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途无量了啊!”

听了张允文这话薛仁贵目光蓦地一亮,看着张允文,赧然说道:“那敢问张将军,有何能尽显风头啊?”

张允文目光之中带着丝丝笑意:“呵呵,仁贵定然听说过三国时常山赵子龙长坂坡之事,当年赵子龙一袭白马白甲白披风,在百万军中杀进杀出,连曹操都称赞不已。所以你若是想要引起陛下的主意,也来个白马白甲白披风,定能引起陛下注意!”

薛仁贵听了这话,连连点头。

就在张允文离开后的第三日,当李世民派遣阿史那社尔领突厥千余人前往高丽大营前挑战,在与高丽战了一个多时辰之后,佯装不支,领兵仓皇后退。这一次,高延寿不疑有他,令数万大军前往追赶,剩余军队也拔营起寨,尾随而去。

下面将官进谏高延寿,说是恐为唐军诡计,提放有诈。高延寿却是不屑 说道:“前几日那唐军不断前来叫阵,往往斩杀我数百将士,待我派出大军之时,便四下散去。/且几次大战下来,我军输少赢多,看来唐军战斗力也不过如此!你等勿要复言,且看本官如何大败唐军!”

当那数万大军追击阿史那社尔的千余突厥骑兵到达安市城东面八里处的六山,也就是李世民计中的那座山岭之时,只见对方钻入一处峡谷之中便消失不见。

这高丽将军恐山中有埋伏,在山前逡巡良久,终于没有进山一探。

待到随后而来的高延寿大军到达山前之时,高延寿听完这将领的言语,沉吟片刻,说道:“此处看起来确实是有些玄机。你小心谨慎,也倒是没什么过错!”

这时候,派出去的斥候会来报告说是在山岭之中发现唐军大营。高延寿当下命令士卒在山中扎营。十五万高丽军扎下营寨,布下阵势,连绵四十余里。

听闻高丽军在山中布下阵势,扎下大营,李世民和李绩对望一眼,后者笑道:“恭喜陛下,高延寿已入彀中!”

李世民也是得意一笑:“好!世勣啊,你我前往山中高岗,亲眼见见这高延寿的布置情况!”

在亲自观察了高丽军阵势的布置情况之后,李世民返回帐中,召集帐下武将,分配作战任务。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朕令你领步骑两万,于西岭布阵,引诱敌军出击。”李世民手中拿起令箭,递给李绩。

“长孙无忌何在?”

“微臣在!”

“令你领兵两万伏于山北狭谷之中,待发起攻击时,从敌后冲出!”说着,李世民又拿出一根令箭来。

接着,李世民有分配了几处兵马,皆是小股,做堵截之用。

最后,李世民说道:“朕将领五千步骑,挟带鼓角,收卷旗帜,登上北山,总揽全局。各部兵马以鼓角之声为号,一齐出击!”

布置完攻势之后,李世民却是传令有司在朝堂之侧设置受降帐帏,胸有成竹地说:“明日午时,纳降虏于此矣!”

听得李世民如此自信的言语,众将不由同时拜道:“陛下万岁,大唐必胜!”

第二日,按照李世民的计划,李绩领两万大军在西岭布下阵势。两万大军旌旗招展,兵甲寒光闪烁。

此时,山风呼啸,乌云蔽日。那兵甲的寒光在这种天气之下,分外的刺目。

高延寿见到李绩在西岭摆好阵势,当下整顿兵马,结阵前来迎敌。和唐军比起来,这高丽军的军阵则是要稀松得多,士卒站得歪歪斜斜,全不似唐军那整齐。

忽然间,高延寿觉得自己好像中计了。

这时候,在北山之上总揽全局的李世民见狭谷之中,尘土飞扬,群鸟惊飞,知道那长孙无忌已经进入狭谷之中。此时,高丽大军与李绩大军相隔不到一里,已经进入到唐军指定的区域了。当下命令击鼓为号。霎时间,鼓角齐鸣,震动山岭。

长孙无忌和牛进达得武将从高丽军后方杀出,攻击高丽军后阵。数股三千人的军队也从斜刺里杀出,攻击高丽军侧翼。

李世民亲自领着五千大军也杀向了高丽军侧翼。

高延寿组织的军阵本是做进攻李绩所用,如今四面唐军杀出,须分兵抵御,就得对阵势进行变换。然而,这十五万大军的阵势有岂是那般容易变换。

变换之时,军阵之中一片混乱。

高延寿、高惠贞等人忙着调动士卒变换军阵,有些自顾不暇。

就在这时候,天空之中忽地划过一道闪电,接着一声惊雷响彻天地。

伴随着这惊雷之声,只见侧翼一股唐军之中,一名白马白甲白披风的的唐将猛的杀出,手中方天画戟不断挥动,或刺或挑,或扫或劈,戟下无一合之将,当真是砍人杀敌,如切菜剁瓜。

“杀——”在这白袍唐将的大吼声中,高丽军纷纷避让,望者披靡。这白袍唐将如入无人之境。

在这样乌云密布的天气之下,在万军之中,这白袍唐将来回冲杀,如此的显眼。正在山坡之上,指挥五千唐军冲杀高丽军侧翼的李世民见到那白袍武将,也不由脸上露出赞赏之色。

然而此时乃是战斗的关键时刻,李世民深深看了一眼那白袍唐将,便对身边的士卒吼道:“将士们,冲啊!”

高丽军侧翼和后阵遭到袭击,本就混乱的阵型更加混乱了。不少的高丽士卒已经开始往外逃了。而李绩一声令下,令大军以长矛结阵,缓缓往前推进。一路上挡者皆死。

从上午的辰时三刻一直杀到下午未时初刻,冲天的喊杀声和刀兵碰撞之声响彻整个六山。

终于,三面合围之下的高丽军阵型猛的崩溃了,无数的士卒冲出军阵,或是被唐军杀死,或是逃出战场。一时间,兵溃如山倒。

溃军之中,高延寿和高惠贞二人指挥所部兵马渐渐的杀出了唐军包围圈,往山上运动而去。唐军忙于追杀溃兵,见高延寿与高惠贞两部仍在掌握之中,也就没有忙着追杀。

终于,溃兵逃出大半,剩余皆被斩杀。李世民的注意力便转移到高延寿和高惠贞身上。

************

今天晚上正在码字的时候,有老同学打电话说出去喝酒,于是小半就出去了!一直到十点多才回来,草草赶了这一章,就传上来了!喝酒,真是个悲哀的词语。现在头疼啊!

正文 第四百二十七章 势如破竹

 浓厚的乌云之下,闪电划破天际。大地蓦地一亮,接着又迅速黯淡下来。

在山间战场之中,无数具尸体和残肢横七竖八的倒在那里,鲜血流出,将大地染得一片嫣红。

忽地感到面上冰凉。李世民抬起头,迎面接到了一滴急速落下的雨水。在他的眼中,雨滴渐渐多了起来,淅淅沥沥的,浇着整个六山。

“轰——”一道炸雷响彻天地。

山风呼啸,搅动着山间的空气,使得整个山中都充盈着一股血腥味。然而,这种血腥味在雨水之中,渐渐的变淡,直至消失不见。地上的血水也被稀释掉,顺着山间谷地,不知流往何处去了。等到将战场清理完毕,尸体掩埋,又有谁会记得这里曾经爆发过一场大战。

冰冷的雨水冲刷着每个唐军士卒。这些在战斗中如同迷失了神智的野兽的士卒,之雨水的刺激之下,渐渐转醒。面无表情的看了满地的尸首一眼,又转过头望向自己的将军。

在李绩的调度之下,李道宗领着近两万大军聚在山下,围住如今正在山上的高延寿、高惠贞部,其余士卒则是在雨中打扫战场。

而高延寿集结残军,得兵四万,踞山而守,提放着山下唐军。

当战场打扫完毕,此战的战果也统计出来了。此次大战,唐军共折损一千三百多人,而斩首敌军两万余人,可是称得上是大捷了。

打扫完战场,李绩继续调兵包围住高延寿、高惠贞部,同时令士卒拆除六山通完外界的桥梁,将高延寿彻底困死于此处。

高延寿和高惠贞站在山顶之上,看着山下面唐军如同流蚁一般讲整个山围得水泄不通。雨帘之中,一股沮丧的情绪在高延寿心头蔓延。他转过头,望着高惠贞,由于片刻,说道:“要不我们降了吧!听说唐军对待降众还是不错的,你看看那白岩城众,投降之后,这日子也过得挺滋润啊!”

高惠贞踌躇的望了一眼山下的唐军,口中说道:“褥萨大人,若是这天气一直这样下雨,那么下面的唐军定然会受到影响。到时候我等在山上开掘土石,以大雨为引,必破唐军,至少突围而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一听这个建议,高延寿不由有些心动,转念一想,又问道:“若是天不下雨,又当如何?”

高惠贞长叹一声:“若是天不下雨,那说明天要我等投降大唐,我等投降便是!”

高延寿点点头,算是同意了高惠贞的言语。

大雨从下午一直落到晚上。天将暮的时候,大雨停了下来。

高延寿和高惠贞站在山顶之上。在猎猎的大风之中,天际浓厚的乌云被吹着往西方移动而去。看这情形,要下雨的可能性极低了。

二人长叹一声,对望一眼。高延寿轻声道:“明日我等便率众投降吧!”

第二日,当太阳从地平线上跳出来,普照大地的时候,李绩正欲派人前往山上进行最后的说服工作,就在这个时候,只见山上一名手持白旗的高丽士卒正缓缓走下山来。

大唐贞观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李世民寝陵六万大军与十五万高丽大军战于安市城东之六山。大破之,斩首三万,围高延寿、高惠贞于山上,断四面之桥梁,绝八方之道路。二人走投无路,率本部兵马三万六千八百人向李世民请降,躬身膝行.进入军门,拜伏请命。/

至此,这场大唐与高丽交战以来最大会战以唐军大胜而告终。此役,唐军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明光甲万领,其他军械不计其数。

在对待高延寿及其降众的时候,李世民采取了一贯的怀柔之策,选褥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之军职,迁居内地,高延寿鸿胪卿,高惠真司农卿,一下子便将高句丽绝奴部和灌奴部两部的贵族网罗住了。而对待普通士卒,则是将其尽数放归。李世民这样做,却是想通过这些溃兵将大唐的军威和对待俘虏的政策宣扬出去,瓦解高丽军心。除了普通士卒之外,投降的还有三千三百靺鞨兵。靺鞨也算是营州刺史所辖部族之一。如今,这靺鞨不助大唐,反助高句丽,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令人将其悉数坑之。

此战之后,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和银城守军全都自拔逃遁,数百里内无复人烟。

为了纪念此战,李世民改六山为驻跸山,令将作造《破阵图》,命中书侍郎许敬宗为文勒石以纪其功。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令李世民印象深刻的白袍唐将被找了出来,却是正在大唐军事学院骑兵系学习的薛仁贵。李世民见其勇武,特令在众人面前表演一番。薛仁贵表演完毕之后,李世民大声称赞,并赐下马两匹,绢四十匹同时出言鼓励他要勤奋学习。

薛仁贵终究年少,听得李世民的话语,脸上不由微微露出骄矜之色来。

如今,打败了高丽援军,李世民领着大军挥师前往安市城。欲图一举攻下城来。

安市城此时的城主叫杨万春,其人骁勇,手下的兵马精良,城池地形也极为险要,当年渊盖苏文作乱的时候杨万春不服莫离支的篡权,于是莫离支派遣大军进攻安市城但是却失败,只好默认杨万春在安市城的统治。

李世民先派出人前往安市城下,向杨万春游说。却被守军乱箭射下,幸亏那人跑得快,要不然一条命便交在此处。李世民闻言大怒,本欲即刻令大军攻击安市城,李绩却拦住李世民,说炮兵未到,而安市城上至城主下至士卒,皆为骁勇之辈,冒然进攻,恐损失惨重。

李世民只好令大军在城外扎营,等待炮兵到来。

两日之后,炮兵来了。

在安市城下摆好阵势,炮兵开始轰击安市城。

如同辽东城、白岩城一样,安市城城墙很快被轰塌。那杨万春不负骁勇之名,组织骑兵出城突袭炮兵,欲图扳回颓局。

操作迫击炮的炮兵当即调整射程,对那些骑兵进行轰击。

整个战局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局面。高丽骑兵以血肉之躯硬生生的冲击炮火,其结果自不待言。就连杨万春,也死于乱炮之中。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因为杨万春的身死,安市城守军士气大跌。面对用潮水一般涌入的唐军,除了部分顽固分子誓死抵抗被射杀之外,其余人都投降了。

安市城正式被唐军攻陷。

在历史上,李世民进攻安市城的时候,却是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最终没能踏入安市城一步。反而是在天气渐渐转冷的时候,不得已下令撤兵回国。

李世民坐镇安市城安抚城内百姓降众,李绩则是带着三万兵马南下建安州,将与张亮部水军汇合,共同攻下建安州。

就在李世民攻下安市城不久,薛万彻的北路大军也传来了胜利的消息。在李世民击败高丽十五万大军之后,薛万彻围攻数日的新城州宣布投降。

薛万彻留下一万大军驻守新城,自己带着剩余的军队正往李世民处赶过来。

而李世民则是呆在安市城中,养精蓄锐,休整军队。

李世民之所以没有领军继续进攻,却是因为炮兵营的三名中郎将联袂求见李世民,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炮弹快用光了。

因为唐军的后勤补给线非常的长,所以往往出现补给跟不上大军行军步伐的情况。在唐军从辽东城等处缴获巨额粮草之后,唐军对于粮草的要求不再是那般高,反倒是对于箭支、炮弹等军用器械的需求量加大。可是,负责后勤辎重的官员也是苦不堪言。当初携带了许多的粮食,如今正在运送的途中,却传来已经缴获大量粮草的消息。然而辎重队已经出发,难道还要让他们再运回去?

一去一来,花费了许多的时间,使得箭支、炮弹等消耗品的运送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这样下来,炮弹就用的七七八八,而没有得到补充。

知道这种情况,李世民只好按捺住一鼓作气,荡平辽东的想法,暂时在安市城休整,等到炮弹一到,再行进攻。

就这样,几日之后,李绩方传来了攻破建安州的消息。

正文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天空海阔

 当听闻辽东一个个城池被唐军攻破时,坐镇平壤的渊盖苏文再也坐不住了。他拉出自己的嫡系军队,再集合那些从辽东溃退回来的士卒,凑齐八万多军队,号称十万,浩浩荡荡的往鸭绿江边杀去。

他要亲自守卫这平壤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此时的张允文并不知道那渊盖苏文已经离开了平壤,他们仍旧坐着舰船,往平壤而去。

张允文还是第一次乘坐大唐水军的舰船,也是在第一次看到这个时代的海洋。

当他领着五千骑兵在辽河口等了一日,终于见到了一支船队向河口缓缓驶来。看到这只船队的时候,张允文从未想过,原来这古代的战舰竟然可以如此的壮观。

只见一艘艘大小各异的战舰排成雁翎形慢慢的往辽河口靠拢,一张张白色的巨帆高高竖起,遮天蔽日,那高耸的桅杆刺向天空,就像一支支竖起的长枪。打头的那艘战舰的桅杆之上,飘荡着一面写着斗大“唐”字的大旗。在海风的吹拂之下,大旗飘扬。船的两侧各有二十多杆长桨正在划动着,搅起两片白色的水花。

辽河口有一处不大的码头,但是,在舰队中,有几艘“巨无霸”级别的大船,根本就不能在靠在码头上,只能停泊在深水区,让那些吃水浅些的船只往来运输。

张允文领着五十名侦察兵坐上了一艘小船。这艘只有一根桅杆的小船在船队之中属于小型船只,刚好可以用来在大船和码头之间来回运送人员马匹。

五十人坐上去之后,还是显得有些挤。小船两侧伸出十多杆长桨,挥舞如飞,小船来到了那艘悬挂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