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忆力,但好像害怕将祖父讲过的“小藤子”的故事忘记似的,跟不同的小伙伴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述。孩子们被真实的故事和曹操的精彩讲解所吸引,再跟其他人转述,很快,曹腾当年跟顺帝刘保的往事迅速在洛阳传开,甚至有心的评传艺人将之集结成册,用于茶坊、酒社间表演。

假期不用上课,曹操跟小伙伴们去东市看人贩子吆喝卖奴隶,去西市买稀罕玩意儿,拿外国卖艺人逗乐,看稀奇的骆驼,去老街买吃货。到小巷内招狗斗猫掏鸟蛋,和孩子们巷战。去城北皇亲国戚居住地溜达,去西郊马圈逗马,捉弄小贩,偷东西……

幼教院一共有五个等级二十四种惩罚方式,统称“二十四式”。曹操大半年幼教院岁月,几乎将二十四式全部尝遍。在每次惩罚他的时候,仍旧面带嬉笑,因此让曹操成为全小学有名的“双厚”(皮厚、脸厚)生。恨得先生下决心研究等级更高,惩罚力度更大的第“二十五式”,专门用来对付上课不听讲,下课鬼点子多的曹操。

幼教院的先生有的曾教过曹嵩,他们在因曹操而烦恼时,总要提起他的父亲。曹嵩很守规矩,也很用功,成绩好得没话说,怎么生出这样的儿子?

曹操会假作疑惑地回答:谁知道呢,也许我是父亲捡的。

幼教院把情况反应给曹嵩,曹嵩直叹气。

人生一大憾事——生子不如己。

曹操让曹嵩如此头疼,邹氏乘势羞涩地问:要不,再生一个?

三年守孝生涯,几乎让曹嵩断绝欲念。按说正常男子结束孝期应该干柴烈火才是,没想到曹嵩反而一直萎顿下去。邹氏不提这事,曹嵩都快忘了男人本分和丈夫责任。

曹嵩飞速查看邹氏脸上表情,好像没什么大怨,自然地岔到别的话题,到晚依旧分席而卧。辗转难眠的邹氏彻底认为曹嵩“那方面”出了问题,看来真的要找大夫给看看。

曹嵩没多少心思考虑曹操的问题,这些年曹嵩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有门路需要走动,有关系需要维护,还有皇城及地方城防工作要过问,基本没时间过问曹操的学习和成长。不过他并不担心,有那么严格的先生,还怕教育不出来好学生?

曹嵩想错了。

一场潜伏在宫廷和朝廷之间的暗流,即将涌出地面,卷进数百无辜者。越是与权力中心靠得近的官员,越是受到干扰。

这场政治风暴,对曹操的小学时代造成怎样的伤害,又是如何“成就”了曹操纨绔、浪荡、不务正业之名?

是谁搅动这风云变幻

圣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在当时却失效得厉害。

桓帝刘志统治时期,天地失序,纲常大乱。百官像太监,对国事无法过问,太监像百官,行使百官乃至皇帝的权力,左右国家大事。

公元163年秋,刘志纵贯太监,指使太监们大肆打击当初不同意选他当皇帝的那帮士大夫。

刘志借助太监从大将军梁冀那儿得到实权,为了报恩而纵容太监,大肆行赏诸太监,无形中为国家埋下大患。太监的宗族、门客也乘势巧取豪夺,强征暴敛。太监们的兄弟、妻妾们的哥舅,都去郡县当掌管,危害乡里,以国家征收为借口,强要不来的东西就明抢。

这些地方的人民都被他们毒害。使得人民不堪忍受被杀被抢的悲惨命运,一起入草为寇,勉强偷生。

太监弄权,皇权旁落,国家倾危,苍生陷于水火。

如果曹腾活到现在,一定会为之扼腕叹息:当年那个能辞会赋、双目不离书简的少年皇帝已死。

以李膺为代表肩负国家命运前途的士大夫们看不明白问题的症结,以为只是太监作乱,积极吹响迎战太监集团的号角!

数年来,五侯等太监集团直接从皇帝那儿要官,私自委派官员到各部各地方,负责典选人事的尚书令朱穆闲得打盹。整个朝野都认为尚书府形同虚设。

尚书令朱穆预备后事弹劾太监,事情不成反被诬陷。朱穆生性刚烈,没多久,背上长毒疮悲愤离世。躺进了事先预备好的棺材,埋进新近看好的墓地。

管子云:“曹党起而乱贼作。”结党营私在汉朝被看作阴谋叛乱,跟国家分庭抗礼的重罪。“曹党”不但挑战皇帝权威,还会蛊惑士子百姓,产生恶劣影响。导致赏罚不从,政令不行,战争不胜等后果。

历朝历代都不允许除朝廷和皇帝之外的“曹党”出现。

如果因某种信念和利益聚集在一起的部众推举一位领袖,众人在领袖的带领下揭竿而起,就可能危及到皇帝的统治地位和国家安全。

洛阳是东汉的首都,是天下文人士子聚集的地方。要当官,要实现抱负,当然要跟朝廷政权中心紧密联系。

洛阳从官学的太学、经学院,到未经许可只要有学生就可以开门授课的学堂更加繁盛。另外加上投在某某官宦门下的门生、门客等,士子总数约有两三万人。

虽然朱穆死了,成百上千的士大夫还会站起来,他们和太监之间的风云对决在所难免,只不过缺少爆发的机会。

即将到来的一场名冠中国古代历史、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党锢之祸”,将这一切演绎得淋漓尽致。

将士大夫阵营和太监集团的对峙推到台面的,竟然源于一个官员的葬礼。

公元164年2月,朱穆的继任黄琼去世,短短时间死了两位尚书令,天下想要靠正常途径做官入仕的士子们感到万分绝望。他们将对前途的无望,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化成对逝者的悲伤,争相赶来为他送葬。四方远近名士六七千人赶来为他送葬,此事震惊太监,于是便派人打扮成送葬者,前去探听消息。

士大夫如此兴师动众,太监终于等到了机会,将士子大夫们的言行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并且认为他们有可能要造反。

刘志也知道,国家并不能依靠这些太监治理。他打开香薰,拿出太监唐衡为他泡制的香饼深深地吸一口,无比沉醉地闭上眼睛,发出轻轻一哼。而后半睁右眼:福,你们享着。累,他们受着。不挺好吗?

七八个分列两边跪坐的太监瞬间交换眼色。长着倒八字眉的徐璜想辩驳,被上唇厚下唇薄的赵忠用眼神制止。

赵忠原本是个木匠,因一相面奇人说他上眼白太多难有善终,便愤而自宫改行当太监。整日跟锦衣玉食混在一起,总不会不得善终吧。

他们既不想得罪皇帝,又不想让士大夫们嗅出味道,费尽心思琢磨出一条历时持久的对策,无声无息地凌空撒下一张夺命大网。

公元166年,太监们以遭逢日食为借口,决定选拔一批人才。借皇帝之名下诏给三公、九卿、年俸两千石的校尉,让他们举荐符合要求的贤才忠臣。其实他们想要掌握三公九卿们的人脉,究竟谁和谁瓜葛。先建立名册,摸清底细,再一网打尽。

士子、学子们并不知道这是太监们设下的战局,还以为属于他们的春天已经到来,呼朋唤友奔走相告。名冠世界的超级大都会洛阳正酝酿着一场血雨腥风。此刻正在上小学的曹操情况又能如何?

舌下潜流生祸患

太学小学部跟大学部虽然同属一个学区,却属于分体建筑。中间有一条河流相隔,河水将小学部弯成半岛形状,十几座汉代典型建筑错落居此。

古人认为,凡是上了小学的学生,必须还要跟家人相连,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由学校和家人共同承担。

大学才是四面环水的雍丘之地,唯有一条小桥通过,大学学生才能在四面与世隔绝的天地中专心学习圣贤理论,完善自我修养,获得治世知识。

大学和小学的环境寓意深刻。

曹操已经十二岁,进入二年级学习,课程内容皆是《诗经》、《小雅》、《孔子》、《孟子》等教材的“故事版”初级课程。也会学算术、基本手工编织、写字、刻竹简。

太学注重对学生的文化培养,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辞赋经典,第二年就要自己作赋。在具体作赋问题上,没有一定之规,如同古人对音乐的理解“万声可颂”,作赋可达“万物可赋”。

皇帝刘宏就是在十二岁时作下质量上乘的《皇羲赋》,令天下学子争相研习。

由于当时竹简是流通的书写载体,很费时间,也很沉重,运输、保存都极为不便。这就需要人们不说废话,不写长文,不浪费资源。赋一般以四字为主,高度凝练,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也是提高他们的专业训练,如公文、奏表、书信、祭文等都采取赋的形式。教课先生几乎在每节课上都要求学生作赋,名为“每日一赋”。大规模的强化训练,别说人,就连猴子也会吼叫得有声有律。曹操进入小学部学习,虽然课业加重,但野性习气不改。只不过他隐藏得更深,玩的项目更高级,更有技术含量,比如骑马、射箭、投骰子、戏狗猎兔,鹞鹰捉鼠等。

宫内太监们卯足了劲想要跟士大夫们大干一场,此时的曹操年纪尚小,才得以避开即将到来的巨大灾难。

又一届太学生面临毕业,寻找门路做官做事的太学生们已经坐不住了。他们嗅到了春天的味道,多年来被压抑的情绪转化为蠢蠢欲动的激情,将他们及他们崇拜的偶像推向风暴中心。

李膺出身名门,他的秉性和身材一样宽直板硬。他任城门校尉还是曹腾的举荐,谨记曹腾教诲“为皇帝分忧,为国家效力”,坚持打击太监及太监们犯罪的亲属,太监连放假也不敢出宫,生怕被他抓住错误。曾一度被世人称颂为“太监克星”。陈蕃作为太尉为了救别人,多次被免官,可谓侠肝义胆。王畅出身显贵,其父王龚,官至太尉。为人清直雅俊,执法不偏不阿。

学者郭泰、贾彪只喝了半杯下午茶,就为弘扬三人编出一句口号:“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

这几句话很快便在学生当中流传开来。加上各方士子大夫们推波助澜,相互跟风,将陈蕃、李膺、王畅的名望推高到“领袖”级别。

三人的名声传播迅速,不可能不被太监们知道,也不可能不被太监们深恨。添油加醋的话传到刘志那里,刘志当即将几案上的盘子碟子摔个精光。“天下楷模李元礼”?在汉家天下的地盘上,谁敢用“天下”这两个字?

太监们常跟刘志泡在一起,自然知道他忌讳什么,怎么说才能刺痛刘志的神经。乘势重提黄琼丧礼,凭什么一介退休官员的丧礼能聚集六七千人?比皇城守卫还多数倍,要是他们借口集会,手里拿着武器,大汉帝国的天下就得改姓!

一句话如同点穴术般点得刘志身体僵直,两眼瞪大,凝视了太监们数秒钟。这还了得!老天送给他的天下怎能任旁人贼视?下令彻查李膺、陈蕃、王畅三人,若证据确凿,便以其罪治之。

太监们乘机谏言,虽然可以惩治三大领头者,他们三人的拥众何止千百?

刘志紧张起来:那就再查出他们的同党,以同罪论处!

身为太尉的陈蕃要将这件案子挡住,理由是这个案子所牵连的都是海内著名人士,而且这些人都是忧国忧民、尽忠国家和皇帝的人。如果将他们法办,没有明确的罪名,恐怕难以服众。

陈蕃认为只要他不签字,太监们就不好去州郡抓人。如此完全跟皇帝站在了对立面。他不知道,皇帝要办的就是这帮海内名人。至于他们忠心不忠心,天底下有的是忠心的人,只要给他俸禄和地位,谁都会忠心于皇帝和国家。

你陈蕃不签字,寡人我一样可以抓人!必须让你知道,天下谁说了才算!

这场浩劫将如何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龙卷风,将诸多无辜士子卷入其中?又是如何成就了曹操“英雄”之名?

英雄多半性莽撞

刘志绕过司法程序,亲自签署逮捕令,将李膺等人逮捕到北门黄寺狱。同时下发的名单中有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陈寔、范滂等,共二百多人。

震惊全国的大搜捕行动,身为司隶校尉的曹嵩首当其冲,立刻集合二百六十人的抓捕队伍,执行抓捕行动。

曹嵩和李膺是同事,知道李膺等人被捕纯属无辜。当初他上任司隶校尉时,得到过士大夫们的帮助与鼓励,曹嵩想要报恩,便借机拖延时间,给无辜受牵连的士子大夫们逃跑的机会。

那一段时间,曹嵩这个大凡人,由于得到上头命令,显得大权在握,带着部下冲开别人家,将卷入政治漩涡的人带走。他见识了各种各样的藏身之处:地道、阁楼、间壁、密室……完全可以写一本“隐蔽建筑大观”。并告诫曹操,除了学院哪儿也不能去。尤其不能去其他同学家走动,免得被误抓。

朝中发生这么大事情,整个洛阳如同一座受惊的鸡笼。抓捕的官兵纵马驾车,像从笼中轻易取物。不断有被抓的士大夫们喊冤叫屈,凄厉的喊冤叫屈声不绝于路。

曹操走到学校,看见官兵把先生和总长都用铁链锁住颈脖。一个官兵在前面拖,一个官兵用皮鞭在后面抽打。官兵每抽打一次,被打的先生们都紧皱眉头,咬牙忍着,痛苦不堪。

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何颙乃当世名儒,时任小学部总长,同时为议郎,参议国事。

全院师生不敢上前解救,偷偷地看着七八个先生和教务人员被官兵拖着。总长何颙也在其列。当他看到官兵们呵斥曹操他们闪开时,赶紧喊道:快回教室!

曹操向来无事帮闲,有事忙闹,见到打架和不平的事习惯性地兴奋。曹操热血一涌,冲上前去揪住官兵锁何颙的铁链子喊道:放开何总长,他是好人!

官兵猛地抬脚一踹曹操,骂道:哪儿来的小杂毛?给老子滚开!

何颙痛心疾首地大喝:不要打学生!我跟你们走!

曹操被踹得跌进花坛,仍旧快速爬起来喊道:放开先生们,他们是好人!

另一个官兵抡起棍子朝着曹操就打,他身材瘦小,躲闪及时,官兵一棍打空,反被曹操抓住棍子,跟官兵撕扯在一起,朝走廊里的师生们喊道:快来呀,救人啦!

先生们眼看事态不好,赶紧从窗后面跑到走廊上,以防事态有变。

几个官兵冲上来,意欲围攻曹操,眼看曹操要吃亏,几个站在走廊里的先生见状快速冲过来。

小学院的学生们看先生们冲过来,呼啦一起冲出教室,朝官兵们涌来,几十个人扭打在一起,全院师生瞬间聚集到几百个,人群嘈杂,声称不许带走何颙等人。

一官兵抽身挤出人群,到大街上召集官兵前来增援。

师生跟官兵“混战”的结果是,何颙等人还是被带走,曹操等师生被带到负责皇城治安的城门校尉府问话。

同为司隶校尉的东片区治安负责人曹嵩闻讯赶来,少不得赔礼道歉,花了不少钱,说了不少曹操不成气候的话,打通数道关节,才被允许来北寺狱提人。曹嵩害怕曹操在里面受惊,或者受苦,赶紧急匆匆地下到气味难闻的地牢,没想到曹操正坐在十几个被关押的师生们中间,跟他们吹牛:我父亲是当今堂堂司隶校尉,我保管不出三日,他们就会放我走,到时候我要父亲把你们一起……父亲,你怎么来啦?

曹操发现曹嵩冷面站在木栅外,赶紧起身跑来,其他犯人也围拢过来,狱卒拿出钥匙打开铁链,曹操赶紧跑到曹嵩身边,要他把所有人一起保释。曹嵩只说了句“跟我走”,就要拽着曹操走,谁知他死死拽住木栅,非要曹嵩将其他师生一起带着,他才肯走。

曹嵩被曹操气得七窍生烟,当众一个大巴掌打上去,在师生们的注目礼下,被曹嵩连喝带骂地揪出地牢。

曹操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面色阴沉地坐在车上,抑止愤怒地听曹嵩数落了一路。到家后,脸色铁青的曹嵩连邹氏都不理,拎着曹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