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兰芳的陆军一律改编入明军序列,改成大明陆军兰芳军团,军团长和各级军官皆由大明大元帅府任命。”

眼下的兰芳华人都自认为“中华之民”的,之前认同满清中央,现在大明复国,自然将自己当成大明子民了。所以取消兰芳大公国政府,改立总督府的事情,不会在兰芳国内产生任何反弹,倒是英国人会不会提出异议就很不好说了。

……

“设立兰芳总督府?这是要为兰明合并做准备吗?”

听朱济世说起此事,大明朝廷的总顾问罗伯特·丘吉尔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大英帝国在兰芳的利益只能用微不足道来形容,即便兰明合并也不会有多少损失,所以并不是不能接受。只是朱济世现在同大英帝国日渐离心的态度,实在让他有些担心。

“杰森,你先是在鸦片问题上采取了违反帝国利益的政策,现在又想将大英帝国保护下的兰芳合并到明国的版图当中,这会让我们非常为难的。”

这“我们”自然是指对朱济世比较友好的英国大人物了。持这种态度的人在英国本土还是有不少的,但是在香港和南洋就不大多了。

“杰森,你难道就不能在鸦片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吗?”说话的是威尔·海明,他在广州“光复”后去了一趟香港,同自己的老丈人戴维斯爵士进行了一番密谈,刚刚才回到广州。“颠地和马地臣已经启程回英国了,他们很有可能对英国高层进行游说,促使他们采取敌视明国支持清国的政策。”

朱济世坚决地摇了摇头,目光炯炯地看着丘胖子,“罗伯特,过一阵子我希望你能作为大明王国的代表前往英国,同我的右丞相兼外交大臣刘鹏一起。”

现在罗香梅还在欧洲没有返回,不过她同英国政府谈判的事情似乎已经过了时。朱济世不仅是兰芳大公,而且还是大明国王,他的王国很可能有一亿人口,面积比法国本土还要大,所以需要派出新的使臣赴欧美同列强谈判。而刘鹏则是最适合承担这项任务的大明重臣,因而不待大明一统广东,他就要出使欧洲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264章 绿营还是要裁的

紫禁城,乾清宫。

僧格林沁兵败东江,广州沦陷和广东巡抚叶名琛附逆投敌的消息是同一天由八百里加急送到北京这个天子居停的。

噩耗传到的第二天,军机大臣和六部九卿还有八旗各部都统全都齐聚乾清宫。当大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出现时,众人都在心里面长叹了一声。

皇帝是由两个太监搀扶着坐上乾清宫里那张龙椅的,六十多岁的老皇帝一脸的潮红,很不健康的颜色,一看就是一宿没睡,多半还在大清列祖列宗的画像前面流了一宿的眼泪,两只眼睛是又红又肿的。

“我大清厚养汉士二百年,就得了这样的回报!?”

道光皇帝嘶哑的嗓音在大殿里飘荡,让众人都是一怔。

“我满人当汉人是一家,可是汉人又是怎么对我满人的?”

他吭哧咳嗽几声,端起车顺行上贡的普洱茶润了下喉,继续说道。

“这叶名琛附逆附的好啊!他要是不附逆,朕还看不清这些无耻士人的嘴脸!现在朕总算知道了,这满汉一家,根本就是我们满人一厢情愿!”

道光皇帝环视一眼众人,旗汉臣子的面孔上都显露出不同的神色,旗人是焦急、震惊,无奈。而汉人则是惶恐,是一种假面具被拆穿后的惶恐!朱济世取了广州,击溃了僧格林沁的五万大军他们是不会惶恐的,换个主子他们一样做官,而且官说不定更大,好处捞得更多!听说那个叶名琛已经当了逆明的尚书,还封了侯!

“皇上!奴才以为满汉一家是我大清的祖制……”领班军机穆彰阿上前一步噗通一下就跪在地上,“如叶名琛这样的汉臣只是极少数,是极少数啊!”

道光皇帝心里面叹息一声,旗人就是心太善!自己太善,内务府那帮包衣阿哈贪成那样,自己也不忍拿他们开刀。这个穆彰阿也是个老好人,他们汉人都这样了,还帮着说话!还有那个赛尚阿也忒善良,折子上面还说叶名琛的“天良未泯”,不就是没有发兵追杀旗人妇孺吗?那是做给朱逆看的,朱逆虽然是逆贼,但也是英雄,这种人是不屑杀妇孺老弱的……这旗人都善成这样了,你们汉人还要造反,真是太可恶了!不行,这样下去不行啊!一定得狠下心来对付那些无耻汉臣!

“今日召集诸位臣工,就是要议定这‘撤绿营,扩八旗,编新军’之事!”

僧格林沁和赛尚阿等人上的折子说是要“扩汉旗”,不过道光皇帝现在看见“汉”字就压根痒痒,所以直接改成“扩八旗”了。

听到道光皇帝这话,穆彰阿心里都快吐血了,连“扩汉旗”都成了“扩八旗”了,这皇上莫非连汉八旗也不信?这样一来,这八旗还有多少人?130万?140万?这么点人能编多少新军?撑死就是30万啊!而广东一省又有多少人口?怕是不下2000万,朱逆只要舍得银钱,扩出100万大军都没有问题,30万八旗新军能打败100万明逆的新军?

皇上啊,您把自己当成顺治皇帝了吧?现在的八旗,不是200年前的八旗了!

就在穆彰阿六神无主的时候,洋务大臣入直军机的耆英猛然跪伏奏报。

“皇上,奴才以为,绿营必须要裁撤!”

穆彰阿回头呆呆地看着耆英,心说,你耆英是姓爱新觉罗的吗?这大清天下是你们家的,你怎么也破罐破摔?

耆英皱了皱眉,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接着往下道:“皇上,奴才粗略计算过办新军的花销。按照30万八旗新军的额子计算,光是洋枪就需要30万条,每条需银元25到30块,共需750万到900万银元,洋炮需要1500门以上,每门洋炮需2000块银元,又得300万银元,枪子、炮子、火药上面的开销,每年至少需要300万到500万。而且洋枪洋炮都极易损坏,在战时需不断补充,每年又是一笔花费。另外,这洋枪洋炮还需配合西洋兵法才能发挥威力,得要聘请洋将来传授。要练30万新军,至少要请500名洋将,每年没有二三百万银元也是不够的。

皇上还要造船办海军,还要办工厂自造洋枪、洋炮,这些都是花费巨大。根据洋务衙门的计算,如果要在上海、京师开设枪厂、炮厂、铁厂、船厂、火药厂,还要在京师左近和江南开煤矿、铁矿的话,没有1000万银元的投入也是不够的……”

这就是差不多3000万两的开销了!还没有计算八旗新军扩编后的花费,而且仅仅是30万新军。如果要扩编60万新军,这开销只怕还得翻倍!

“祁寯藻,你说说看。”道光皇帝厌恶地瞅了首席汉臣祁寯藻一眼。

祁寯藻是户部的汉尚书,就是大清朝的财政部长,这段时间为了筹集军费问题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其实也没什么新招,就是摊派加捐纳,前者把负担压给农民,后者就是逼商人捐款。而满清的大商人向来是广东的行商,山西的晋商,扬州的盐山,皖南的徽商,江南的湖商这么几大商帮。其中最有钱的就是垄断出口贸易的十三家行商,本来祁寯藻还打算摊派1000万两到他们头上,谁知道这些家伙居然集体附逆,连京中亲贵大佬的暗股一起吞掉了。这下财政的窟窿真是大到了没法填补,再要挪出几千万两银子办新军……只怕是杀了祁寯藻也没辙了!

“皇上,现在广东一失,这户部每年就少了450万,再加上海防捐和关税的损失,估计要超过800万……如果战乱波及到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四省,岁入还会再减少一些,明年能有3500万就不错了。因此户部建议增加田赋,并且在全国开征海防捐。另外还可以在钞法上面进行改革,铸造新币,或者还可以准各地开矿禁,还可以开发满洲……”

“矿禁?满洲?”

祁寯藻的话被道光打断,他当然晓得开矿能来钱,也知道满洲的荒地多得要死。可问题是开矿就会聚集成千上万的矿徒,非常容易滋事,据查这次在广西紫荆山造反的就是一伙矿徒!而开发满洲……这满洲是什么地方?是八旗子弟的退路,万一在关内真混不下去,还可以卷着财物出关,也是现在开发,肯定得让大批汉人出关,到时候万一事情不济,八旗子弟还能去哪里?

“穆彰阿,你说说看呢?”

“这个开发满洲万万不可!”穆彰阿不假思索地道,“不过矿禁倒可以放松一下,但不能允许民间私采,得由洋务衙门着官员督办。”

“嗯,可着洋务衙门办理采矿事宜。”道光皇帝点点头,“那增加田赋,在全国开征海防捐可行吗?”

“可行……”穆彰阿迟疑了一下,还是表示了赞成。

“祁寯藻,需要增加田赋,开征多少海防捐?”道光又问。

听了道光的提问,跪在地上的祁寯藻在心中低叹,这捐税还能有多少增加的余地?普通农人早就食不果腹了,根本没有再压榨的空间,这加征加派恐怕只能落在士绅头上。

想到这里,祁寯藻缓缓摇了摇头,为难地道:“皇上,加派捐税的空间有限……循川楚教乱旧例,平乱八年,朝廷花费了两亿两白银,平均每年需2500万。靠加派加征,也就能筹集到这个数了。如果需要大办新军……老臣觉得,只有裁撤绿营了!”

第265章 八旗也扩招

紫禁城,隆宗门外,军机处。

“祁叔颖!耆英!你们到底是谁一边的?”

这声大吼是领班军机穆彰阿发出的,今天乾清宫朝会上面已经定下了裁撤绿营的大政方针。这是道光皇帝的意思,又得到了祁寯藻和耆英两位军机大臣的支持,穆彰阿也无力反对,不过下朝的时候却是脸色铁青。

“穆相,您说什么呢?”耆英一脸委屈地看着穆彰阿,“现在不裁绿营,哪儿来的银子办新军、办洋务?”

祁寯藻也附和道:“是啊,六十多万绿营兵不打仗也要花费一千几百万……如果能省下这笔开销,朝廷就有办新军的钱了,如果将六十多万绿营变成三十多万新军,还怕平不了朱逆之乱?”

穆彰阿跺跺脚,“三十多万新军……在哪儿呢?耆英,咱们旗人有多少你不知道?编得出那么多新军?而且打仗是要死人的,你知不知道?要是旗人都死绝了,天下就是……”他瞪了一眼祁寯藻,咬牙道,“就是汉人的了!”

祁寯藻淡淡道:“不是要扩八旗了吗?”

穆彰阿刚端起一杯才泡好的清茶饮了一口,被烫到了嘴唇,又听了祁寯藻的回答,气急之下猛地把茶杯摔了个粉碎,“扩个屁啊!怎么扩?是不是要竖块牌子到大街上去招人?招来以后又怎么养?一百多万旗人的铁杆庄稼每年就两千万了,要是再多一倍,朝廷还有钱办别的事儿吗?”

这八旗体制说起来也够坑爹的,实行的是世袭兵加终身兵制度,铁杆庄稼吃到死不算,还能传给子孙后代!所以现在扩八旗容易,将来要养这些新八旗就难了。

祁寯藻也喝了口茶,掰掰手指头:“怎么会扩一倍呢?现在扩招八旗只要青壮不要老弱,三十万青壮最多再允许他们一个娶一个老婆也抬旗,顶天就是六十万,现在八旗有一百六十多万,只多了不到三分之一。而且……”他顿了一下,放沉了语气,“而且穆相以为新编成的六十万八旗新军都能活到平乱成功之后!”

穆彰阿闻言倒吸口凉气儿,心道,自己怎么把这茬忘了!现在正和明逆打仗呢!僧格林沁的折子上说,他麾下的14000八旗兵已经没了8000多!这些明逆可比200年前能打!

“穆相,现在打仗不靠弓马娴熟,靠的是洋枪洋炮,一仗下来都是尸山血海!”耆英也哭丧着脸道,“咱们旗人少啊,东江这样的血战来个十次八次就得绝户了。如果不扩招八旗,就得编汉人新军,穆相,您觉得……皇上能答应吗?”

编汉人新军?就是皇上答应,穆彰阿也不答应啊!把洋枪洋炮给汉人?这不是在找死吗!

“看来只能扩编八旗了!”穆彰阿望着耆英和祁寯藻,“介春,叔颖,我的脑子都乱了……你们给我出出主意,这八旗该怎么个扩法?”

耆英和祁寯藻互相看了一眼,耆英先说:“新八旗不能单从绿营兵中招募,这绿营兵疲敝太久,上上下下都是一大堆毛病,除甘陕绿营之外都不能再用了。得另行招募朴实的农人、牧民。重点可以在蒙古的游牧八旗和新疆、甘肃的游牧八旗和甘陕回汉农民中招募。”

满清的八旗是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这满洲八旗是腹心,所有的满人都是八旗子弟。但是蒙古八旗却并不包括全部蒙古人,在蒙古八旗之外,还另有游牧八旗,虽然也有“旗”的名号,但是并不享受八旗子弟的待遇——历史上外蒙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外蒙古的游牧八旗基本上属于满清防范和压迫的对象,待遇同内蒙古的蒙古八旗天差地别。事实上,蒙古八旗和游牧八旗在满清200多年的统治之后,变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前者汉化程度极高许多人连蒙语都说不好了,而前者还保持着草原蒙古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另外,甘陕绿营一直是满清绿营当中最能打的部队,平三藩靠得其实就是甘陕绿营。而甘陕绿营之中并不都是汉人,还有相当部分的回民,更是悍勇善战。

“招甘陕回汉农民入旗的法子可行。”祁寯藻思索着道,“甘陕民风朴实且素来重武轻文,都是当兵的好材料。而且甘陕回汉的矛盾很大,时常械斗,治安也不好,多招些壮勇之士入伍可以起到安靖地方的效用。”

“新招来的八旗可以叫新八旗,还可以去四川、甘肃、西藏招募藏人。”穆彰阿琢磨了一会儿,又说,“新八旗不分蒙回汉藏,都可以招……不过汉人的比例不能超过五成。”

新八旗是旗军不是汉军,所以汉人的数量还是要控制的。毕竟这些刚刚抬旗的蒙回汉藏之民,不会立即就认同自己是旗人,得要过上好几代人才算真正可靠,所以得控制新八旗的民族成份,让他们互相牵制。

“可以让新旧八旗混编,新八旗为兵,旧八旗为官,以旧八旗驭新八旗,如此可保无虞。”祁寯藻真是忠臣,为了大清江山真是绞尽脑汁了,“另外,绿营也不能一下子都撤了,否则没有人去抵御朱逆,为朝廷扩编新八旗争取时间。不如就把各地的绿营往广东周边调集,无论如何也要把乱子先遏制在广东。”

“正该如此!”穆彰阿重重点头,他想的是裁撤绿营的花销可以节省不少,无论什么时候,裁人总归是要花银子的,除非这些被裁之人都死了!

“得速速调集湖广、江西和四川绿营往韶州集中,交由粤海大营管辖。”祁寯藻又建议道,“另外,江宁八旗、荆州八旗都要尽快扩编新军,台湾旗营需速速撤往福州,福州旗营的老弱妇孺都撤往江宁……”

这个是跑路的打算啊!穆彰阿和耆英互相瞧了一眼,都默默点头。事到如今,的确得做两手准备了!

……

“韩破军遣人来报,他的第一旅在从化县马村堡一带追上了僧格林沁所部,交战三个时辰,斩首一千八百余,自损二十一人。”

“刘慕林遣快马回报,第四旅在肇庆府城下受阻,满清的肇庆知府和守城营不肯投降,第四旅正在布置攻城。”

“郑侯的第五旅主力已经联络上了,他们日前攻占了佛冈、英德两地,现在正在向韶州进军。”

“罗军旗的第三旅昨天已经攻下了惠州城,守城的清兵约2000人悉数被歼,俘虏约1800……”

“第二旅的扩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