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允文当即感叹道:“哎呀,还不是在为这小子担心!眼看过几日就要满月了,按说这时候应该下请柬了,可是你说说,我们又该在哪儿请?难道又是去天然居和醉云楼?”

这话倒是将李宇给问到了,只见她嚅嗫半天,却是颓然说道:“这,这妾身也不知道!”

张允文听罢,再次轻叹一声,说道:“唉,你我还有支柔,皆不擅长处理这等家务之事!这些年可是苦了梅香了!”

这时,李宇露出恍然的表情:“哦,原来相公是在想王姐姐了吧!若是王姐姐在此,定会将这家中之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说着神色微微有些黯淡下来,只是低着头逗弄怀中的小孩。

张允文看着李宇这个样子,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只好转移话题道:“对了,这孩子仍然请陛下来取名么?”

李宇闻言,重重点点头:“嗯!这可是父皇的外孙啊,当然得他起名!再说了,能得到父皇起名,这可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事啊!”

张允文笑道:“既是如此,看来为夫还要跑上一趟皇宫了!”

正和李宇说笑着,忽然那房门被推开,却是支柔盈盈站在门外。

看了一眼李宇怀中的婴孩儿,支柔对着张允文淡淡笑道:“相公,外面来了位宫里的内侍,说是要见你!让你赶紧去!”

张允文点了点头,对支柔笑了一笑:“呵呵,柔儿,辛苦你了!你先在这儿歇会儿,等会儿为夫再来陪你们说话!”

支柔闻言,走到床边和李宇坐在一起,看着李宇怀中的婴孩,嘴角露出一丝甜蜜的笑容来。

张允文来到大厅之中,只见一位内侍正等在那儿,当下上前招呼道:“呵呵,劳这位公公久候,着实不安啦!”

那名内侍却是忙道:“我的驸马爷耶,陛下可是传召你过去呢,你赶快准备准备,与我一同去见陛下!”

张允文只好再回到后院,跟李宇和支柔说了一下,换了一身衣裳,带上高冠,与那内侍出门,来到皇城。

今日乃是旬假,故南衙那边除了几个留守执勤的人员之外,皆是空荡荡的。进入皇宫之中,张允文被安排在在一处书房等候李世民。

眼见四下无人,张允文便凑到书架之上,看看这里都摆了些什么书。只见在离书桌最近的书架之上,却是摆着《管子》、《盐铁论》等书,而遥遥一望书桌之上,却是摆着一本合上的《史记》。

张允文忽然觉得李世民唤自己来,其目的恐怕不是那般单纯啊!

正想着,忽然听见门外传来一声“陛下驾到!”张允文赶忙做出一份庄重之态,迎接李世民到来。

李世民进入书房,坐在书桌之后的椅子上,又让内侍端来一张凳子,示意张允文坐下。

张允文坐下之后,李世民笑道:“允文啊,这次唤你过来却是有好事啊!来来,你看看这个!”说着,将一份黄皮奏章递过来,给张允文看。

张允文翻开着奏章,却见里面用工整的楷书写道:“枝生连理,鸟共比翼。荷花并蒂,鸳鸯交颈。今有王氏之女,聪颖外发,闲明内映,训范生知,学殚绨素,艺兼鞶紩,令问芳猷,仪形闺阃……”一看这开头张允文顿时大喜,这不就是李世民的赐婚圣旨么?

跳着往后看去,果然再后面看到了将王家之女许配于偃师郡公这类的话语,并且直接封了王妍一个从三品诰命夫人。

捧着这封折子,张允文拜谢道:“多谢陛下恩德!”

李世民却是摇手笑道:“朕既答应过,当然得说到做到!这王家之女,朕已然派人前去查了一下,果然是生得国色天香啊,不过这年纪嘛却是有些大了。呃,说到这个,好像还是你张允文耽误的吧!”

张允文顿时有些愧疚的低下头,默默不言。

李世民轻轻叹气道:“算了,你们这些儿女之事,朕不会去管,也不想去管!不过允文啊,你要记住了,你可是我大唐驸马,以前让你娶了那奚族女子,一是念及我家汝南不能为你生育后代,二则是当初安抚奚族之用。如今朕再许你娶这王家丫头,除了看在汝南的份上之外,心头未尝不存有收服那王家之心啊,等到那王老头离去,朕再帮你一把,你就干脆做那王家家主得了!”说道这里,李世民笑着看望张允文,只见后者正一脸不自然的望着自己,顿时哈哈一笑。

“允文啊,你莫不是真的相信朕的说辞了?一家家主,那里轮得到一个外姓之人来做!真不过和你说笑罢了!”

张允文这才松了一口气,慢慢收起手中的奏章,欲揣进怀中。

李世民见状,顿时笑道:“允文啊,这圣旨虽说是盖了大印,可是还未宣读的。你收起来,难不成想去栎阳宣读圣旨?”

张允文一听,赶忙停了动作,讪讪的将圣旨放回书桌上。

李世民摇头轻笑了一下:“你呀,竟然这般慌手慌脚的,看来真是高兴得昏了头了!”

张允文笑了笑,忽然想起了自己儿子取名之事,当下便说道:“呃,陛下,你看我家那小子也快一个月大了,如今还没个名字,陛下你看……”说道这里,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李世民却是知道了他的意思,当下说道:“哦,你是要朕为那孩子取个大名吧!呵呵,你们一家子啊,成亲要朕来操心,连取个名字也要朕来操心!这孩子是过继给汝南的,也是朕的外孙,朕来取名字,也是理所当然!呃,不过这事情可马虎不得,容朕好好思考几日,等到你请满月酒的那日,朕才当众宣布出来!”

张允文顿时面露喜色,再次拜谢道:“多谢陛下!”

李世民乐呵呵的笑着,靠着椅子靠背:“呵呵,允文啊,你可算是双喜临门啊,才得了儿子没多久,便要再娶妻室,哦,对了,前几**还升了爵位,当是三喜临门!当真是可喜可贺啊!”

张允文一想,确实如此,脸上的笑容不由渐渐浓了起来。

李世民看了一眼张允文近乎傻笑的样子,不由摇摇头,翻开桌上的那本史记,对张允文道:“允文啊,这赐婚圣旨将***间发下去,而婚期则是定在十一月间,对此,你可有何意见啊?”

张允文摇头如同拨浪鼓一般:“没有!一些但凭陛下吩咐!”

想起自己的事情说完了,而又见李世民开始看书,张允文便起身提出告辞!

李世民点点头,挥挥手示意张允文自己出去。

然而就在张允文走到门口的时候,李世民忽然抬起头,向张允文问道:“允文啊,你可知道桑弘羊?”

张允文不由一愣,目光遥遥的落在了李世民正在看的那本史记之上。

正文 第三百二十章 趋利

 “桑弘羊?”张允文重复着这个名字,他知道此人。

缓缓的走回书房中央,张允文抱拳道:“启奏陛下,此人乃是汉武帝时之重臣。其主管全国经济,统领中央财政近四十年。可以说,汉武帝能三伐匈奴,除了文景两朝留下的充足的国库储备之外,这桑弘羊从中调度,为天下理财,这才能为武帝之征伐提供充足的物资!”

李世民“嗯”了一声,却是将手中的的书册递与张允文:“这《货殖列传》还有《平淮书》,不知你读过没有?”

张允文顿时有些赧然了:“以前读过,但是后来从军之后,看得也少了,只能隐隐记住一些!”

“唉,朕读了这两篇文章还有那《管子》、《盐铁论》不知有多少遍,每读一次,仿佛心头似有所得,然而细细思考,却又好像没什么所得!难道是朕之用心尚不如古人之深?”李世民轻叹道。

“为何陛下说起这些来?”张允文疑惑的问道。

李世民笑了一笑,却是站起身来,一边在房中踱步,一边瞅了一眼张允文,说道:“允文啊,军改之前,你只管献策,而军改之中,你有少管诸事,对于这些用度支出却是不甚了解!你可知道,此次军改,朝廷共计支出多少钱来?为了养着四十万募兵,朝廷以后每年又该支出多少钱来充作军费?”

张允文顿时一愣,这个自己倒是没怎么想过,一来嘛这些事情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二来嘛自己也不是什么财经济会专业出身的,对于这些收支之类的事情也是不甚了解。

一见张允文这表情,李世民一双眼睛紧紧的盯着他的脸,口中说道:“此次军改,到目前为止,共计从国库之中支出一百零三万贯。其中,将近六十万贯是组建南北衙大军所需之军费。四十万贯乃是安置募兵家属费用!为了此次军改,国库这几乎支出了十分之一啊!”

张允文一听这数字,不由有些讪讪了。虽然他知道这军改之事需要花费大笔钱,没想到竟然是如此之多。

“这只是此次军改之数!而朝廷担负着四十万募兵之给养、军饷,每年亦需要花费几十万贯。如此重担压下来,朝堂内外已有不少人以此来反对军改,若不是朕及几位大臣压下,说不定这些人已经闹翻天了!”说到这儿,李世民语气放缓,“所以啊,朕欲图寻找一条生财之路,以实国库,以堵众口,以养募兵!”

张允文翻了一下手中的史记:“难道陛下亦想学桑弘羊之法?”

李世民顿时不语,看样子曾经考虑过这种可能性。

见李世民不说话,也摸摸不言,低头看起手上的史记来。

而李世民,则是在一边踱步,一边考虑着事情,似乎在想着桑弘羊的各项政策。

温习了一遍《货殖列传》和《平准书》,张允文心头已然有了计较。当下小心的问李世民:“不知陛下看中了桑弘羊的那些举措,欲图仿效之?”

李世民蓦地停住脚步,看着张允文笑道:“朕观桑弘羊之法,有盐铁酒官营,有均输,有平准,有算缗告缗,有铸币,有屯田戍边等诸策。诸策之中,朕看好的乃是前面四策,这铸币之法与屯田戍边,皆可弃之不用!”

张允文道:“如今大唐上下,实行的乃是盐铁专卖,朝廷并未独占盐铁之利,对于盐铁产地,设机构加以管理,朝廷派出盐铁使收取盐铁之利。若是改由朝廷官营,虽说可以增加朝廷收入,然而仗盐铁为生之商家,失去生计,又何以为生?如此一来,岂不是断了其生路,还会挫伤商家经营之欲望。而我大唐则少了多少商税啊!此等方法连同那算缗告缗之法,皆是可获短期之利,而伤长久之利啊!另外,若是盐铁尽数官营,其价亦尽为朝廷拟定,为求利,盐铁之价定当飞涨。不若如今形势之下,各家互相掣肘,其价反而不高!”

听了张允文的话,李世民也不反驳,而是继续问道:“那均输、平准之法可用否?”

张允文一面思考,一面点点头:“这均输之法乃是专为贡物而设,于各州县设立均输官,辨察贡物之好坏,取其优者贡于京师,其劣者转贩他郡,以获其利。然今日大唐,每年诸州县之贡物,象征之意远多于其价值,就算是贩卖他郡,获利亦是不高。至于这平准之法,乃是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平物价。此法在大唐已然在实施。”

“哦,这么说来,这桑弘羊之策皆不能行于我大唐?”李世民淡淡的说道。

张允文肃声道:“陛下此言差矣,对于这桑弘羊之法,微臣以为当取其神而非取其形。取其观点加以己用!”

李世民笑道:“这么说来,允文对这桑弘羊之神是有所了解了?”

张允文点头道:“微臣看了一遍,只看出其两个主张来。第一,重商亦重农工。第二,山林川泽皆为国有,故需严加控制。对于这两个主张,微臣是非常赞同的。陛下欲使国库丰盈,非得重工商之业,欲使仓廪丰实,非得重农业。至于山林川泽为国有,乃是惧怕豪强得山林之利,轻则祸民,重则祸国!”

李世民听得津津有味,待张允文说完,这才抚掌笑道:“允文不愧是出身书香门第,虽为武将,可这读书之能,却是厉害啊,看了两遍,便能直窥其根本!好一个欲使国库丰盈,非得重工商之业,欲使仓廪丰实,非得重农业。朕且问你,这工商之业如何振兴,这农业又当如何来重?”

张允文顿时语塞,目光四下游弋,脚步也慢慢踱了起来,看看找到灵感。

可惜的是,在屋中走了片刻,脑海中仍旧毫无头绪。忽然,他看见地上铺着的华丽地毯边缘散落着一些絮状物,想必是地毯上挂落的。

“絮……棉絮……棉花……”忽然张允文灵光一闪,对着李世民就说到:“陛下,微臣想到了!这振工业之法,可以发展棉纺织!”

“棉?棉纺织?”李世民顿时疑惑不解,这些是什么东西?

张允文连忙解释道:“这棉就是那织白叠布之原料!高昌那边即有。此种棉高不过三尺,种植起来,无须占用良田,沙地即可种植,且抗旱能力极强。陇右诸州不适宜种植庄稼之处,皆可种植此物。此棉采摘下来,纺织成布匹,便是白叠布。若是我大唐大规模引进此种棉,大规模的发展棉纺织,则可以大大的促进工业纸发展!”

李世民一听,顿时眼睛发亮:“此言当真?”

“微臣何敢欺瞒陛下!”

“好!“李世民一拍大腿,坐回书桌之后,提起笔来,龙飞凤舞的写了起来。

搁下笔,李世民又问道:“还有何种良策?”

张允文摇摇头:“重工之策,微臣只想到这些。至于重商之策,无外乎减税之类的措施,那户部的大臣们想必已有多种措施,微臣就不在这儿献丑了!最后那个重农,眼下之计,却是扩大田地数目,增加产量而已!”

李世民听罢,不由有些微微失望。

张允文见状,顿时笑道:“陛下当集思广益,终有能人能想出恰当之策。再说了,诚如太史公之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万民,本性趋利,只要陛下适加引导,以利诱之,则天下万民趋之若鹜,倒是候这无论是重农还是重工商不就皆重了么?”

李世民点点头,沉吟片刻,却是说道:“允文所谈之物,皆是长远之利,然而朕急于求得大利,以堵众口,以养募兵啊!”

张允文闻言,却是默默不语。脑筋急转,想着能在短期之类获得巨大利润的活动。采矿?掠夺?贸易?出海?

出海,对,出海!张允文心头蓦地一动。如今大唐航海业十分发达,也无海禁之类的东西,若是由官府牵头,驾巨舟出东海以通高丽、新罗、倭国,操舳舻以出南海,贩卖大唐特产,掠夺东南亚之资源,短期获利之巨,恐怕是抵得上朝廷的赋税收入了。

想到这里,张允文当下便将这种想法说了出来。

李世民闻言,却是皱眉道:“这航海贸易真的能获此等巨利?还有,这南海诸岛之上难道就没有国家,任你开采其矿产?”

张允文笑道:“陛下请勿怀疑。微臣给陛下算上一简单的笔账。假如微臣拥船三艘,可载货物千石!”

李世民闻言顿时失笑:“你这船可真小啊!”

张允文不理会这笑声,继续算到:“微臣贩运千石漆器、蜀锦、丝帛之类,总计花费三千贯。费三月之期,出海东游,至倭国,则价值翻上十倍,得三万贯。再买回倭国特产,费三月之期,返回中土。贩卖倭国商品,所获之利,再翻上几倍。如此下来,这利润岂不是极高?”

李世民顿时吞了吞口水,点点头:“嗯,极高,非常之高!”

“再说说南海诸岛,其上虽有人迹,但其尚未开化,赤身**逐于山林之间,捕猎鸟兽。且其体貌特征,大异于汉人。我等传播王化,宣教化于南海,岂不是功德一件?”说道最后,张允文不由阴笑了起来。

李世民抚摸着两撇髭须:“允文此言极是!好,朕先且记下,待找人合计之后,再行打算!哦,对了……”李世民忽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允文啊,这东海南海之事,你怎的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