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唐-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携复相了!”李璟叹声道,卢携和郑畋一起被罢相,可是现在,卢携已经复相,再次进入政事堂,而郑畋这个比较正直的人却依然没得起用。少了郑畋,多了卢携,很多事情李璟在朝中肯定要吃亏。

“崔尚书听到风声,田令孜和卢携打算插手安东大都护府。你现在掌握了十六州的地盘,而且不出意外,三年之内就能灭掉高句丽,真正的掌握辽东。田令孜对此感到了恐惧,他们打算调离你。”

听到这个消息,李璟心头一紧。一直以来,李璟一直担心的就是这个事情。如果朝廷方面真的下令要调离他,那他该怎么办?抗拒,那就是抗旨,后果不堪想象。

不过只是一瞬间,愤怒的他便定下心神来。

眼下已经不是当初,若是早两年,甚至早一年,朝廷要下旨调他,他也许不敢不从。但是现在,他坐拥十六州之地,后院已经平,根基已成。坐地千里,民五百万,拥兵二十万。李有资本开口说不。

“先调我率兵南下剿匪,然后再派人来接管淄青、镇国军、安东大都护府,哼,他们想的倒是很周动。”李璟目光如剑,冷冷的笑道,“可惜,我不听调,也不听宣!”

崔芸卿倒吸了一口冷气,“季玉,你可想清楚了。”

李璟认真的道:“我知道许多人亡我之心不死,如果我退让,那身后就是万丈深渊,等我的只有粉身碎骨。我不会让他们如意的,这里是我用心经营的,我绝不会拱手让出。”

“谁想要来抢,先问过我镇国军横磨大剑二十万!”

第642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登州,盖府。

太子少保、上轻车都尉、安州刺史盖寓一早起来,照例先在院中慢跑了二十圈,然后打了一套太极拳。慢跑和太极本来是郡王每天必做晨练,到现在,整个镇国军官场上已经是风靡全镇,不论文武几乎都开始晨跑和太极。盖寓早初虽然是武将出身,但说来也一直是个谋士型文臣,对于太极这种郡王所创拳法,确实喜欢。

慢跑与太极过后,盖寓也感觉整个人精神饱满。

回到屋中,早有那黑炭一样的昆仑奴打来了带着丝温意的井水,两个新罗婢女便帮他沐浴更新。

简单的洗浴换过衣服后,老管家盖安已经将他的早点准备妥当。

一碗豆花,两根油条,加上两个茶叶蛋,外加一叠凉拌麻辣海带丝。

在登州呆了几年,盖寓也慢慢改变了不少当初在代北的习惯,早餐吃的清淡起来。

吃完早餐,盖安又递上了一壶刚沏好的新茶,然后把当天的几份报纸一起呈上。

盖寓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却发现不是往常喝的乌龙茶,不由向盖安望去。

“这是昨日郡王刚赏下的新茶,叫龙井,乃是杭州所出。这龙井。市面少见,不过据说和乌龙茶一样价极高,可比蒙顶石花。昨日郡王赏赐龙井,只有林威将军等在内的十余家。”

盖寓闻言,若有所思。沉吟片刻,对着盖安点了点头。

目光看了眼托盘中的报纸,却发现今天的几份报纸都很厚。

安东日报,登州新闻,镇国评论,东海商报这四家报纸都有着镇国军的背景。眼下是镇国军最大的四家报纸,不过各有侧重。安东日报算的上是镇国军的机关报,而登州新闻却是重点着著于登州的一份都市报,镇国评论则主要于军政要闻,天下大事,东海商报却是一份商报。着重于商贸。不过这四份日销售十万份以上的大报,却全是由镇国军直接控制的报纸。

盖寓的桌上,除了这四大报外,还有一份参考消息,这是镇国军内部报纸,只有县令一级的官员才能看到,上面会登一些更加重要。和一些不方便让百姓知道的消息。

除了这五份报纸,还有几份是镇国军发行的杂志、周刊。

除此外,盖寓的面前还有十来份报纸。这些多是些小报,他们并不如镇国军的几大报纸一样是每日一刊,多是采用三日一刊,或者五日一刊。虽然这些报纸不如四大报一样的日销十余万份,但眼下印刷术的发达,以及造纸术的提升,使得纸价便宜,印刷本钱也不高。报纸的成本不高,只要销量能维持在两千份以上,那么办报就有利可图。

不过镇国军的宣传司与出版印刷局对于报纸的管理很严,因此能取得这个资格的并不多。但到现在,镇国军内十六州。还是有二三十份报纸,其中多是只有三五人的小报社。光登州发行的报纸就有十余份。这些报纸人少,因此也就多登些花边新闻,鸡毛蒜皮等事情。

不过盖寓却是认真读报的,不管什么小报,每天早上各份报纸他都会浏览一遍。

不过今天有些奇怪,各家小报居然都发刊了,而且明显做了加版。

心思敏捷的盖寓马上就有一个感觉,很可能发生了什么大事。他前些日子在安州主持从安州修往营州锦州的道路,接到李璟的召回令,昨日傍晚才刚回来,还没来的及见李璟。大帅如此急忙将他召回,现在再看到这些报纸,他马上猜测出一定有大事要发生了。

各份报纸上的信息很多,镇国评论的头版头条是黄巢已经占据江西十五州之地,拥兵二十万,朝廷令高骈统诸镇进剿。

安东日报的头条,则是在荆门与刘巨容大败黄巢,歼贼二十万的李璟老师崔芸卿由镇南军节度使位调任安东大都护府副大都护,目前已经到任,李璟等郊外亲迎。

登州新闻上则是登着李璟昨日视察登州讲武堂与登州童军军校,并发表了讲话,检阅了讲武堂士官和军官们的阵列汇操。商报上有几条消息也让盖寓心中一动,好几家大商行都在增招人手,以及大量采购原料。盖寓一看,便清楚,这几家商行肯定是得到了大订阅。

而那些小报上,盖寓又看到,这回大帅并不只召回了他一人。据小报上所登载,十六州的刺史和防御使等,几乎都受命返回登州,各州政务、军务都交由佐贰官。

盖寓的目光明亮起来,他翻出最下面的参考消息,平时他都是最后读这份内参。参考消息上登载的新闻并不多,但其中有一条却让盖寓惊讶的差点出声。

高骈派使者传令镇国军,要大帅李璟调兵南下围剿黄巢。

这个消息让盖寓震惊,但并不止如此。上面还有一个消息,重新复相的卢携派出了官员前来登州,竟然要来征税。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盖寓闻到了一股浓厚的火药味道。

“家主。”盖安在盖寓的身后轻声唤道,“安东郡王驾到!”

盖寓正想着心事,却被盖安打断,没听清楚他说的话,便带着几分责怪的语气说道:“不是已经说过闭门谢客么?”

但是盖安没有离去,依旧站在盖寓的身后,对于盖寓的这个回答,他极为吃惊。但看到盖寓出神的样子,他又不敢打扰。一时间犹犹豫豫的站着。

盖寓却没有留意到他的举动,目光只是停留在桌上的几份报纸上。

李璟的老师崔芸卿在荆门打了个前所未有的大胜仗,结果却被免去了节帅之职,调到了安东。而同时,朝廷起用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又复卢携为相,而且重为首相。朝廷多了豆卢掾、崔沆两个宰相,可却少了一直与田令孜和卢携对立的郑畋与王铎两个宰相。

而现在,高骈复都统位后,一面调诸镇兵马汇集淮南,一面居然直接把调令发到了登州。

同时。卢携又派人前来登州征税。另外,田令孜更是派了宦官前来登州,要建立登州市舶司,派宦官来任市舶使,设海关征税。

来者不善!

而盖寓看到,大帅李璟并不是没有反应。视察讲武堂和军校。检阅将士。同时,调十六州的文武长官回登州。

这些,无不使得登州的气氛紧张起来。

朝廷中失去了郑畋和王铎这两个强有力的反对派,田令孜和卢携已经在朝中占有了绝对上风。现在田令孜、卢携、高骈三人,自内廷到政事堂,到地方上,结成了一个强力的联盟。而现在。他们直指李璟。

不过与以往相反,这次大帅似乎并没有退让的打算啊!

难道大帅要一改之前坚持的韬光养晦的策略,准备要强硬对抗吗?可是高骈、卢携和田令孜现在基本上就代表着朝廷,代表着李唐,难道大帅会不清楚。或者说,大帅现在坐拥十六州,手握二十万兵,已经不惧与唐朝翻脸了?

想到这里,盖寓不但没有半点震惊,反而是面上露出一抹笑容。三年前。他就已经与代北豪族们拥李克用反过唐朝一次了。对于唐朝,他并没有什么忠君爱国之心。

盖寓的心中,一股激动沸腾而起!

忽然,盖寓看到盖安居然还站在这里侍候,不由笑道:“这边没什么事。你不用在这里陪我。今天郡王可能要召见我,我不会出门。”

“家主,郡王已经到了府中了。”盖安说道。

“什么?”盖寓吃了一惊,“大帅到府中了?”

“嗯,大帅驾临。”

“如何不早说?”盖寓一边跺脚,一边随手将手中的参考消息丢在桌上,就匆匆向前院赶去,口中还埋怨道:“唉,快跟我前去迎接。”

盖寓走到府门之时,远远便望见李璟穿着一件式样普通,但却绝不便宜的白叠布长衫,简单的只束了一根布带,气定神闲的背着双手,在盖府的门前等候着。脸上既无不满,亦不见急躁。

虽然他衣着普通,可那气势却是不凡,特别是身后的几个侍从,更是如一汪深潭,不能见底。

让堂堂安东郡王、淄青、镇国、卢龙、大同、安东五镇大帅在自己的府前等了这许久,盖寓不由的脸红。他快步走到李璟面前,躬身长揖道:“让郡王久候,职下实是失礼,还望恕罪。”

“无妨。”李璟依然背着手,淡淡说道,脸上神情云淡风清,并不在意这些。

“请郡王入府!”盖寓一面说着,一面恭恭敬敬地引李璟入府。盖府家丁早大开中门,全府老少都来迎接。李璟对着盖府上下说了几句客套话,便让他们下去。盖寓引李璟到客厅,请李璟上座,仆人上茶。李璟进府后一直都没有多余的话语,盖寓也没有多话。

待到喝了第一口茶,李璟将茶丁放下,看着盖寓说道:“寄之想必已经知道,本帅这次不光召回寄之,还召集了十六州文武长官回镇吧。”

“职下也是今晨看报纸才看到。”

“嗯,急急召你们回来,实有一件极重要之事,本帅要听听你们的意见。今日午后,便要在天狼节堂召开帅府议事,所有军一级和州一级文武官员,都会参加。不过在此之前,有些事情,本帅想先听听你的看法。”

第643章 扯旗造反

李璟收复辽东、辽西,先败高句丽、渤海,再败契丹,降服鞑靼与奚,在乾符五年,李璟的威望达到了一个让所有唐人仰望的高度。

高骈虽称名将,可他最大的功绩也就是在安南大败二十万南蛮,后又在西川退南诏,可说来这些功绩看似耀眼,但都不过是击退犯边之敌,与李璟这样收复大片疆土的功绩一比,顿时黯然失色。

不过李璟的声望在朝野达到一个颠峰之时,却也已经让田令孜、卢携、高骈等人忌惮起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到了如今,挂五镇帅印,封安东郡王,辖十六州地,拥五百万民,统二十万兵的李璟,就如同那天上炽热的太阳,就算他再想低调,再想韬光养晦,也已经是不可能了。

“寄之出任安州,移民修路、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做的很是出色,乃有大功。”

“职下不敢居功,此上则是大帅统筹,下则是军民郊命。内则有诸公筹措,外则是百姓奋力。某不过是恪尽其职,做了一些本份之事而已……”

“寄之不必过谦。”李璟摆摆手,道:“某治下十六州之地,但如安州这般居于前线,地方事务却又如此治事的如此出色的,可是不多。某也做过登州刺史,自然知道掌一州民政的艰难。特别是安州还处于前线要津,更加艰难。寄之之能,实属上乘。我亦素知寄之谦谨老成,是干材能吏,故此才来和寄之说几桩要紧之事。”

“恭听郡王教诲!”盖寓恭敬的说道。

李璟点点头,缓缓说道:“前几日某于城外迎家师崔公入登州。你可知道,来的并非只有崔公与宋温等诸将。一同来的,还有淮南高骈的使者,以及政事堂诸公派出的征税使者,另外还有田令孜派出来登州建市舶司的宦官?”

盖寓听到这些。虽然早已经从报上看到,但脸上却是假装露出几分动容来。

大唐高宗时曾经于广州设立市舶使,由宦官担任市舶使,玄宗时,又在安南设市舶使,市舶使主掌海贸。征收关税。登州虽然一直为北方大港,但一直以来,却没有设罢过市舶使。一来早期登州港虽为唐四大港,但不如广州。二来,登州的海贸发达主要在李璟掌登州后,以先前李璟与天子的亲近。因此也没有人提过此事。

而现在,田令孜突然派人来登州做市舶使,无疑是直奔着李璟来的。

不过从另一面说来,登州如今已经成为大唐最繁华的海贸港,朝廷若是要来设市舶司,也算是说的过去。

但是,朝廷派人来征税。这就有一点明不正言不顺了。

大唐安史之乱以后,改革了税制,成了两税制。而地方收取的两税,又并非是全部上交朝廷,而是形成了上供、送使、留州的两税三分制度。按大唐的税制,朝廷是量入为出。

征税是按往年中的一年的税额为标准,各州平摊下去。这个两税,是有定额的。而这笔定额的税收上来后,又要分成上供、送使和留州三部份。

上供自然是上供给中央,这一部份有的藩镇中是占三分之一。有的则是占五分之一。如淄青镇,上供部份历史是占五分之一……

剩下的两个部份,送使,就是交给藩镇帅府,留州。则是留在属州。

原来淄青镇五州,在宪宗平定淄青李家,将淄青十一州分为淄青、天平、泰宁三镇后,对淄青五州首次所征两税是钱十九万三千九百八十贯,粟七万石。天平军三州十五万贯、粟五万石。泰宁军三州钱十万贯、粟五万石。

一直以来,淄青镇每年都是按这个标准,向朝廷上供二十万贯钱,七万石粟。而帅府留六十万贯钱,二十一万石粟,下面的五属州共留二十万贯钱,七万石粟。

不过虽然朝廷历代重申两税之外不得再征其它钱,但是各藩镇为了养兵,一般都会税外加征。用加征的钱来养兵。

李璟如今统领十六州之地,如果全部要征两税,平均一州的两税总额是钱二十五万贯,粟八万石。十六州两税总额当是钱四百万贯,一百三十三万三千石粟。

这些两税按旧制,李璟须向朝廷上交五分之一做为上供,那么就是八十万贯钱,二十六万六千石粟。

这笔钱粮并不算多,不过李璟却并没有向朝廷交过这笔两税,一直没有。但是,李璟向朝廷每月上交一百万贯的财货。虽然这一百万贯有水份,很多贡口都是价超所值,但就算对半算也至少有五十万贯,一年也有六百万贯钱了。而朝廷的两税款最多也就值两百万。算来算去,其实李璟每年还多给了朝廷四百万贯钱。

另外,朝廷除了征收两税外,盐茶铁属于专卖,这笔收入占朝廷部收入很大的一部份。李璟担任盐铁转运使,当初田令孜为了坑李璟,直接把这盐铁茶税款给李璟定了个一年两百万贯的定额数字。

现在朝廷每年从登州收到的上供和盐铁茶税,至少八百万贯。这笔钱,已经相当的多了。

“难道朝廷为了一年八十万贯钱、二十六万六千石粟的两税,咄咄逼人,就不怕我们停掉每月一百万贯的进献吗?”

李璟凝视盖寓,摇了摇头,叹道:“皇上乃少年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