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横扫三国的东方铁骑-第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终于,他看到了孙坚的陵墓,由于仓促下葬,陵墓修建的并不是很气派,不过,这也是按照吴国大妃的意思去办的,因为孙坚个人崇尚节俭。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孙坚的遗体运回建邺城的第二天,吴大妃伤心过度,竟而卧床不起,遍访名医,群医皆束手无策,于第三天便辞世了。

张昭、张纮随即按照吴大妃遗愿,将二人合葬于此处。

Ying雨霏霏,不止不休。

陵墓前,一个身穿丧服的贵妇携带着几名幼小的男童、女婴跪拜在那里,青罗幔帐撑起了他们头上的一片天,不至于让他们受到雨水侵袭。然而,却始终无法阻止他们内心的伤心雨。

贵妇的身边跪着一个八岁大的男童,男童个头虽然不高,但身上却披着一身铁甲,头顶铁盔,显得威武异常。

此时,他听到背后马蹄声响起,孙策叫声不断,脸上一喜,急忙站了起来,摇着身边贵妇的手臂说道:“姨母,兄长回来了,兄长回来了……”

说完,撒腿便朝外跑,高举着一双小手,朝着孙策便用力的挥着,大声叫道:“兄长!兄长!兄长!”

孙策越发靠近,见那男童挥臂相迎,便勒住了马匹,从马背上翻身跳了下来,一把将男童抱了起来,径直朝那青罗幔帐之下走去,一声不吭,脸色也Yin沉了下来。

“伯符……你终于回来了……”贵妇便是孙策生母之妹,是孙策的姨母,姐妹二人先后嫁给了孙坚,所以吴国人皆称吴二妃。

吴二妃领着几个孩子,怀中还抱着一个女婴,背上垂泪,泣不成声。

此时,三个大小不一的男童都抱住了孙策的腿,一起哭泣道:“兄长……父王没了……兄长,父王再也不能陪我们玩了……”

此情此景,教人如何不垂泪呢?

孙策满含热泪,将怀中抱着的八岁男童放在了地上,“扑通”一声便跪在了地上,朝着孙坚和吴大妃的陵墓一连叩了十几个头,直到额头出血。

“兄长,人死不能复生,请兄长节哀。害死父王之人,乃楚王刘备,兄长归来,应该即刻率领大军,倾全国之兵灭楚,为父王报仇!”八岁男童生的紫发碧眼,目有重瞳,眸子里射出道道精光。另外他方颐大口,虽不及孙策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形貌奇伟却也异于常人。

孙策听后,瞥见了一眼那男童,皱起了眉头,问道:“仲谋,你这身打扮,莫不是要随我一起上阵杀敌吗?”

“正是!复仇若不报,难以存于天地之间!”男童乃孙策胞弟,孙坚第二子孙权,虽然整整比孙策小七岁,骨子里却依然流着孙氏的那股热血。

而环绕在孙策和孙权身边的三个年龄不一的男童,同样也是孙坚的儿子,分别是孙翊、孙匡和孙朗。只不过,三个男童年纪太小,懂得不太多,不像孙权那么有见地。

“仲谋……不愧是我孙氏男儿……”孙策一感动,将孙权紧紧地抱在了怀里。

“兄长,松开,松开,你抱得太紧,我喘不过来气了……”孙权吃力地说着话,还试图挣脱孙策的怀抱。

此时,站在另外一侧的张昭、张纮、程普、韩当、祖茂、吕范都一起走了过来,同时向着孙策参拜道:“臣等参见少主!”

孙策抹去了脸上的眼泪,遍览群臣,问道:“幸赖诸位大人、将军,吴国才不至于出现动荡,我想知道,我父王是被何人所害?”

“楚将田豫!”

“程将军、韩将军,请你们二位整顿兵马,我要亲自率军出征,再攻江夏,要倾全国之兵灭楚!”孙策一脸煞气地说道。

“兄长,我跟你一起去!”孙权也站了出来,握了一下悬挂在腰中的短剑,也是一脸杀气。

众人听后,都面面相觑。最后,张纮劝道:“少主,大王立有遗命,一旦少主回国,便即刻继任王位,并且嘱咐少主悉心处理政务,待吴**备整齐,兵马强壮之后,才可以发兵攻打灭楚……”

“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请少主继任王位,执掌国中大权,至于灭楚之事,不可操之过急。灭楚之事事关重大,绝对不能草率,必须要做到兵力调度和粮草支度统一才行。少主,灭楚乃我军头等大事,然而请少主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以目前我军之实力,怎么可能打的过楚军?何况,荆州水军名动天下,我军连一支像样的水军都没有……”吕范抱拳义正言辞地说道。

孙策看了一眼吕范,觉得吕范说的极有道理,便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择选吉日,继任王位,执掌全国。”

吕范很从容地笑了笑,他和孙策算是好友,又和周瑜交厚,所以他的话,孙策一般还是能够听得进去的,而且他也是据理力争,以吴国的现状出发,这才成功说服了孙策。

孙策祭拜了一番自己父亲、母亲,之后便携带群臣、诸王室回建邺了。

路上,孙策单独将吕范叫道了身边,问道:“子衡,今天若不是你的话,我肯定会头脑一热,率军就冲出去了,估计谁也遮拦不住我。真是太谢谢你了。”

“少主说的哪里话,臣跟随少主,就是要为少主着想,如今吴国利弊就摆在少主眼前,就算臣不说,少主俄而也会弄清楚的。”

吕范是汝南细阳人,黄巾之乱时,随父迁徙到了扬州寿春避乱,孙策率领策瑜军攻打寿春的时候,吕范便带着一百多食客归附了孙策,虽然没能加入策瑜军,但是没有挡住他和孙策的友情。而且吕范很会察言观色,也很会说话,所以深得孙策的信赖。

“子衡,以你之见,如果我军要建立一支真正的水军,当如何是好?”孙策想了一会儿,缓缓地问道。

“以臣之见,当效法燕国。”

“燕国?”孙策听到这个名字就很头疼,他一回到国家,就知道了之前的事情,也见到了阚泽,搞明白了孙坚出兵的真相。刘备绝对不会引火烧身的,那传给孙坚他的死讯的人,必然就是高飞。所以,他的心里也埋着一团火。只不过因为燕军强大,一直没有发泄出来,准备卧薪尝胆,徐徐图之。

“少主还在为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吗?军师张纮已经将事情解释的一清二楚,先王出兵,并非因少主死因,而是确实看中了楚军空虚的机会……”吕范后面的就不再说了,怕引起孙策的反感,直接跳了过去,继续说道,“燕国的大船想必少主也曾经见过,那么大的船,绝非荆州水军能比。虽然那船是海船,只适合在海中游走,但是燕国既然能够造出那么大的海船,就一定能够造出其他各种各样的船只,也说明燕国的造船工艺一点都不比南方的人差。”

“你的意思是……”

“先王曾有遗言,要时刻保持和燕国的友好,之前和燕国签订的一些贸易契约,都要维持原状。南船北马,吴国的造船工艺也不差,可是缺少的是眼界,上一次燕国大船驶进曲阿的时候,沿江的渔民都震惊了,他们可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船。臣以为,当派遣工匠到燕国学习造船技术。”

“南人向北人学习造船技术?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吗?”

“少主,难道你还不明白吗?燕王高飞绝非等闲之辈,他的一些想法和我们完全不同,铁浮图横扫中原,如今燕军的海船又如此雄伟,加上一些施政方针,都值得我军学习。”

孙策想了想,也觉得确实有道理,他还从燕国带回来了信鸽和连弩呢,燕军正因为有这种看似很小的东西,才增加了他们的实力。他点了点头,问道:“那你认为,当派何人为使,出使燕国呢?”

“非周公瑾莫属!”吕范回答道。

“公瑾?哈哈哈……确实非他莫属,他可是燕国的郡马,以他为使到燕国,万事都会变得相对轻松起来。”

第三卷 铁骑扫中原 710江东易主(4)

孙策一行人回到建邺城后,吴国群臣张昭、张纮的率领下,将等待了好几天的继任大典予以举行。

吴王宫的大殿上,群臣尚沉浸在悲伤当中,情绪也十分的黯淡,孙策已经沐浴更衣了一番,如今穿在他身上的是一件王袍,全身上下无不透着一股子高贵之气。

孙策在几个宫人的陪同下走上了大殿,见大殿之内气氛压抑,群臣尽皆垂头丧气,尚有一些大臣对于他的继任持有怀疑的意见。

“诸位大人、将军,从今天起,我孙策将接替父王大位,带领你们共建吴国霸业。父王的遗志,由我继承,希望各位大人、将军能够不遗余力的协助我,开创吴国霸业。”孙策站在王宫的大殿上,已经没有了刚才在陵园的伤感,他将伤感埋藏在了心底最深处,化悲痛为力量,准备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

“大王威武!大王威武!”周泰、凌操、陈武、鲁肃、吕范等人都异口同声地叫了出来。

可是,他们的叫声在空旷的大殿上却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其余人都面面相觑,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孙坚旧部的脸上都浮现出来了一丝不信任,他们在担心,年仅十五岁的孙策,是否能够撑起吴国这片天。

张昭、张纮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深邃的目光中古波不惊,看不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其余在场大臣的心里都各怀鬼胎,脸上都浮现出来了对孙策的不信任,毕竟孙策太过年轻,吴国重担又太过重大。

大殿内静谧异常,诸位大臣的目光时不时的都移到了孙坚之弟、吴郡太守孙静的身上,其意思已经显而可见。

孙静倍感压力,他与孙氏其他族人并列站在王宫大殿的台阶下面,见众位大臣都将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不禁觉得浑身不自在。

果不其然,此时张昭第一个站了出来,朝着孙策抱拳道:“少主,吴王大位不可小觑,少主果敢骁勇,然而却缺乏历练,虽有先王遗命,当此多事之秋,臣恐少主不足以威慑全国。吴郡太守孙幼台一直跟随先王左右东征西讨,为人持重且顾大局,臣为吴国将来计议,不若少主晚几年继任吴王大位,暂且设立一个摄政王,由孙幼台出任,等吴国渡过了难关,再还政于少主,不知道……”

“不行不行……伯符继任吴王大位,乃先王遗命,我才疏学浅,文不成,武不就,就连一个太守当的都有点困难,何况伯符骁勇异常,曾经率领策瑜军立下不少功劳,已经历练够了,足可以肩负起吴王大任。国相大人,请你且莫违背先王意思。”孙静急忙推辞道。

“孙大人,你的功绩,诸位大臣有目共睹,吴郡在你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治安稳定,先王也曾经说孙大人有治国之才。如今吴国人心惶惶,正需要一位德高望重者出来稳定局面,纵观先王宗室,也唯有你孙幼台一人而已。”张昭据理力争,他怕孙策年轻气盛,一旦将他供上王位,得国丧一过,就会举兵伐楚。

张昭对孙策的印象并不太好,主要是孙策个Xing张扬,手下还有策瑜军这帮子年少轻狂的人,出于对吴国未来的考虑,他还是毅然作出了这个决定,决定联合群臣,阻挠孙策继任王位,只要暂时缓个两三年,吴国就可以逐渐安定下来。

话音一落,其余诸位与张昭交厚的文官都随声附和,有些武将也跟着瞎起哄。

一石激起千层浪,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张纮五人都一言不发,不做任何表态。

“国相大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先王遗命,就是让少主继任王位,你这样阻挠,难不成你里通外国不成?”周泰站了出来,一脸气愤地指着张昭,大声地呵斥道。

“你血口喷人!我只不过是为了吴国的未来着想,哪有什么私情?”张昭见周泰蹦了出来,还指着他的鼻子暴喝着,让他颜面何在,便冷笑了一声,“你一个小小的校尉,居然敢对本府如此说话,**就是**!”

周泰一听说这话,脸上霎时变得煞气腾腾,大声喊道:“你再说一遍?”

“当了校尉,也别太得寸进尺了,你做过**,这是事实,永远都改变不了。”张昭讥讽道。

“你……”周泰怒了,大步流星地朝张昭走了过去。

“幼平!退下!不得对国相大人无礼!”孙策站在大殿之上,呵斥道。

“可是大王,国相大人目中无人,他居然把先王遗命置于不顾……”周泰停住了脚步,望着孙策说道。

“退下!”孙策再一次暴喝道。

周泰不敢违抗,退回原位,凌操、陈武急忙过来安慰。

鲁肃就站在周泰身边,朝周泰那里挪了一步,贴近耳边,小声地说道:“幼平,你办了一件蠢事!”

“此话怎讲?”周泰不解地问道。

“国相大人所担心的,就是大王和策瑜军的将士,策瑜军的将士都是什么人?**、草寇,山贼,流氓应有尽有,虽然跟随大王后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风气,但是骨子里还是透着一股子野蛮。我想,国相大人之所以阻拦大王接替王位,无非是害怕大王头脑一热,带着军队便去攻伐楚国了。先王在世时,国相大人就极力反对攻伐楚国,何况大王乎?你刚才被他激怒了,你看着吧,一会儿其他大人们也该对大王的能力产生更大的质疑了。”

“我……我不是故意的……”周泰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一脸的羞愧。

“算了,大王不会责怪你的,该来的始终会来,这个时候反对,总比大王接替王位以后反对要好的多,至少大王以后也知道该怎么做了。”鲁肃分析道。

“那现在怎么办,如果少主接替不了王位,那不就是让国相大人如愿了吗?”周泰担心地说道。

“嘘!别吵,有他在,万事可以迎刃而解!”吕范突然Cha话道。

“谁?”周泰、凌操、陈武齐声问道。

“他来了。”鲁肃、吕范一起向殿外看了一眼,脸上浮现出来了一丝笑容。

周泰、凌操、陈武一起朝殿外看去,但见周瑜一身戎装的从雨中走来,三个人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

孙策站在大殿之上,斜视了张纮一眼,问道:“军师也和国相大人是一样的意见吗?”

张纮向前一步,抱拳道:“恰恰相反。”

“子纲,你……”张昭听到张纮的这句话,不禁心中一怔。

张纮瞥了张昭一眼,走到了大殿中央,朝着所有文武拱手道:“诸位大人、将军,先王留有遗命,让少主继任王位,并且让我和国相大人负责监国,如今先王尸骨未寒,吴国境内人心惶惶,如果我们内部不团结,不能够做到上下一心,不管是谁接替了王位,吴国都不会长久。所以,我遵从先王遗命,极力拥护少主继任王位。我相信先王,正如先王当年相信你们一样。”

话音一落,张纮转身便朝孙策跪拜道:“臣张纮,叩见大王!”

“臣等叩见大王!”周泰、凌操、陈武、鲁肃、吕范、孙静、孙权等人一起跪在地上,大声叩拜道。

紧接着,程普、韩当、黄盖、祖茂四将面面相觑一番后,也都一起跪在了地上,朝着孙策叩拜道:“臣等叩见大王!”

张昭和其他反对孙策的人,还矗立在那里,毕竟反对的人数占多数,同意的人数只是极少数。

“哐!”

一声巨响,从大殿外面传来,全身湿透的周瑜映入了大家的眼帘,手中握着的古锭刀垂在地上,在吴王宫大殿的地面上砸出来了一个小坑。

张昭扭过头,看到周瑜竟然出现在这里,便皱起了眉头,问道:“周公瑾,你不得王令传唤,怎敢擅自回王城?”

周瑜瞥了张昭一眼,没有理会,将古锭刀抗在了肩膀上,大踏步地朝大殿正中走了过去。

此时,群臣的目光都被那把古锭刀所吸引,记得凌操曾经说过,这把刀是先王专门交给周瑜的,见此刀如同见到先王一样。

周瑜在群臣异样的目光中走到了大殿正中央,“唰”的一声,便将古锭刀拔了出来,寒光闪闪的古锭刀,瞬间威慑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