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唐-第4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灏傩眨盟嵌几嬗谒⒁桓鐾蚬懦ご娴牡酃?烧庵衷洞蟊Ц海鼋鋈炀椭战崃恕

长安居然是一座空城,没有粮食。

他带来了三十万大军,以及将近二十万的随军将士家眷,可只带了大军不到一月的粮草。可城中还剩下了近五十万人口,他接收了长安,也一下子接收了五十万张等待吃饭的大嘴。

长安居于关中,原本以物产丰饶著称,可由于关中天下中心的地位。人口增长不断,关中有大量人口众多的城池,关中粮食早已不能自给,不再是秦汉时代那个千里沃野的大粮仓了,这座帝都的锦秀繁华。必须建立东南藩镇源源不断地输血之上。从唐中期开始,平均每年需要从江淮运送漕粮约二百五十万石到长安,以供驻京城的中央禁军、百官士民所需。

安史之乱后,河南和河东这两大产粮区,所产出粮食,却几乎用于中原诸藩镇。用以供养遏制河北藩镇的各镇。长安所需缺粮食,便反而需要依靠更远的东南的江淮地区,靠这里的财源型藩镇的粮食供给长安。如果是在正常的情况下,长安依靠发达的漕运和商贸系统,也能够弥补维持本地的产粮不足。可关健的是这是一个极为脆落的平衡。一旦有意外发生,导致漕运不畅。那么长安就很快会发生粮荒。

在德宗贞元年间,由于四王二帝之乱,关中各粮仓告竭,禁军都骚动不安。德宗每天东望粮船,心焦不已。后来终于得知江淮的漕粮运至陕州时,唐德宗李适竟对着太子李诵喜极而泣道:“我们父子说算又能活命了!”

连当年德宗父子都如此窘境,可知现在黄巢的处境更艰难。

表面上。黄巢先下洛阳,后下长安,外表辉煌万分,声势动于天下。但若从根本上看,其数十万大军的暗底下,却是比之当年德宗还要糟糕百倍的经济民生情况。虽然黄巢如今占据数十州之地,并且已经有数个藩镇表示臣服黄巢,但关健的是黄巢所处的这些地方,都是反复拉锯之后的战后之地,原先在洛阳时。还得到不少存粮。但进入长安之后,却是一座空城。

关中三十万大军,加上投降的唐军有近十万,还有河南留守的有二十万人马,加起来。黄巢现在光是军队供养就有六十万人,哪怕真正能打的也许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可这些人吃起饭来,却是不可能只吃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

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李璟转眼就控制了淮泗,夺取徐濠宿豪寿楚诸州,把河南留守的军队压缩在洛阳附近。而东南的各藩镇,早已经中断了对关中的供应。

原先唐朝廷中央依靠的东南藩镇已经中断供应,而河南的粮食也多被带到关中,剩下的勉强维持河南的齐军,根本不可能再向关中供应。

归附的诸镇现在也还只是名义上的归附,钱粮等都是他们自给自足,就算是上交的上供,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抢,他还能怎么办?

面对齐军各部纵兵抢掠长安,黄巢只能是默许。因为如果不允许,他却拿不出粮食来供给安抚军心。

一开始,黄巢对于齐军劫掠长安是默许的,因为他不得不如此。原本,黄巢的吏部尚书张言曾经上奏过一道奏章,也提到了此时齐军入长安之后的困境。但张言提出,不可放纵军士劫掠。就算不得已要,也应当是由大齐朝廷出面,组织正式的行动,由朝廷出面抄没原李唐皇族和皇亲国戚与高官贵族们的产业钱粮以充公,不可由将士们私下劫掠。因为让将士们私下劫掠,不但会使得本来就不强的齐军军纪更加恶化,而且就算是抢到的钱粮,也大部份被一些将士私藏,根本无法更好的为朝廷所用。

不过当时黄巢思忖一会后拒绝了,他没说理由,但张言猜测黄巢是不愿意把抢劫这件事情做为自己的主意,不愿意背这个恶名,留于史书。

爱惜面子的结果就是,齐军入长安三天之后就从抢占宅子开始,到最后上到将军下到士卒,到处抢劫,并且到最后彻底的失去军纪约束,杀人放火,抢劫奸淫,甚至是齐军之间也是斗殴火并不断,巨大的长安城,完全是一片糟糕。等到黄巢终于感觉不对劲想要约束军纪时,已经来不及了。

齐军的一轮抢劫,长安城有十分之一毁为灰烬,十万以上百姓丧于兵乱。

更加糟糕的是,当黄巢下旨宣原长安城中李唐官员,三品双上革职,四品及以下者,全部留任,并立即继续到衙办公之时。结果只有当初前往灞上迎接他的张直方那几十只小猫小狗。

大唐官员,一二品官位基本上是虚衔,真正办事的多是从三品算起。黄巢的这道旨意,本意是把那些尊荣的李唐年老退休重臣外,其余的官员实际上都是保留原职。而且。若是表现的好,就算是三品以上的,如张直方就留任并加官了。

黄巢下这道圣旨的时候,心里还想着,他如此的大方,天恩隆重。那些官员岂不还都争相来投。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黄巢心里美滋滋的想着。

可结果却是,除了那几十只小猫小狗外,长安城中的官员们,要么早就跟着天子逃了,要么就是后来跑了。就是没跑的,要么被李璟派出的特工接走了,要么就是各自躲藏起来了。

这些原本留下没走的官员,还想着就算改朝换代,他们这些人也可以继续做官。可是在见到了齐军的暴行之后,哪个还敢出来?他们的府第宅院庄园,全都已经被齐军将领们霸占着。跑的慢点的,甚至早就被乱军给杀了。

因此,当黄巢回过头来,意识到光靠他那几十万打打杀杀,抢劫杀人的将士治不了大齐天下,想要启用唐朝官员时,从者寥寥。不但那些官员如此,就是那些没有官身的士人,对于他的招贤榜也完全没有兴趣。

齐军入长安城的一通烧杀劫掠,彻底的让那些名门高族。士族大户,甚至是土豪地主们,全都对黄巢冷目以对,憎恨不已。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一支齐军。这样的黄巢,就算占了东都西京又如何,就算黄巢穿上了皇袍,可也不过是一沐猴而冠的小丑而已。

没有人愿意给黄巢当官,可新建的大齐帝国不可能靠一群只会打打杀杀的兵头们治理。于是,不久之后,黄巢又下了一道新的圣旨,凡是原唐朝官员,也不论品级,只要带上贴子,到大齐侍中兼同平章事赵璋的府第报道,就一律恢复他们的官职。

只是黄巢的这个进一步退让,依然热脸贴了冷屁股。此时的原唐朝官员,畏黄巢如虎,哪个敢以身伴虎。

诏书张榜贴出去好几天,根本就没几个人前来。

最让黄巢愤怒出离的是,原将作监郑郑綦、库部郞中郑系两个大臣被齐军发现之后,这两个一个三品高官一个五品官员都坚决不肯做黄巢的臣子,不但如此,两人甚至直接全家自杀。

这件事情深深的伤害了黄巢的自尊心,当年他屡次入长安科举,结果长安的贵族名门都看不起他这个乡下举子。而如今他已经贵为天子了,这些人居然还是如此藐视他。

那两个姓郑的,被搜出来后,黄巢亲自赐下诸多赏赐,可最后居然换来一个宁可全家自杀也不肯做他臣子的结果。

终于,愤怒之下,黄巢下了第三道圣旨,所有敢躲藏逃亡的公卿大臣,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格杀。所有已经被抓获的李唐宗室,杀!所有看不起他黄巢和大齐,拒绝出仕新朝的士人,通通杀!

上一次,齐军劫掠长安,主要以抢夺宅子钱财女人为主,对于那些官员大族,如果配合交出财产,或者逃离的,他们并不追究。可这一次,全长安城展开了大缉捕行动,如狼似虎的齐军闯进长安城的每一个坊、里,冲入每一条街道,张显着他们的野蛮与残暴。

太子少师裴谂、御史中丞赵濛、刑部侍郎李溥、京兆尹李汤等大批官员,还有未能逃出城的李唐宗亲们,一批批被从民间搜捕到,随后一个个身首异处,尸骨狼籍于市,血染街头。连长安陷落前自杀而死的前宰相卢携的尸体都被棺材中拖了出来,在集市上枭首示众!

李璟派出的军情司积极的和齐军抢人,尽量的搜寻搭救那些官员和士人等。

在长安城中,除了大慈恩寺地宫中隐藏的相国于琮和广德公主外,还有身份显赫的宰相豆卢瑑、崔沆等。在长安城中和城外,秦军军情司有十几个秘密据点,在这些地方避难的人,有数千人之众,几乎都是那些名门大族,朝廷官员,皇亲国戚。

除了秦军特勤司的秘密据点,也有许多官员和贵族们也有自己的秘密藏身之地,但这些据点很多都被发现,躲藏的人全都被愤怒的黄巢处死。

前淮南节度使刘邺被搜出,黄巢许诺,只要刘邺归顺,就让他做同平章事。结果曾经当过宰相,又出任过多地藩镇节帅,有着贪婪名声的刘邺却也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气的黄巢亲自拔剑斩杀了刘邺。

“顺有者昌,逆我者亡,凡敢抗拒不从者,皆杀之!”黄巢提着滴血长剑,咬牙切齿怒吼咆哮道。

第770章 劫

黄巢在长安掀起一股腥风血雨,顿时天待踏尽公卿骨。

不过人杀完了,可生活还得继续。侍中兼同平章事赵璋入宫禀奏道:“仅长安一城,臣等预计一年需要粮食六百万石。光是供应长安将士,就至少需要三百万石,此外还有随军家眷,以及长安城中百姓。如今仓中仅有不到五十万石,最多还可支撑一个月。”

黄巢眉头紧皱,“搜尽长安,仅得这点粮食?”

赵璋低头不语,实际上长安城再空,也不可能没有点粮食。齐军将士前后在这城里搜来抢去几个月,搜到的粮食怎么也得有个两三百万石,可实际上,大部份抢到的粮食都被将士们私藏,拿出来献给齐皇的多是些丝绸锦绣,金银铜钱,粮食却是只拿出一点点来。

“卿有何良策解决?”黄巢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但齐军的将领虽然也都是他的臣子,可一个个手握重兵,有些事情,黄巢就算知道,也无可奈何。

“为今之计,也无他法,可令各军将领率兵外出打草谷,搜集粮草。长安云集的重兵分别派往各州县,一来让他们分守州县,二来也是让他们就食当地,自己解决粮草问题。”

“可行。”黄巢点头,几十万人聚在长安,吃饭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不如把自己的亲信精锐部队留在长安,把其它部队都派往各州县,一来让他们趁机扩张地盘,二来也是让他们在各地解决粮食问题。

“还有,长安百姓当让他们自谋生路,朝廷不再拔粮。”赵璋又道。

黄巢犹豫片刻,眼下长安有粮的只有齐军这里。若是齐军不再向百姓售粮和赈粮,那么长安剩下的这几十万百姓估计都得跑光。不过仔细想想,现在齐军自己都没饭吃了,哪里还管的了这些百姓,当下也就点头同意了。

赵璋想想继续道:“再有。以金银钱帛向周边各藩镇重金购粮。”

“如今这个时候,粮食最为金贵,哪个肯卖我们粮?况且,就算卖,那也定然是价高无比,我们手上也没有多少钱财啊。”战乱年代。粮食就是命。这也是当初李璟每年给皇帝送粮送钱,皇帝就那么宠信李璟,短短几年,不断的给李璟加官晋爵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璟打仗治民是把好手,可若不是他拿着大把钱粮上供给皇帝,哪能有今天。

黄巢占领了洛阳和长安。确实得到不少钱财,可多数都分给手下将士了。现在关中和河南一带,粮价早已经涨到了斗米万钱。而且往往就是有钱也没地方买,有价无市。

“钱帛虽重,可眼下也不如粮食有用。不管多贵的粮食,只要有人卖,就可以买。陛下若是担忧钱帛不足。臣有一计可解决。”

“说!”

“陛下可曾听闻,汉末曹操征战天下,曾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二职?”赵璋笑着道。

“掘墓?”黄巢有些惊讶。不管怎么说,挖人坟墓,这终究是有些不地道的招数。黄巢虽然当过盐贩,干过叛军,但如今好歹也是一国之尊,去挖墓,终究感觉有些掉身份。

赵璋一旁边道。“陛下,魏武也是一代枭雄,可他不也干过此事。”

黄巢思忖良久,最后还是点头:“好。不过既然要挖,那就挖个大的。长安城的那些百姓不是正好闲着吗,把他们都带去挖掘墓室。朕看,干脆就先把奉天的乾陵给挖了吧。其它的李室的皇陵,也全挖了,另外关中那些名门大族不是不肯给朕出仕吗,那好,就干脆把那些人的祖坟都给挖了。”

乾陵乃是一座超级大墓,也是历史上唯一合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这里埋的是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赵璋也没有想到,刚才黄巢还在犹豫,现在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但同意挖墓取金,而且居然要挖皇陵。挖皇陵不算,还要先挖最大的一个起,而且竟然连关中那些名门高族大族富商等的祖坟,一个也不放过。

狠,确实狠!

杀人不过头点地,哪有挖人祖坟更狠更绝的。

“嗯,干脆再派人给归附我大齐各藩镇,让他们输送粮食入长安。既然已是朕之臣子,天子有事,臣子岂能坐视!”黄巢想起那些名为归附,可实际上却还一直拥兵观望,态度首尾不定的藩镇就心里不爽。本来若不是事情到了现在这地步,黄巢也不打算派人去要粮的,可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

当天,长安城中数十骑大齐使者飞驰出城,奔向各镇。

凤翔,唐初置歧州,天宝元年,改为扶凤郡。至德二年,肃宗幸临扶凤郡,同年收复长安、洛阳,十二月设置凤翔府,号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称五京。唐制,天子驻跸之地,一般改称府,比州高一级。

至德初唐置兴平节度使,康泰初改置凤翔节度使,属于关内道,治所凤翔县,领岐、陇、金、商、秦五州,位置在长安西面,因此又称京西节度使。

在关中诸镇中,凤翔镇地位极为重要,不但是唐五京的西京,而且他还拱卫着京西。另外,凤翔镇还控制着长安西南面的重要门户,武关。不过不久后,朝廷又分金、商二州设立金商节度使,以掌控武关,护卫长安西南门户。以岐、陇二州设凤翔节度使,拱卫京西。又以秦、河、渭三州,设立天雄军节度使。

虽然凤翔军的地盘被瓜分成了三镇,但紧靠着长安西面的凤翔镇,依然十分重要。

凤翔镇现任节度使,是前相国郑畋,一位忠于李唐的忠贞之臣。

郑畋,字台文,大唐名门荥阳郑氏出身,出身名门,簪缨世家。曾祖、祖父俱中进士。其父郑亚,以才学知名,深得晚唐名臣李德裕的器重,引为心腹。郑畋本人,史称其“美风仪。神彩如玉”,是个形象出众的美男子,才华较其父更是青出于蓝。武宗会昌年间,正是李德裕叱咤政坛的黄金时代,年仅十八岁的郑畋,荣登进士第。创造了李唐一代最年少进士的纪录。少年得志,前途似锦!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武宗皇帝的去世,李德裕失势,郑亚、郑畋父子因被宣宗朝新贵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列入了李德裕一党,自然也跟着倒霉。于是郑亚贬死循州。郑畋则到地方坐了二十多年的冷板凳。到懿宗朝,他得到直臣刘瞻的看中,再次调入中央,但很快又因刘瞻直言获罪,他被牵连再贬为遥远的梧州刺史。

等僖宗即位,已经五十一岁的郑畋终于调入朝中,先为兵部侍郎。而后迁吏部侍郎,加同平章事,成为相国。

不过郑畋能成为相国,并非完全是他的才能,他能起复,是因为他在宫中有一个重要的盟友,那就是神策右军中尉西门思恭,是乾符朝中仅次于田令孜的第二号大太监。西门思恭和郑畋的父亲关系极好,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