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6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苏天成严肃起来了。
  “老婆,我与你商议的事情,都是经过了仔细考虑的,既然说出来了,就要遵照执行的,其实我的想法还有很多,只是目前有些事情,暂时不适合推行开来,也就暂时作罢了,不过这后宫的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东汉时候的陈蕃和薛勤对话,薛勤说出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话语来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面的意味是深刻的,我若是脸家里的事情都不能够处理好,如何处理朝廷里面的事情啊。”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也清楚,在家里的时候,我是不大讲究礼仪的,我认为家人之间就是平等的,需要其乐融融,若是回到家里了,相互之间还是那种相敬如宾的感觉,还要畏惧权力的震慑,那就没有多大的意思了,所以我想到的后宫,平等的气氛还是要有的,可这种平等,仅仅是局限在家人的范围,所谓的母仪天下,该要讲究礼仪的地方,不能够随便。”
  和苏天成在一起这么多年了,虽然团聚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朱审馨还是清楚苏天成的脾气的,对待家人的疼爱和宽容,是苏天成最大的特点,朱审馨也清楚,苏天成的这种态度,仅仅局限在家人之间,所以苏天成的这些话,她能够明白意思。
  。。。。。。
  夜很深了,苏天成早已经睡熟了,朱审馨却睡不着了,她看着身边的苏天成,内心不知道是什么感受,很久之前,记得那是和苏天成成婚不久,苏天成就说到了平等的这个词,这个在朱审馨看来是非常稀罕的词语,还令朱审馨大为吃惊,甚至是不理解,现在看来,苏天成内心还真的想到了平等,尽管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说苏天成马上就要成为皇帝了,可对待家人的态度,依旧没有变化,想到的还是平等,此生能够嫁给这样的男人,恐怕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称帝(3)'

  崇祯十六年十月初一是黄道吉日,苏天成称帝的日子,也就选择在这一天了。
  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洪承畴、卢象升、张溥、孙传庭、宋一鹤、李觉斯、吴伟业等人,多次的上奏折建议了,恳请苏天成称帝,自从二月十五苏天成自封为德王,迄今八个月不到的时间,众人早就将苏天成视为皇上了。
  苏天成没有过多的推辞,接受了众人的建议。
  当然,称帝可不仅仅是苏天成成为皇帝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国号和纪元的事情,还有分封文武大臣的事情,还有册封皇后和贵妃的事情,都需要在称帝的那一天内完成。
  苏天成答应了众人的恳求之后,朱审烜、杨嗣昌和范景文等人,就忙得收脚不沾地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筹备了,登基的地点当然是选择在南京的皇宫里面,时间也确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登基称帝的当天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了。
  登基称帝仪式是非常繁琐的,按照一般的规矩来说,首先是选择黄道吉日,日子确定下来之后,到了登基的那一天,由专人宣读登基诏书,这个宣读登基诏书的人,也就是新任的内阁首辅,接下来皇帝在内侍的搀扶之下,登上皇位,接受百官的朝贺,之后新登基的皇帝会宣布大赦天下。
  这些仪式只是在皇宫里面进行,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仪式,包括新登基的皇帝祭告宗庙社稷和万民,若是来得及的情况之下,还要举行封禅仪式,也就是祭天的仪式。
  登基需要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半个月左右。
  不过苏天成早就发话了。登基仪式不需要弄得那么繁琐,也就是在皇宫之内进行的仪式走一道过场就可以了,他很清楚,这些仪式都是做给外人看的,仪式越是隆重,越是劳民伤财。历史经验表明,仪式越是隆重的皇帝,在位的时间越短,仪式越是简单的皇帝,越是能够创出来盛世。
  登基只是一种形式,但登基仪式背后的情况是复杂的,这里面最为关键的就是分封百官的事宜了,这是权力斗争之中的博弈,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苏天成也必须要正确面对这种局面,牢牢把握这种局势,任用贤能,才能够保证王朝的兴旺。
  至于说官吏的设置事宜,以前早就做出来了决定,以精干使用为主,不需要有什么其他的变动,朝廷官吏的设置。苏天成不会完全照搬大明王朝的规矩,朱元璋以前撤掉了丞相。目的就是要巩固皇权,让所有大权集中在皇帝的手里,这是苏天成不赞成的,若是国家的兴旺,完全都压在皇帝一个人的身上了,这几乎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所以苏天成准备恢复三省六部的设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但是在相关的职责方面,肯定是有所偏重的,即以尚书省为重,中书省和门下省相对超脱。
  穿越的苏天成。对于体制方面的好坏,有着自身的看法,历史上任何的一个体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关键在于统治阶级是想着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是以自身的统治利益为重,这才是关键所在,围绕这样的思路确定的诸多制度,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设立三省六部的体制,宰相的权力就很大了,有些时候甚至可以限制皇权,故而这方面是需要着重进行考虑的。
  苏天成不打算废除内阁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长官,悉数都进入内阁,是实实在在的宰相,包括都察院的长官,一样进入内阁,一样是宰相,他们偏重于自身的职责,重点考虑自身一块的事情,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必须在一起进行商议。
  从这个角度考虑,苏天成确定的三省和都察院的长官人选,基本都确定下来了,每个省设立长官一人,尚书令朱审烜,为百官之首,中书令杨嗣昌,门下侍中张溥,都察院都御使范景文,这四人全部都进入内阁。
  苏天成另外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提升了军队的地位。
  明朝武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这几乎形成了痼疾,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军官,因为文化水平的缺陷,在文官的面前是抬不起头来的,而且科举出身的文官,很快就能够执掌军队,虽然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最终能够脱颖而出,但更多的是不懂军事的文官来指挥战斗,导致了很多战斗的失利,也导致了军官的积极性被严重的挫伤。
  在如今这个时代,军队的作用是巨大的,就是在几百年之后,军队的作用也是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军队是国家的柱石,若是军队得不到重视,军官的地位普遍偏低,想要军队有着巨大的战斗力,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关于军队的构建,苏天成是耗费了很多精力的,大明王朝表面上有上百万的军队,这里面包括有正规的军队,还有设立在各地的卫所军队,若是按照配置,算起来有几百万了,可惜真正能够调遣的军队,少的可怜,而且卫所军队,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样的情况是必须要避免的,军队的人数绝对不能够太多了,否则将是国家的巨大负担,苏天成崇尚的高薪养廉的制度和政策,军队也是一样,不管是军官还是军士,待遇都应该是很不错的,至少养活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也只有这样了,才能够让军士安心呆在军队里面,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军人才能够冲锋在最前面,舍弃自身的生命来保卫国家和人名的安全。
  关于军队的设置和待遇等等事宜,苏天成甚至与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等人发生过争议,甚至连身在军队之中的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都没有多说话,朱审烜等人一直都是以前的认识,认为军户制度还是要保留的,认为军队的俸禄不能够太多了,否则军士就会开始懈怠,就会不思进取等等。
  苏天成坚持自身的看法,认为军人最为主要的是要有荣誉感,要能够感觉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发挥重大的作用,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天成坚持废掉军户制度,实行招募制度。
  其实实行招募制度,这就决定了军士的待遇必须要大幅度的提升,否则是没有谁愿意去当兵的,仅仅招募那些混日子的人进入军队,战斗力也是不能够保证的,一旦军人有了尊严和地位,有了充足的军饷,就会有不少优秀的青壮选择进入军队了。
  其次是军队之中军官的设置问题,苏天成的意见,随着形势的发展,必须要设立专门的学堂,对军官进行培训,而且这个学堂的职责,还在于教育和培训新的军官,军官升迁的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根据自身的战功升迁,另外就是从学堂出来的军官,能够得到升迁,这样的升迁模式必须要固定下来,那些因为军功得到升迁的军官,在自身的文化水平不够的情况,必须要进入到学堂里面进行专门的培训。
  最后是军队的建制单列,设立都督府,直接负责军队的调动,六部之中的兵部,主要负责军队建设事宜,属于双重领导,同样也要服从都督府的领导,都督府设立大都督一人,进入内阁,位列宰相之职,设立都督一人,协助大都督管辖军队的事宜,军队的调遣,皇帝亲自负责,不管任何时间,调动军队必须要得到皇帝的许可,或者是皇帝的授权。
  至于说军队里面的军官,或者是大帅等等,今后一概不兼任朝廷的其他职务,也就是说,军官将成为专业的军人,于此相对应的,军队一般情况下,不准干预地方上的行政事务,独立为一个系统,军队的饷银以及所有的开销,朝廷直接拨付,与驻扎的地方无关。
  地方上的治安等事宜,巡检司专门负责,军队不参与维持地方上的治安。
  军队人数的设置,暂时确定为五十万人,不能够突破这个限制,普通军士每月的俸禄,确定为五两白银,各级军官的俸禄,都督府和兵部详细商议,尽早确定。
  至于大都督的人选,自然是洪承畴了,都督的人选,是卢象升。
  苏天成对军队的重视和变革,令朱审烜等人感觉到了一种思路,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也就是军事与民生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民生是关键,这是历史上的规律,任何的一个君王,只要不是昏君,都是要注重民生的,可重视军队到这样的程度,这是很少见的,这至少说明了,军队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的,统一天下不是结束,恐怕是开始。
  军队提到了如此的高度,不仅仅是朱审烜等人没有想到,就连洪承畴等人都没有想到,洪承畴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居然能够进入内阁,成为丞相之一,这也预示着,军队不再受朝廷的节制,直接听命于皇帝了,这也也就能够很好的独立发挥军队的作用了,避免军队受到地方上的干扰,可洪承畴等人也明白,身在什么位置,就要负多大的责任,恐怕很长的时间之内,军队都是有着不少开疆扩土的任务的。(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称帝(4)'

  尽管苏天成一再简化称帝的仪式,但因为这次的称帝,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之下进行的,战争远没有结束,江宁营还肩负着重大的作战任务,而且大明境内出现了三个皇帝,分别是在京城的崇祯皇帝,辽东后金的皇帝皇太极,以及在南京登基称帝的苏天成。所以说,他就是想着简单,朱审烜等人也是要在简单的程序之下,尽量让登基仪式显得隆重的。
  谁是正统的皇帝,在老百姓和士绅富户的眼里,肯定认为是崇祯皇帝的,辽东的那个皇太极,作为汉人来说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毕竟属于异族了,至于说苏天成,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认识都是很复杂的,这倒是在苏天成的预料之外,也就是说,他登基做皇帝,并非是人人都会反对的,也不会有什么士绅富户大规模的自杀,来报效大明朝廷,报效崇祯皇帝。
  老百姓的认识很是淳朴,绝大部分也是被现实生活直接影响的,在苏天成统治之下的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老百姓的生活过的还是不错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百姓认识的改变,已经归属苏天成的湖广、江西和广西等地,包括南直隶,也在迅速出现变化,这些变化,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的。
  这个时代的统治,其实是精英统治,有知识文化的士子控制着朝廷,控制着权力,至于说这些精英士子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舆论的影响,在苏天成名气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精英阶层也难以左右自身的认识,基本承认了苏天成这个皇帝,而且精英阶层的认识是不一般的。他们普遍都感觉到,苏天成是完全能够统一大明全境的,能够创建一个强盛的帝国。
  称帝有一道仪式,那就是接受四方来贺,包括所属的藩国,以及诸多方面的代表等等。这表示了皇帝的正统和威严,考虑到朱由检还是大明王朝的皇帝,苏天成为了减少自身登基的尴尬,是准备取消这一道手续的,毕竟大明所属的藩国,目前的情况之下,还不大可能来朝拜,加之大明这些年的战乱,所能够控制的地方有限了。国力也大为衰弱,所属的藩国已经不是很多了。
  但朱审烜等人还是坚持要履行这一道的程序,早在决定了登基大典的时间之后,他们就给大明所属的藩国发去了信函,包括有朝鲜、越南、日本、老挝、柬埔寨、缅甸、暹罗(泰国)、爪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锡兰(斯里兰卡)、马六甲(马来西亚)等地,要求这些地方派出使者来朝贺,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也想办法发去了信函。
  时间终于到了十月初一。
  连续三天的时间。苏天成被折腾的筋疲力尽,朱审烜等人安排了一些留在皇宫里面的太监。专门负责教授苏天成和朱审馨等人礼仪,毕竟是皇帝登基,动作要完全到位,细节上都是不能够出现错误的。苏天成也不能够反对,只能够是按照要求学习。
  这对于历来都有些随意的苏天成来说,也是不轻松的任务了。
  苏天成惟愿早点登基。毕竟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的。
  几乎一夜未眠的苏天成,终于来到了奉天殿。
  在乐队的礼乐声中,朱审烜带领百官唱赞歌,也就是在这种嘈杂的声音之中,苏天成被众人簇拥到了奉天殿的宝座前面。身穿皇帝服装的他,终于要登上皇帝宝座了。
  很可惜,仪式才刚刚开始,满以为只要做到宝座上面,一切都可以结束的苏天成,完全理解错误了,马上开始的是祭天仪式,这是必须要进行的。
  在百官的带领下,苏天成走出了奉天殿,朝着承天门外走去,一直要走到午门外,那里早就做好了准备,苏天成带领百官拜祭天地,拜祭百姓,表示顺承大统。
  不过特殊情况是,苏天成可不是继承什么皇位,而是独立开创的天下。
  从上午的卯时开始,在华盖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到祭天仪式结束,再次回到奉天殿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申时了。
  再次进入到奉天殿,苏天成没有想到,前来朝贺的使者竟然云集在奉天殿之外了。
  苏天成登上宝座之后,百官再次的跪拜,之后是藩国的使者前来跪拜,每一个使者前来跪拜的时候,朱审烜都要介绍来自于什么地方,令苏天成没有想到的是,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派来了使者,代表本国国王前来祝贺,至于说大明王朝所属的藩国之中,除开日本暂时没有派人来,包括朝鲜都派来了使者。
  这样的情况预示着什么,那是不用多说的,也就是说了,这些藩国,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