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唐-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庆贺此次大捷,李璟特意让岛上军民放假一天,军民同庆,所有的镇上百姓还都每人发送一百钱,一斗米的赏赐。连那些外地前来筑城的百姓,也都获得一斤酒二斤肉的赏赐。

沙门镇军的胜利,李璟的豪爽赏赐,让所有的百姓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气氛之中,也忘记了李璟这次有些造反般的战斗本质。

这一天,李璟也暂时的放下了军务,回到府中,安安静静的陪着家人一起吃顿饭。自到岛上之后,李璟一直忙碌,平时连在家中吃个家常饭的时间都少,甚至晚上很少回家睡觉,多是在镇将府中忙碌到深夜后就留宿在那。这让韩氏十分不满,亲自去镇将府送过好几次饭菜。

王桂娘见李璟只带着赵江几个侍卫回来,一脸欣喜的迎上前来:“夫君回来了。”亲自帮李璟解了披风,还特意往李璟的后面看了看。

“看啥呢?”李璟问。

“妾身看夫君今日怎么没有带于师妹和郡主她们一起来啊。”王桂娘轻笑,女人总是敏感的。特别是如今李璟的身份渐变,原先还只是一个门当户对的农家子弟,现在却已经成为了一镇镇将,手下数千兵丁,上万民属。特别是看着出身高贵的于幼娘和郡主还有萧玉楼这些女人总是围着李璟身边时,说不妒忌担心那是不可能的。

“今日就是想咱们一家人吃个家常饭,一会四妹夫还有三个姐夫也会来,其它人就没有了。”李璟知道王桂娘的那点想法,不过他也不说破。

伴着王桂娘进入府中,这是座青砖绿瓦的宅院,宅院很大,里外三进十几间房。李璟先前调了四个残疾退出队伍的老军做了护院,又从那些带上岛的流民中找了四个孤身无家的年青女子帮做家事。院子里干干净净,异常整洁。

“娘,三郎回来了。”王桂娘一踏进内院,就高兴的喊道。

“三郎回来了啊。”李母正坐在堂上缝着一双千层底的布鞋,虽然李璟并不缺这些,可李母却总要亲自给李璟做鞋。

李璟上前给韩氏跪下磕了个头,也算是对经常不能回家来的内疚之情。“儿给母亲请安!”

韩氏上前扶起李璟,帮李璟轻拍落了肩上的灰尘,“回来就好,还行什么大礼啊。婉儿,快给三郎倒茶,我去厨房,今天亲手给三郎做他最爱吃的冷陶。”

“娘,我来帮你。”王桂娘一边道。李母拉着桂娘在她耳边轻声道:“你说多陪下三郎,他忙,难得回来一次,你还不好好陪下他。今晚把他留下来,有些事情你得主动点。你看杏儿那丫头多可爱,俺都急着抱孙子了。”

王桂娘脸上飞起两片红霞,她自己也着急,总想能快点帮夫君怀个孩子,那样她也就踏实了。可是李璟总是很忙,偶尔回家有时也是很早就睡下了。难得有那么一两次机会,却还经常要与婉儿那小人精分去。说也奇怪,虽然说次数有些少,可婚后到现在也小半年了,肚子却一点动静也没。不说她,连婉儿那丫头也一样。

杏儿就是张承宗的女儿,当初张承宗一家差点饿死在路边,这丫头十分胆大的拦了李璟的马车要粮食。先前张承宗一直担当着李璟的家丁头,杏儿和他娘也就一直不时来李璟家中帮忙做些杂事,陪老太太说些话什么的。李母自李璟的二哥也去世之后,现在就喜欢小孩,杏儿又听话懂事,小大人一样,李母把她亲孙女似的疼爱。杏儿给李璟请了安,不注意就出了厅堂,一会儿却又拉着她娘回来了。

张承宗的妻子是个河北女人,大方豪爽,笑着给李璟问安,便赶去厨房给李母帮忙。没一会,刘守谦的妻子也带了一男一女两个七八岁的孩子来给李璟问安后,也去厨房帮忙去了。这两家与李璟家隔的都不算近,难得他们却经常来李家。刘守谦和张承宗以前本来说是李璟的家丁头,又是李璟救济帮助他们免于饿死。现在又得李璟提拔做了都将头,可谓是李璟的心腹左右。他们家眷常来家中,李璟也是比较乐意,这样也算是能够更添进一些亲密。

三个孩子在一起,总是很热闹。刘守谦的儿子石头在一旁开始向妹妹柔儿和杏儿炫耀他在学堂中认识的字,两个小姑娘一脸崇拜的看着拿了个树枝在地上写写划划的石头。

王桂娘和婉儿望着三个孩子,眼中都是一脸的喜欢。

“我看回头可以让张宏在镇上张罗一个女塾,把镇上军官幕僚们的女孩子,还有其它愿意的女孩子教授她们识文认字,学习点文化。”李璟笑道。

“这倒也是好事。”王桂娘道,“咱们那学堂免费教授岛中军民子弟,可得不少人称赞呢。”

又聊了一会,李璟始终没有看到五姐婉婷,不由奇怪问道:“五姐呢,怎么回来一直没看到他?”

婉儿在一旁轻笑出声道:“一早就被韩家夫人派人接过去了,说是弄了几块上好的镜花绫,准备给她家小娘子做嫁衣来着,说五姐女工好,让她去帮着看看。”

“哪个韩家?”李璟愣了一下。

“就是兵曹佐韩进士家。”王桂娘在一边道,“我都正要和你说起,这韩家老夫人似乎有和们家攀亲戚的意思,估计是看上咱们家五姐了。五姐那丫头倒也似对进士郎有意的,韩家三天两头来接,她就一次次往那边跑。还没出嫁的姑娘家,这也有些太大胆了。”

听说还有这事,李璟沉吟了一下道:“韩家虽然世代商户,不过韩仲武好歹也是个进士出身,而且现在军中也是办事得力。韩家如果有意,五姐也有心的话,我倒觉得这是一桩好事。谈不上什么攀不攀的,五姐今年也十五了,正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既然自己中意,那这事问母亲意见,如果她同意那就可以定下了。也不要耽搁,直接让韩家按礼数来就行。”

对于这门亲事,李璟还是很愿意的。韩仲武非高门大户,还是自己部下的得力幕僚,又是个进士,人长的也不错,脾气也还好。能嫁个这样的人,还是不错的。

四姐嫁了林威,五姐如果嫁给韩仲武,那五个姐妹都出嫁了,也算是了结了母亲的一桩心事。

没过一会,四个已经出嫁了的姐妹带着四个姐夫还有几个外甥,外甥女一起到来。家中顿时热闹起来,虽然这几个姐夫也都是李璟的部下,不过在家中,李璟也并不摆上司的架子,一家子人倒是十分热闹。

一桌子菜摆上案来,李母在首席坐定,看着这么一大家子人,还有一大桌子菜,不由的也是感慨万分。去年,她还经历丧子之痛,儿子入狱之苦,家中田产变卖,仓中断粮。没想到,一转眼,现在李家都过上了这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三郎,可怜你那父亲和两个短命的哥哥,要是他们能活到今日,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多好。”说着不由落下泪来,又转头看向一身素衣的两个年青寡妇媳妇,“就是苦了你两个嫂子了。”

李璟也叹息了一声,两个嫂子都是婚后不久就丧夫,且连一儿半女都没有。年青守寡,现在整天吃斋念佛,青灯黄卷聊生,让人看之不忍。以前李璟也提过让两嫂子改嫁之事,不过那时李家情况不好,两嫂子就算改嫁也不一定能嫁到好人家,再嫁身份总是要低些的,就算大唐风气再开放,也是免不了的。

不过现在李家地位不同,如果再把两个嫂子嫁出去,多给些陪嫁,以李家的地位,还是能帮她们找个好人家的。

“阿娘,大嫂二嫂。今日咱们一家人齐聚,我有一句话想要再提。那就是二位嫂嫂还如此年轻,实不应当继续耽误青春。我看,二位嫂嫂不如再嫁,咱家就是二位嫂嫂的第二个娘家。我会拿出丰厚的一笔陪嫁,找个适当的忠厚人,想必以后生活还能很幸福。”

两个嫂子都是愣了一下,没有想到小叔旧事重提。

“嫂嫂们也不要急着拒绝,这事多考虑考虑,毕竟是一生的事情。我这倒是有几个合适的人选,镇上战兵营右厢副将王重,侦察营的十将李维,还有新罗的那个进士崔致远,另外还有好几个,都是不错的人选。这几个嫂嫂们应当见过,人还是不错的。中意哪个,我来做主。”

两个嫂子姿色都是中上之姿,且也相当娴慧。大唐风气开放,娶寡妇并非是什么稀奇之事。除了有一部份自愿守节的女人外,对于那些改嫁的女人,也还是很包容的。正因此,娶再嫁的女人也是常事。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林威突然道:“我觉得也不错,王重虽然年纪有点大,但人还不错的。李维和崔致远,也都是实在可靠之人。”

李母也一直觉得有此亏欠了两个媳妇,这个时候道:“俺一直也是把你们两个当女儿看,如今,俺就算嫁一回女儿。你们别有啥心理负担,一辈子守寡,这让俺这老不死的心里怎么过意的去。听娘的话,挑个中意的就嫁了吧。要不是三郎介绍的你看不中,还可以托人再找就是,总有能看中意的。”

一家人一齐劝说,最后两个嫂子终于是想通同意了,并言明此事全由李母和李璟做主。她们也相信李璟能帮她们找个不错的托付,李璟干脆趁热打铁,把王重、李维还有崔致远三个都叫来了,最后又叫来了杜仲武。人来了后,他十分干脆的一一问他们,最后事情也很顺利。

李维因为是本族兄弟,所以觉得娶过世堂兄的妻子不大合适,最后定下王重娶大嫂张氏,崔致远娶二嫂王氏,而杜仲武也正式与五姐婉婷的事情说定。

一下子定下三门亲事,可谓是喜上加喜。特别是对李璟来说,不但两个嫂嫂终于嫁出去,不用再看着他们耽误一辈子,这是件让他轻松的事情。更何况,王重、崔致远也是沙门镇的重要部下,跟他们结成亲事,无疑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更加增进了一层。

李璟心情愉快之际,高声宣布,两个嫂嫂和五妹都一样的陪嫁标准,每人三千贯的嫁妆。三千贯,这算是一笔相当丰厚的嫁妆了。虽然王重其实家中也是青州的一个不小的家族,而韩家更是世代经商的牟平县第一大富商。崔致远虽然家在新罗,却也算是当地的一个小贵族。不过给出如此丰厚嫁妆,也完全是为了让她们在夫家过的更好。按唐朝的规矩,女人的嫁妆是她们的私产,不属夫家公产的,她们死后,这些嫁妆传给儿女,无儿女的甚至会直接由娘家的人继承都有可能。

夜静人深,家宴散席。李母拉着李璟道:“你两个嫂嫂也终于有了归宿,现在五娘也找到了中意的人家。娘这心里也放是又少了三桩心事,现在唯一记挂着的,就是你能早日给我生个孙子。你父兄早亡,现在全家就你一个男丁,李家等着开枝散叶添丁。”

“娘,我晓得。”面对李母,李璟点点头。

“晓得就好,那你回房去吧,你媳妇在等你了。”李母催促李璟回房,见到儿子转身离去的背影,李母心中充满担忧。虽然岛上欢声一片,可那毕竟是打仗。虽然打赢了这一战,但战火无情,谁又能知道下一次的结果。当年李璟的祖父就是跟随淄青节帅李师石反抗朝廷,最后战死沙场的。眼下儿子却又跟上峰打起来了,哎,求神佛保佑,但愿吾儿逢凶化吉,顺顺利利。

第23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

早上,雄鸡报晓,李璟随之而起。昨晚上紧记老夫人的话,夜里卖力的干活,认真的耕耘自己的田,奋心耕耘,精心浇灌,把两块地一块儿都给播上了种。这般卖力表现,使得桂娘和婉儿两个都是惊喜连连。早上起来,也越发的温柔起来,两个女人一个帮着梳头,一个帮着打水擦脸,温柔体贴的将他伺候好出门。

出门前去给老夫人请过安,李母一脸的笑容,看的出昨夜正屋这边的动静,似乎她全都知道。走前,还亲自给李璟塞上十几个煮好的鸡蛋,说是让他好好补补。

一出门,李璟便把鸡蛋和赵江几个侍卫一起分了,十好几个鸡蛋,他一个人哪里吃的完。不料这小小的举动,却让赵江等侍卫感动不已。回镇将府路上,城中到处可以看到忙碌的影子。新城虽然只筑了一半三丈左右,可是城中的各种规化好的建筑区却大多已经在陆续完工中。

住院区分为九个坊,一个井字形的四条大街把整个住宅区分成了九块。坊与坊之间还有坊墙坊门隔开,整个住宅区的房子分成了三种类型,一种是青砖绿瓦的这种独栋型,这是最好的房子,也都是高级军官和文僚们的宅院,只有一个坊。剩下的是用砖石砌起,海草顶的灰白海草房子,这种房子有两个坊,也是采用独栋建筑,算是中等户型。剩下的六个坊的房子,则是用迅速成型的土坯砖做墙,茅草做顶。这些土坯砖房的墙基有一丈左右是用石头混合黄土砌起,再上面就全是土坯砖,屋顶则是木顶加盖茅草。这些房子都没有单独的院子,百来平方一栋,一栋挨着一栋,一排排整齐无比。

房子都已经建好,高档型的一坊百栋,中档型的两坊则有每坊二百五十六栋,共五百一十二栋。普通的则有六坊,每坊六百栋房子,一共三千六百栋。总共加起来,有足足四千一百一十二栋房子。按最初的计划,每栋居住一户人家,能居然四千多户,近两万人口。

坊街上正好碰到张宏拿着个寸步不离身的帐本在和几个人说着什么,李璟上前问道:“住宅区弄的怎么样了?我看房子都已经好了,什么时候可以正式发房?”天一天天暖起来,雨水也就多了起来,住在窝棚之中,实在不是办法。

张宏有些愁着眉头道:“新房比预计中完工的快,只要再晾晾,通通风,基本上可以分配下去了。不过现在有一个大问题,咱们当初计划的时侯已经尽量多修了些房子,已经按照两万人来修了。可是现在,完全不够啊。咱们人多粥少,我都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分呢,现在大家手上都拿着攒起来的工分票,全等着来买房,我们的房不够。”

到二月此时,沙门镇上的人已经很多。在李璟未上岛前,沙门镇最多时常住人口就达到三万人。李璟上岛之后,招募带来的人很快突破了一万大关。这些人中的青壮几乎全入了军,家眷也全进了工坊,孩童们都进了学堂。筑城的工事不断招人,由于待遇好,工钱高,顿顿有肉吃,来的人极多,现在工地正进入高潮时,筑城的外来工人差不多突破两万人口。这些人中现在就有许多看上沙门镇,也一直都主动领工分,就等着攒钱来买房移居沙门镇。

除了这些,岛上还有一大批的人口。

白胡子带着他的五百多兄弟移居沙门镇,他们的家人也基本上都接来了,加一起也是好几千人口。

另外上次李璟出战辽海,把战俘和海贼从青泥浦换来了两千战俘,三千男奴隶和五千女奴婢,另外乌湖岛上的那些百姓都被他强迁到了沙门岛,又是八千多人。加上跟随吴迁和张烈投降的那些大谢兵,也是近两千人跟着到了沙门镇。

而这次一战,封彰败逃,上岸的那些大谢兵除了战死的八百余人外,还有整整五千兵被俘虏。

“现在整个沙门岛上之民已经突破了十万之数,实在是人太多了。”

李璟也不由惊讶,“十万人,没有这么多吧?”

“怎么没有,岛上原来就有三万人常住,现在我们筑城又引来两万外来百姓在岛,就算全去掉这五万人。我们自家从清宁乡先后几批招募来的就有两万,如果再加上从青泥浦换来的奴隶,乌湖岛迁来的百姓,还有封彰的战俘等,已经足足五万了。沙门岛并不大,现在真是人满为患,别说我们的住宅区住不下,就是搭棚在城外,那也差不多把整个岛占满了。”

“现在这些人怎么安排着?”上次从辽海带回来两万余人,李璟忙着应付封彰的反击,把这些人全交给了张宏,现在才想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