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决死战?能有几分把握?”僧格林沁看了傅方一眼,“举国的精锐都在咱们手里,要是有个什么闪失,咱们这些人更是百死莫属!”

“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该怎么办啊?难到要眼睁睁看着粤匪北上?”惠亲王绵愉急道。

“先得探明粤匪动向再做计议。”僧格林沁看着傅方吩咐道:“春荣,我把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四个旗的马队都交给你,你带着他们渡河北上,如果遇到粤匪偏师就击溃他们,如果遇到粤匪主力就想办法骚扰迟滞,明白了吗?”

傅方看了眼惠亲王绵愉,见后者点头应允,便大声道:“末将领命!”

僧格林沁顿了下,又对曾国藩说:“涤生,你带着属下的3万湘勇往郑州去试探一下,不要去攻城,在郑州城外远远驻扎即可,如果遇上粤匪大队就立即退回来。”

曾国藩缓缓点头:“下官明白了,须得探明粤匪大队所在才好从容布置。”

听着曾国藩的话,僧格林沁放心地点了点头。这一回大战的规模可以说是三藩之乱后所未有。直接投入战场的清军和粤匪的总兵力恐怕在60万上下,战场更是横跨黄河两岸。所以要搞清楚对手的动向就很不容易了,这不知彼的仗,僧格林沁可不敢再打了。

……

此时此刻,郑州城外,滔滔黄河之上。

并排架起了六座浮桥,身穿黄白红蓝黑五色军服的一队队骑兵,在平原上四下巡视警戒。这些骑兵是太平天国成天侯张乐行带来的捻军,捻军的军制称为“五旗军制”,全军分为黄白红蓝黑五旗,而且拥有大队骑兵,正好弥补了太平军缺乏马队的短板。

张乐行起兵于淮北,和朱济世所委任的安徽巡抚苗沛霖是小同乡。两人之前有些交情,不过眼下却各为其主,所代表的也是两个敌对的阶层——苗沛霖招抚了皖北十余县的地主土豪,在皖北地方广筑堡垒,名为抗拒清兵,实为对抗捻军。双方已经发生了几次冲突,各有胜败。但是太平天国和朱明并没有最后撕破脸,所以两边都克制着,并未放手大打。而皖北地盘又有限,实在容不下苗沛霖和张乐行两股势力,于是再次得到杨秀清的调令之后,张乐行便和苗沛霖议和,带着五旗捻军约两万骑北上开封了。

在捻军马队的护卫下,六条看不见头尾的队伍,正快步通过六座浮桥。每个士兵都兼披长发,红布裹头,肩背包裹,还扛着各种各样的武器,埋头疾步向前走着。

杨秀清骑在马上,身边都是东殿的官吏幕僚,还有带兵来和他汇合的张乐行,此公穿着一身黄衣服,头包黄布,腰悬宝剑,骑着一匹骏马,站黄河堤岸之上看着大军开进的浩荡场面。半晌才感慨道:“雄兵百万,真是雄兵百万啊!清妖如何挡得?朱明如何可敌?”

一个东殿的官员此时策马过来,大声禀报:“东王殿下,开封的清妖有动静了,兵分两路,一路渡河往北,一路往郑州而来了!”

杨秀清眉毛一挑:“有一路往郑州这里来了?有多少人?”

“有数万人,都是步队,只有少量游骑,队列严整,似乎是精锐。”

太平军的探子和侦骑可不敢太靠近湘军大队去仔细观察,只能远远窥视,因而不曾探得太明。

“不过数万人的步队,东王殿下,末将领着五旗马队去把他们灭了如何?”张乐行笑呵呵地请战。

“一定是些被僧妖派来探我虚实的。”杨秀清笑骂了一句,“成天侯,本王和你一起去见识一下所谓八旗新军是什么样的队伍。”

……

“王上,十日前太平军在洛阳举行了誓师大典,杨秀清出任北伐总帅,不日就将督军北伐了。”

“王上,汇丰行的纸钞发行非常顺利,第一批投放市场的300万元已经开始流通,只有不到20万回流到各家钱庄兑换银元。看来纸钞发行已经成功,二次北伐的军饷不成问题了。”

“王上,郑公来报,福建民军已经整理完毕,遣散了七万多人用掉140万亩土地,费银500余万,都由汇丰行厦门分行垫出。还余三万都是精壮之士,交给刘炯负责训练了。”

广州大明王公之内,罗泽南和苏玉娘正在朱济世汇报最新得到的军报,既有朱明驻太平军方面使臣的通报,又有汇丰行和郑洪的报告。这些消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不过细细想来,还是有些关联的。

首先,太平军和满清的决战就要开打了!既然是决战,就一定会有胜负,会有死伤。一边是太平天国狂战士,一边是满清八旗天兵……呵呵,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在战场上必然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困扰朱明好一阵子的军饷和兵力不足的难题也暂时得到了缓解。闽赣地盘不日全部入手,汇丰行的钞票也被市场所接受。朱明的二次北伐,看来可以开始了。

最后,朱济世的口袋里还揣着玛丽亚·克莱门蒂娜的亲笔信,上面有一个让朱济世颇为惊讶的消息,德意志诸邦在法兰克福召开会议,通过了成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决议!一个包括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内的统一的强大德国,似乎横空出世了!

玛丽亚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朱济世,欧洲剧变之时,英国已经无心干涉东方事务,朱明可以放手行动了!

第362章 自请抬旗

“涤生,你现在是河南巡抚,我现在也有了一个道员衔,看来朝廷终于开始重用咱们汉臣了,咱们若能在河南打出个旗开得胜,将来准有图形功臣阁的一日。”

中牟县城北面的大帐内,刚刚得了个开归陈许郑兵备道的江忠源一脸红晕,兴奋异常。此战是湘勇成立以来的第二战,之前在长沙不过是守城,现在则是真正的野战争锋。而且还是刚刚拉开序幕的河南大会战的第一阵,如果能首战告捷,他和曾国藩没准就是大清中兴的功臣了。

二人手中所掌握的湘勇总数约有三万,配备了洋枪洋炮,还是由法国军官训练的,成军也近一年,可不是才开张的队伍了。这一路北来,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一种和寻常清军截然不同的严整肃杀之气,赢得了不少赞誉,无形中也拉高了江忠源的心气。

不过领着河南巡抚衔的曾国藩却眯着三角眼,皱着倒吊眉,沉默无言,半晌才道:“岷樵,你觉得八旗新军中的旗员当中可有好相处的么?”

“旗员?”江忠源怔了一下,前些日子在开封时,他的确常往八旗新军的大营走动,结识了不少八旗将佐。

“岷樵,河南不是两江,湘勇也不在林穆翁羽翼之下了。”曾国藩的语气,平缓沉稳,峻刻深沉的脸上,也看不出什么喜怒,不过江忠源还是能够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担忧。

“旗人当中可以任事的也不少,镶蓝旗副都统肃顺就不错。”江忠源心想,曾国藩不愧是理学大儒,换别人坐在他的位子上一定在想拥兵自重,但是他却想着如何化解朝廷和旗人的猜忌。

“肃顺大了,爱新觉罗家的亲贵,不是湘勇这座小庙能容的大佛。”曾国藩习惯性地眯缝着眼睛,慢慢捋着长髯,面无表情地说着。怕旗人和朝廷猜忌是一回事,把湘军大权拱手让人又是一回事!虽然曾国藩为人审慎,但是功业之心是不比谁小的,这湘军毕竟是他的本钱。

“正白旗的傅方(刚刚调入)如何?正白旗名义上是僧格林沁亲统的,可实际做主的就是这个傅方,可见僧格林沁对其有多信任。”

“傅方……倒是不错,可就怕僧格林沁不舍得啊。”

“涤生,要不你上个折子,自请抬旗吧?现在八旗正在扩招……”江忠源忽然提议道。

“自请抬旗?”曾国藩双眼一睁,愣愣地看着江忠源。

八旗扩招已经进行了好一阵子,不过扩招的对象都是普通的汉回藏蒙等各族青壮,并没有汉臣大员被抬入旗籍。而在历史上,汉军八旗就曾经攘扩过许多汉人的名臣大将。如范文程、洪承畴、施琅等人都是汉军八旗。

“就我一人自请抬旗?”曾国藩摇摇头道,“我即使入了汉军旗,还是拥兵自重,除非……三万湘勇人人抬旗。”

“涤生兄,如果人人都抬了旗,湘勇就没有了。”江忠源低声提醒道,“而且西人顾问巴夏礼日前还提出一个《巴夏礼建议书》给朝廷,建议将旗人转为贵族,与汉人一体,融为华夏之族,以收国族一体之效果。”

“嗯,这个建议书我已经看过了……想法是很好的,只是天下人心已乱,想要籍此夯实我朝根基怕是不易。”曾国藩道,“岷樵,还是找几个能任事的旗员到湘勇来领兵,以分汉臣兵权吧。”

曾国藩的理想从来就是“满汉一心,主奴一体”,并不追求汉臣独大。如果不是林则徐不乐意旗人到湘勇掌权,他早就将一部分兵权交给旗人了。历史上曾国藩就重用满洲镶黄旗的塔齐布为湘军第一大将。这个时空,由于林则徐的缘故,满清朝廷对汉臣的猜忌犹胜于历史,曾国藩自然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化解旗人的疑心上面了。

两个人正商量怎么向旗人主子表忠心的时候,大帐的门帘忽然被人掀开,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济大步从外面走了进来。

“涤翁,大哥,发现粤匪的马队!”

曾国藩和江忠源同时站了起来,互相看了一眼,江忠源急急问道:“有多少人?主将是何人?他们的兵到哪里?”

“不知道。”江忠济摇摇头,“派出去的夜不收大半没有回来,回来的人只说遭遇到粤匪的马队,其余就一概不知了。”

这算咋回事?湘军里面没有大队骑兵,只有少量用于侦察的夜不收,也不是多专业的骑兵,不久之前都是湖南的农夫,勉强能骑马而已,如果遇上敌人的精骑自然只有死路一条了。

“粤匪……怎么会有骑兵?”

“该是皖北的捻党,张乐行部。”门外又进来一个五短身材的汉子,相貌极是端正,正是河南按察使袁甲三。跟在他身后的还有河南知府郭嵩焘,南阳知府胡林翼,还有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等湘军将佐。他们都是听到有粤匪马队靠近的消息急忙赶来曾国藩的中军大营的。

“不如退往中牟县城,背靠城池和逆贼交战吧。”江忠源提出了建议。

说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现在曾国藩军中倒是有不少历史上的湘军名将,但是这些湘军名将现在并没有成长起来,充其量跟着法国军事顾问学了点皮毛,除了长沙守城战外,也没打过仗,野战的经验半点也无。若是法国军事顾问还在,或者可以靠他们来指挥排兵布阵。但是法国临时政府的调令也已经到了曾国藩军中,所有的法国顾问全部撤离,还剩下一些洋教习多是原来西洋军队的老兵,根本不能指挥几万人的征战。

所以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守城比较保险。

“这也太怯了吧?”曾国藩不大甘心地道,“三万湘勇,俱是洋枪洋炮,还是西洋军官调教出来的,现在只是见到几个粤匪骑兵就灰溜溜跑到中牟县城去死守……”

“大哥,还是出战吧!无论如何都要打一仗,要不咱们来河南作甚?不如舒舒服服留在两江呢。”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嚷嚷着要出战。

“涤丈,是得打一打,否则各方面都不好交代。”郭嵩焘也附和道,“僧贝勒让咱们来探虚实,打一打才知道虚实。若是粤匪主力,僧贝勒也不会见死不救吧?”

曾国藩踌躇片刻,还是同意了曾国荃、郭嵩焘的建议,下令江忠济、曾国荃、曾国葆三人各领三营湘勇出战,分三路向西搜索前进。

此时湘军的编制并不是完全模仿欧式军队,而是半中式半欧式,营则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一营兵约有800到900人,武器是洋枪,有加尔各答厂的褐贝斯,也有佛山出品的仿褐贝斯,通常还配属两门9磅炮。营下面则是哨队,相当于欧式军队的连,哨队下面是棚,相当于排。而营以上并没有类似于团、旅、师的编制,而是落干“大营”,这种“大营”并不是正规编制,而是几个湘军大头目所直接掌控的部队的总代号。如曾国藩的嫡系称“吉字大营”,江忠源的嫡系称“楚字大营”,胡林翼的兵叫“润字大营”,郭嵩焘的兵称为“仙字大营”。每个“大营”所辖的“营”数量不一,曾国藩的兵最多,江忠源次之,胡林翼、郭嵩焘的兵较少,各自不过三个营头。

所以曾国藩并没有调集他们的部队出战,只让自己的两个弟弟和江忠源的弟弟带着九个营头出击,其实也是没头没脑的瞎指挥。拢共八千兵还拆成三分,又没有骑兵遮护,倒真是曾国藩屡北屡战的打法。

第363章 湘军斗长毛之开始

太平军的骑兵哨探也撒了出去,他们都是成天侯张乐行的部下,土生土长的中原人。这个时代中原并不缺马。虽然寻常的农民当然养不起马,但是这些出则为匪,归则为民的捻匪家中一般都是有马的,而且几年的捻匪干下来,都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骑术,还有几种他们在打家劫舍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马队战术。

如他们的骑兵哨探,为了不引人注意都是着便衣出战,十余人一队,散成一个扇形进行搜索,但彼此间相聚不远,一个呼哨就能聚集作战。作战方式则是肉搏为主,惯用的武器就是马刀和弓箭,洋枪他们是没有的。但是十几骑排成一线的冲锋也极有威力。遇到小队的官军步兵往往一冲就垮,落单的官军骑兵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因而在皖鲁苏豫四省交界的平原上,捻军的野战是少有对手的。这一次曾国藩的湘军的夜不收就着了他们的道,被砍了好几十,捕了十七八,审问之后,湘军的情况便被杨秀清、张乐行基本掌握了。

与此同时,中牟周遭战场的控制权也落到了太平军手中。捻军的骑兵完全遮蔽了太平军主力的行动。而湘军的一举一动,都在太平军的掌握之中。

“东王殿下,清妖派出3支兵平行向西,冲白沙镇来了。每支兵都两到三千,都是洋枪队,还拉着小炮。”

东王杨秀清这时已经进驻郑州以东的白沙镇,离中牟县城不过20多里地。成天侯张乐行接了属下的报告,就笑嘻嘻来汇报于他了。

“三队清妖之间距离多少?”杨秀清琢磨一下,便追问道。

“不过五六里地,彼此倒还能支援,看来是……”张乐行想了想,才摇摇头道:“看不出来他们想干啥?”

“这个是咱们南方乡下剿散匪的打法,把兵散成几队搜山呢。”杨秀清噗哧一声笑道,“这帮湖南蛮子真笨得可以,咱们有三十万大军,轮得到他们几千人来搜?”

杨秀清想了想向身边的天国悍将曾天养下了命令:“曾丞相,你带洋枪右军出击,再给你一个旗的捻军马队,去白沙镇外东北五里布阵,从清妖的北面开始打。”

接着又吩咐张乐行道:“成天侯,余下的四个旗分两队,去监视清军中路和南路,记住,如果清妖摆出空心方阵就不可硬冲,远远看着便是,也不要靠近,免得挨炮子。”

打仗这事儿吧,一靠学习、二靠实践、三靠天赋。杨秀清无疑是三者俱全,现在已经成长为太平军的帅才了。而满清大忠臣曾国藩,在历史上就是以打呆仗闻名,被早期的太平军打得“屡北屡战”,兵败自杀就有五次之多,大概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观了——不,是两大奇观才对,一个五次兵败自杀的统帅;二是五次自杀都没有把自己杀死,生命力果是顽强啊!

……

这一次被曾国藩派出的三支兵中摆在最北线的是江忠济的三个营头,大约有2700人,都是湖南新宁县出来的,算是湘军当中资格最老,训练时间最长的部队。带队的江忠济本人,在湖南省的时候就跟着哥哥江忠源办团练,剿过青莲教起义。不过太平军这样的强敌可不是青莲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