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得刘氏兄弟亦是张允文的兄长,苏定方笑着说出自己的年龄,那刘氏兄弟对望一眼,垂头丧气的喊了一声“大哥”,直看得尉迟恭哈哈大笑。

趁着酒菜还未上来,尉迟恭硬是要拖着苏定方到校场上比试一场。苏定方思忖片刻,豪爽的答应了。

于是,大厅中的男人,包括尉迟宝林和尉迟宝庆两兄弟,尽数来到张家的校场之上,而女人们,像什么尉迟夫人等,在李宇和支柔的陪同下在庭院之中聊天。

后院的校场不大,但用于两人比武,那是绰绰有余了。尉迟恭和苏定方在檐下的兵器架上各挑了一杆大铁槊,然后默默走到校场之上,相对而立。

张允文用的铁槊有五十多斤,所以二人对立之时,铁槊一头搁在地上,一动不动,各自调整着呼吸。

过了约莫半刻种,苏定方猛地提起铁槊,两步上前,对着尉迟恭便是一刺。尉迟恭提起铁槊,随手架开了这一刺。

苏定方本就没有指望这一刺能起什么效果,就在铁槊被架开时,双手交叉一抡,使大铁槊如使锤头,狠狠的往下一砸。

尉迟恭举槊格挡。

两杆铁槊猛地碰撞在一起,发出巨大的金属碰撞之声。

“铛——”手中铁槊不断震动,虎口几乎要被这巨大的撞击震裂。苏定方连忙退后一步,将铁槊一头置于地上,单手握槊,微微松开,只觉槊柄在手中微微跳动着。

反观尉迟恭,在苏定方一击之后,猛的大喝一声,双手一握那颤动的铁槊,仿佛没事人一般,一荡铁槊,槊尖便如出动毒蛇一般,直刺向苏定方。

见到尉迟恭的攻势,旁边观战的尉迟兄弟顿时齐声呼道:“爹爹加油!”

苏定方一脚踢在那搁在地上的槊头上。槊头飞起,反刺向尉迟恭。

见苏定方如此举动,尉迟恭眼中不由闪过一丝赞赏之色,然而手下却没丝毫放缓,一刺改成一挑,准确的挑在苏定方的槊头之上。

就这样,二人你来我往,时而刺,时而砸,时而挑,时而扫,两杆铁槊舞动如龙,不时的击在一起。

终于在两刻钟之后,尉迟恭一槊砸在苏定方槊尾之上,接着趁其槊头扬起之时,用自己的槊尾猛的击在槊头之上,将苏定方铁槊击飞。

“哈哈,痛快!痛快!”尉迟恭收起铁槊,大笑着说道,“定方啊,你可比允文那小子强多了!可以和老夫厮杀这般长的时间,几乎赶得上当年的王伯当、单雄信了!”

苏定方微微喘了一口气,谦虚笑道:“大将军谬赞了!这可是步战啊,若是和大将军马战,末将恐怕连一刻钟都撑不下来啊!”

尉迟恭却道:“定方你可不要妄自菲薄了,以你的武艺,在唐军当中,也足以名列前茅了!再说了,为将者除了一身武艺之外,还有有过人的谋略,方能成一员上将啊!”

苏定方闻言,默默的点了点头。

这时候,只听身后传来一个声音道:“各位老爷,酒菜已经备好,夫人正在等你们入席呢!”

众人转身一看,却是梅香正笑吟吟的站在众人身后。

正文 第二百四十章 林邑国王到了

 这顿宴席吃了将近一个时辰。其间,一坛坛美酒被送上酒桌,从葡萄酒到宫廷制的米酒,再到天然居酿的“神仙醉”,尽皆进入了几人肚中。

苏定方还是一次喝这神仙醉,端起酒香四溢的酒盏,不由吞吞口水,然后仰头便喝了一大口。一股猛烈的辣劲在口喉之间爆裂开来,直让苏定方垂下头咳嗽不已。抬起头时,却发现了众人戏谑的眼神。

待宴席散了,苏定方还抱着那坛未喝完的酒,笑着对众人说道:“这个归我,你们谁也别抢!”

尉迟宝林闻言,不屑的说道:“每次我们来张大哥这儿,都会抱两坛未开封的酒回去,谁会在乎这个啊!”

“啊!”苏定方看着手中半坛子酒,目瞪口呆。

当张允文挨个将他们送出门时,还真的每家送了两坛酒。尉迟宝庆顿时眉开眼笑的说道:“还是张大哥这边好!看来我们兄弟要常来啊,沟通一下感情!”尉迟宝林在一旁不停的点头,表示赞同。

看着这只有十五六岁,个头却又成年人高的两兄弟,张允文递出一个鄙视的眼神。

时间如同流水一样慢慢的溜走了。不知不觉间,十月份便这样过去了。

此时秋收已经差不过完成了。今年的气候差不多称得上是风调雨顺,所以李世民对于今年能够丰收是报了很大期望的。

想当初,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这老天爷仿佛是在折腾人一般,从未顺利过。贞观元年,关中春旱;二年,天下蝗灾;三年,大水。直到今年,也就是贞观四年,气候才算转好,没有什么天灾。

待各地粮食收成报上来,李世民这才松了一口气。想当初的灾害不断,使得流民丛生,无数农民因土地没有收成而卖去土地,换取粮食。当换取的粮食吃完后,又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流民。给整个大唐带来了几分不安定。

如今,天下丰收,多数流民返回家乡,虽然没有田地,但却可以做佃户,佃那些世家的田地来种,养家糊口倒还能支撑过去。流民渐渐消失,大唐也渐渐安定下来。

然而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那就是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问题。利用不利的年景兼并土地,这是他们获取土地常用的方式。而大唐税赋主要来自于广大的自耕农,于世家大族收取的反而较少。世家大族们的这般做法,分明就是在同国家抢夺赋税税源。然而李世民对于这种情况却是徒叹奈何,想要改变,却是无力改变。遍观整个朝廷官吏,上至中枢丞相,下到地方小吏几乎全是士族,其关系层层交叠,盘根错节,几乎构成了几个大的利益集团。就算有一两个从寒门提拔上来的官员,在如此环境之中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李世民在心里边一直祈祷着风调雨顺,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不出现流民,减缓世家对土地的兼并。

和李世民担心的不一样,张允文担心的却是赵毅和一百名侦察兵。

自六月份赵毅带领侦察兵出发之后,到十月的时候已经快四个月了,就算是算上赶路和行动的时间,这四个月的时间也绰绰有余。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传来任何消息。

张允文心头开始不安起来。

站在调查院门口,张允文这才想起自己已经有许久没有进过这儿了,而将精力放在侦察营和军事学院上。这里的运作几乎全交给几位头目来做。

进入调查院,张允文先是在各处衙司走马观花的查看了一遍,却见整个调查院工作得有条不紊,各处衙司各司其职,协力同心。浩繁的情报被整理得井井有条。

随后,张允文直接来到了林然的办公地点。林然主管民事情报,手中店铺、商队遍布整个大唐及四境。与之相比,陈全康的军事情报体系范围就要窄得多,张允文只让他们将精力集中在吐蕃、吐谷浑、西突厥和高丽身上,对这几个地方进行渗透,而对林邑这等小国,则是无视。所以张允文想要了解那边的情报,只有去找林然。

跟林然把事情一说,林然当下唤进来一名文书道:“你去林邑国最近两个月的情报都送过来!”

那名文书行了一礼,退出房中。

片刻之后,那小吏便拿来了二十多张薄薄的纸。张允文接过一看,上面既有记载林邑的地形地貌、城市村落、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也记载了林邑国上至国王、下到小吏的基本情况,可谓是详尽之极。

然而这些情况对张允文都没用,他直接一张张的迅速翻开。终于,他找到了一丝线索。

只见一份情报上面写道:“八月十九至今,林邑国王范头黎未曾开朝。其北方边军频频出动,疑有大事发生。”

一看到这份情报,张允文便知赵毅他们得手了。赶忙往下连翻了几张,却再也没看见类似报告,只得悻悻放下手中情报。

不过从请报上来看,八月十七便已经捉到了那国王范头黎,到现在也该回来了!

的确,此刻赵毅等百人正带着范头黎往关中方向行来,最多十日便可抵达长安。

当初他们百骑南下,一路上经过蜀中,路过南夷诸部,还和几个不开眼的部落打了两仗,这才到达交州。此时已经是八月十二了。这段路程足足耗去了他们两个月的时间。

到了交州之后,赵毅直接找到了交州都督府,找到了交州司马,拿出了李世民的诏书,让这位还未见过从未见过天子诏的司马配合自己行动。

然后赵毅想着这般进入林邑国,人生地不熟的,而且口音还不对,说不定一眼便会让林邑人给认出来,既是如此,何不干脆伪装成商队。

于是,一支五十人的商队带着从交州买来的货物出发了。至于另外五十人,则是潜伏暗处,伺机行动。

光明正大的进入林邑之后,打着商队的名号,四下活动,将沿途的地形小道摸得一清二楚,哪里可藏兵,哪里容易跑,哪里可隐蔽,都牢牢记在心中,说不定过些日子便可用上。

就这样一路来到林邑国的都城。见到这所谓的都城的时候,众人不由不屑的笑了两声,这个所谓的都城,比起大唐许多县城都不如,更别说什么州城郡城了。

来到都城之后,又花了五天时间侦察地形,找到几个主要兵营的方位,勾画出进攻路线和逃跑路线,制定了三套方案。待万事俱备,便只欠东风了。

终于,让他们等到一个东风。八月十八那日林邑国国王范头黎要出城狩猎。在里边看到皇帝仪仗的侦察兵们当下通知了赵毅。赵毅一拍桌子,决定即刻行动。

这林邑国国王出城狩猎的规模排场虽比不上李世民,但也是封了山,三百多名皇宫卫士守卫着方圆十余里的地方。虽然有些捉襟见肘,但也从未出过什么意外。

在国王在五名侍卫的陪同下追着群猴子进入森林深处时,那悄悄跟踪而至的侦察兵没费什么力气就将范头黎给捉了。

当侦察兵们向赵毅请示如何处置那五名侍卫时,赵毅本想就地格杀,却忽然想起张允文说的刚易折而柔能久,于是下令敲晕这五人后,带着范头黎迅速离开。他这番举动倒是正确之极,这五名侍卫之中,便有那范头黎爱妃的兄弟,也就是范头黎的小舅子。若是杀了这几人,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接下来侦察营便陷入了林邑国举国上下的追捕之中。北部边军,各地戍军皆加入了搜捕行列。侦察兵们倒是好逃脱,但是带着一个林邑国王逃窜却不是一件好办的事。赵毅不得已只好采纳当初张允文的建议,找士卒乔装国王,分兵两路,引开追兵。

这样经过一番虚虚实实的追捕与反追捕之后,赵毅终于将这位国王带到了爱州,而爱州,已经聚集了一万多大唐士卒,做接应侦察兵之用。

过了爱州,赵毅便放下心来,一路北上交州,也用不着那般提心吊胆的了。在交州等了数日,那支负责迷惑敌人视线的侦察小队也回到了交州,赵毅这才命令众军士出发。

回来的时候多了一位林邑国国王,众人也不敢像来时那般风餐露宿,还得好好的照顾这位范头黎国王。而这位国王在得知赵毅他们是大唐军队之后,反倒是放开了,不时的和侦察兵们说些什么,一点也没有身为俘虏的觉悟。尤其是在进入蜀中之后,更是问东问西,一点也不知道收敛。在看到大唐中州、上州那雄伟的州府城,川流不息的人流时,这位国王顿时惊叹道:“这儿一定是你们大唐的国都吧!”

此言一出,众侦察兵皆是一阵狂笑,直让范头黎莫不着头脑!

这时候赵毅解释道:“这哪里是我们的国都,这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州府而已。我们长安城可比这州府大上十倍、二十倍!”

范头黎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丝不相信和浓浓的羡慕。

赵毅也没有争辩,直接带着这位国王一路往长安走去。

经过十日的行程,侦察兵带着这位国王终于到达了长安城外。

离长安城还有一里的官道上,范头黎目瞪口呆的望着面前这座气魄宏大的长安城,满是不可思议的指着长安方向,向赵毅问道:“这,这就是大唐的长安城?”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一章 高昌王也来了

 得到赵毅带人回来的消息,张允文一时间便赶到了侦察营。

“他娘的,你这混蛋,去了四个多月,中间连个屁都不放一个,老子还以为你死了呢!”张允文看到赵毅将百名侦察兵完整的带了回来,除了有三人在逃窜时倒霉的绊倒从而伤了脚之外,其余一人未折时,心头不由暗暗高兴,顿时向赵毅笑骂道。

赵毅憨憨一笑:“头儿,沿途又没又没看见调查院的标记,就算是我想传递消息,可也不知道传递给谁啊?”

张允文听得此言,只好说道:“算了!老子暂时不和你磨叽了,先去看看兄弟们情况如何!”

走了两步,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过身道:“对了,那林邑国的国王被你们关在什么地方了?”

赵毅撇撇嘴说道:“老子本以为能亲手擒那范头黎到陛下面前,谁料才会军营里不久,那范头黎便被礼部的人给带走了!”

张允文笑着拍拍赵毅的肩膀:“老赵放心,该你的功劳,一分都不会少你的!”

赵毅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不再说话。

二日,张允文一大早就起来了。当慵懒的躺在床上的支柔问他为何起得这般早时,张允文笑道:“嘿嘿,今日可是有好戏看,当然得去早些!”

他口中的好戏却是李世民将会在今日的朝会上责问林邑国的国王范头黎。

朝会之上,文武肃立,一股威严的气势弥漫在整个大殿之内。

范头黎一入大殿,向李世民行了一个跪拜的大礼,脸上露出诚惶诚恐的神色。

在大殿的一角处,正站立着各国使者。他们皆是一脸紧张的望着殿中的范头黎。既然大唐能将远隔千里的林邑国王擒来,那也能将自己的国王可汗给擒来。

“殿中所跪之人可是林邑国国王范头黎?”李世民威严的明知故问道。

范头黎叩首道:“正是罪臣!”

“你可知朕为何将你千里迢迢的从林邑请来?”

“罪臣知道!今年敝国上贡,贡物减少,且言辞不恭。故陛下将罪臣擒来,问罪殿前!”范头黎恭顺的回答李世民的问题。

不过看他说这话波澜不惊的样子,张允文几乎可以猜到,这范头黎恐怕还在那些礼部官员的指导下排练过的。这恐怕也是那些礼部官员将范头黎接走的另一个原因吧!

虽说只是一场演戏,可是,看到那些吐谷浑、西突厥使者满脸惊怵的样子,便知道这场戏的效果并不差。

接下来李世民并没有说什么了,倒是鸿胪寺和礼部的官员轮流着说着对范头黎的处罚意见,让旁边的使者们听得惊心不已。

待大臣们说完,李世民做出了最后的判决。只听他说道:“今念尔初犯,且林邑素来恭顺,故不重罚于尔!将尔擒来略做警告。如有再犯,定当重罚!”

范头黎忙顿首拜谢。

此事之后,林邑国王在长安住了一月,天气渐渐转寒,北风呼啸的时候,这位自幼在热带长大的国王受不了长安的严寒,请求返回林邑国。李世民欣然同意,还派出一队卫士沿途护佑。而返回林邑之后,范头黎做的一件事便是增加了送给大唐的新年贺礼,且上表言辞,恭顺至极。

经过这林邑国事件之后,诸国使者对待大唐是越发的恭敬了。

贞观四年的冬天随着呼啸的北风很快来到了关中。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夜里尽是树梢青竹被积雪压断发出 “噼啪”之声。待二日推开房门,入目便见苍茫一片。庭院里,街道上,树梢间,房顶头,尽皆铺着一层白白的厚厚的雪花。早起的孩童们在雪地里奔跑嬉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