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唐-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璟突然有些尴尬,不知道要如何称呼桂娘。

叫老公老婆,这似乎有些过于轻佻的叫法。叫夫人郎君,娘子官人,又感觉叫不出口。两人对视好一会,李璟不开口,桂娘似乎也不打算先开口。

最后李璟只好道:“好像是村正叔在敲锣叫人哩,我去看看是啥事。”说完一骨碌起床,飞快的胡乱穿戴好衣帽,腾腾腾的出门去了。

一出门,村路上已经发现好多村人稀稀落落的向村中心的那颗大槐树赶去。村里的这棵槐树是整个王李村最大的一棵,足足有六七丈高,枝繁叶茂,形如伞盖。每当碰到灾年,四五月就是青黄不接之时。那个时候槐花正开,村里的百姓都靠采摘槐花、槐叶和野菜充饥度过这段艰难日子。

在王李村,这棵槐树最受村人爱护。久而久之,这棵槐树就成了王李村的社树。社树,和社庙一样都是十分重要,大家每年都要在这树下举行祈祷仪式。平时哪家遇到个灾病什么的,也会来社树下烧香烧纸,甚至社树上垂下的枝条下挂满了一些绘着符字的布条。

社树下,也成了全村的中心,一有个什么重要事情,全村都集合在树下商议。

赶到社树下,这里已经陆陆续续聚集了上百人。王李村不算大,但却也不小,整个王李村有户一百五十八户,口一千一百三十人,成丁三百余口,中男中女等也有四百余口。这样的村子,在安史之乱后,乃是大村。

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为坊,在野为村。

唐朝武德七年户令规定,在田野者为村,田野指的就是州县城官之外的区域。唐初,在州县都城之中,朝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不过到了此时,乡里制度渐松驰,村乡制度开始渐成熟。百姓们聚落而村,不再严格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的制度居住。

王李村一百五十八户,口一千余,是一个大村。村有村正两人,专门负责村墙村门的守卫,以及轮流上县衙当值。并且还得帮助县衙收缴两税,抽调差役,以及下达上面的政令。

“村长叔,出啥事了,一大早把大家伙叫来。”李璟见槐树下两个村正都到齐了,而且他们身边还有一个穿着圆领衫袍的吏目,以及一个身高八尺,腰间还配了一把横刀的大胡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军官的大汉。

王李村是个大村,上千的人口,而且整个村子外还筑了一圈近二丈的土墙防卫,村墙上只有东西两道村门,且村里还有一支专门的护村队,各家轮流值守。且因为王李村是由王、李两姓组成,又超过了百户的规模,所以王李村有两个村正。一个是年纪很大了的王老村长,一个则是正当年的李树根村长。

王老村长当了几十年的村长,在村里深得威望,且他家是村中第一大户,有田千亩,据说也是早些年从京城避难过来的。王家没有选择居住在城中,而是在王李村置田建屋,在这里隐居。老村长处事公道,为人厚道,虽然是村中第一大户,却从没干过仗势欺人的事情,所以一向为村里人推崇。只不过老村长这几年也老了,便渐渐将村里的大小事情交给了李树根。

李树根才刚过四十,早年间曾经在州里当过兵,据说还是个队头。回到村里后,也置起了几百亩地,如今老村长不大管事,村里大小事情便大都由他处理。

李树根身体壮的和一头牛一样,牛高马大,声若洪钟,只不过眼角有道刀疤破了相。一见到李璟,他立即用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喊道:“秀才郎,你怎么这么一大早就起来了呢。好家伙,昨晚上妻妾同娶,那还不得大战个三五百回啊。跟叔说说,脚软不!”

社树下一众老少爷们一下子都哄的笑了起来,李家早几年也算村中大户,且如今家虽败落了,可李璟毕竟是村中少有的读书人,当初李璟可是取得过州县推举书的乡贡,差一点就去参加科举了。这样的诗书人,还是比较得尊重的。这次李璟出事,大家也都听说了,本来还都叹息却不曾想他死里逃生又回来了,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李树根那一句玩笑,却是带着许多关切。

李璟笑了笑:“根叔,出啥事了,搞这么大阵仗呢?”

李树根眉头皱了起来,叹息道:“还不是今年河南山东大旱,已经有许多地方百姓没有饭吃了。据说,早几年徐州庞勋的余孽又开始借机做乱了,各地盗匪四起,朝廷不得不下令各地加强戒备,以防裘甫、庞勋那等心怀叵测之人趁机做乱。我们淄青的宋节帅已经行文淄青各州县,凡十五户抽一丁,集结到各州县一起训练,以备需要。”

“十五户征一丁?那没有成丁之家怎么办?”李璟问道,唐初二十岁为丁,后来又改为二十一岁成丁,之后又改成二十三岁为丁。李璟眼下二十岁,刚刚加冠。按人口划分,他属于十八岁至二十三岁的中男,而非成丁。

李树根摇了摇头:“上面说了,不管成丁不成丁,反正十五户必须得抽一丁,抽到的人家如果没有成丁那就出中男。中男也没有,那就得自己请人代役。我看啊,这回不同往年,看上面的样式,这次征丁,估计一时半会是回不来的。”

根叔还在说着什么,可李璟却愣在那里沉思起来。

第14章 染墨的十颗卵石

“人都到齐了没?”王老村长拄着藤木拐杖,转头对李树根村长道。

李树根伸长了脖子左右打量了一会,用他的大嗓门喊道:“各家都来了没,有没有没到的?”

“都到了,都到了。”下面一片嘈杂声,基本上大家都已经知道这次召集村人来是什么原因了,听说是要抽丁集结训练,不少人家都犯了愁,今年大部份都绝了收,各家都正打主意准备去附近打点短工,或者出海上船捕鱼什么赚点粮食呢。这一抽丁,一个壮劳力就没了。

“王将军,人都到齐了。”王老村长转头对闭眼假寐着的那个配刀军官道。

那军官睁了下眼,扫了一眼槐树下乌鸦鸦的一片村民,点了下头,对那个长衫文吏道:“张孔目官,你宣示下皇帝的诏令吧。”

姓张的孔目官点了下头,走到众人面前,从怀中取过一卷帛书,徐徐打开,大声唱诵。

“慎守疆场,所以备不虞,训理甲兵,所以存禁暴,列代通典,有国永图。……天灾荒年,百姓饥荒,庞勋余孽,忘我大德,侵轶州县,抄掠村落,言念于兹,无忘鉴寐。且本设方镇,防边镇遏,至于紧急,宜相救援。今故纠合诸军,团结劲卒,务令首尾相卫,心力叶同,张罗网之刑,开犄角之势,俾穷寇进不能犯,退无所归,秣马练兵,观衅而动,屯田积谷,固敌是求,殄戎可期,战胜斯在。诏令河南道各地,十五户抽一丁,集结各县,并依旧统领,以候不虞。所要甲兵,遂便支候,公私营种,且耕且战。各宜训勖,以副朕怀。”

一大段皇帝的诏令诵读过后,那文吏又取出了一张通告,却是掌控这河南道东部五州之地的淄青平卢军节度使宋威的通令。

“淄青平卢,地接边寇,虽令团练士卒,终须常戒不虞。如闻庞勋余孽复起,宜令齐、青、淄、莱、登五州等审察事势,倍加防御,当须蓄锐,以逸待劳,其当贼路要害军县处,须量加兵马,任逐便通融处置,仍拣择有干略人简较,明为探候,动静须知。主将以下,若捉搦用心,事无不理者,当加重赏;如废官慢盗,式遏乖所者,必置严宪。仍晓示使各勉职,以副所委。其管城垒,应筑未了者,并早令毕功,无致延缓,阙于备守。其兵士量险隘召募,谓之健儿,给春冬衣,并家口粮;当上百姓,名曰团练,春秋归,冬夏追集,日给一身粮及酱菜。”

那文吏抑扬顿挫如唱歌一般的诵读了好半天,才把这两遍通告念完。不过他辛苦念了大半天,下面的村民却差不多都在打瞌睡,根本就没有几个听懂了半句。

“秀才哥,那白胡子老头念的是啥玩意呢?”李璟身旁的王小石头一脸懵懂的向他问道。

“朝廷要抽丁练兵防匪,十五户抽一丁。”李璟回道,心中却是有种控制不住的激动。两篇通令只说了一件事情,抽调壮士入伍,组建团练兵。而且对于抽丁的缘由也说了,就是四年前从桂林一直造反杀到徐州的庞勋余孽又开始活动了,朝廷抽调兵丁组建团结兵为后备兵力。

只不过李璟从这两篇通令里推测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所谓的庞勋余孽已经闹的很大,要不然也不可能让中央朝廷下这样一道诏书。如果真的只是一些余孽,下令调派各地兵马剿匪足矣,何须还要十五抽一的大规模抽丁组建团练。

不简单,事出反常即为妖。如果他预测的不错,定是因为今年的大灾而导致了大饥荒的开始。活不下去的百姓,肯定要四处流窜,而一些野心家甚至是山贼盗匪肯定会借机做乱。朝廷十五抽一丁,既是要组建后备军做预备,也是在釜底抽薪,提前一步将诸多青壮抽调出来,以免都从了贼。

应当没错,根据李璟所掌握的后世历史知识,大唐因为蝗灾和旱灾,河南关东各地先是绝收,紧接着就要粮价暴涨,然后就是各地饥民流窜,再就是各地盗匪蜂拥而起。再然后,到了明年,王仙芝和黄巢两个最大的反贼就将起事。王仙芝和黄巢的举事是晚唐民变的大爆发,而最初的火星应当就是此时开始的。

唐末的民变就将开始,大唐马上就将进入风雨飘摇的最后几十年时间。农民军流窜转战四方,大唐最后的一点平衡将被打破,由各藩镇间互相制衡勉强维持的平衡将彻底打破,割据混战的时代就要开启。

乱世,一个真正的乱世即将到来。

乱世人不如狗,可乱世也出英雄!

是要当狗,还是要当英雄?

李璟曾经想过,利用自己的知识搞点什么小发声,弄点小生意,在这滨海自由生活。可经历了刚刚那场才过去的无妄牢狱之灾之后,他才彻底醒悟过来。这里是晚唐,这里不是盛世。

晚唐乱世人命不如狗,黄巢军、蔡州贼那都是拿人当军粮的黑暗时代,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王良那狗东西不过是勾结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库官,就可以轻易的置自己于死地。如果不是那道大赦令,此时说不定他都已经成了赤山镇外的几个骸骨。

将生死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这是绝不应该的。自己的命运,应当由自己掌握。

这乱世中,要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乱王草头为王,拳头大的就是老大,兵马武力才是这世界最强大最核心的力量。

当兵,成为一个军人,才有机会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李璟转首,正好望见桂娘与婉儿一左一右的站在韩氏的身边,在她们后面,李家的其它几个人也全都到了。望着这一家人,他心中有过一瞬间的不舍,可下刻,他又马上坚定了自己的念头。留下来,也不过是能多贪得片刻的安宁,晚唐乱世的浪潮一起,谁也无法独善。

乱世,唯有保住自己,壮大自己,才有机会能保护身边的人。

一众村民还没有搞明白通告的内容,那个文吏却已经拿过来一个陶罐,对着众人大声的喊道:“王李村一百五十八户人口,按十五户抽一丁之法,这陶罐里面一共有一百五十八颗卵石。这一百五十八颗卵石之中,只有十颗浸染了墨水。你们每一户派一人来摸一个卵石,摸中染墨水卵石的十户,必须各出一丁应征入伍!”

这一个所有村民都明白了意思,一时间没有一个人上去摸。

“我来!”李璟大喊一句,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第一个走上前去,在众人惊呼声中,将手伸进了陶罐之中。

第15章 团结兵

李璟一声大喊,大槐树下一众老少村民顿时安静下来。上百道目光一直注视着李璟的身影,屏息静气的看着他将手伸入陶罐之中,然后握着拳头伸回了手。

“快打开,抽到了没?”周围众村民比李璟还要心急,在旁边大声的催促道。

李璟将握紧的拳头伸到众人面前,缓缓张开。

“啊!是白色的,没抽到!”一阵惊呼声响起,其中有的是为李璟高兴,庆祝他免去了抽丁入伍的差事。却也有些人有些失望的叹息,毕竟陶罐里虽然一百五十八个卵石中只有十个是染墨的,可如果李璟抽中一个染墨的,他们也就多了一分避免抽到染墨石头去入伍的机会。

晨风拂过,李璟望着手中那颗灰白的卵石,却是心中暗算失望。别人都不想去当兵,他心里想去,结果却反而抽不中。

众人议论纷纷,一时间却再没人上去摸石头抽签。

那个一直在树下半闭着眼睛的配刀军官,却是突然饶有兴趣的抬眼上下打量着李璟。

这一次征召的是团结兵而非招募的正式官健,团结兵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军队﹐又称团练兵﹑土镇﹑土团。唐朝开始设置,到武则天时广泛设置。团结兵由团练使统领,到了晚唐此时,团练使大多由州刺史兼任。

春夏归农,秋冬追集,这就是团结兵。

团结兵由地方官府征发入军﹐不登记入正规军军籍﹔服役期间发给本人身粮酱菜﹔协助藩镇官健在境内防守﹐或配合作战﹔不长期脱离生产﹐军事任务结束之后﹐随即遣返回乡。

虽然朝廷对团结兵的征集遣返做了许多详细规定,但到了此时,中央朝廷的政令基本上大多走样了。团结兵本来是在地方防务吃紧的时候,由地方官府按一定比例征发,且还得供给口粮酱菜。并且这些团结兵只是负则本地境内协防,并不长期脱离生产。每年秋冬两季集结,到了春夏则返家归农。不过到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名义上召集的还是团结兵,实际上却已经属于类似于雇佣兵的性质。经常一征集就是几年不得回,甚至除了协助防守,还得上战场打仗。

甚至有些地方团结兵还不如各藩镇下面的官健,团结兵打仗没有粮饷,只负责基本的身粮酱菜。武器铠甲等全由自备,且服役时间不定。他们与唐初的府兵类似,却又没有府兵相应的待遇。这种团结兵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兵役,百姓们对这种兵役是惧怕不已。

应募去各藩镇下当官健,还有粮饷,算是一条吃饭的路子。可当团结兵却是免费的,完全类似于苦役。

那军官从伍多年,这次征集团结兵他也去过好几个村子,那些人一旦被抽到无不惊惧万分,甚至有痛哭流泪下跪求免的。而那些没抽中的,也都不免喜形于色。

唯独眼前这个年青人,却十分淡定。之前无人肯上前来,他主动第一个上前抽签,没有半分紧张担忧。当幸运的没抽中时,他却又并没有显现出半点兴奋失态。这个年青人太镇定了,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质。看他年青健壮,气质俱佳,听说还是个曾取得过科举资格的乡贡。这样的人要是能收入麾下那是极好的,可惜了,他居然没抽到。

“下一个!”王老村长见无人上前,费力喊道。

“俺来!”王铁匠家的王小石头满脸激动的跑上前来,一把将手伸入陶罐中。

“俺抽中了,是染墨的。俺要去当兵了,俺抽中了。”王小石头摊开巴掌,一枚漆黑的卵石躺在他的手心。他却激动的喊叫起来,似乎他也和李璟一样早有投军的打算。

李璟心中思绪万千,回到家人身边。一家人都围了过来,兴奋的看着李璟手中的那块灰白的卵石。她们可不希望李璟抽中染墨的卵石,家里只剩下了李璟一个男人,再被抽去当了兵,这个家可咋办。

不管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一个接一个的村民上前摸出了一个石头。

有人高兴有人忧,没摸到染墨石头的一家高兴大笑,抽到的,脸色灰暗叹息连连。李璟注意到,不但小石头抽中了染墨卵石,王良也抽到了一个,另外老村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