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风1276-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文虎嘴巴张得能生吞一枚咸鸭蛋,老半天才回过神,联络军官告诉他:“伯颜部驱使百姓为人墙,战争罪行可谓罪大恶极,所部全被划为战犯,命令汉军不接受他们的投降,全体就地击毙。”

妈呀,我老范不也是战犯榜单上排前面的人物?这次要不是看准了风色及时投降大汉,将来岂不是和这些鞑子兵走上一条道了?范文虎庆幸之余又是老大一阵后怕,这才知道,以前自吹的什么“虎踞两浙雄视天下”和如狼似虎的汉军一比,根本不够看呐!还准备凭这点家底在大汉皇帝手里讨个荣华富贵,哼哼,留住性命就算菩萨保佑了!

所以入城式上,范文虎把脑袋垂得很低,很低。

“起去!”楚风一声断喝,范文虎连滚带爬的退开,和两浙大都督府的北元伪官们站到一块,垂首肃立恭迎汉军入城。

路边茶楼上,早早占了茶座观看入城式的茶客们议论纷纷:“范大都督啥时候不是趾高气扬的?到今天成了夹尾巴狗,呵呵,他也有今日!”

范文虎虽为汉奸,十成中却有一两成逼不得已的情状,再加上兔子不吃窝边草,两浙军自己家乡总是不好意思拿出“侵略如火”的本事,所以并不像汪良臣、王积翁等铁杆汉奸那么大的民愤,就有人比较公允的道:“范文虎及时投降大汉,没一条道走到黑,既是他的运气,也是咱们临安人的运气……免了好大一场兵灾。”

无论如何,范文虎投降大汉,倒是让江南膏腴之地免遭战火,茶客们点头称是,觉得底下那位蜷缩着身子,一幅可怜相的范文虎,似乎也差堪功过相抵了,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汉军身上。

小牛皮靴带着脆劲儿甩到地面,踩得啪啪直响,胸脯子高高的挺起,下巴颏儿冲着天,乌黑的步枪闪着寒光,头盔、胸甲锃光瓦亮,寒光慑人的刺刀上,似乎还带着淡淡的血迹!

果然天下强军!临安人是见过市面的,无论大宋天子禁军,还是当年伯颜南下精兵,都无法和现在的汉军相提并论,更别提一包豆腐渣的范家军了!

咦?他们拿的是什么?眼尖的茶客,看到汉军中有一群人,扛着各式各样杂色旗帜,和皇帝身后那面金底苍龙旗决不是一路货。

“大汉三年,斩唆都于同安!”一面苏录定战旗掷在尘埃。

“大汉三年,败张弘范于鼓鸣山!”一面张字大旗掷下。

……

直到最后,“大汉六年,败伯颜、斩阿剌罕等将于两浙!”最后一面羊毛大纛掷下,茶客们惊呼道:

“那是伯颜丞相的羊毛大纛!”

所有的旗帜都掷在尘埃,惟有大汉的金底苍龙旗高高飘扬,傲视苍穹!

第438章 大逆转

至元十九年、大汉六年三月,元右丞相伯颜统八万精兵南下伐汉,围汉军三师于铜陵之野,汉第一军自福州登船北上,越两浙沿海入长江,趁天文大潮海水倒逼江水猛涨,以海船过采石矶,神兵天降于伯颜军侧后,并以舰炮轰击,声势震裂天地,元军断后之阿剌罕、宝音皆高呼酣战而亡。

伯颜不支而走,率残兵至溧水,前有范文虎五万兵马拦截,后有汉军及葛明辉部追击,江船俱为汉军所夺,粮尽援绝插翅难飞,曰:“本相纵横天下未逢败绩,战必胜、攻必取,今为黄口孺子趁江潮而败,时也、命也,非战之罪!吾当不死于范氏小人之手。”遂引刀自戕。

四月,汉陆军副司令陈吊眼率第一军溯江长过洞庭入荆湘,于岳州追及一路烧杀抢掠之格日勒图万人队,水陆并进枪炮齐施,遂一战而歼,格日勒图力战而死。

江东江西大都督吕师夔闻讯弃暗投明,改奉汉为正朔,发麾下六万步骑围参知政事阿里海牙,待陈吊眼兵到,元兵尽数歼焉,惟阿里海牙狡诈如狐,乘间遁去不知所踪。

这一连串让人目瞪口呆的消息,随着报纸传遍了大江南北、八闽两广、荆湖四川,大汉皇帝楚风的声威直振天外,捍动了蒙元征服下的广袤疆土,世界征服者手中所握的羊皮纸地图上,不仅长江以南燃烧起了熊熊烈焰,河洛燕云、关中延绥……处处有隐藏的火星,变成明快的火苗,将蒙古帝国的统治烧得千疮百孔。

山东益都路摩云崮,山石嶙峋飞鸟难过,削平的山崖上刻着笆斗大的几行字:“四娘子在山中久,兄弟今将山寨守,此处都说不咋的,官家有的全都有。”

郁郁葱葱的山岭中,却有大片火红的色彩,迎着朝阳熠熠生辉,仿佛旭日渲染的云霞降落人间。

是初夏的花海,还是镀金的霞光?不,是无数身穿红色棉袄的男女好汉!他们神情严肃,无论男女每人手中都提着杆红樱枪,只枪头之后还绑着个小圆筒,不知是何道理。

首领站在最高的山石上,把南方传来的好消息向兄弟姐妹们报告:“大宋换成了大汉,可比以前好得多啦,不忌咱们民军,还给粮饷官凭!汉军爷们在江南,杀得鞑子大败亏输,咱们红袄军要带种的,就跟着汉军一起干,杀鞑子!”

原来这是山东河北有名的红袄义军,当年女英雄杨妙真的属下!

那位梨花神枪杨妙真,可不得了,后世大明军神戚继光《纪效新书》盛赞:“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何良臣则在《阵纪》中夸道:“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而天下无敌者,惟杨家梨花枪法也。”

金兵南侵,北方沦陷,故宋百姓流离失所,惨遭金人凌虐,各地义军遂蜂蛹而起,保家卫国之士何止千万!杨妙真凭手中一杆梨花枪,数十年天下无敌,和丈夫李全携手共抗金兵;二人死后,儿子李璮又据山东,二十年前被忽必烈镇压,余部逃回当年起兵据守的摩云崮,啸聚山林直到今日。

红袄军兵将手中提着的,便是女英雄杨妙真传下的梨花枪,枪头之后绑着火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上阵肉搏时点燃施放,既能以枪尖攒刺、又能用猛火毒焰焚烧敌军,端的厉害。

此时蒙元据山东已二十年,蒙古贵官、色目富商全无体恤百姓之心肠,百姓苦不堪言,李璮败亡至今,红袄军一直坚持着抗元斗争,从未屈服。

曾几何时,南方传来的消息总是一个比一个更让人沮丧,伯颜渡江了,重镇襄樊沦陷了,临安陷落君臣投降,行朝出海于闽广颠沛流离……坚持斗争的红袄军不明白,为什么朝廷的王师久久不见北伐中原,解救鞑子铁蹄下的父老百姓,却一败再败?

直到他们听到大汉这个陌生的名字,好消息开始接二连三的传来,并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欣喜若狂:杀人魔王、曾经屠杀益都数万百姓的唆都,被斩于同安城下;当年战败李璮李大帅,山东军民的大仇人张弘范兵败身死…最后,那位大元朝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被视为长生天庇佑的伯颜丞相,统率八万百战精兵,竟然也在铜陵走到了穷途末路!

首领继续把山东河北父老渴盼已久的好消息告诉人们:“大汉皇帝发布了檄文,从葱岭到辽东,从琼州到漠北的不里牙剔,凡我汉唐故土皆要一一收复,开封、洛阳、长安、燕京,皆我祖我宗所留,必定北伐中原救济万民,王师即将北伐……”

河北山东父老等待了百余年,终于等到了今天,人群中一位读过书、不屑做元官而落草为寇的士子,已然喜极而泣,颤抖的声音中带上了三分癫狂:“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百年沧桑,百年沧桑啊,如今王师终于要来了,山东河北的父老乡亲们,王师就要来了!”

“是的,王师就要来了,”首领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着部下,“可咱们鼎鼎有名的红袄军,走到山东河北随便哪处,凭咱这身红袄,都有百姓们冒着杀头的风险,把自己舍不得吃粮食、鸡蛋送给咱,把家里好儿女送到咱寨子。咱吃了百姓的粮,睡了百姓的炕,能傻呆在这摩云崮上,等着汉军打过来,再厚着脸皮走下山?”

“不能,决不能!江南有好汉,咱们山东人也不是孬种!”人们举起了手中的梨花枪,当他们沉寂的时候是一片静默的森林,现在举起来,就成了愤怒的红色海洋!

出击,红色的箭头指向益都,指向大运河途径的节点临清,指向山东益都元军后方各处粮仓、马厩和铁矿!红色的铁流席卷山东河北。

有下乡征税的色目税官,连续七八天没有回到县衙官署,当县官带领大队人马前往搜索的时候,发现色目人的尸体被挂在了大树枝桠上,旁边还有张揭帖:“此贪赃搜刮民脂民膏者,红袄军替天行道”。

有奥卢官带着护兵到城郊仓库去取粮饷,准备发给留在后方的军人家属,但他到仓库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来晚了一步:粮草早被洗劫一空,守卫仓库的元兵,十多名精锐的蒙古武士倒在地上,早已气绝多日,他们身上没有伤口,面色却黑得怕人……粮仓的水井中,传出了淡淡的、不仔细闻决不能发现的砒霜味道。

替大元朝横征暴敛,助纣为虐的汉奸甲生(元百姓二十户为一甲,甲生即甲长),带着狗腿子冲进了百姓家中,准备把粮食往麻袋里装。

往日畏惧他的百姓,此时却挺直了腰杆,大胆的问道:“你这汉奸狗贼,还敢欺负老百姓,不害怕红袄军找你算帐吗?”

穷凶极恶的汉奸甲生,顿时变成泄了气的皮球,非但不敢再放肆,还陪着笑脸,一步步退了出去,百姓欣喜的看到,汉奸眼中有着深深的恐惧。

不仅山东河北有红袄军,西面的太行山上花帽军、淮北皖西的明教教徒……各地抗元义军蜂拥蚁聚,北方早已一片沸腾,在起义的狂澜之中,那座坚固宏伟的大都城似乎在瑟瑟发抖,忽必烈的汗位已摇摇欲坠。

畏惧,上京路开平府,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金色大帐中,忽必烈,这位长生天的骄子,苍天之下的主人,平生第一次感到了畏惧。

因为他发现了此生最难以战胜的敌人……很有可能是最终无法战胜的敌人,那位年轻得不像话,却手创大汉帝国,以汉军接连歼灭大元精锐,并让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天下无敌得伯颜丞相兵败身亡。

伯颜,这个蒙古大英雄的名字,甚至让忽必烈畏惧三分,他知道这位丞相的胸襟气度,也知道他的雄材大略,伯颜的辉煌战绩和他身上散发的炽烈光芒,甚至让这位大元皇帝、蒙古帝国的主人,也难以逼视。

然而永远不会失败的伯颜,曾经让苍天之主如愿以偿吞灭大宋膏腴之地,得到全世界任何帝王都没有过的荣耀,打破马背民族数千来无法彻底一统天下宿命的伯颜丞相,居然在南方失败了,并且败得如此彻底!

四月,漠北早已阳光普照,无数五彩缤纷的小花在绿草茵茵的原野上盛开,暖风频吹胜似江南,金顶大帐中的忽必烈却感到了一阵深深的寒意。

因为他刚刚从战报中发现了最可怕的地方:伯颜的作战方略无懈可击,战术部署无懈可击,稳扎稳打无懈可击,便是自己御驾亲征,也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然而汉军却用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朔望大潮江水猛涨的机会,以海船驶过采石矶,大军击伯颜之背,一战而胜底定江南!

自己能在战前想到这点吗?不能。

左丞相玉昔帖木儿能做到吗?不能。

老丞相安童能做到吗?不能

……

忽必烈一连串的自问自答,他惊骇欲绝的发现,整个大元朝廷无数文官武将,都不可能想到利用天文大潮渡过采石矶,也就是说,无论伯颜、玉昔帖木儿还是安童领兵,抑或自己御驾亲征,结果都没有任何区别,都将走向必然的失败!

当失败是偶然的时候,掌握蒙古帝国广袤疆土上无数人民生死的忽必烈能够一笑置之,但失败成为了必然,这位苍天之主也不能不为之恐惧。

上次是日食,这次是天文大潮,下次是什么?未来的不可测,更加深了这种恐惧,忽必烈紧紧抓着椅子的手掌心,已浸满了汗水,冰冷的汗水。

年轻一代的臣子,自呼图帖木儿倒台之后深得大汗荣宠,出任左丞相的月儿鲁那颜(蒙语:能干的官)玉昔帖木儿,惊讶的发现,金帐昏暗的光线下,大汗的脸色白得可怕,闪烁着闪电光芒的眼睛昏暗无光,而随时能发出雷霆怒吼的嘴唇,竟然变得乌黑发青!

在玉昔帖木儿眼中,大汗自随蒙哥汗南征亡宋、平定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以来,就成了蒙古人中仅次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伟大汗王,曾经三百余年屹立不倒的故宋朝廷,在他狂风暴雨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从未被马背民族践踏过的江南,第一次收归版图,完成了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等等强大民族魂牵梦绕却一直未能实现的一统大梦,数千年来第一次以马背民族征服全天下。他还派出王弟旭烈兀征服木剌夷和呼罗珊波斯,将巴格达的哈里发裹在毯子里纵马踩死,打下大大的疆域,就连雪山高原的藏区,也置于宣政院的统辖之下,大元的苏录定战旗,比乃祖、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年代,插得更远,蒙古帝国的版图,空前辽阔!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无敌君王,自从南方的反贼崛起以来,就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大元朝征服天下的名臣宿将,唆都、李恒、张弘范一一兵败身亡,倒在了南方战场,那时候,大汗还能努力保持着镇定,调兵遣将发动针对反贼的一波波攻势,并在伯颜丞相的努力之下,取得北方稍定,集中力量对付南方的较好形势。

哪知丞相南征一去不回,形势急转直下,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位天之骄子倍受打击。玉昔帖木儿极好的目力下,忽必烈竭力控制自己,紧抓扶手以至于微微颤抖的样子,尽收眼底。

右丞相伯颜兵败身亡,觉得身为左丞相的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了,玉昔帖木儿硬着头皮出班奏道:“大汗,伯颜丞相为国捐躯,其情可悯,求大汗赐下褒奖,好叫他家中妻儿无忧,大名垂于青史。”

“你们自己决定吧!”忽必烈意兴阑珊的掷下了一道带着“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字头的圣旨,无论如何,伯颜是立过大功劳的人,虽然忽必烈习惯诿过于人,但还没失心疯到把失败的责任推到一生忠于自己的伯颜身上。

玉昔帖木儿默默的收起了圣旨,现在,安抚伯颜家属并不是当务之急,他只是想借此打破帐中沉默到窒息的气氛。

忽必烈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他好不容易挤出一个笑容,“众位爱卿都说说,为今之计,是战是和?是攻是守?”

满朝臣子不论蒙汉,皆是喟然长叹:大元朝崛起朔漠,以弓马威震天下,疆域之广远迈汉唐,对敌人都是斩尽杀绝,何时讲过一个和字?蒙元铁骑横扫八荒,所击无不摧灭,又几时讲过一个守字?

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啊!

可形势比人强,不由得大元朝廷!北方河洛燕云、山东山西,处处烽烟处处干戈,义军蜂拥蚁聚,大元朝的统治惟有驻军十余万的中书省辖地尚为平静,其他各处都乱成了一锅粥,真心实意响应汉国反贼的有之,浑水摸鱼捞一把的有之,冒称故宋皇族兴兵的有之……亡宋小皇帝赵显分明软禁在大都城中,可各地自称赵显的义军首领已有了十多个,从八岁幼儿到白须老者都有!

各地蒙古军、探马赤军扑灭起义的烈焰,尚且捉襟见肘,逞论抽调南下伐宋,宁锦线、上都、应昌府驻军要对付辽东和东蒙古各部,也不能动,那么朝廷手上的机动兵力,也就剩下十余万京畿驻军,加上一万五千怯薛军了,伯颜八万大军全军覆没,要灭汉至少得翻一番,凑齐二十万蒙古精兵吧,但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