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阳光大宋-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自忖不行,不过可以有权宜之计。莫如臣拟一篇,然后将长宁节众臣所上贺表,择其辞义雍容恳切者,一并印发几篇上去,想来也就差不多了。”

“偶!这小伙子真有点子啊!”刘娥终于长长舒了口气,自己怎么把这茬给忘了涅?多好的现成文章!

第三百三十五章 就你一个

老几位朝堂上这么一商量,好像大事就给定下来了。下面就是按部就班组织文章,反攻谣言,安定天下民心了。

可是他们忘了一个人,梁丰!

报纸是人家梁丰的,都没商量商量,就这么定了。觉得回头发个文件给这孩子一瞧,保准乐意立马开工印刷似的。

其实梁丰倒也好说,可惜他们更没想到一个人,包拯!…

话说这时候,他们当然不可能知道包拯是谁。可是梁丰知道啊,太特么难做了!

当梁丰接到这封圣旨,就有些头皮发麻。这报纸如此办法,不成了朝廷喉舌了么?自己老大不乐意。但是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照办。

梁丰决定亲自去陈桥一趟,说明原委,亲自监工,精雕细作。

但是非常果然,包拯听了,就翻起白眼说了两个字:“不行!”

“啊?不行,为什么不行?”梁丰问道。

“此关名分大义,不容颠倒是非。哪怕是北辽谣言,也说得没错,大宋的确该官家亲政了!”

这厮还是个典型的保皇派。

可把梁丰给急的:“我都答应朝廷,接了旨了,不行也得行。”…

“那我不管,反正你让我做主编,就我做主。要不然,你把我辞了,随你怎么干。”

梁丰一听,虽然犹豫,但还觉得不是很严重,辞了就辞了呗,反正比起抗旨杀头的罪过来,还是把你炒了安全些。谁知包拯下一句差点把他气死:“辞了我不打紧,从此我就著书记录你这次的言行。让天下人知道你是个没节操。没骨气。光会见风使舵欺世盗名的家伙!”

梁丰顿时差点晕了过去!

这厮吵架太厉害了,后来赵小六都被他喷唾沫。何况现在还占着纲常大义呢。

“额,那什么,希仁兄,咱们心平气和谈一谈,你看如何?”

“说吧。”包拯难得刚才一气说了那么多话,正想歇歇。

“这次的事,主要是因为辟谣。对不对?”

“嗯”

“辟谣,是因为北朝有消息说他们想乘机南下,对不对?”

“嗯”

“他们南下,咱们可难以抵挡。而且,十几万兵马调动,大开杀戒,有干天和不说,光是银子,就得赔上几十上百万对不对?”

“嗯”

“而且咱们跟他们打,从来都是输多赢少。这一次,同样估计也没好果子吃。对不对?”

“嗯”

“靠。我说你别老嗯嗯嗯的好不好?换个字行不行?”

“哦”

“嗯,那好,我接着说。现在这个法子,是个既省钱,又省事的法子。甭管他们有没有这么回事,总之先把局面稳定下来,其他的咱们下一步再说。”梁丰费了半天唾沫,循循善诱。

“哦!不对!”包拯应了一声,忽然反应过来道:“你我说的不一样,这是大是大非问题,我是平民百姓,平日问不到我也就罢了,今天到了我这里,自然要坚持是非。至于打仗,那是武将们的事情,打都还没打,你怎么知道打不赢?就算是真的北朝南下,只要咱们准备充分,严阵以待,就未必会输。为什么朝廷总老想着用这种歪门邪道避开问题?”

包拯大义凛然说道。

“好吧,我对你说实话,希仁兄!”

梁丰换了一副沉痛的口吻道。

“其实兄弟我的真实想法没给你说,是怕你沉不住气,既然说到这里,只好给你交底了。”

包拯不说话,听他下文。

梁丰老毛病发作,又不自觉地伸出手去搂住他肩膀,耐心说道:“初初请你帮忙主编报纸的时候,咱们就说过,这是朵小花儿,经不得风雨。先要悉心呵护一段时间才行。可如今,转折点就在眼前了,只看你抓不抓得住。”

包拯疑惑道:“什么转折点?登几篇捧臭脚的文章就是转折点么?”说完顺手把他的手拔开。

“可不是么?朝廷要登,咱们就给它登。可是登上去后,天下人不都要看么?那时候,议论可就自然而然起来了。尤其是等到北朝没了动静,再回头看这些文章,那乐子可就大了。”梁丰说完,手又伸了上去。

包拯陷入深思。

“咱们办报纸,首先得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说话可以自由,态度保持中立。也就是说,别人说什么咱们不管,只要没有大逆不道违背天理人伦,只要他说得精彩有趣,咱们就可以给登出来。至于道理么,公说公的,婆说婆的,随他们争论去。”

“可是,天下报纸只有咱们一家,咱们一登,岂不就表示赞同朝廷的说法?还有谁会反对?”包拯又把他的手轻轻拿开。

“这个么,呵呵,你瞧好吧,总有人像你一样,被惹急了,啥都干乱说的。到时候有人写了反对文章来,就看你敢不敢登了。”

“那有什么不敢的?只要有人敢写,我就敢登。实在没人写,我自己来!”包拯实在忍受不了他的亲热劲,干脆霍然走开,离他远点。

梁丰讪讪地悬着手挺尴尬,听他说完,急忙劝道:“别,你千万听我一句,写文章可不是你的事儿。这是办报的大忌。咱们办报的最后宗旨,就是搜集天下的声音,以达天听。你这么一搅和,人人都会认为咱们报纸有了立场,人家就不说话了,堵了言路,你罪过不小啊!”

包拯深思,觉得他说得有理。点头道:“嗯,算你说得有理。但要我登这种文章,还是不行。”

“不是你登的,是你奉命登的。既然是报纸,就不管别人说啥,只要他有一定的道理,咱们就要给这个机会让人说话。唉,时间长了你就慢慢明白了。这么着吧,咱们从下一期开始,每份报纸都印上几个字:‘本报只负责转载文章,于对于错各自负责’好不好?”

“这样一来,别人就基本能明白咱们的意思了。以后再慢慢表现,早晚他们会扭转对咱们看法的,老包!”

说完又几步走上前去,拍了拍包拯的肩头。

包拯已经和他混得挺熟,再也不跟他大人、学生地称呼了,一甩这厮的手,喝到:“他妈的,天下敢搭老子肩膀的,就你一个!”

梁丰哈哈大笑。

第三百三十六章 看到副作用

“咦,和尚呢,对了,今天怎么没见他呀?”

“他去渡口了。”包拯淡淡道。

“去渡口干什么?莫非大力行的事还没完?”

“没大力行什么事,只说今日天气晴好,来了几艘大船,都载了家姬、歌jì路过,他正好去谈谈诗词,采采风,组组稿什么的。”

“我靠,这秃瓢,报纸的好处没学到,那些记者假公济私坑蒙拐骗他倒学了个十足。赶明儿要是让他当了导演,那还得了?”梁丰忍不住破口骂道。

“啥叫记者?啥叫导演?”

“呃,那个一种亦正亦邪、时好时坏的人。远着呢,咱们大宋没有。”

包拯听了点点头,也不再问。他是读圣贤书的人,那些乌七八糟的事物,现在不太关心。

过了几天,《汴水闻见》新一期已经出来,正版头条刊登当今政事堂承旨夏竦的署名文章,题目为《仁寿慈圣皇太后功德赞》。这可是老夏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题目。他没写过新闻稿啊。不知道用什么体裁。发给全国人民看的。既不能说是奏折,也不能说是剳子,最后只好含含糊糊用了这么个名字。

文章从乾兴元年改元之前为起头,历数刘娥如何之前辅佐先帝理政,现在又如何辅佐官家处分国事。知人善任、轻徭薄赋、厉兵秣马、水旱保修、勤俭自奉、宽待臣民、四夷宾服等等,反正怎么好听怎么说。其中又归纳了四点,其一为母慈子孝,说官家如何孝敬太后。反之如何爱护官家;其二为殚精竭虑,说太后如何为国事操心,官家感恩戴德。只是年岁尚小,还须老人家扶一马、送一程;其三为功勋德配,说太后管理国事功劳太大,于是百官议定奉册大殿着朱服,天安殿读册等等。

话题一转,说到大宋治安良好,偶有强梁宵小穷凶极恶,正遇上官家谒陵。天兵所至,不到一刻时便凶顽授首。贼患全消。反正死无对证,吹呗。也没个什么恐怖组织宣布对那事负责,怕啥?

明眼人一看,简直就是一篇专门针对北辽谣言的答记者问。

接下来各版面登载的,便都是长宁节自官家赵祯祝寿文辞,连同以下百官的贺表,铺满了整期报纸。那些文章典雅醇正,辞藻华丽,简直可以当作举子读书人的范文来学习。

这一期报纸,又大卖。

话说《汴水闻见》出到第五期,盛和坊就开始定价发行了,先是五钱一份,售罄;只好加量加价,七钱一份,三千份,售罄。到了这一期,没说的,五千份,十个钱,还是全部卖完。许多人都还等着看。

刘毅开始计算,五千份,一期就是五千贯的收入。刨去材料、人工、机械磨损、房租、时间等等成本(《汴水闻见》已经基本上同盛和坊分号剥离开来,两家转为合作形式)开销,那就是纯进账一百五十贯之多。今后照此生意,一年三十六期,光是陈桥渡盛和坊分号便要创利润超五千贯。

那是啥概念?要是全国都开上分号,都印出报纸,天呐,不消几年,咱老刘家可就富可敌国了。

他都兴奋得想哭,赶紧去找梁大人汇报。按照契约分成,一文不少地付给梁丰分红。梁丰也非常惊异,没想到大宋的购买力能高到这种程度。就算是后世在中国最畅销的报纸,也才不到两块钱人民币一期。而这粗糙之极的《汴水闻见》,居然买到折合近十块,简直是个奇迹!

可是他马上冷静下来,还笑呵呵地给刘毅泼了冷水:“老刘,这个行情是好,只是你须得有个心理准备才是。”

“啥准备?大人你请说。是不是要重新分股?小人一定照办!”

“不是,分什么股啊。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报纸一旦风行,盯住这块肥肉的可不会少了。咱们这技术,估计是保不住,朝廷绝不会允许咱们一家独大,到时候,这利润便会降了下来。所以你要有个准备。”

刘毅听了,才恍然一笑道:“这个啊,小人久在此行,早已知晓的。哪会在意?只要咱们经营得好,这古往今来第一家的字号招牌,到什么时候都不会亏得。呵呵,小人省得!”

梁丰笑了,看得开就好。

不出所料,专刊一出,天下风传。

北方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消停了!本来就没影的事嘛。

大宋热闹。

起先人人所议论都是太后的业绩。以前靠口口相传,如今白纸黑字写出来,可信度那不是高了一分两分的。

瞬间刘娥在大宋的民意度支持率上升了许多。

可惜好景不长,逐渐有人怀疑,动摇起来,开始小声嘀咕:凭什么啊,官家都这么大了还不放权?朱服是正色啊,老太太也能穿?那什么小股响马被剿,难道真的不是有人刺杀?

这些话,深宫之中,刘娥一时还没听见。还挺高兴,夏竦这招管用。

夏竦的名字顿时成了朝野议论最多的。当然,夸他好的也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因为他文章作得好,直接动摇了许多人的三观。这就是笔杆子的可怕!

但骂他的人更多,主要围绕节操二字做文章。被问候祖宗八辈的频率,直接导致他喷嚏伤风好几天。

夏竦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又向太后递了一封札子,忧虑地说起《汴水闻见》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其中说道:“臣闻今有朝堂之议者,以太后之懿范,或坐卷帘之思,更彰全德也!非此一论,更兼去岁惊驾之事,为下愚并居心叵测之人混之为一,摇动人心,其势堪虞。久之恐有蚁堤溃穴之患,伏乞太后重之。”

稍稍有些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歌颂声中的刘娥看了札子,马上警惕起来,罗崇勋奉旨偷偷观风,果然小范围收集到一些负面的言论。

刘娥为此陷入深思。她深深感到了报纸的巨大威力,相比起来,这点小小的副作用还是能够接受的。但她更担心一件事,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居然没有捏在自己手里,有朝一日忽然倒戈相向,自己该如何自处?

那事情必须马上提到议事日程了。

刘娥宣张知白觐见。

第三百三十七章 范仲淹的公开信

刘娥宣张知白觐见。

“用晦,将作监的活字印刷,目下如何了?”

“回太后,差强人意,臣已连续试了几次,目下排一页书,若以三百字计,三人须一个时辰,这是目前最快的速度。”张知白道。…

刘娥沉默了一会儿,她其实不是很清楚这个工作原理。便问道:“那么当时你看梁丰排字,用了几时?”

张知白回答,当时好像两柱香左右时间,大大提前于将作监的速度。不过张知白又说,这一次相关技术,梁丰并无隐瞒,应该还是熟练程度。将作监是现学现用,而且不是梁丰亲自教授,自然要慢些。不过,这个速度,已经令人咋舌不已,因为换算过来,雕一块三百字的版,也须一个高手匠人最少两天时间,而且不能出错,否则前功尽弃。

张知白绝没有故意推脱责任的意思,他是就事论事汇报工作。刘娥心里清楚。

合计了一下,刘娥觉得应该也差不多了,梁丰胜在技术是自己的,人也是自己亲手培训。而且以前都是用顺手了的工匠。朝廷这边则胜在人多力量大。换算一下。一份三五千字的报纸。盛和坊三个人或许排两个时辰;将作监三五十人,分页排版,估计也比盛和坊耗时多不了多少。…

“好罢,如此,用晦且等等。”她吩咐下面先给张知白搬张凳子来坐着,又命人去宣鲁宗道、寇准进来。

张知白按照刘娥意思,向两位相公介绍了活字印刷在官方的进度,说明了好处以及作用。鲁、寇二人又惊又喜。

刘娥道:“几位相公也听到了。哀家本来还想多等等,多看看的。不过目下将作监于此,已差不多成熟,所差只是熟练而已,咱们朝廷,也该有自己的报纸了罢?”

鲁宗道和寇准躬身称是,这时好事,支持是必须的。

事情就如此定下,刘娥特下诏书,命夏竦兼任朝廷官方报纸的总裁官。主持编写工作,工部、将作监、内印局承担报纸的排版印刷事务。礼部负责监制,开封府承担承担具体发行、销售,度支司负责定价,安排榷监收取费用。比照《汴水闻见》价格,下调一钱销售。

这就是大宋特色,哪怕再小一件事,都不允许一家单干,全部牵扯进来,就算是打酱油,也必须挂个名分,到时候没事大家好办,有事则互相指指点点。

报纸的名字,经过鲁、寇、张三位相公同太后刘娥一合计,决定起个气魄一点的,堂堂正正代表官方的,就叫《京华报》。

京华二字,也只有皇家、朝廷能使用在这里了。

朝廷的京华报还没开张,却因为梁丰《汴水闻见》这只小蝴蝶的诞生,让两篇吓人的文章早产。这两篇文章本来应该分别诞生于天圣七年和八年的,可现在它提前冒出来了。

其实文章并没什么了不起,是写的人了不起而已。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范仲淹。

闲话少说,只讲如今还在兴化修堤保民的范仲淹,当日看到流传到兴化的《汴水闻见》长宁节专刊,已经大脑充血,接着又看到最近一期的皇太后功德赞专刊,没说的,拍案而起,然后又伏案坐下,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谏皇帝率百官上皇太后疏》。另一篇叫《乞太后还政疏》。这也不算文章,只算平常的议事奏章而已。

但是范仲淹的动作却异常大胆,完全没有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