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6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也必须陪着——或者同睡一张床,或者打地铺。

于是,消息灵通的人们很快就知道,现在朱济世的第一宠妃其实就是这位“贴身侍女”大人。或许“贴身侍女”就是朱济世新设立的妃嫔称号吧?这位皇上就喜欢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

潘祖荫、李鸿章和吴春秋三人自然也不知其中内幕,全都客气地冲楠本高子点点头,还客气地称呼她一声“爵小姐”。原来楠本高子还是贵族出身,她的母亲楠本稻是德川明子的御医,还作为军医参加过对俄战争,现在是日本王国宫廷的首席医官,有一个日本女伯爵的封号。而楠本高子是爵位继承人,所以可以称“爵小姐”。

三人就在御书房的外间静候,自有其他侍女端来茶点,高子则回到书房内间去了。

此时,朱济世和朱国雄、左宗棠、郑洪三人的谈话还在继续。谈话的内容可不是闲聊。而是关于未来“利益集团”的安排。

当权快30年的朱济世当然不会天真到相信只要王在法下就能举国为公了——这不过是法家心中的理想社会罢了,除非是后世的某党执政,否则是绝无可能做到八千余万众一心为公的。就算有一二大公无私者,也难以改变这个人人追逐利益的世间。从这个角度而言,朱济世的事业,其实是严重妨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现在的他或许已经知道错了,但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过去,咱们中华实行的乃是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在上,士大夫居中,民在下。虽然等级森严,高下有别,但是民和士大夫之间并无不可逾越之鸿沟,只要能苦读有成,中个秀才就能位列士大夫之林,中个举人便能让一门兴旺,如果进士及第无疑鱼跃龙门!”

听到朱济世论及科举,左宗棠脸上露出无比的感慨,这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虽然还有考试做官的出路,但绝不是鱼跃龙门了,不过是些微末小官,想要一级级升上去更难如登天!而且,还有议会、党派、报纸这三个紧箍咒,捞点小钱都会丢官罢职!真是官不聊生……哦,应该是小官不聊生才对!那些靠选举和党派上台的政务官员,还是非常风光的。

朱济世摸着胡子,思索着道:“在这个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国家之中,士大夫便是所谓的利益集团,而且还是最大的利益集团,君王只有取得士大夫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如果那时候行王在法下,其实就是君王完完全全被士大夫所制约。”

儒家士大夫的理想是王在礼下才对。左宗棠心想,用礼来制约王才是儒的精髓。但是今上和太子却是不知礼的,想来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礼,反而是清晰的法律条款比较容易掌握,这大概就是法家的优点吧?

“而西人的王在法下,其实是君王和政商军利益集团共治天下,和我们的与士大夫共天下并无本质不同。区别只是西人用法律、制度,将如何共治天下摆在了台面上。其实咱们大明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做的。”

“这是子产铸刑鼎也。”左宗棠插话道。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铸刑鼎就是将法律公之于众,是当时郑国的改革措施。

朱济世微微一笑:“铸刑鼎是法出于上,法出于君。而法出于君就不存在王在法之下的可能……西人的王在法下,乃是法出于下,出于议会,出于选举,君王不过是点头确认一下而已。”

“那君王岂不是要被庶民摆布了?”延平王郑洪捋着白胡子摇摇头,“皇上,咱们可不能这么搞啊!”

朱济世摇头,“哪有被庶民摆布?朕不是说了,王在法下,其实就是君王和一国有力人士,如果财阀、贵族、高官和将军还有中产阶级,依据一个公开的宪法和制度进行共治。普通的庶民是没有多少权力的。”

第1325章 王在法下(下)真相

听了朱济世的一番道理,郑洪这个粗鄙汉子还是一个劲晃脑袋,表示听不懂的。哦,应该是装听不懂!大明朝廷里最会装傻充愣的就是他,除了朱皇帝之外最有钱的也是他!大明四大财团之一(最小一个)的延平财团就是他一手创建的。和规模庞大,业务广泛的另外三大财团不一样,延平财团是30年如一日,老老实实的挖矿。现在是大中华区域内最大的矿业集团,去年净利润在2亿华元以上。可以创建这么个大财团,还有元帅军衔和亲王封爵(延平王虽然是两字王,但却是亲王的级别)的人,怎么可能不明白朱济世的意思呢?

看着这只老狐狸的表现,朱济世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接着说道:“咱们这些年来,其实一直在走宪政的路子,现在的大明宪政和西人许多‘王在法上,法出于王’的国家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朱济世是深知渐进式改革的道理。就是走这条错误的宪政道路,也只能一步步来,想要一步到位,把一个2000年的专制国家变成“王在法下,法出于下”的宪政国那是做梦!只会造成君王自己的权威丧尽,反而无法推进各项改革——如果朱济世一开始就搞“法出于下”,那么制定法律的就是士大夫阶级,他们的大道理虽然和王在法下差不多,也是要制约君王,搞王在礼下,但这同样是理想,和法家的理想没有什么区别。真的实行起来,肯定还是利益分配的一套。

但是儒家士大夫到了清末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完全没有活力的阶层了。大多数人思维僵化,只会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八股文章,追求的就是科举高中好去当明之父母。像左宗棠这样有实干之才的不过是极少数。实际上,左宗棠的实学重点不过也是帝王师的那套,搞权力斗争是不错的,也有一定的军事战略方面的见识。如果不做官不造反,也只能在乡下收租子吃软饭(左宗棠是赘婿)。

而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其精英阶层是不能以当文官为最高理想的,都是一心想当官的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还有军事国防什么的谁来做?所以朱济世根本不考虑真的和士大夫共天下,在夺取权力之后就大力扶植商人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而且还利用王在法上的权力,一步步推行宪政。

经过将近30年的努力,终于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包括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贵族、军官当然还有传统的乡绅地主在内的,多元化的上层社会。这个上层是有活力的,也能带动整个社会向前,大明帝国和这样一个上层社会共天下才是有可能的。同时也在大明帝国建立起了实君立宪制度,就是由君王颁布宪法和法律的立宪。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推行王在法下就是水到渠成了。

“不过朕的大明朝和西人那些实行王在法下的王朝是不一样的,大明朝可不是那种因为弱势而被贵族和资产阶级制约住的王朝。”

朱济世顿了一下,又往下说:“我朱明王朝本身就控制着大明最大的财团,而且有人丁兴旺,乃是全世界头一号的强大王朝。朕要行王在法下,就是为了让朱明王朝更长久的保持强大!”

朱济世看着太子朱国雄,“皇儿,你可明白为父的意思?”

“儿臣明白,父皇是要约束君王而大兴皇室。”

朱济世点头,“皇室并非只有朕的子孙,也有你的子孙。只有王在法下,他们才有真正大兴的可能。而一个在方方面面都有强大实力的皇室,才是我大明千秋万代的根本。”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如此甚好。”朱济世道,“皇儿,朕的子女颇众,已经有一百五十二人!他们是你的兄弟姐妹,也是你最可以依靠的助力。朕实行王在法下虽然约束了你的权力,但是却给了他们发挥才能建立各自势力的机会。”

“儿臣明白。”朱国雄恭敬地回答。“儿臣日后一定会多多关照他们的。”

“不需要这样……”朱济世摆摆手,“朕已经给了这些孩子最好的教育,皇室教育基金会承担他们的学费,皇室教育基金下面的大学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入学的后门,不过朱皇帝的大部分子女都挺会读书的)。等他们毕业后,不妨让他们先闯荡一番。也不需要给他们什么特权,特别是皇子,给一个侯爵就可以了。”

朱济世的大明朝有点滥封爵位的毛病。贵族数量非常多,不过年金、赐宅和赐田都有限。一个侯爵的确没有太多的利益,也就是中上人家的生活。而侯爵在应天府、上海府和广州府三地的数量也不少,不算特别高贵,还是能出去做事情的。要是给皇子们封了亲王,那他们就很难从中下级的职位起步,以便慢慢积累工作经验了。而不了解中下层的人是很难在高位上干出成绩的。

“不要给朕的儿子们都做官,就是从军从政也要像国光那样从底层开始,就是从商、做医生、当律师、当老师这些,也都要从底层开始。”

左宗棠和郑洪都微微点头,在安排子女前途的问题上,朱济世的确超过历代君王。他是真的想让后代去做事业而不是享清福的。而且也知道事业从下层开始做,不能一步登天。当然,皇家子弟肯定比寻常人容易出人头地……

“朕还打算将皇室财团改为皇家基金会,基金会的收益除了一部分用于补贴皇室开支外,其余都用于皇族成员的教育和创业支持。”朱济世继续做着安排。

现在的皇室财团规模是越来越庞大,不过经营状况依旧非常良好,虽然多少有些大公司病,但是因为皇家研究中心这个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发源地的存在。而成为了许多发展迅速的科研企业的股东。比如郑中成和他的助手们创立的中成电气股份公司就有30%的股份属于皇室财团,朱伊莎的伊莎制药同样也得到了皇室财团的投资。甚至还吸引到了不少外国科学家到大明来创业,比较这种大型研究中心加风险投资的模式实在是太有利于科学家创业了。不过,朱济世现在并不打算将这个财源滚滚的财团的股份分给自己的子孙,而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

“朕的子女众多,将来必会繁衍到数万乃至数十万。如果像前明那样,数十万人只是坐吃,就是金山银山也会被吃空的。如果朕的子孙都想做官,满朝文武就都姓朱了。好在如今已经是工商立国,机会众多,不拘于为官从政。而西人王在法下的精髓,也是大商、大工、大农和大士的共治天下。

而朕不给子孙太多的福利,又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想让他们自己努力去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在大明国内做出事业,还应该在整个大中华体系内甚至是国际上开创事业。同时还要迎娶各地财团和豪族名门的千金同他们联合在一起。而皇家的闺女,也要尽可能和我大明各方面的精英联姻。最后以皇室血脉为纽带将举国工商财团和名门豪族联合为一个整体。将来各个政商集团,都应该有皇家的血脉,各方面的精英,最好都和我大明皇室沾亲带故。如此朕的王朝,才能安如磐石。”

听到这里,左宗棠和郑洪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心想,朱皇帝这哪里是要王在法下,明明是要让五华诸夏的各个方面都尽入皇家掌握当中啊……

第1326章 最后通牒

“高子,去请两位丞相和吴尚书进来吧。”

要说的话,朱济世已经说完了,这些道理其实都是讲给朱国雄听的!他能听进去最好,听不进去也阻止不了王在法下和一个强大皇朝的成长。毕竟朱皇帝生了那么多的孩子,不是准备给计生委罚款,也不是准备让朱国雄把他们当猪养的。而是要让他们成功,或者是和成功人士结合在一起。等到四十多年后,如果还有十三条好汉在上海和嘉定南湖开会的话,他们面对的将是数百上千名在各个方面拥有庞大势力,而且本人也才能卓著的大明皇室后裔,以及和大明皇室结合在一起的强大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团……

高子接到指示,恭敬地退下,随后就将潘祖荫、李鸿章和吴春秋三人带了进来。

“三位都坐吧。”朱济世看到郑老狐狸站起身想要告退,又冲他招招手,“延平王,你先别走,一起听听吧。”

“老臣遵旨。”延平王笑了笑,又大模大样端坐了下来,一副我是粗逼我啥也不懂的样子——这就是2000年专制统治深入人心的后果。不仅皇族要被当猪养,连功臣都要装傻充愣当笨蛋……一群猪加一堆假笨蛋,这个国家当然是越来越弱了。

“潘卿,李卿,英国人给东华的最后通牒朕已经知道了。内阁是什么意见?”

潘祖荫道:“内阁建议向英国递交最后通牒,如果英国人不收回对东华的最后通牒,我们就必须宣战!”

“现在就开战?”朱济世看了看朱国雄,“雄儿,你怎么看?”

朱国雄拧眉思索着道:“父皇,儿臣同意内阁的意见,现在谁都知道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再遮遮掩掩也没意思了。”

“贸易中断会对经济产生不少影响吧?”朱济世担心的是对外贸易因为战争而中断。大明的橡胶、丝绸、棕榈油、香料、茶叶还有黄连等大宗出口产品在欧美其实还是很有市场的。

“法国和墨西哥尚在中立。”吴春秋道,“臣估计,他们会中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战争前途明朗。”

这次居然让法国人发战争财了!朱济世心道,马蒂尔德和欧仁妮两个胆小的女人倒是让法国人走运了。

“皇上,内阁已经计算过了,现在宣战对经济不会有什么影响。即便是橡胶、丝绸、棕榈油等大宗出口产品的海外市场完全失去,也不会对这些产业构成巨大威胁,毕竟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国内。”内阁右相李鸿章补充道。

7。5人口和世界第一的GDP(如果有统计的话肯定是世界第一)所创造出的需求早就超过了整个欧洲的总和,即使没有外部市场。靠大中华经济圈的内部需求,也能让经济维持繁荣。况且,一场世界大战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物资。

朱济世点点头,他之前已经和陆军部尚书石达开、海军部尚书王德虎用电话联系过了。他们俩也都不反对立即参战,特别是海军部尚书王德虎告诉朱济世,海军的10艘主力舰和10艘装甲巡洋舰都已经完成了副炮改装工程,所有的副炮都升级为最新研制出来的140mm速射炮。

同时,210mm速射炮的研发工作也已经进入了尾声,最晚到今年年底,海军就能将所有的主力舰和装甲巡洋舰的主炮都换成210mm速射炮了……虽然口径小了一些,但是射速将会大大增加,而且因为新式速射炮拥有更大的倍径,因而射程反而还有所增加。唯一的问题就是210mm速射炮的破甲能力不足,只能走“洗甲板”流,要重创敌舰很容易,想要击沉还是非常困难的。在经过了另外几次实弹演习之后,大明海军的高层几乎已经放弃了用大口径舰炮把敌方主力舰砸沉的幻想——至少在穿甲爆破弹发明之前,这个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舰炮口径之所以变得如此之大,就是因为没有穿甲爆破弹。同样的演习,英国海军也做了很多次,他们甚至用实心穿甲弹射击过老掉牙的木壳战列舰,同样很难击沉。

不过,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击沉敌舰的“幻想”,因为现在英国海军的潜在对手有两个,中国海军和法国海军。而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是要远远弱于中法海军之和的。对他们来说,一场可以造成敌舰被大量击沉的海上舰队决战才是维护大英帝国霸权的关键。如果总是击伤不击沉,英国海军很有可能要在多个战场间疲于奔命了。

所以,英国海军所设想的是大口径主炮重创敌舰,使之减速,然后再撞沉的战术。而且同样在几次近乎实战的演习中取得成功!虽然他们的15英寸主炮的射速和精确程度都是一个悲剧,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