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是这件事情啊,那是好事情啊,不知道苏大人是如何安排的啊。”
  看着孙承宗,苏天成实在是有些佩服了。这就是刨根问底啊。
  “晚辈计划在保定府所辖的县里,招募一万人。进入江宁营的。”
  苏天成刚刚说完,孙承宗和鹿善继同时站起来了。
  孙承宗有些激动了,来回走了两步,很快开口了。
  “苏大人,这件事情,老夫和善继完全可以帮助你的,就在高阳县和定兴县招募,特别是在定兴县,江宁营的威风,应该是家喻户晓了,再说了,这招募军士的事情,你不依靠老夫和善继,难度大很多的。”
  如果孙承宗和鹿善继帮忙,这次招募军士,肯定轻松很多的,只不过两位大人的年纪都很大了,招募军士,不是轻松的事情,继续麻烦两位大人,苏天成于心不忍。
  “二位大人一路辛苦,还要赶赴江宁县,晚辈还是找到官府,恳请他们协助,办理招募军士的事情。”
  “苏大人啊,你可不要说这样的话了,老夫和善继虽然年纪大一些了,可jīng神很好啊,这一路上奔波,你也看见了,绝对没有问题的,江宁营招募军士,这是大事情啊,老夫是一定要参加的,不然说不过去了。”
  孙承宗刚刚说完,鹿善继也开口了,和孙承宗的态度一样,坚决要参加招募军士。
  苏天成只要点头应承了,不过,两位大人的家眷,还是要先期出发,直接倒江宁县,他们留在京城,实在没有必要。
  看见苏天成答应了,孙承宗思考了一会,开始提出来问题了。
  “苏大人,善继和老夫参加招募军士,有些问题,还是要农清楚的,也好心里有数,一万军士,可不是小数目,局限在高阳县和定兴县,也不大可能,不知道你在保定府招募军士,出发点是什么。”
  “晚辈一路上见到了一些情况,保定府下面的县里,遭灾的农户不少,加之后金的侵袭sāo扰,生活难以为继,江宁营要发展壮大,必然要招募军士,江宁营军士的待遇,是很不错的,一家有一户进入江宁营,至少全家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的,如此能够解决一万户家庭的问题。”
  “北方的男人,身材普遍高大一些,身体素质也是不错的,进入江宁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是不错的。”
  孙承宗的神sè,有些严肃了。
  “是啊,定兴县的情况,确实不好,包括高阳县,也不是很好,不过,县里的军户还是不少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招募军士,有着一定的难度,何况要离家千里,到江宁县。有些人家,不一定能够接受这样的情况,苏大人考虑到了民众的疾苦,这是好事情,只是朝廷困难颇大,江宁营招募这么多的军士,军饷能够保证吗。”
  “这不是什么问题,江宁营的所有开销,都是江宁县县衙负责的,朝廷没有拨付一两白银,皇上已经说过了,府库存银不多,不能够拨付军饷的。”
  孙承宗有些黯然的摇头。
  在他看来,江宁县不管如何的富庶,承担江宁营的开销,还是有着不小的困难的,就是富甲天下的苏州府、扬州府,每年上缴的赋税,也就是那么多,若是要求他们养活两万军士,估计能够承受,但也不可能长期负担的。
  “二位大人不知道江宁营的情况,可能是有些担心的,江宁营的军士,每月的俸禄是五两白银,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征战,几乎不参与其他的事情,他们的生活开销,军营全部负责,也就是说,军士领取的俸禄,完全可以用来养活家人的。”
  “苏大人,这不大可能吧,如此算来,江宁营招募一万军士,加上原有的将士,接近两万人了,仅仅是饷银,每年就超过百万两了,加上生活方面的开销,岂不是超过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了,这么多的银子,从何而来啊。”
  “两位大人,晚辈之所以要求成立中兴学社,就是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应该说,目前问题不是太大的。”
  孙承宗和鹿善继相互看了看,这件事情,太过于震撼了。
  “了不起啊,江宁县能够有着如此大的气魄,好,既然这样,这一万军士,就在高阳县和定兴县招募,绝对没有问题的,苏大人,你要是信得过老夫和善继,这件事情,就交给我们办理了。”
  “晚辈是绝对信任二位大人的,只不过招募军士的事情,晚辈也是要参与的,事情繁杂,具体的奔波联系事宜,江宁营的将士,可以具体负责的,时间也很紧迫,必须在一个月时间以内,招募到一万人的。”
  “好,好,一个月时间,足足有余了,这样的条件,老夫可以保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招募到一万军士了。”
  关于招募军士的标准,苏天成一直都没有详细说,孙承宗和鹿善继是不会疏忽的,他们认为,有着如此好的待遇了,一定要招募青壮,身体要好,身高、体重都是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的,想不到苏天成没有那么多的要求。
  苏天成给出来的条件,第一是年龄,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这一条必须严格要求,第二是身体无残疾,第三是体格健壮者优先。
  军士最好是在村镇招募,不要在县城里面招募。
  泼皮无赖最好不要招募,但老兵油子,坚决是不要的。
  这样的招募办法,和戚家军的招募,有些相似了,只不过要求稍微低一些。
  这是苏天成详细考虑过的,北方连续多年遭遇了灾害,饥民是不少的,而且不少人已经加入了流寇的队伍,留在县里的年轻人,身体不可能那么好,饭都吃不饱了,身体不可能格外的强健,再说了,军士这方面的差距,是可以弥补的,到了江宁营之后,有了很好的饮食保障,身体很快可以好起来的。
  至于说是不是招募卫所的军士,苏天成含糊过去了,孙承宗和鹿善继也是明白的,这样的条件,肯定有军户来的,反正有些卫所,名存实亡,已经没有多少的军士了,去年以来,朝廷发放了不少的军饷,有些军饷,进入了军官的腰包,只要有银子,军官睁只眼闭只眼,军户走了就走了,土地正好收回来,租出去,还可以得到一些银两的。
  再说了,军户毕竟有着一定的基本素质,训练起来,容易很多的。
  最大的难度,就是故土难离的问题了,不到万不得已,农户是不会离开家乡的,江宁县距离保定府太远,一旦到了江宁营,估计好多年不能够回家的。


'正文 第二百七十八章 固执的孙承宗'

      离开家乡去从军,古往今来,都没有什么稀奇的,唐朝不知道有多少的边塞诗人,写出来了流传千古的诗句,表现出来的,就是军人远离家乡、远离爱人的悲伤,可他们迫于体制的压力,是不敢随意乱说的,只能是默默的承受。
  朝廷官员和军队里面的将军,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谁会关心的。
  明朝初的时候,情况稍微好一些,主要是屯军的出现,他们亦军亦民,大量军户的诞生,不少的军士家属,和军士同在一个地方。
  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军屯制度遭遇破坏,土地大量兼并,官田的负担过重,军户不堪重负,他们比不上农民,甚至比不上佃户,穷苦潦倒,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军户开始大规模的逃亡,卫所名存实亡。
  到了万历年间,几次大规模的征战,雇佣军人开始出现,这些军人是专职的,他们依靠军饷生活,其中也有屯军。
  崇祯元年以来,朝廷愈来愈困难,拿不出来银子,不能够支付军饷,不少的军士,领不到军饷,生活失去了依靠,哗变的情况,不断出现,逃亡的军士,不计其数,有些军士,甚至直接加入了流寇的队伍里面,依靠着劫掠过rì子。
  好男不当兵,军户已经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如此的情况下,在保定府去招募军士,难度还是有些大的。
  好在孙承宗和鹿善继跟在一起,加之江宁营的名气。已经在北直隶传开了,情况稍微好一些。但也不乐观。
  到达高阳县,知县得知是江宁营招募军士,连连摇头,要不是看见孙承宗在这里,估计就直接推辞了,高阳县的军户,逃亡的无数,如今来招募军士。恐怕无人上门的,虽说你江宁营厉害,但军户的待遇,谁不知道啊,除非是找到那些流民,他们没有饭吃了,无家可归了。到了军队里面,能够混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苏天成已经和孙承宗、鹿善继商议了,暂时不要说出来江宁营军士的待遇问题,他的解释,若是人家知道了这样的待遇。完全冲着银子来,那就麻烦了,这样的人,到了军营里面,不好管教。而且会带坏其他人的。
  就说江宁营招募军士,能够有人主动来的。这样的军士,思想可能单纯一些。当然,任何的事情,都是有着两面xìng的,有好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
  招募军士,确实是需要宣传的,就说几百年之后,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样的宣传标语,苏天成听到过很多次。
  如今的形势不同了,外有后金的侵袭,内有流寇的sāo扰,而且大明的军士,杀良冒功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这些负面的影响,让老百姓对军士和军户,有着很不好的看法。再说了,当兵就要打仗,随时有送命的危险,待遇低,生活穷苦,这样的情况下,谁愿意去当兵啊。
  孙承宗和鹿善继都有些不明白,苏天成为什么不同意宣传,若是什么宣传都没有,想要在保定府招募一万军士,还真的是有些困难的。
  在孙承宗的府邸里面住下来之后,苏天成终于说出来了自己的担忧。
  大明卫所的军士,军饷大都是每月五钱到八钱银子,能够达到一两银子,就算是很不错了,这样的情况下,江宁营招募军士,若是军饷达到了每月五两银子,估计这次的招募之后,附近一些地方的卫所,可能就真正的垮掉了,军士哗变的情况,本来就是存在的,军士知道了如此悬殊的待遇,肯定是有意见的。
  孙承宗和鹿善继恍然大悟,感觉到苏天成的考虑,确实是周密的。
  至于说宣传方面,苏天成提出来了三点。
  第一是保证军士衣食无忧,能够吃饱饭,包括家眷也是能够保证的,绝对不会饿肚子的;第二是保证家眷可以随军,也就是说,已经成家的青壮,可以带着家眷到江宁县去,江宁营保证佳俊有居住的地方;第三是江宁营按时足额发放军饷,绝对不会克扣。
  至于说军饷的多少,暂时不能够宣传。
  孙承宗和鹿善继听到了这三条,认为很是不错。
  招募的布告贴出去了,高阳县县衙的官吏,带着江宁营的军士,到村镇去宣传,而且在每个村,都粘贴了招募军士的布告。
  令苏天成感动的是,留在高阳县的孙承宗的家人,也出去宣传了。
  崇祯六年十一月十rì,江宁营的新兵招募工作,正式开始了。
  一大早,孙承宗的府邸外面,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有赖看热闹的,也有准备来报名的。
  孙承宗首先进入了厢房。
  “苏大人,老夫来报名。”
  苏天成眨了眨眼睛,看着孙承宗,以为自己听错了。
  “呵呵,老夫来给两个孙子报名,他们已经先行出发,到江宁县去了,老夫昨rì托人,给他们送信了,告诉他们,到了江宁县之后,做好一切准备。”
  苏天成连忙站起来了。
  “大人,您是不是考虑一下,不要这样着急啊。”
  孙承宗瞪了一下眼睛。
  “老夫的子孙,早就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报效国家,若不是几个儿子的年龄超过了,老夫都要亲自送他们,进入江宁营的,老夫的两个孙子,到了江宁营,就是普通的军士,若是不能够好好训练,老夫不准他们进家门。”
  苏天成看着孙承宗,有些说不出话来了,战场上,刀剑无情,孙承宗曾经担任兵部尚书,肯定是明白,何况江宁营是身负重任的,会面临着诸多残酷的厮杀,若是孙承宗的孙子,遭遇了什么意外,他还真的不好交代。
  “大人,晚辈不是这个意思,晚辈想着,您的年纪大了,身边需要人照顾的。”
  “苏大人,你的意思,老夫是明白的,寻常百姓的子弟,军户的子弟,都能够从军,老夫的子孙,为什么不能啊,难道上战场就是普通百姓的事情吗,若是官僚士绅都是这样的想法,都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那我大明朝危矣,老夫的家人,就是要带头,老夫曾经领军征战,明白这里面的危险,你就不要犹豫了,替我写下名字吧。”
  坐在一边的书记员,看着苏天成,显得有些为难,写也不好,不写也不好。
  苏天成对着孙承宗,双手合拢,鞠躬行礼。
  “大人一片忠心,可昭rì月,若是我大明朝的官吏士绅,都有着这样的品质,何愁流寇不灭,何愁后金不亡,何愁大明朝不兴旺,晚辈带江宁营将士,给大人行礼了。”
  书记员也赶忙站起来,站在苏天成的身后,给孙承宗行礼。
  苏天成拿过了毛笔,在名册上面,规规矩矩写下了孙思明、孙思宗两个名字。
  这是江宁营在保定府,招募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军士。
  这还没有完,孙承宗出去之后,鹿善继也进来了。
  鹿善继的要求,更加的出奇,他居然要求自己的小儿子和两个孙子,进入江宁营。
  苏天成真的为难了。
  孙承宗和鹿善继推出来的子孙,都是家族里面的嫡系子孙,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态度,任何的大家族,都是非常看重嫡出的子孙的,他们是家族的接班人,延续香火,维持家族的传承,在家族里面,地位也不一般。
  可两位老人,都要求嫡出的子孙进入江宁营,这说明,他们是真正的支持江宁营征召军士的,是做出来了榜样的。
  不错,江宁营的军士,待遇是很高的,可这点待遇,对于两位老人来说,确实不算什么的,他们绝对不需要这每月的五两银子,来养活家人的。
  苏天成忽然感觉到了,江宁营这次招募军士,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而且江宁营今后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苏天成劝说了鹿善继,两个孙子参加江宁营就可以了,至于说小儿子,还是留在家里的好,鹿善继最终同意了。
  苏天成拿起笔,在名册上面,写下了鹿太兵和鹿太泊两个名字。
  消息迅速传出去了。
  孙承宗和鹿善继两位老大人,居然将自家嫡亲的孙子,送到江宁营了。
  这件事情,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很快,前来报名的人,将孙承宗的=府邸,围的水泄不通。
  江宁营的军士,如同一架机器,开始高速运转起来了。
  书记员忙不迭的填写名字,包括个人的情况,没有时间吃饭,手写麻木了,甩一甩继续,因为报名的人实在太多,孙承宗安排自己的儿子,也帮着写。
  后院成为了测试的地方,报名的人,基本的身体素质,还是要有的,那些骨瘦如柴的,或者是身体太差的,是不能够进入江宁营的。
  一天时间下来,报名的人,超过两千了。
  而且,这个消息,很快传播出去了,村镇的人,开始赶往县城。
  苏天成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孙承宗在高阳县的影响,是非同一般的,那些所谓的条件,来报名的人没有太在意,但孙承宗和鹿善继的嫡亲孙子,进入了江宁营,他们牢牢记住了。


'正文 第二百七十九章 借银子'

      (感谢angus0423、爱拿耗子的狗、永恒v苍穹投出的宝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