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唐-第6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安曾是百万之家的国际大都市,世界大都会。但是安史之乱后,长安的人口越来越少,长期也就维持着六七十万人口左右。而在经历了黄巢之乱后,长安更是曾一度只有数万人而已。杨氏兄弟在长安扶立李杰称帝,从关中其它地方又迁了不少的百姓到长安,加上驻扎在长安的大量军队,这里终究又有了几分热闹气息。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那些曾经在黄巢占领长安时逃往山中的百姓也开始从山上下来,涌入长安。长安城里的灾民和乞丐本来就多,这段时间从长安四周又涌来数万人,还有更多的难民是从再次沦为战场的山南一带的中原战场逃来,那里十几万军队对峙交战,无数的百姓遭了殃,不是被官军抢,就是被那些投降了秦军的前官军抢,要不就是被强征为民夫,百姓们纷纷逃亡,少部份逃往了荆南、江西,湖南,但更多的则是从武关逃入长安。至于去秦藩领地,那条路早被各镇官军拦截。

十几万从山南逃进长安的难民,没处收容,许多人睡在城墙脚下,为着害怕冻死,难民们挤做一堆。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颤抖着,呻吟着,叹息着。

女人们小声的呼着丈夫,哀哀哭泣。孩子们在母亲的怀抱里缩做一团,哭着喊冷叫饿,一声声撕心裂肺。

但当巡逻的新神策军士走过时,他们却都暂时忍耐着不敢吭声。

从上月河北传来李璟带着十万秦军和二十万靺鞨蛮返回秦藩,在天津登陆的消息之后,整个长安就开始戒严,所有的难民都被驱逐出城,以防其中有秦藩的奸细混入其中。难民们只得聚积在外城的墙脚下,挨冻受寒,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时候竟然有上千人。虽然新皇下令在城外开设粥棚放赈,可每天只能喝到一碗能倒映出人影来的稀粥,这点粥吊命都难。死亡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今夜又刮起了霜风,冷的特别可怕,谁知道明天早晨又会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尸体被拖走,扔到乱葬场中。

有些难民甚至在抱怨,秦王为什么要反叛朝廷,天策上将还不满足吗,皇帝都要娶他女儿做皇后了,可他为什么不肯呢,为什么非要战争呢?

“谁不想当皇帝啊,天策上将哪有皇帝好啊。”一个头发须白的老者叹息道。

“以往都说秦王是天下最大的忠臣,名帅,这些年在秦藩爱民如子,极得百姓拥戴,而且他还在关外打的一个个的蛮子胡人部族纷纷臣服,这样的人不应当是爱惜百姓的吗,为何还要打仗呢,这一打仗,不知道多少百姓遭殃啊。”有些人不懂。

白发老者仰望着天空,苦笑着摇头:“正因为秦王得百姓拥戴,才越不会接受新朝的册封。天下,有德者居之,就算秦王不这样想,他手下的那些文武部下也会推着他走到这一步的。对我们来说,这是恶梦,可对秦藩的百姓来说,这却是每个人都希望见到的。不破不立,不管是成都的朝廷,还是如今的朝廷,都是换汤不换药,他们怎么可能接受,他们需要的是能保证秦王的统治能永远延续下去。”

许多难民都半懂非懂,可却听明白了,这战事却是非打不可,甚至还会越打越厉害了。他们要怎么办?这一瞬间,所有的人都绝望的低头叹息。谁又真正考虑过他们的感受?

第956章 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这个晚上,长安城的南内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内,天子李昭正与他最宠爱的二品衔的昭仪李渐容一起用膳。李昭本名李杰,当杨氏兄弟立他为皇太弟,临军国事时,改名李昭,登基之后又改名李敏,不久之后又再改为李晔。他是宪宗曾孙,宣宗之孙,懿宗之子,当今太上皇的七弟,同时他还是穆宗的侄孙、敬宗、文宗、武宗三皇的侄子,在李儇被遥尊为太上皇,皇六弟吉王李保又失踪之后,他就成了李唐皇室中地位最尊贵的亲王,也正因此,他最后得以荣登大位。

不过虽然李晔十五岁即位,但长久以来,亲眼见到李唐江山在兄长手里摇摇欲坠,他还是满心热血的期望能使唐朝腐朽的统治不但要避免灭亡,还想着能够中兴李唐,希望自己能成为曾祖父宪宗一样的中兴之主,也希望能成为祖父宣宗皇帝一样的小太宗,把天下治理成小贞观那样,重振大唐,做一个中兴之主。

即位之后,他拼命挣扎,可却心情忧郁。原本白皙的面庞如今在几盏宫灯之下显得苍白而憔悴,眼角已经有了几道鱼尾纹,眼窝也有些发暗。一连几月,他都没有睡过好觉,今天又是如此。

虽然杨氏兄弟把持着内外朝政,尤其是杨复恭越来越跋扈,甚至有超过当年田令孜在宫中的那份跋扈。当初田令孜本来地位极低,他上位全靠着天子的支持,才能击败宫中的那些权宦,可虽然他最终坐上了第一太监的位置,毕竟宫中的杨复恭、西门思恭以及张泰、刘、韩等大太监势力依然不小,加上宰相势力的牵制,他还不敢太过跋扈,可如今的杨复恭,他一手册立了天子,甚至他们兄弟剿灭了黄巢。新朝的那些藩镇节帅几乎都是他们的干儿子。尤其是杨复恭,疯狂的收干儿子,如今已经收了三百多个干儿子,这些干儿子被他安插在长安的禁卫部队中,以及其它各镇担任着刺史、镇将等要职,可谓是越来一手摭天了。

李晔越来越感受到杨复恭的跋扈,他这个天子很多时候完全成了摆设。朝政大事上,他甚至没有半点发言权。不过就算如此,他依然坚持着每天准时上朝,并且就算奏章处置权都在杨复恭那里,可他依然坚持每天让人把所有奏章抄送一份到他那里,自己认真的批阅。哪怕这些批阅并不能发出,可他也在这样努力的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政时,不会不知所措。

他父亲做天子时,就是整天只顾着游玩,花钱,把一切国家大事都交给亲信的太监们去处理。等到了他的兄长做皇帝时。也是一样,所有大事都交给田令孜,结果才会使得曾祖宪宗皇帝的中兴之治,祖父宣宗的小贞观之治,努力的恢复了一些大唐元气,可到了父亲兄长手中,不过短短的时间,就把大唐弄的烽烟四起。父亲时的庞勋之乱、兄长时的黄巢之乱,彻底的把大唐最后的一点元气给弄没了,朝廷的最后一点威信也没有了。

如今他继承大统,他誓要与父亲兄长们不同,他从现在开始就要事必躬亲。

这些天他每天都要“批阅”大量奏章,因此也清楚的知道现在朝廷面对着什么样的威胁。

去年,李璟拒绝了天策上将封赏。拒绝了女后入宫为后,并且收编黄巢余孽主动进攻豫西,最终引起了朝廷南北两路十八镇攻秦的战事。战事刚爆发之时,李晔其实心中是支持这场战事的。在他看来,封李璟天策上将,立李璟女为后,这都是新朝对李璟最大的亲近封赏,可如此的诚意,如此大的荣耀,李璟不但不接受,反而去收编黄巢余孽,主动进攻新朝,甚至还要议立新帝,这都是他无法容忍的。在他想来,秦军确实很厉害,可新朝有三十多个藩镇,论军队,比秦军还多。更何况秦王李璟当时还带着四十万大军在关外作战,若是能借此机会狠狠的揍秦军一顿,迫使李璟正视新朝,承认他这个天子,那是极好的。

只是事情的结果是当时难料的,从去年打到今年,十八镇的进攻,到如今看来几乎就是一个笑话。他们在秦军主力不在家中的情况下,居然可以说没有半点进展。南线,他们反而是被秦军压着打,处于防御状态,战事一直是在新朝的地盘上打。

而北线,虽然秦军处于防御状态,可连一向号称彪悍的河东镇沙陀人、保大、定难两镇的党项人,天德、振武两镇的吐谷浑人,还有其它几镇联起手来,还加上一向凶悍的河北老牌藩镇魏博和成德,最后居然连秦军一座城池都没打下来,打了差不多一年,他们居然成了一群强盗,只是洗劫了秦藩边境上的村庄,抢了些粮食钱财,夺了些人口。

这些根本就不是李晔想要的结果,他想要的是打一场像样的胜利,像李璟展示朝廷的威势,迫李璟老实臣服。先打一棒子,到时再给李璟两颗枣,使得李璟不至于反叛朝廷。可现在的结果,一次扬威行动,成了一次抢劫,这不但不会慑服李璟,只会惹怒李璟。

现在,李璟带着三十万人回来了,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他们把一切都搞砸了。若是李璟一怒之下,真的自立为帝,那对新朝廷将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一想到自己有可能是大唐最后一个皇帝,一个亡国之君,李晔就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

眼见局势越来越艰难,一天乱似一天,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如雪花一样落满御案,他每天有看不完的文书奏章,睡觉经常在三更之后,有时通宵不眠,可就算如此,他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事无成,只能看到形势越来越不利,却是束手无策。

“无论如何也要安抚住李璟,朝廷眼下绝不能与李璟再打下去了,你说,李璟连天策上将都不肯接受,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难道他真的想要朕的万里江山吗?”李晔长叹一声,放下碗筷,转头对着昭仪李渐容道,但又似乎是在自言自语。

“陛下,既然朝廷不能和李璟开战,那就不要打。”

“如今这形势,打不打已经由不得我们了,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李璟的手上。”

“那就让李璟不要打。”

“怎么做?”李晔看着最宠爱的女人叹气,“李璟连天策上将都不肯接受,这可是只有太宗皇帝才任过的官职啊。”

“尚书令不是也只有太宗皇帝才任过的官职吗?可原先朝廷不一样授予了李璟,天下兵马大元帅不也只有太子才担任的职务嘛,不也授过李璟。”李渐容淡淡道。

李晔心中一动,若有所思。但转而又摇了摇头,“就算重新给授李璟天下兵马大元帅、尚书令这些职务,可他岂会满足。”

“那就再多加点。”

“多加点?”李晔愣住。

还能怎么加?天下兵马大元帅、天策上将、尚书令之上还有什么官职?再往上加,就得是大丞相、假黄钺、加九锡、甚至是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可真要如此做,那朝廷还有何威望?真要如此赏赐,那就是权臣的顶点了,再往后,只能是禅位了。这怎么能行,他摇头。

李昭仪看着那个憔悴的男人,心中疼惜不已。本来这些国事是轮不到她插嘴的,但想起如今朝政皆把持在杨复恭之手,她说算说点,也影响不到朝政,最后还是不免道:“太上皇曾经称李璟为皇叔,也曾加李璟天下兵马大元帅、尚书令、假黄钺。妾身记得当时正是反贼最盛之时,当时数镇降贼,其它诸镇也都在观望之中不肯抗贼,李璟也按兵不动。正是太上皇的那道超越常规的封赏,才使得李璟最终出兵讨贼,并使得其它诸镇也纷纷起兵勤王,才有后来最终讨灭黄巢啊。”

李昭看着这个美丽的女子,有些求助问道,“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封赏可以让李璟这次不反?只要能让李璟不公开反唐,咱们就还能好好的稳住李璟,现在新朝刚立,还没有稳固,此时承担不起李璟反唐的后果,就算李璟终究要反,能晚一点也好一点。”

“李璟可天策上将、尚书令、天下兵马大元帅,总都督中内外诸军事、秦国王、太傅、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总领河北、山东、淮南、辽东、辽西诸地军政事务,押契丹、奚、渤海、黑水、新罗、朝鲜、室韦、鞑靼、回鹘九蕃大使,尊天子尚父,假黄钺,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听着那一连串的名头,李晔紧急眉头,许久沉默无言!这并不是一个好下的决定,这一串名头太过响亮了。起码大唐开国二百年余以来,还从没有授过哪一个宗室以外的臣子如此重职如此荣耀,就算是宗室,也没有人达到过这个高度。这些封赏,实际上已经等于承认秦藩的割据了,这不过是一份卑微的委屈求全而已。

如果委屈能求全,李晔绝对愿意承担这份委屈,不过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李璟会愿意接受他的委屈求全吗?他不知道,一点也不知道。

第957章 劝进

十月的燕京,总是多姿多彩的。

晚唐之时的燕京,还没有如后世那般恶劣的气候,没有灰蒙蒙的天,也没有直吹入口中的尘土,更没有雾霾和沙尘暴。尤其是到了秋天,更是充满着美丽。

燕京秋天的风,也是充满着暖和调的,它汇集了白桦树叶的微黄,汇集了枫树叶的深红,汇集了白杨树叶的金黄,组成了绚丽的色彩。一缕一缕的秋风吹来,就让人觉得犹如是在一张巨大的色彩艳丽的画卷之上徜徉。

这充满着温暖色彩的秋风,摇晃着树叶,抖落无数依然是温暖色彩的细碎的阳光。

燕京的整个秋季,就仿佛是一首诗,一卷画。

特别是徜徉于香山脚山看着红叶,漫步在紫禁城下抚着红墙,背景都是燕京那特有的红色,眼前是明净的阳光,然后呼吸着充满着温暖味道的空气,让整个人都觉得浑身舒畅。

在这样明净的阳光下和温暖的秋风里,李璟站在高处,就站在紫禁宫城后面的煤山顶上,四下一望,顿时有种无法描述的舒适感。煤山原来不是这个名字,一开始叫青山,后来又叫景山。秦军进驻幽州,在此营建紫禁城,曾经把运来的大量煤堆积于此,这里的煤堆积如山,还有大量的煤炭加工厂。大家后来干脆把这里叫做煤山,一来为尊者讳,景璟同音,普通百姓自发的避讳,二来大家也习惯了这里的煤,因此,煤山就取代了原来的青山和景山。

不过在紫禁城修建护城河时,曾经把大量挖出来的土堆积到了这里,把原来的小山丘堆成了一座大大的土山。紫禁城修建好后,便在这座土山上遍植花草树木,修建了不少的阁楼亭台,这里也摇身一变。从黑黑的煤山,变成了王宫的后果园,成为了李璟经常与家眷及部下文武们一起登高赏花、望远观景,习箭饮宴的王室花园。

此时李璟就站在这座镇宫之山的山顶亭台的三层亭阁之内,远处的燕山山脉,可以不借用千里镜就清晰的看到,低收入就在眼前。呼之欲出,触手可及,即可攀登。那辽阔的华北平原,可以一直望到天际,风吹树摇,牛马在田间行走。都可以清晰的看到。

看着这宁静而又安祥的画卷,李璟不禁生出一种无限的豪迈与自豪。

这就是他的大本营,这就是他拟定的他要建立的那个天朝上国的中心。

站在这里,他仿佛一下子就把他要建立的那个上国尽收眼底。

当头回头观望正冉冉升起的崭新都城,俯瞰着燕京城,紫禁宫城的红墙,金色的琉璃瓦。深红的廊柱、墨绿色的柏树,汉白玉的雕栏,它们色彩分明,美仑美奂。

这座被大色彩装点和勾勒出来的紫禁城,充满着霸气,就如同那气吞万里如虎的、甲于天下的秦军百万虎狼,显示着浩荡而又威严的秦军威仪。

站在这样的高度,望着这样的风景。既感到伟岸,又让人不自觉感觉到渺小。

虽然如此,可李璟依然喜欢这样的角度看着燕京城,看着这座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都城。

“秦军将士以守家卫国为已任,边境之上受兵灾的地方要马上全力救助百姓。”李璟平静的说道,“马上就要入冬了,各地官府必须得做到入冬前所有的百姓都有屋住。有足够的粮食和衣物,受伤的百姓得及时治疗。而且,从现在起,我不允许敌军一兵一卒踏上我们秦藩的土地。不管谁敢越界。各地驻军必须毫不犹豫的反击,毫不犹豫!”

“请殿下放心。渤海的联军右路军已经彻底的崩溃,随着黑水的投降,室韦人也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