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好了,不要想那么多了,我们是一家人,晋王的事情,我当然是要出力的。”
  小半个时辰之后,苏天成终于知道了朱审烜的想法。
  朱审烜确实想着入朝为官,不过想法不是很确定,到底是直接进入京城,还是在地方上为官,他自身很不确定,朱审烜的想法,若是在地方上为官,最好是能够留在山西,毕竟那里是他的封地,人脉熟悉很多。
  朱审馨诉说的过程中,苏天成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等到朱审馨说完之后,他迅速开口了。
  “你马上给晋王回信,告诉晋王,千万不要想着在山西为官,绝不能够有这样的想法,朝廷历来都是要求回避的,我是山西平阳府人,但绝不能回到山西去,这是朝廷的规矩,也是为了避嫌,藩王有着各自的封地,他们对封地内的情况熟悉,想着能够就近做官,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朝廷的大人会怎么看,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弹劾了,甚至会说出来藩王的目的,就是占山为王,更有甚至,会说藩王的目的是造反。”
  朱审馨的身体颤抖了。
  苏天成的语气缓和下来了。
  “好了,你也不要紧张,明日我去求见孙大人、刘大人和黄大人,给三位大人禀报一下,藩王的这些要求,悉数都压下来,不要在朝廷上面公开就是了。”
  待到朱审馨情绪平稳下来之后,苏天成说出来了自身的想法。
  “晋王的事情,其实我考虑过,早就给孙大人说过了,估计这一次,晋王是第一批被直接安排的,具体的地点,我也想过了,暂时不要到京城,京城里面的情况太复杂了,稍微不小心,就会陷入到争斗里面去,晋王毕竟没有做过朝廷官员,对很多的情况,都不熟悉,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好是到陕西去,和我在一起做事情,这样就顺利很多了,陕西这次的官员,会大幅度的调整,我考虑,晋王到陕西去做知府,争取在短时间之内,做出来成绩,为自己打下很好的基础。”
  “夫君,其实妾身也不想哥哥到京城来,若是哥哥能够到夫君的身边,那就太好了。”
  “问题不会很大的,明日我去找孙大人,直接说明白,陕西正好有职位,此外,晋王的身边,还要有人辅佐,我考虑江宁县的蓝桥正可以到晋王的身边,我身边的苏俊,可以排到晋王的身边,有了这两人的辅佐,问题应该不大了。”
  苏天成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建议,真的被采纳了,而且后来的事实表明,他走出来了关键的一步,得到了藩王的支持之后,在人力和财力方面,壮大了很多,也为他创造辉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零二章 再一次的说服'

  见到了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之后,苏天成才发现,原来朱审馨说到京城里面的议论,很是委婉,关于皇亲国戚步入朝廷做官的事情,反对的声音很是强烈,甚至有御史和给事中,准备着在朝堂上面,以死相谏,阻止这项政策的推行,内中的原因是很多的,不过苏天成分析出来的原因,是主要的原因。
  朝廷里面的党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远在地方上的苏天成,并不是很了解这些情况,所以说,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是说服了皇上,一切的事情都是顺理成章了,殊不知现实情况,远非这样。
  孙承宗等人,承受着强大的压力,几乎所有的朝廷官员,都是反对的,要命的还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就连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三人,态度也在发生动摇。
  看来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完全凸显出来了,想要做好这件事情,确实不简单。
  皇上依旧不能够出来召见大臣,所以说,苏天成想着见到皇上,再一次阐述观点的想法,显然是做梦。
  其实苏天成是没有充分的预计到压力的。
  不要说藩王和藩王世子,就算是迎娶公主和郡主的仪宾,都不能够进入官场,而且其家人都不能够进入官场,可见明朝的这种规矩,是多么的严格。
  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需要对抗的几乎是整个朝廷的官员。
  孙承宗的神情很是严肃,他已经知道了苏天成的来意。
  刘宗周和黄道周坐在一边,暂时没有说话。
  眼前的这种气势,已经说明了形势是多么的严峻。
  苏天成慢慢醒悟过来了,看来在大明朝,想要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亚于一场恶战,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恳请皇上下圣旨,还要说服具体办事的官员。
  “坤元,你说的事情,老夫已经考虑很久了。只是目前朝廷之中,议论很多,诸多的同僚,几乎都是不同意藩王以及藩王世子出来做官的,至于说参加科举考试,更是不行,老夫也归纳了不少的意见,写成了奏折,你先看看。”
  接过奏折的时候。苏天成的心在下沉,看来孙承宗等人,认识确实是有所改变的。
  他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了奏折,孙承宗等人提出来的意见,并非是不推行这项政策,而是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暂缓推进。
  苏天成沉默了好一会。
  他需要思考。在皇上面前说的那些话,不需要在孙承宗等人的面前说。他们都是明白的,目前最大的压力,是这项政策,已经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切身利益,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做出来的。在这件事情上面,皇上成为了孤家寡人。
  此刻,苏天成禁不住有些佩服朱由检了,难怪朱由检要求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共同来办理这件事情,看来还没有开始推行。朱由检就知道了压力。
  这个时候,苏天成不得不再一次的绞尽脑汁,彻底说法孙承宗等人了。
  不管怎么说,孙承宗等人,也是文官集团之中的人,而且是重要的力量,推行这项政策,他们也可能受到影响的,刘宗周和黄道周两人,是大儒,认识更是有些固化了。
  “晚辈看过奏折了,感觉到诸位大人提出来这份奏折,有些不合时宜。”
  仿佛知道苏天成要这样说,三人没有太大的反应。
  “坤元,那你说说,老夫和刘大人、黄大人应该怎么做。”
  “晚辈不敢指使诸位大人应该怎么做,晚辈只能够说出来自身的看法,供诸位大人参考。”
  孙承宗等人都没有说话,看着苏天成。
  “晚辈与诸位大人之间,关系不一般,所以说,晚辈说话很是直白,还请诸位大人能够耐心听晚辈的解释。”
  “藩王以及藩王世子进入朝廷为官做事,这是晚辈提出来的建议,这里面的道理,晚辈不想做过多的解释,抛开那些所谓的借口,仅仅是说到要害的地方。”
  “朝廷内部的党争情况,晚辈没有亲身经历,说不上特别的清楚,但晚辈力主创立中兴学社,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党争,如今的科举取士,已经陷入到党争里面,晚辈和张溥之间的交锋,诸位大人都是清楚的,就是要打压复社的力量,限制复社将黑手伸到科举取士之中去,或许诸位大人觉得,存在党争是必然的,不会形成多大的问题,晚辈就这个问题,专门说明一下。”
  “晚辈也认为,党争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杜绝,但党争的发展,有一个最为主要的限制,那就是当国家遭遇到危难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团结一心,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来有损国家的事情,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北方遭遇灾害多年,皇上一直都想着,能够从富庶的南方,调集物资支援北方,但这样的努力,付诸东流了,眼看着北方大批的流民,流离失所,冻饿致死,可南方的诸多士绅富户,无动于衷,依旧顾着自身的利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朝廷里面,某些大人想到的,就是自家的利益,害怕因为支援北方,自身的财富受到了影响。”
  “再来看剿灭流寇的事宜,流寇大多在北方活动,南方很少受到关联,所以说,对流寇没有太多的印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朝廷在剿灭流寇之时,南方的士绅富户坐而论道,甚至是品头论足,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值得大动干戈,流寇毕竟是大明的子民,需要招抚,因为这些狗屁的认识和理论,导致流寇猖獗这么多年,国家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说到后金鞑子的事宜,更加的令人气愤,南方的一些士绅富户,为了自家能够发财,不管鞑子是如何的凶残,依旧暗中和鞑子有生意上的往来,在他们看来,剿灭鞑子是朝廷的事情,是皇上需要操心的事情,他们的任务就是掌握权力,就是发财。”
  “每当皇上准备想办法,增加国库收入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官员跳出来,满嘴什么与民争利,什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等等,可惜他们的本意,根本就不在这个地方,他们想到的是自身的利益,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是非常严重了,这些土地究竟到了谁的手里,还不是那些士绅富户的手里,朝廷若是加征赋税,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士绅富户。”
  “晚辈还有不少的例子,不想一一列举了,晚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想到的办法,就是让皇亲国戚出来做事情,晚辈的目的是巩固皇权,限制臣权,虽然这不是治本的办法,但改变总是要一步步来的。”
  “朝廷里面的诸多大人,想必也明白了这里面的含义,表面上,他们不好意思说出来反对的话语,借着什么藩王作乱等话语,来限制藩王以及藩王世子进入朝廷,内心里面,他们其实是在巩固自身的权势,不准他们来分一杯羹。”
  “存在这种认识的,主要还是朝廷里面某些真正掌握权势的大人,至于说下面的诸多官吏,无非是跟着维护罢了,须知每一个科举考试的官员,还没有进入朝廷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某些官僚集团的学生,他们一定要听恩师的话,否则就是欺师灭祖。”
  “晚辈清楚,让藩王和藩王世子进入朝廷,成为朝廷官员,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尽管说皇上下旨了,可反对的人依旧要做出来最后的博弈,拼命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诸位大人遇见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皇上让孙大人、刘大人和黄大人共同来办理这件事情,也是考虑到其中的难处了,若是诸位大人因为眼前的困难,暂时压住了,或者说干脆不推行了,晚辈担心,我大明朝难以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看着苏天成,好半天没有说话,他们万万想不到,苏天成会说出来这样的一番话语,这些话语,若是被朝廷里面某些大人听到了,还不下狠手,拼命的清除眼中钉啊,不过苏天成说的这番话语,确实有道理,说出来了事情的原为,看似复杂的局面背后,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好半天过去,孙承宗才开口说话了。
  “想不到啊,老夫真的想不到啊,坤元竟然有着如此直白的认识,老夫惭愧了,还是想到的太多了,老夫都这样的年纪了,还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也罢,老夫就拼上这把老骨头,竭力推进此事。”
  刘宗周和黄道周也接着表态了。
  看见这样的情形,苏天成很是欣慰,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复制,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三人,长时间和他在一起,而且经过了中兴学社的熏陶,三人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够接受他提出来的观点,若是换做其他人,基本没有可能性的。
  既然孙承宗下定了决心,苏天成知晓,藩王和藩王世子入朝为官的事情,马上就可以推开了,至于说后面的情况如何,只有天知道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零三章 不会妥协'

  (感谢bread84、815书虫、大禹止水、jesonshers、将进行到底、魅惑妖儿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拜谢了。)
  “少爷,吏部右侍郎翁同章大人来拜访您了。”
  王大治的话语刚落,苏天成就站起来了,回到家里不过两天时间,已经有不少的官员来拜访了,如今来拜访的官员,级别都高一些了,这也是因为苏天成自身的品秩不同了。而他以前的那些同窗,反而不来了,殿试状元陈于泰和探花吴伟业,两人依旧在翰林院,一个是从六品的修撰,一个是正七品的编修,与苏天成已经没有在一个档次上面了。
  如同苏天成这样乘坐火箭上升的官员,确实不多。
  翁同章是苏天成的恩师,当初在平阳府的时候,苏天成蒙翁同章的青睐,成为了府试的第一名,之后去参加乡试,翁同章又想办法推荐他,从这个程度来说,苏天成是必须要尊重翁同章的,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六年时间过去了,的确发生了很多的情况。
  翁同章调到京城之后,首先是在都察院,后来进入了吏部,成为了正三品的吏部右侍郎,大权在握,吏部是负责大明朝所有官员调整的地方,加之朝廷的体制给予了吏部很大的权力,凡是七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悉数都要通过吏部。
  翁同章能够谋得这个职位,其中的故事是很多的,他虽然是苏天成的恩师,但与苏天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般,大概是因为苏天成不愿意成为任何一个文官集团的一份子。
  翁同章以前是追随内阁前首辅周延儒。后来投靠到了温体仁。
  翁同章快五十岁了,满面红光,从外貌上面,看起来最多四十岁的样子。
  “苏大人,恭喜啊,刚刚到陕西。就取得大捷,真正是威震我大明了。”
  “恩师客气了,学生不过做了该做的事情。”
  “呵呵,苏大人可不要这样客气了,我可不敢当啊。”
  两人寒暄了一会,苏天成的态度始终是恭恭敬敬的,翁同章愈发显得高兴了。
  苏天成知道,翁同章前来拜访,肯定是有事情的。联想到近日来,朝廷里面发生的诸多事情,总是会有人要求自己表态的,翁同章的身份是最为合适的。
  果然,寒暄之后,翁同章进入主题了。
  “苏大人,陕西乃是苦寒之地,满朝的官员都是很畏惧的。你到了陕西,短短几天时间。剿灭十万流寇,如此的功绩,放眼我大明,恐怕无人能出其右啊。”
  “学生侥幸,初到陕西,一切情况都不熟悉。流寇以为有机可乘,故而想着偷袭,不想李一川和刘国能迷途知返,所以江宁营能够取得如此的大胜,若不是有这样的机缘。江宁营也难以立下这样的功劳的。”
  翁同章眨了眨眼睛,似乎没有想到,苏天成会这样回答。
  “呵呵,苏大人依旧是低调处事啊,这样的一番说辞,我都不知道该如何的开口了,虽说这次的大胜,有着一些客官原因,但若不是江宁营的威名,震慑了流寇,李一川和刘国能也不可能归顺朝廷的,试想朝廷征伐流寇多年,极少去的如此的大捷,故而江宁营所取得的胜利,都是实实在在的,值得庆贺啊。”
  苏天成一时间语结,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若是继续客气,后面的话就不好说了。
  “我在吏部这一年多时间,感触是很多的,苏大人也知道,吏部的事情是很多的,位高权重,可有谁知道,吏部的事情很难办啊,就是这满朝的官员,谁都想着能够有一个好的位置,且不说那些多年为官的大人,就是这进士举人,吏部选派的时候,谁都想着留在京城,其次就是外放到北直隶和南直隶,无人想着到北方一带,特别是辽东一带,几乎无人问津,若是有人提前得知,自己被外放到辽东为官,甚至不顾及读书人的颜面,直接到吏部来哭诉,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