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6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鲂在江东官场中属于吴越派系,周氏家族在吴郡也是名门之一,尤其和顾氏家族关系深厚,半个月前,汉军主力船队抵达建业,周鲂便知道江东大势已去,他暗中派人联系丹阳各县县令,准备响应汉军。

他原本还担心会有县令出卖自己,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丹阳二十二个县,所有县令都表示愿意归降汉国。这也表明众人对江东已经没有了信心。

周鲂带着众县官跟随着军师廖立和主簿郤正走进了侧帐,侧帐占地也有一亩,颇为宽敞,众人围一圈坐下,廖立对众人笑道:“大家请稍坐,殿下马上就到。”

周鲂坐下便问道:“不知吴县那边情况如何?”

周鲂是吴郡人,他的妻儿父母和整个家族都在吴县,现在整个吴郡的情况不明,着实令他有点担心,廖立明白周鲂的担心,笑着对他道:“周使君不必担心,吴县朱恒归降了汉军,也保住了吴县城,吴县平民没有死伤一人,周家也平安无事。”

周鲂顿时一颗心放下,拱手谢道:“多谢军师解惑。”

这时,帐外有士兵高声喝道:“汉王殿下驾到!”

众人纷纷站起身,只见汉王刘璟在几名亲随的护卫下快步走进了大帐,众人一起躬身见礼,“参见汉王殿下!”

刘璟笑着摆摆手,“各位请免礼!”

这时,刘璟看见了周鲂,对他笑道:“周使君也在这里,我们好几年没见了。”

周鲂见刘璟居然还认识自己,他心中感动,连忙上前道:“殿下当年迎娶尚香公主,便是微臣做的司仪,不知尚香公主现在可好?”

“她很好,过段时间她也会来江东,各位都可以见到她了。”

众人听说尚香公主要回来,都不由议论纷纷,周鲂也暗暗佩服刘璟政治手腕高明,要稳住江东,还是需要孙氏家族出力,如果尚香公主肯出面安抚,必然会大大缓解江东军民的抵触情绪。

这时,周鲂替刘璟一一介绍众人,虽然这些都是县令小官,但刘璟却没有半点轻视,自己要稳住江东,关键还是得依仗这些县令,他们才是和平民打交道主要官员。

刘璟耐心地和众人一一见面,最后笑道:“各位请坐!”

众人再次坐下,刘璟对众人笑道:“俗话说,州官不如县官,县官不如现管,我虽然对江东也有所了解,但肯定不如各位体会更深,借这个机会,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大家有什么建议,或者有什么疑虑,尽管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虑。”

周鲂也道:“难得殿下接见各位,机会难得,大家尽管直言相问。”

众人心中都有太多的疑虑,大家见汉王态度和蔼,笑容可亲,心中的惊惧之心渐渐消除,旁边一名中年官员欠身道:“下官是宛陵县令张钦,我们县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逃民太多,近一半的民众都逃去荆州或者豫章、九江等郡,下官请问殿下,将来会不会把逃民送回原籍?”

这也是众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逃民成风,每个县都深受其苦,没有人口就没有赋税,没有赋税就没有业绩,难以得到提升,甚至还无法养活幕僚小吏,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刘璟点点头道:“汉国的相国们这两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安置逃民,甚至吴郡逃民安置去了灵州,他们都心甘情愿去边疆,欢天喜地留住下来,原因很简单,开垦边疆没有赋税,还有属于自己的大片土地,他们若不愿回来,我也不可能将他们捆送回来,这样说!每个郡都面临人口短缺,你们希望逃民回来,而接受郡却希望他们能定居下来,不好平衡啊!所以我觉得与其指望荆州或者关中的逃民回来,还不如好好安抚现有的居民,让他们不要再逃走,这才是关键。”

众人脸上都露出失望之色,汉王说得很明白了,不会将逃民遣返,刘璟看出众人脸上的失望,又接着道:“我的态度需要明确,对于逃民,我会给一个三年的过渡期,三年内逃民可以返回江东原籍,也可以留在荆州或者北方,一切由逃民自由选择,我想落叶归根,很多人都愿意回到家乡,大家只要宽以待民,切实执行汉国的各种休养生息措施,至少能有一半逃民会返回家乡。”

刘璟这番话让众人稍稍松了口气,尤其一半逃民回乡,这就是一个表态,说明汉王是要平衡各方利益,至少也会考虑到江东的利益。

这时,一名瘦高个的官员又起身行礼道:“下官是怀安县丞罗骏,我们县令已经挂印辞官半年,目前县内事务都是由下官负责,事情不仅繁重,而且千头万绪,下官深知兵役和赋税过重是江东逃民成患的根本原因,说实话,我们都不愿意被乡民指着脊梁骨痛骂,我想请问殿下,今年或者明年,江东税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所有人不由坐直身体,竖起耳朵,生怕听漏掉汉王的答复。

刘璟微微笑道:“其实不仅是江东,汉军每收复一个地方都会降税减赋,大汉战乱已久,人民渴望统一,渴望安居乐业,不再受兵戈之苦,所以我的根本策略就是用三十年的时间来休养生息,这时长期的策略,而对于短期,一般而言,都执行一免两减半,就是第一年免税,第二年第三年减半征税,第四年才正常征税,至于税赋,一般是二十税一,若遇到灾年,会降为三十税一,甚至免税,江东也是一样。”

停一下,刘璟又对罗县丞笑道:“既然县令已经辞官半年,那从现在起,我就正式任命你为怀安县县令!”

此言一出,不仅使这个罗县丞大喜,所有的县官们都喜出望外,汉王这就是正式表态了,汉国灭亡江东,也不会罢免他们的官职。

第1031章 何策破城

送走了县官们,刘璟留下了郡丞周鲂,又命人请来鲁肃和诸葛瑾,和他们三人商议破建业之策,周鲂见到了鲁肃和诸葛瑾,不由大为惊讶,原来这两位江东重臣也投降了汉国,他心中的一丝不安也随之消失无踪。

诸葛瑾此时更关心自己家人情况,他已得知孙权将自己家人下狱,令他十分担忧,他连忙将周鲂拉到一旁,低声问道:“子鱼,我家人现在情况如何?”

周鲂安慰他道:“诸葛公的家人不在建业官狱,而在秣陵县狱,诸葛公放心,吴侯之令虽然下面人不敢违抗,但也不至于虐待诸葛公的家人,况且张军师特地有过嘱咐,他们现在都安然无恙。”

诸葛瑾也懂官场之道,这个时候没有谁敢动自己家人,但家人毕竟在狱中,让他难以心安,诸葛瑾点点头,见刘璟已经走进大帐,便道:“先听听汉王殿下怎么说!”

刘璟正和鲁肃谈及建业城和秣陵城的情况,在这方面,鲁肃很有发言权,当初便是他和张紘修建了建业城,他对建业城的一砖一瓦都十分熟悉。

秣陵县城的重新修葺也是由鲁肃主持,对秣陵县城的防御情况他也很了解,不过鲁肃还是希望刘璟尽量不要猛烈进攻城池,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本来鲁肃不想过问汉军攻打江东事宜,但就是为了减少江东伤亡,他才主动参与刘璟的幕僚决策。

诸葛瑾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但诸葛瑾更希望自己能在战后得到刘璟的重用,甚至希望自己能入相,他今年才四十余岁,还有十几年的前途,他的功名之心要比鲁肃炽热得多。

刘璟站在沙盘前,用木杆指着建业和秣陵两城,对他们缓缓道:“自从进攻江东以来,我尽量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也发现江东士兵普遍厌战,作战稍有不利便举旗投降,以致于我一路势如破竹,所以对秣陵和建业两城我也希望他们不战而降,尽量避免兵戈涂炭,我请三位来谈一谈,想听听你们对破城的意见。”

三人对视一眼,鲁肃笑道:“先请诸葛公谈一谈!”

三人中,诸葛瑾的官职和地位最高,自然由他先开口,诸葛瑾也不推辞,拾起木杆指着秣陵城道:“微臣的意见是先攻秣陵县城,原因很简单,一是秣陵县城驻兵少,其次县城城墙远不如建业城高大坚固,比较容易攻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官员和部分将士的家眷都住在县城内,如果拿下秣陵县城,建业城的军队就动摇了。”

鲁肃和周鲂皆赞成诸葛瑾之言,周鲂笑道:“殿下,诸葛公说得极是,秣陵县是建业的根基,也是建业的软肋,拿下秣陵县,最多半个月,建业城就顶不住了。”

三人的建议和刘璟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还想知道,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攻下建业城,他又向鲁肃望去。

鲁肃明白刘璟的意思,他苦笑一声道:“当初修葺秣陵县城时,我发现秣陵城墙用的都是泥砖,便建议吴侯拆掉县城重修,换成石砖,但遭到了张军师和步长史的联合反对,顾雍、虞翻等人也不同意,认为耗费太大,所以我的建议被否决,最后只是对秣陵县城进行了简单的修缮,表面上看起来不错,但里面还是朽木旧砖,相对而言,北面稍微坚固,因为大臣们都出入北门,而南城则最为破旧,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已经非常脆弱,不堪一击,但就不知今年有没有重修过,这得问问周郡丞。”

旁边周鲂接口道:“今年倒是加固了建业城,秣陵县城只换了城门,城墙没有修缮。”

刘璟沉思良久,对他们道:“我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先攻秣陵县城。”

……

秣陵县是丹阳郡治所在地,孙权从京口迁都来建业后,并没有用秣陵城作为都城,而是在秣陵城北修建了石头城,也就是建业城,但建业城只有官衙和驻军以及孙权的建业宫,而秣陵县城便承担了其他的城市功能。

随着汉军攻打建业的迹象愈加明显,秣陵县城内也是一片风声鹤唳,战争的气息越来越浓厚,白天实施戒严,晚上执行宵禁,所有民众不得外出,粮食实施配给制,整个城内冷冷清清,大街小巷看不见一个人影,七千江东士兵在大将周泰和蒋钦的率领下严守秣陵县城。

入夜,城头上巡哨士兵来回巡逻,警惕地注视着城外的一举一动,秣陵县城并不高,城高只有两丈五尺,城墙也不够宽厚,无法在城头安置大型投石机,城外是一条宽三丈的护城河,实际上就是秦淮水的支流。

尽管城头巡逻士兵十分警惕,但在夜晚,他们无法看到护城河内的细微异常,此时,城南护城河内,几名身穿水靠的汉军斥候悄悄浮出了水面,他们趁巡哨士兵刚刚离开的机会,迅速从水中跃出,紧紧贴在城墙根下。

城墙根一向是城头巡哨士兵的死角,除非士兵探头向外张望,否则很难观察到城墙根下的动静,三名汉军斥候取出精钢鱼刺,这是水中搏斗的利器,但他们鱼刺的尖刃却是又尖又扁,很容易便攻破城墙。

这便是刘璟的经验以及谨慎,尽管鲁肃告诉他,秣陵城墙都是泥砖,南城尤其破旧,但那只是鲁肃的一家之辞,只能作为参考,具体破旧到什么程度,必须要眼见为实,才能做出攻城决策。

三名斥候动作十分熟练,迅速地勾出了几块城砖,又从墙洞掏出几把土,用油纸仔细包裹好,再换一个地方,不到半柱香时间,便取三处样本,这时,头上的巡哨士兵刚刚走过去,三名斥候无声无息进入水中,迅速消失不见了。

半个时辰后,十几块城砖和充填泥土放在了汉军的中军大帐内,此时鲁肃等三人都不在了,换成了黄忠、甘宁、廖立等大将和军师,他们的经验都十分丰富,从这十几块城砖和填充土样本中,他们都了解到了秣陵县城墙的牢固程度。

黄忠拾起填充土在手掌中轻轻捻了捻,又靠近鼻子嗅了一嗅,对刘璟道:“这泥土至少有百年了,发黑发霉,说明填充得很疏松,而且一直没有换过,上面还有顶木的朽屑,可见顶木不知腐朽成什么样了,这样的城墙最多再坚持二三十年就会倒塌。”

刘璟摇了摇头,“如果一直没有防御,或许还可以坚持二三十年,可现在上面堆放了大量的礌石滚木,还有几千士兵整天来回走动,城墙哪里承受得起,这样下去,不超过五年就会坍塌,大家请看!”

刘璟拾起一块城砖,用小铁锤稍微加劲一敲,城砖立刻粉碎了,“各位看到没有,正常的城砖在我敲击之下,应该是断为两截,但这块砖却被敲成砖粉,可见城砖内部已布满了裂痕。”

刘璟用小铁锤连续敲打城砖,所有城砖都被敲得粉碎,他放下铁锤,拍了拍手笑道:“连合肥那样坚固的青石城墙我都能击垮,更不用说这种泥砖墙了,各位,破城就在明天!”

……

三更时分,秣陵城头上依旧有巡逻士兵不停地来回巡视,监视城外汉军的动静,镇守秣陵县城的主将是周泰,他是孙权的心腹,出任江东内卫军校尉,护卫孙权的一万精锐之军便是由他统帅,孙权虽然信任周泰,但周泰在防御守城上还比较薄弱,所以孙权又任命擅长守城的大将蒋钦为其副将。

此时蒋钦骑在战马上,率领五百士兵巡视城墙防御,尽管已是三更时分,但蒋钦不敢大意,依旧强打精神在四座城门处巡视。

蒋钦是江东军中公认的擅长防御之将,也正是这样,他对秣陵县的防御没有一点信心,城墙矮小单薄,年久老旧,抗击能力很弱,这倒也罢了,关键是秣陵县城根本就没有考虑军事防御,和江东大部分城池一样,城墙没有马面墙,没有垛口,没有射击孔,没有投石道,就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墙。

这样的城池如何能抵御住汉军强大的进攻,与其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疏通没有用的运河,却不肯重修秣陵城,蒋钦对孙权的决策简直无话可说。

“将军!”

有士兵气喘吁吁奔过来道:“周将军在南城,请将军过去一趟。”

“我知道了!”

蒋钦不高兴地答应一声,催马向南门奔去,他奔至南城大门前,城门内数百士兵手执火把,将城门口照如白昼,远远只见数十名士兵跪在地上,双手被反绑,垂头丧气。

蒋钦一惊,催马奔了上去,城门处的士兵见蒋钦到来,纷纷闪开一条路,蒋钦翻身下马走进了人群,他顿时认出被捆绑的士兵竟然都是他的部下。

“发生了什么事?”蒋钦急问道。

士兵们欲言又止,都不敢说,蒋钦转身问道:“周将军在哪里?”

“我在这里!”

周泰从黑暗处慢慢走了出来,一直走到蒋钦面前,他用马鞭一指被捆绑的士兵道:“蒋将军,这些士兵企图投敌,在翻城墙时被抓,按照军规,投敌者当斩,我相信蒋将军不会不知道。”

第1032章 同室操戈

派系斗争始终是江东政权的痼疾,不仅官派系斗争激烈,武将也是一样,这其中固然是有孙权刻意之举,毕竟这是帝王之术的精髓,臣子内斗,君王得益。但另一方面也和江东的政治结构有关,江东从孙策南下便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扫平丹阳郡、吴郡和会稽郡,根本原因是得到了江东世家的支持,孙策投桃报李,使江东世家的人才纷纷进入新成立的孙氏政权之中。

但孙策又唯恐江东士族过于势大,便又引进北方士族和江淮士族,诸如张昭、张紘、周瑜、鲁肃等人,在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江东政权开始进一步扩张,江东士族互相介绍,使江东士族的势力源源不断进入孙氏政权。

与此同时,孙权继续了兄长的平衡之术,在江北设立招贤馆,使诸葛瑾、徐盛、吕蒙等北方人才南下被招揽。

北方人才南下必然会受到江东本土士族抵制,由于本土士族互相联姻,百年世交,关系早已盘根错节,很容易在官场上结成同盟,而受到抵制的北方士族也同样走到一起,从而便为派系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孙权的有意助推下,江东迅速形成了北方派、庐江派和吴越本土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