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4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
  代善在朝鲜,过的是太上皇的日子,朝鲜的国王不敢有丝毫的忤逆,正红旗的驻地,距离平壤不是很远,这里的环境很是不错,平时都是戒严的,寻常人等,根本就不准靠近,否则格杀勿论,正红旗的军士,在朝鲜的地位也是不一般的,他们的所有开销,都是朝鲜的王室直接负责供给的,吃的是上好的米面。
  代善带领正红旗的将士,进驻朝鲜的时候,是不能够带家属的,刚到朝鲜的时候,朝鲜王室就专门送来了服侍的女人,这样的福利待遇,代善当然是不会拒绝的,不过朝鲜王室也专门恳请代善,约束一下下面的军士,毕竟两万军士,不可能完全由朝鲜来解决女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也就是军中的牛录额真、甲喇、协领等军官,以前的惯例也是这样的。这个问题,代善还是比较注意的,朝鲜一样有青楼,军士若是忍不住了,只能够到青楼去,自己解决问题,想要专门的军士来服侍,可能性是没有的。
  代善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来到朝鲜之后,还是比较注意的,他很清楚,朝鲜王室不可能完全臣服大清国,背地里的埋怨是不少的,甚至时时刻刻想着能够自己做主,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怀柔的政策,大清国的主要对手还是大明,灭掉大明王朝、入主中原才是王道,至于说朝鲜这样的地方,穷乡僻壤,朝鲜王室只要服从管辖,就可以了,大清国的后方是必须要稳固的。
  接到了多尔衮等人的来信,代善就开始做准备了,大军来到朝鲜的时间不是很长,期间还有几次轮流回到沈阳,可现在的形势不同了,大军必须要完全集结,说不定什么时候,皇太极的圣旨就来了,要求大军出击,进攻宣州。
  平壤距离宣州不足三百里地,朝鲜属于多山的地方,大军开拔,速度不可能那么快,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甲喇和牛录额真,接到了代善的命令,悉数在军营集结,不准随意外出。
  代善直接找到了朝鲜王室的联系人,要求王室准备好充足的粮草,至少保证大军维持一个月的开销,朝鲜王室虽然是叫苦不迭,但不敢拒绝,只能是咬紧牙关筹集。
  代善的内心还是有着一股豪气的,尽管皇太极说苏天成和江宁营是如何的厉害,尽管苏天成进驻辽东之后,一举拿下了大凌河城,尽管自己的儿子岳托被江宁营生擒,但这一切,都不能够令代善畏惧,他是后金曾经的大贝勒,麾下的正红旗将士,更是骁勇善战,在多年的战斗之中,立下了大量的功劳,江宁营的骁勇,主要还是在崇德元年的时候,剿灭了三万满八旗的将士,但那一次的厮杀,带有太多巧合的成分,而且阿济格的轻敌,是失败的最大原因,至于说江宁营拿下大凌河城,是因为驻守大凌河城的,主要还是汉军,谁知道这些汉军,面对江宁营的时候,会不会里应外合。
  代善的内心,比皇太极还要顽固,他认为满人是最为优秀的民族,天生就是要统领所有名族的,满人的血统也是异常高贵的,不管是江宁营、边军,还是榆林营,都不是满八旗的对手,至于说大明内部的卫所军队,那不需要提及。
  带着这样的心思,代善是看不起苏天成和江宁营的,不管皇太极如何的强调,也不管江宁营有着多么丰硕的战果,只要还没有和正黄旗的将士交手,代善都不会认可,这种绝对的自信,也支撑着代善的信心。
  所以说皇太极在安排宣州作战的时候,暗地里安排济尔哈朗与代善一同攻打宣州,这也是皇太极掌握代善脾气的情况下,若是首先就宣布了,安排济尔哈朗赶赴宣州,和代善一同剿灭驻守在宣州的江宁营军士,代善肯定是要发脾气的。
  正红旗军士的素质还是不错的,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军士都清楚,恐怕是要征战厮杀了,不过旗主代善还没有发布命令,他们不会猜测,唯有默默等候。(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八百七十五章 济尔哈朗的困惑'

  济尔哈朗带领大军从沈阳出发的时候,还是有些郁闷的,就是因为代善的自尊心,他这次带领镶蓝旗出征,显得不明不白,这对于大军的士气是有着不小的影响的,其实大军就是奔赴宣州,对付驻守在宣州的江宁营将士的,这是规规矩矩的战斗任务,镶蓝旗的军士从沈阳出发,经过辽阳、甜水站,直插岫岩,从正面想驻守宣州的江宁营发起攻击,承担着主要的作战任务,从平壤出发的代善,带领正红旗的将士,经过须弥岛方向,从侧面向江宁营发动进攻,两路夹击驻守宣州的江宁营,这是皇太极确定下来的任务,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驻守宣州的江宁营军士,只有两万人,四万大军对付两万人,可谓是胜券在握。
  济尔哈朗一贯都是以大局为重,也因为自己身份特殊,济尔哈朗顾全大局,有些事情宁愿自己吃亏,代善是曾经的四大贝勒之一,是皇太极的哥哥,崇德元年大清国成立的时候,也是被敕封为排名第一的亲王,济尔哈朗是不会和代善去争论长短的,反正大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打败驻守宣州的江宁营,有可能的情况下,更多的剿灭江宁营的有生力量,不过困难也是很大的,关键是江宁营的水师厉害,大清国没有了水师,一旦江宁营军士逃窜到海上,他们就没有丝毫办法了。
  皇太极派出范文程随军行动,这令济尔哈朗更加的恼火。
  长期在沈阳,朝廷里面发生的一切事情,济尔哈朗都是看在眼里的,他很清楚范文程的想法,也知道范文程是一心为了大清国。但范文程的有些观念和做法,与满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满人看重亲情,虽然皇太极是皇上,但在有些时候,代善、多尔衮等人。在皇太极的面前是比较随便的,想到了什么也是敢说的,不管相互之间有着什么不同的认识,可大家都是为了大清国,为了大清国能够打败大明王朝,入主中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氛围,大清国的发展是迅猛的。
  当然,济尔哈朗也明白。若是有人的动作威胁到了皇太极的权威,甚至是威胁到皇权了,那皇太极也不会客气的,前面有不少例子了,包括自己的父亲和兄弟,都是在这样的事情上面栽跟头,济尔哈朗在这方面很是注意,努力维护皇太极的威信。做任何的事情,都不能够触及到皇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济尔哈朗得到了皇太极的重视。
  不过最近两年时间,皇太极的心思略有转变了,可能是受到了范文程的影响,虽说皇太极和满人权贵看上去还是亲密无间的,大家有机会在一起吃饭。一道喝酒,一起商讨大清国的重大决策,但皇太极开始慢慢注意对子女的培养了,慢慢开始树立豪格、叶布舒等人的权势,这恐怕是未雨绸缪。为了大清国下一任的皇帝做准备了。
  在大清国,皇太极的威信依旧是不可动摇的,一些满人权贵因为自身的利益,可能有一些抱怨,皇太极也在想方设法的保持平衡,一方面努力提高汉人的地位,限制满人的权贵,一方面也在重用满人,其实朝廷里面的重要大臣,手握实际权力的大臣,基本都是满人,范文程尽管受到了皇太极的高度信任,但在朝廷里面的权力还是有限的,主要还是在决策方面,对皇太极产生影响。
  大清国有如此的局面,是很不简单的事情,经历了诸多的努力,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一代接这一代,都在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汉人比较起来,满人是很少的,人数上面是微不足道的,要是满人不能够空前的团结,不可能与庞大的汉人相抗衡。
  多年的观察,济尔哈朗也注意到了,汉人的人数虽然众多,但基本是一盘散沙,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皇太极曾经总结过,从个人的素质上来说,汉人明显要强一些的,知书达理,学识不错,但汉人不团结,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来的事情,更是令人不敢恭维,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抛却国家的利益,眼看着大明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可朝廷里面的那些汉人权贵,还是为自身考虑,根本就没有想过,一旦大明王朝灭亡了,他们该怎么办。或许有些人和范文程的看法一样,投降大清国也是可以的,只要能够保住自身的荣华富贵。
  皇太极早就掌握了汉人的这个特性,多年以来,皇太极利用了范文程,多次离间汉人之间的关系,让一些汉人投靠了大清国,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都是死心塌地的投靠了大清国,而且皇太极对于投靠大清国的汉人,是非常关照的,之所以做出来这样的姿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汉人能够投靠大清国。
  实话实说,济尔哈朗跟着皇太极,还是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的。
  至少这次带着范文程出征,济尔哈朗会特别注意,不管怎么说,范文程还是有能力的,而且范文程掌握着大清国的情报网,能够根据情报,分析出来诸多的情况,上一次在辽东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情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满人权贵之中,无人愿意专门从事情报工作,也不合适做这样的事情,诸多的满人权贵,想到的就是在战场上作战,想到的就是面对面杀敌,再说了,从事情报工作,需要坐得住,需要耗费极大的脑力,这恐怕也不是那些满人权贵的特长。
  大军抵达辽阳,在辽阳城外安顿下来之后,济尔哈朗与多铎进入了辽阳。
  辽阳的官吏早就安排好了府邸,不过两人是不会入住的,他们和自己的军队在一起,翌日两人就要朝着不同的方向行军,多铎前往海州的方向,济尔哈朗前往甜水站的方向。
  进入酒楼,刚刚坐下,多铎就开口了。
  “郑亲王,为何没有邀约范大人前来啊。”
  济尔哈朗有些吃惊,他压根没有这样的意识,范文程是皇太极最为信任的汉臣,在今后的作战之中,济尔哈朗会不自觉的回避,至于说范文程提出来的一些意见建议,他会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是不是采纳,皇太极相信的汉臣,自己不能够太过于的亲近,否则皇太极会怎么看,长期在沈阳,济尔哈朗早就注意到这些情况了。
  济尔哈朗一直都很谨慎,和诸多满人权贵的关系一般,从来不搞那些拉帮结伙的事情,面对代善、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人的时候,更是特别注意。多铎突然说出来这样的话,他不清楚是什么用意。
  “豫亲王说笑了,范大人很是忙碌,一路行军之时,都是不断的分析情报,为了大军能够顺利的征伐,范大人是废寝忘食啊,我倒是轻松很多了,可以和豫亲王一起来吃饭饮酒,若是有机会,我还准备请范大人给豫亲王出出主意啊。”
  多铎脸上带着微笑。
  “郑亲王这话说的,其实我已经感觉到了,宣州才是皇上关注的重点,郑亲王和礼亲王联手进攻宣州,驻守宣州的江宁营军士,不过两万人,岂能抵挡我四万大军,我这边进攻复州,主要任务还是稳住复州的江宁营军士,令他们无法去增援宣州,一旦郑亲王和礼亲王获得了胜利,三路大军夹击驻守复州的江宁营军士,令他们无法立足。”
  济尔哈朗点点头,皇太极的这种安排,他也注意到了,这可能就是皇太极要求范文程跟随自己到宣州的原因吧,很有可能翌日范文程也会说到这些事情的。
  “豫亲王说的是啊,此次征伐,你我任务都不轻,皇上一直都强调,江宁营乃是我大清国最大的对手,此次你我都要直面江宁营军士,还是不能够疏忽,若是能够取得完胜,那再好不过,若是不能够完胜,至少需要撵走他们。”
  济尔哈朗说出来这句话,多铎也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郑亲王,不瞒你说,在京城的这段时间,见识不少啊,以前驻扎在朝鲜,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那边的事情,也不需要操心那么多的事情,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就说这江宁营,若是不能够剿灭江宁营的有生力量,他们驻扎在登州,皇上岂能安宁啊,他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跨海作战,覆盖的范围广阔,令我大清国防不胜防,故而我认为,皇上这次的要求,还是要剿灭江宁营的有生力量,要不然也不会派出十万大军了。”
  济尔哈朗看了看多铎,没有继续说到征伐的事宜,转移了话题,他不清楚,为什么多铎会明白这么多的事情,会想到那么远的事情,这是很少有的情况,若是说多尔衮想到这些,那不算什么稀奇的,毕竟多尔衮的见识,是远远强于多铎的。
  济尔哈朗不想继续说这些事情,几天之后,他和多铎都要开始恶战了,大战之前,重在调节自身的情绪,不要显得那么紧张。(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八百七十六章 范文程的睿智'

  大军离开辽阳,朝着宣州方向而去。
  行军开始,范文程就跟随在济尔哈朗的身边,济尔哈朗为他准备了马车,但范文程没有乘坐马车,同样是骑马前行,两人被济尔哈朗的亲兵包围在中间,自从苏天成带领江宁营将士攻下旅顺,占领了复州、宣州等地之后,大军离开沈阳,警惕性是非常高。
  范文程的确聪明,一路上,他明显感觉到,济尔哈朗都是很注意的,包括昨日和前日的行军,济尔哈朗的话语很少,几乎不怎么说话,而且大军到达辽阳之后,济尔哈朗和多铎进入辽阳城吃饭,两人在一起有一个多时辰,回到军营的时候,济尔哈朗的脸是红色的,显然喝了不少的酒,要知道济尔哈朗与多铎的酒量都是惊人的,这些长期在战场上厮杀的满人权贵,酒量都了不得,而且在满人之中,不能够喝酒大多意味着不能够上阵厮杀。
  济尔哈朗喝下不少的白酒,说明与多铎之间的交谈也是时间比较长的。
  范文程很清楚自己在大清国的位置,说到底,他还是奴才,满人权贵根本就不将汉人当回事,就说他身边的汉人,与满人的地位是无法比较的,只不过他得到了皇上的重视,所以这些满人权贵,对他的态度稍微好一些,范文程打内心里面佩服皇太极,皇太极有着不一般的雄才大略,也是因为所在的位置不同了,皇太极是真正的重视汉人的,是想着重用汉人的,但皇太极一个人的力量,也无法改变满人权贵的整体看法。
  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等人,包括豪格。对汉人都不是很客气,这些大清国顶尖上的权贵,注意的还是满人的力量,看重的还是自身,这令范文程感觉到悲哀,其实满人权贵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肯定是不能够持久的,皇太极的目的是推翻大明,入主中原,可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少数满人权贵,怎么可能做到。
  范文程更加的清楚,自己完全依靠的是皇太极,一旦皇太极龙御归天,自己的结局可能很惨。这就逼着他必须未雨绸缪,其实也就是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极尽所能接触未来的皇帝,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在满人权贵之中找寻靠山。
  范文程看中的是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与代善等人,身份是不同的,也是因为身份的不同,济尔哈朗更显得谨慎一些,处理事情更加的圆润成熟。几乎不会搀和到权势的争夺之中,济尔哈朗这样的行为。在朝廷之中是非常宝贵的,这容易得到皇上的信任,更是容易被皇上重用。
  反观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等人,明显是有些问题的,三人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本来就有可能遭受到皇太极的猜忌。如今大清国正在奋斗的过程中,皇太极注重人才,所以能够容忍多尔衮等人的争权夺利,一旦皇太极的年纪大一些了,考虑到接班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