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济世笑道:“内附就免了,但是这些朝鲜国王,孤王倒想做一做,不知道能不能行?”

金左根只是僵坐,一言不发。朱家天子居然心血来潮要做朝鲜之君!虽然朝鲜的藩国地位还在,但是……

朱济世见金左根不说话,便放沉了语气道:“朝鲜本就是我大明藩属,藩属王室断绝,孤王以宗主之君兼任藩国之王,于情于理有哪点说不过去?”

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又放缓了些语气:“孤王兼摄朝鲜之君对你们朝鲜,对安东金氏也是有好处的。这些年西洋列强都在窥视朝鲜,法国军舰还以朝鲜镇压天主教徒为名,携带法国国王国书前来,英国军舰萨马朗号还侵犯朝鲜近海进行测量。如果没有孤王的保护,你们朝鲜的国门早晚要被西洋列强敲开,到时候朝鲜说不定就是列强的殖民地了。如果孤王当了朝鲜国王,试问天下还有谁能敲开你们朝鲜的国门?”

金左根还是一言不发,大厅之内,空气慢慢绷紧,正在相对无言的时候儿,外面守候的秘书官潘祖荫突然急步走进了,轻声禀报:“陛下,刚刚收到消息,朝鲜国王李奂已经病逝,清鞑恭亲王预备立兴宣君李昰应为朝鲜国王。”

“兴宣君?此人如何?”朱济世笑问道。

金左根却脸色一凝,兴宣君是李氏王族当中一个才具尚可的人物,从宗法继承关系上说,是朝鲜英祖的后代,是和朝鲜王室嫡系最亲近者。而且这个李昰应今年已经29岁,儿女都生了一大堆。如果让他当了朝鲜国王,安东金氏的大王大妃根本不可能垂帘听政。另外,这个李昰应同安东金氏的宿敌壤赵氏关系密切,他要是坐稳了朝鲜王位,这安东金氏的末日大概就要到来了!

想到这里,金左根慢慢,慢慢的跪伏下了身子,将头在地板上面轻轻一碰:“陛下若能兼朝鲜之君,实乃朝鲜两千万臣民之大幸。”

第462章 战朝鲜,勤王令

大清道光29年6月初,朝鲜,汉城。

汉城的街道,比之北清入侵之前已经萧条了许多,但是和盛京相比,还是显得熙熙攘攘。朝鲜的百姓们都穿着白色的服装,这是在为他们的宪宗大王戴孝。这个二十多岁的朝鲜一国之主,八天前病死在了昌德宫。

消息传出,朝鲜举国悲恸,汉城百姓更是聚集到昌德宫前长跪痛哭,哭声一直传到了奕欣所居住的景福宫。正是感于朝鲜臣民之忠义,奕欣否决了顾命大臣们所提出的,让朝鲜内附大清的意见,立29岁的兴宣君李昰应为新任朝鲜国王,并且定下了班师回盛京的时日——满洲方面已经有警讯传来,朱明已经在长山列岛集结部队船只,有了进犯辽东的苗头!不过辽东有警和清军预备班师的消息,都被严密封锁起来,汉城街头的百姓更是一无所知。朝鲜的有识之士,还在为他们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深深忧虑。

这几日,汉城的街头时常有马队经过,马背上的骑士箭袖长辫,趾高气昂。马蹄的銮铃响过,那些百姓都是跌跌撞撞地走避。谁都知道,这是八旗朝鲜的马队,往来朝鲜各地传递消息的,可是比正儿八经的满洲八旗还要不讲道理!

“王爷,武珍郡的消息!”

景福宫内,八旗朝鲜左都统肃顺立在一座凉亭之外,恭恭敬敬地将一封书信递上。

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对弈的两个人的身子都是一抖。奕欣就身穿一件薄纱长衫,摇着大蒲扇。将手中的棋子丢在棋盘上,手一招,从肃顺手中接过书信,撕开信封,取出信筏展开读了起来。

坐在他对面的正是新任朝鲜国王李昰应,他比不得奕欣可以随便,身上的朝服穿得整整齐齐的,只是没有戴乌纱帽。汗珠子一滴滴落下,不过他那张面团似的脸上却是安之若素,似乎没有觉得热一样。听着有武珍郡的消息,他的脸上还闪过一丝若有若无地笑意,不过转瞬即逝。

他这个朝鲜国王并不是靠巴结奕欣才得到的——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他在宗法上是已故朝鲜宪宗大王的最亲近者。同他地位差不多的李朝王室子弟,不是被流放江华岛,就是被安东金氏所谋害,现在都无法继承王位。所以才轮到他做朝鲜国王,即使北清撤出朝鲜,大明王师到来,他也不用担心被废。

他静静地等候了半晌,就听见奕欣一声惊呼:“什么?朱济世兼摄朝鲜国王!朱济世竟然自己做了朝鲜国王!”

听到这里,李昰应再也沉不住气了,一下站起,目光定定地看着奕欣,用生硬的中文道:“殿下,这是……”

恭亲王将书信递给李昰应:“朱逆在济州岛发布谕旨,宣称李朝已经绝嗣,朝鲜国王之位将由他兼摄,国之大政则委以他所指定的朝鲜领议政大臣代理,此外他将保证朝鲜国之宁静不被任何外国所打扰……这朱济世的想法还真是天马行空啊!居然想出兼摄朝鲜国王的法子,真当朝鲜这三千里山河没有英雄出世吗?”

说着他意味深长地望着李昰应。

李昰应手微微发抖,接过了书信。这朱济世到底是什么路子?居然想要自己兼任朝鲜国王……这是要吞并朝鲜的先兆吗?他难道不知道李朝已经有457年历史,早就深入朝鲜民心了吗?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冲着恭亲王躬身一揖:“还请上国以朝鲜2000万庶黎为念,暂缓班师。”

恭亲王笑了笑,道:“朝鲜2000万庶黎当先自强之,而后才能仰望我大清之天兵,自古岂有不自强而能图存之国?”

李昰应闻言苦笑了起来,自强?一千多万朝鲜人要是真能自强,又怎么会让几万八旗兵在国内如入无人之境?如今大明之强,即使是大清都避之不及,朝鲜又能奈何?

虽然是这样想的,可李昰应还是躬身道:“小王立即下诏,命各地方起勤王之兵。”

……

“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朝鲜全罗道的木浦港周围的空地上,全都是大队大队整齐排列的灰色军装的大明官兵,此时正发出高昂的欢呼声音。他们的君主,大明天子朱济世的红底团龙旗正高高飘扬,团龙旗下,朱济世龙袍金冠,在数十位锦衣近卫军将佐侍卫的簇拥之下,已经出现在了木浦港的码头之上。

刚刚被朱济世委任为领议政的金左根和其养子金炳翼还有安东金氏的另外几位重要人物,正领着一群蟒袍乌纱的朝鲜官吏,战战兢兢地拜伏在大明天子兼朝鲜国王的朱济世脚下。

“金卿,免礼平身。”朱济世看着金左根温颜道,“勤王令发出去了吗?”

所谓勤王令就是以大明天子兼朝鲜国王的名义下达给全罗道、庆尚道、忠清道和江原道等四个没有清军驻防的道的朝鲜地方官的谕旨,让他们向朱济世这个朝鲜国王效忠,并且派官员到木浦港接驾。

“回禀陛下,勤王诏书已经发出去了,全罗、庆尚、忠清三道观察使或者亲自到来,或者遣使前来迎接陛下。江原道还没有回应,可能是因为距离较远,使者尚在路上。”

“距离远?”朱济世冷笑,“平安道和咸境道的消息都已经送到孤王这里了!李昰应已经下旨命令各地勤王了……看来是想和孤王大战上一场啊!”

金左根吸了口气,又躬身一拜:“臣下愿率兵为王前驱!”

朱济世摆摆手:“不必了!孤王既然兼摄朝鲜国王,就有办法取朝鲜八道之地!金卿只管替孤王处理好政务即可。”

朝鲜的内政,朱济世并不打算直接处理,而是委任给以领议政金左根为首的朝鲜儒门士大夫管理。朝鲜儒门的势力比之中国更大,由于在国防上完全依靠宗主国大明和大清的保护,朝鲜的武备向来松弛,昔日的文武两班,早就名不副实,政权完全被儒门士大夫所掌握。而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两班贵族已经掌握了朝鲜的实际统治权,绝大部分的土地都被两班贵族中的豪门所掌握,李朝王室反而成了依附于两班而存在的傀儡,只能靠两班贵族的残羹剩饭维持生计。一个被倭寇焚毁的景福宫居然好两百多年没有财力维修,朝鲜王室的穷困就可见一斑了。

这也是朱济世在了解了朝鲜国情之后,决定拿掉李朝,自己兼任朝鲜国王的原因。反正李朝国王早就被两班豪门架空了,只要符合两班豪门的利益,把李朝换成明朝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而朱济世以上国天子的身份兼摄朝鲜国王,并且将朝鲜国政完全委给议政府的做法,大概是最符合两班豪门利益的。因为朱济世远在应天,根本不会多管朝鲜国内那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议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垄断朝鲜政治了。而且朱济世身后没有一大群“朱朝王室”来分润两班豪门的利益,他本人也不会在汉城保留一个诺大的宫廷,朝鲜的王室开销可以压到最低,每年支付一笔年金给朱大天子就足够了——虽然朱济世在兼摄朝鲜国王之后,下谕旨将朝鲜的发钞权授予汇丰银行,将朝鲜的外贸垄断权授予朝鲜贸易公司。但是这些要求并没有侵犯两班豪门的固有的土地利益,完全是令起炉灶。最后一个让两班豪门可以支持朱济世的原因,就是他有能力将西方列强阻挡在朝鲜国门之外,可以继续维持朝鲜的闭关锁国。

第463章 恭王班师,明军登陆

道光29年6月23日,清晨,汉城。

满洲八旗正黄旗左协的官兵正集中在朝鲜宣惠厅管理的几个米仓门口,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洋枪,军服严整地守候在宣惠厅大库四处,严禁一切闲杂人等靠近。刺刀在6月的阳光下亮闪闪的一片,耀人眼目。宣惠厅就在昌德宫附近,从昌德宫的门楼上面,举着单筒望远镜就能看清楚这边的场景。

恭亲王奕欣和朝鲜国王李昰应就在昌德宫正面的门楼上面,举着望远镜观察着这里的情况。恭亲王面无表情,而李昰应则满脸痛苦得说不出话来。

在恭亲王的亲兵满洲正黄旗新军的看守下,大量穿着朝鲜民族服装的民伕们,正赶着骡马大车,从米仓里面搬出一包又一包的白米,这些都是从朝鲜各地用高压手段征收而来的——朝鲜半岛多是山地,粮食产量本就不足。这些米粮可以说是从朝鲜农人的嘴里面挖出来的!现在朝鲜各地大概都已经出现粮食不足了吧?

除了宣惠厅内储存的白米,内藏坊里面的黄金、白银、古董、珠玉、书画、宝石甚至是铜钱,都已经被大清上国的军队搬走,用一辆辆大车运往北面去了!如果李昰应没有猜错,这些朝鲜王国几百年的积蓄,大概都会被运去盛京的府库吧?这大清上国的搜刮手段,还真是厉害啊!

而且被大清上国从朝鲜掠走的还不仅是米粮、财物,还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朝鲜民众!整个汉城左近,年轻力壮的男女百姓都被强征起来,一队队的编成队伍,背着仅有的一点财物和粮食,在清军的看押下步行北上!当然也有自愿北上的,这些人是所谓八旗朝鲜,男子全都剃了头。留起了所谓的“金钱鼠尾”的辫子,跟在满洲八旗屁股后面耀武扬威——八旗朝鲜不再属于朝鲜,而是属于八旗,他们是大清皇帝的奴才,在满洲有上好的良田可以分配,可能还有从朝鲜掠去的普通农人分给他们当奴隶。

现在的北清似乎在朝鲜人身上找到了200年前老祖宗入关劫掠时候的感觉,大概算是振作起来了吧?也不知道能不能在汉人身上再逞一回凶?

不过看恭亲王胁迫李昰应发布的迁都平壤的诏书,就知道八旗子弟还没振作到可以和汉人军队较量的地步。要知道大明天子现在才到武珍郡,朝鲜监国兼吉林巡抚李鸿章所指挥陆军第十军,现在也才刚刚开到忠清道,距离汉城府还有200多里地呢!

李昰应不由想起了由贡使从清国带回来的一个关于清兵的笑话:见贼才逃者是为上勇,望风而逃者是为中勇,误听消息而逃者是为下勇。

看来这位大清的摄政恭亲王原来还算是中勇啊。

……

同一时间。

数十条小舢板穿破了清晨海面上的薄雾,砰的一声靠上了锦州府葫芦岛的滩涂上面。

舢板还没有停稳,上面装的满满的明军官兵就已经跳下来了。当先的一个大明陆军中尉,一手持着六连发的柯尔特手枪,一手挥舞着指挥刀,大声呼喊着:“我张文祥第一个踏足辽土,此战必能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

大明陆军第四军第四师第十一团第三十二营一连中尉连长张文祥正趟着过膝的海水,奋力向前冲去。在他的身后的海面上,发起此次登陆作战的大明海军舰队的身影已经清晰可辨。四级、五级、六级的西洋战船已经下铆待命,靠近海岸一侧的炮门全部打开,一门门黑洞洞的大炮直指海岸。由上百艘广船、沙船组成的运兵船队则尽可能靠近海滩,大批大批的士兵爬下绳网,上到各种各样的小艇上面,然后奋力向滩头划去。

海面上,并未大清的一船一舰,滩头上面也同样看不见有八旗铁骑的身影,甚至连寻常的八旗子民也不见一个,似乎这锦州府压根就是个无人区。

不过从站在兰芳号后甲板上的大明辽东镇总兵官彭玉麟少将的望远镜中看出去,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有人居住的痕迹。在距离滩涂远一些的地方,有大片大片正在生长的绿油油的庄稼,还有一个用土墙围着,也不知道是军营还是居民点的建筑群。或许在满洲,这两者根本是没有区别的吧?也不知道那里面有多少八旗兵?有没有骑兵?

“敌袭!敌袭!有明逆的兵船,快放狼烟……”

与此同时,彭玉麟所见到的个八旗军寨里面已经乱成了一团,这个军寨都是道光28年、29年时兴建的,就是防朱明水师从海上进犯的。不过修建这个军寨时满清没有足够的万斤巨炮可用,因而只能将这个军寨至于距离海滩三四里地之外,以免被明军海军舰炮所伤。

除了没有足够的重炮之外,这个寨子的防御倒是足够坚固的。最外层是密密麻麻的陷马坑,非但可陷马足还能陷马腿,又能让明军的攻城器械不至于轻易推到营寨之前。

陷马坑后,则是一道一丈余宽,一人多深的壕沟。壕沟后面是一道矮墙,高度差不多到人的胸部,是掩护鸟枪兵、抬枪兵射击的——顺便一提,现在大清洋务衙门所属的盛京制造局已经能勉强生产洋枪,铸造洋炮了。不过产量有限,只能满足满洲八旗上三旗洋枪队的需要,驻守在锦州的是满洲八旗下五旗中的镶蓝旗。因而只能将就着用鸟枪和抬枪了。

矮墙之后,则是一堵高达丈余的土墙。土墙之上还架着几门火炮,都是盛京制造局仿着洋人的6磅炮制造的6斤炮,黑洞洞的炮口瞧着倒是让人生畏。

满清镶蓝旗的协领富克精阿站在这个名为宁远前寨的寨子的望楼之上,看着远处海面上的明军船队,心中泛起一阵阵的无力感。

明军的船真多啊!至少有七八十艘大船,该有一万多大军吧?现在恭亲王下辖的满洲镶蓝旗拢共也就是这个数——由于在关内的损失太大,现在满洲八旗每个旗的兵额只有原先八旗新军的一半,也就是一万两千五百。就是这个数十有八九还有缺额。这12500人还是分成5个协再加上一点直属部队,因而每个协的兵力就不过2000上下。富克精阿的协也不例外,满打满算不过1800来人,其中小的不过13岁,老的都有60多了。看着都让人心酸!

“打不过的,协领大人,明逆太多了,咱们打不过的,还是撤吧……”宁远州的一个同知,名叫卢兆旗的汉军镶蓝旗文官这个时候凑到了富克精阿身边,压低声音提醒道。

这个姓卢的是广东人,进士出身,原来不是汉军旗而是汉人。因为和朱明有杀父之仇,所以死忠大清,从北京追随恭亲王一路到了关外。便和一起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