留在步枪,手榴弹这些轻武器层次,差得不是一个级别,工业时代,那不过是中国的一个梦罢了。

到了民国,尽管那个时候有着不少的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也在为中国的变革奔走,也在为中国的进步努力,甚至不惜牺牲,可这些人挣扎了数十年,中国仍然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徘徊,进入工业化,那仍然是中国的一个梦,虽然国名变了,可人还是那些人,要改变,要变革,何其难?当然,这个梦比晚清那个梦要清晰得多,无数的鲜血和生命并不是没有一点效果。

也只有到了新中国,有了另外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才算是站起来,在这个精神面貌之下,以莫大的决心来改变物质世界之后,中国才有了质的飞跃,但,尽管有着这种亢奋的,几乎完全转变的精神世界改变数十年,中国仍然才算是堪堪跃入了工业化的大门,又往后数十年,中国才敢说迈入了工业化时代。

难!何其难!!

杨改革虽然是想通了历史节点,想通了明朝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这其中的过程要点,按理说该高兴,该庆幸,可也是不住的在心里苦笑,甚至是摇头,这么算下来,自己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是三十年,可能是两个三十年……,如此之漫长的时间,即便是自己这个以宅著称的宅男,也是觉得恐怖,实在是太漫长了,实在是太难了……

这其中的艰难,又有谁知道?自己又能和谁说?曲高和寡,谁能是自己的知音?

杨改革端起已经有些凉了的茶,喝了一口,苦涩,微凉,直冲胸腹。

“大伴,孙元化最近在忙什么?”杨改革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立刻问道。

“回禀陛下,最近一直都在西山那边忙着修水坝……”王承恩立刻回答道,他是大内的大管家,这些事,他都是要知晓的。

“哦,修得如何了?”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听说有数万人做工,那水坝修得极快,若是再有一两个月,只怕都要竣工了……”王承恩回答道。

“……哦,是吗?”杨改革道。杨改革知道,自己在精神方面所做的努力,还有很大的欠缺,不从根本上改变,像今日这个女子吊死的事还会发生,不解决这些问题,谈工业化,不过是在说梦话。如今自己需要给国人的精神世界钉一根桩子,一根能改变这个世界精神世界的桩子,这个桩子,就是人坛。

杨改革知道,自己还是得尽快的把人坛修建起来,只有借助这根桩子,自己才可以在世人的精神世界里钉下一个牢不可破的桩子,或许这样,才能更加有利精神世界的变革,否则,自己或许在有生之年都无法看到工业化时代了。

有蒸汽机不代表工业时代,有铁路也不代表工业时代,若是以这两样来看做是工业时代的标志,杨改革觉得,对西方或许可以,但对中国来说,或许未必够。能适应西方的,未必适应中国。若是这么简单,那么,清末中国就该进入工业时代,铁路和蒸汽机都是现成的,再不济,民国时中国也该进入工业时代,不光蒸汽机,连内燃机和电都是现成的,可偏偏是新中国在亢奋了数十年,以亢奋的精神求改变数十年,才使得中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杨改革知道,这精神世界的基础不扎得扎实点,自己妄求工业革命,那可真的是妄求。

“传旨,让孙元化进宫一趟吧,朕有些事要问他……”杨改革说道。此时杨改革,或许从来没有如此急迫的想建人坛了。尽管人坛的建设一支都在议论和论证中,这热度也没有减少多少。

“奴婢遵旨!”王承恩答应道。

“对了,人坛的事,有什么新的进展?”杨改革又问道,这事,其实杨改革自己清楚,不过,仍然是问了出来。

“回禀陛下,这事是施首辅在管着,奴婢只知道,好像一直都在收集天下人的谏议吧,听说,施首辅那里,每日都会受到数量庞大的信件,都是天下人邮寄过来的……”王承恩回答道。

“哦,朕知道了……”杨改革道了声,这其实和自己知道的进展没任何区别。修人坛的进展,不取决于施凤来那里的进展,而是取决于孙元化那里论证和实验的进展,若是一切顺利,只怕也要到一两年之后才能开工了,原本以为修这人坛简单,可随着论证和实验的深入,杨改革知道,一年半载的时间,远远不够。

第七百九十九章海事学堂

第七百九十九章海事学堂

天气已经渐渐的暖和起来。

温暖的阳光透过天空,照射在大地上,一片温暖。

杨改革也是难得的出来走一走,晒晒太阳,心中的阴霾也随着阳光化去不少。

如今的太液池,还远远说不上有什么风光,一片光秃秃的,但仅仅是阳光洒在这片大地上,却已经足够了,温暖而又开阔。

“袁崇焕出海也有些日子了吧,卿家那事忙得如何了?”杨改革走在前满,身后跟着几个大臣,却是在边散步,边处理政事了。

杨改革的心情受这天气影响,还是不错的,也是笑着问的。

“回禀陛下,自如出海,是有些时日了,……陛下说的是召集出海行船之人学习新的新船之法么?”韩爌见皇帝问的是和袁崇焕有关的,是和出海有关的,立刻明白皇帝说的是什么,这事就是归他负责。灯塔是他建的,自然的,这怎么在“内湖”里航行,也该他负责教导和实施下去。不说别的,如今他的学生袁崇焕出海,可就全指望着这“内湖点灯”来指路了,故此,也算是用心,也在为这事焦急。

“是的,卿家也是明白人,这灯塔也一直是卿家负责建造的,这事,自然也归卿家来负责,既然新建了这么多灯塔,这一圈下来,这东洋算是我朝的内海了,这出海行船也才有保障,那自然的,怎么辨别和利用这些新灯塔,怎么使用新的航海技术,卿家还得负责把这事落实下去,否则,卿家新建这么多灯塔,不是浪费了?”杨改革笑道,现在灯塔建成了,袁崇焕又出海平倭了,东海这一圈已经成了大明的“内湖”,相应的知识培训体系,也该建立起来了。

“回禀陛下,臣知晓了,臣已经有这方面的准备了,就是不知道陛下还有什么指示……”韩爌一副明悟了的样子,立刻从衣袖里抽出一本奏本,恭敬的递了上来。

杨改革接过奏本,稍稍的翻看起来。只是扫了几眼,就已经明白这本奏本里说的内容了,这灯塔确实没白叫韩爌去建,这海上扩张让他们来做,也算是不错的,把袁崇焕调回来当兵部尚书也确实没错,让袁崇焕出海平倭更是没错,这不用自己在操心,自然就有人为这些事忙里忙外了。

杨改革倒是觉得好笑,先前是自己使了牛鼻子的劲捣鼓这些事,搞得精疲力竭,还生怕有人捣乱,搞不成功,可如今,只不过是重新组合了一下用人的顺序,只不过把这利益稍稍调整了下,自己居然什么都不用管了……

这事就成了。

再看看韩爌,眼角带着一些焦头烂额,带着一些担惊受怕的痕迹,杨改革暗地里倒是笑得不行。

任你这老狐狸再厉害,只怕也料不到袁崇焕是这种性格,是这种人吧,袁崇焕实在是个楞人,这脾气实在是楞,干的事,绝对是楞事,绝对是会让人一惊一乍的楞事,以前是自己老担心这家伙给自己闹出什么事来,如今,也轮到韩爌焦头烂额了。总算是有人分担自己的折磨了。

这种折磨直接的后果就是韩爌不用自己吩咐,只是暗示一下,就立刻明白要怎么做,这办海事学堂的事就这么在自己没有说的情况下出炉了。有韩爌以及那一群人在前面给自己开路,自己要做的,不过是制定规矩,然后站在后面,让他们守规矩,按照自己给的路子走,这事果然简单。

“……不错,不错……”杨改革笑着说道。稍稍的看了这奏本,就给了一个不错的评价。不给都不行,这办海事学堂,所有的责难和困难都给他包了,自己不过是表扬一番,这话不该吝啬。

“陛下过奖了,陛下过奖了……”韩爌是欲哭无泪,他如今算是体会到朝里朝外一直盛传的那句话了:前有韩阁老冲锋陷阵,后有帝党坐镇,皇帝在一旁看着,勋贵们摇旗呐喊。

韩阁老自然是指的他,他就是这做牛做马的命,烂事,棘手的事全让他做了,皇帝什么也不用做,就在一边做好人。韩爌暗叹歹命,这也没办法,谁叫他摊上这事呢?谁叫他是袁崇焕的座师呢?谁叫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呢?袁崇焕出海平倭,只能胜,不能败,靠什么?就靠皇帝指点的新修的这些灯塔,靠着这些灯塔,才能把大明,朝鲜,倭国,琉球国,大琉球这一圈大洋变内湖,出海的船才能一年四季的出海,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经商贸易的需要,如今大明朝南北,靠海经商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说起来,都是“帝党”一派的,都是缴税派,若是一年四季都能出海贸易,这无疑是一件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事关皇帝的钱袋子,事关他手里那些人的钱袋子,事关大明朝南北的钱袋子,韩爌不得不出来趟这条路子。至于背负了多少难和棘手,也就是他自己知道。

“既然众多的新灯塔已经联网,那这东洋也就是我朝的内湖了,以前那是在大洋上行船,受害颇多,如今成了内湖,这行船的安全系数,也就高了数倍,这新的行船航行之法,确实值得推广,也必须推广,否则,岂不是对不起卿家修的这么多的灯塔?”杨改革笑着说道。

“……联网……”韩爌一阵迷糊,联网是个什么东西啊?随即又道:“……陛下所言甚是,既然这东洋已经成了我朝内湖,那这内湖行船之法,也确实该及时的教导给百姓,也免得百姓再受海患之害……”韩爌有些迷糊的说道。内湖这个说法,是如今朝野对东洋的一致看法,以前被视为畏途的出洋,如今,已经不再害怕了,在很多人眼里,特别是朝廷高官的眼里,这一圈圈下来的大洋,不过就是比洞庭湖大几分,不过就是浪比洞庭湖高一些,不过就是风比洞庭湖急些,只要掌握了新的,更好的行船之法,这船航行在海上和航行的洞庭湖这些湖泊里没什么区别。洞庭湖里翻船出事他们能接受,认为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现在,出海翻船也不见得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卿家说得是,这新的海上行船之法,却是有必要尽快的教导给百姓的,让百姓及时的理解地理,洋流,信风,气候,船只性能,操作,港口,灯塔这些信息,是很有必要的,想这么下去,要不了多久,这东洋就可以真正成为我朝的内湖了……”杨改革笑着说道。

“……不过……”杨改革话锋一转。

“还请陛下示下……”韩爌赶紧接过话头。

“……不过,朕觉得,这些知识,不该这么无偿的讲解给所有的人,虽说圣人教导我们有教无类,可朕不得不说,这些知识,这些新的行船之法,却也是朕和朝廷耗费了诸多精力才积累下来的,也是我大明百姓用命总结出来的,不该这么无偿的教导给所有人知晓,朕以为,这次这个教导出海行船之法的事,还需限定人……”杨改革很自然的说道,这些不用说都可以理解,这些知识,杨改革从来不打算无偿和白送。

“还请陛下明示……”韩爌赶紧低下头询问道,他也早就知道皇帝大概会有这些要求,皇帝可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

“……这能学习新的行船之法的,首先第一点,必须是朕的子民,也就是说,必须有我大明的户籍,这一点,事关重要,朕知道,这海外,包括在倭国,琉球,南洋,都有不少海外遗民,他们虽然也是华夏子孙,但不是朕的子民,也没有我大明的户籍,若是不加分辨,让他们轻易的把知识和技能学去,那我朝岂不是白当这个冤大头?须知,朕为这些东西,可是付出了不少,甚至是我大明子民的性命,比如灯塔,港口,这一点卿家想必也清楚,所以,朕自当是首先照顾我朝百姓,照顾朕的子民……”杨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虽然话是这么说,也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可实际的,更重要的自然是加强户籍的管理,再一次把户籍这个事提上明面来。

以杨改革的判断,这大明朝的实际人口应该是在册人口的两倍,人口至少应该上亿,而不是六千万,但隐匿户籍的事,实在是一个癌症,是一个谁都知道,谁都不愿意,谁都不想搞清楚的一件事,当然,也还是有人想搞清,比如杨改革,杨改革还指望着按照户口去卖盐呢。但问题是,这清查户口还不是得靠当官的去办?全天下当官的都在干这隐匿户口的事,这事让他们去办,这和把鱼交给嘴馋的猫有什么区别,能有什么结果?所以,清理户口的事杨改革是提也不提,免得自取其辱,如今是逼着老百姓自己主动去上户口,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真实的户口逼出来。这样做,也叫那些当官的没话说,这事虽然做得大家都明白,可明白又如何,就如同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在隐匿户口,都不想真的清查户口一般,是一个都知道,但却不能明说出来的事,谁说出来谁就犯傻了。这事比的就是手段,就是能耐。

“……臣领旨!……”韩爌没有多想,就立刻回答道,这事,他也不想多辩驳,其中的内里,其中所隐含的条条框框,大家都明白,多说无益,说穿了反而尬尴,这事比的是各自的手段,讲究的是按规矩来。他自家包括他这一派,在海上的利益,也不是白得的,也是要耗费巨额的钱财的,也是要给皇帝缴纳巨额税的,他们的钱办出来的事,他也不想就这么白白的给别人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