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6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觉得现在谈婚论嫁似乎早了一点,毕竟两人心智都不成熟,至少要再过四五年早考虑。”

孙尚香的这番话说到了陶湛的心坎上,陶湛点点头,“你说得不错,现在确实太早了一点,坦率地说,想到现在的果儿成为我儿媳妇,我心中总是不太舒服。”

“大姐是觉得她太……”

陶湛点了点头,“虽然将军说她纯真可爱,可是我更喜欢文静一点的姑娘,希望她能有所改变吧!”

陶湛在丈夫面前不好明说,但在孙尚香面前,她却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她不太喜欢果儿那种性格的姑娘,朋友的女儿没有问题,但如果成为自己的儿媳妇,她心中就有点不舒服了。

孙尚香很了解陶湛的为难,便安慰她道:“毕竟现在还是说一说,要真变成现实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当年我的任侠好武,我行我素,现在我又变成什么样子,大姐难道没有感觉吗?”

陶湛只得无奈地笑了笑,或许孙尚香说得对,自己应该再等几年再考虑此事。

第1077章 备战先兆

建安二十四年,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长安城商业繁荣,城内居民安居乐业,酒馆爆满,旅舍内商人往来不息,一派安宁祥和的气氛。

入秋后,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内却多了几分肃杀之气,军队在城门口的盘查明显严格起来,几乎每一辆进城的马车都要严格搜查,严禁商人携带违禁兵器进城,很多经验丰富的商人都不免有了几分担忧,这是大战来临前的先兆。

这天中午,一支商队缓缓靠近长安城,这是一支由数百头骡子组成的大商队,满载着各种货物,仅伙计就有五十余人,商队的首领是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目光锐利,国字脸庞透出军人般坚毅。

此时商队距离长安东城门还有一里,官道两边已经变得十分热闹,各种店铺林立,往来商人络绎不绝,给两边的酒馆和茶棚带来了生意。

“过来休息吃饭吧!”

远处一座茶棚的掌柜热情地向这支商队招手,一名伙计奔上来,对商队为首的中年男子笑道:“现在进城有很多规矩,不如先到小店坐坐,我给大家说说。”

中年男子略一沉吟,便点点头,回头令道:“去茶棚休息!”

众人纷纷向茶棚走去,茶棚内顿时热闹起来,几名伙计将骡子和货物领到后面饮水喂料,众人要了饭食,喝水聊天,茶棚里热闹异常。

这时,茶棚掌柜走上前笑道:“这位商君,长安城有了规定,进城商队都要开包盘查,严禁携带除了短刀和剑以外的各种兵器,若发现长矛或者军弩则会当场抓捕,而且超过十人以上的商队必须到官府备案,像你们这样的大商队估计会很麻烦,要么分开走,要么去西市,我劝各位最好不要进城。”

说到这,掌柜指着他们携带的鹰和鸽子道:“像各位携带了鹰和鸽子,若被巡哨士兵看见,会被立刻抓捕,很危险!”

两名商队伙计连忙起身将鹰笼拿到后面去了,这时,中年男子眉头一皱,“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规定?”

“有一阵子了,听说邺都那边盘查更严格,你们应该也知道吧!”

中年男子点点头,“你说得不错,邺都那边已经不准商队进城了。”

掌柜叹了口气,“估计长安也快了,很多商人都说,这是大战前的先兆,哎!战争到来,小店的生意就要受影响了。”

他拱拱手,转身去了,旁边两名副手上前低声道:“将军,我们怎么办?”

这支商队并非普通商队,而是一队曹军斥候改扮,他们是来加强长安城内的斥候力量,没想到却不能进城了,为首这名中年男子姓韩,是一名曹军校尉,他沉思片刻,对两名副手道:“先看看城内的情况再说。”

他招手叫来一名得力手下,嘱咐他道:“你先去龙门酒馆,和我们人联系上。”

手下答应,牵过一匹骡子,骑上骡子向城内奔去,众手下依旧在吃饭聊天,十分热闹,但为首的韩校尉却陷入沉思之中。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手下返回了茶棚,神情十分紧张,他低声对韩校尉说了几句,韩校尉脸色大变,立刻喝令道:“快起来,马上离开!”

众手下纷纷起身,十几人奔跑到后面去取骡子和货物,可就在这时,城池方向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越来越快,声如闷雷,只见数百骑兵疾奔而至,不等曹军斥候离去,数百骑兵便团团将茶棚包围,举弩对准了众伙计,众人目瞪口呆,皆慢慢举起手。

这时,一名汉军大将催马上前,用长枪指着曹军韩校尉,冷冷道:“你们还以为天衣无缝吗?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休想进长安一步。”

韩校尉脸色极为难看,他想不到自己是哪里暴露了身份,他忽然若有所悟,回头向掌柜望去,掌柜却不见了踪影。

汉军大将喝令一声,“将他们全部带走!”

几名曹军斥候想反抗,韩校尉却喝住了他们,众曹军斥候垂头丧气地被汉军骑兵押走了,这时,掌柜从房间内慢慢走出,望着骑兵将曹军斥候抓走,不由冷笑一声,吩咐茶棚伙计道:“收拾一下,继续招揽客人。”

长安东城门附近的大街小巷早已布满了数千汉军士兵,千余名汉军士兵将龙门酒馆团团包围,自从魏国御史中丞杨添被处死后,曹军全面整顿汉国的情报组织,所有探子都被撤回邺都,重新换了一批探子,而且改变了情报点。

曹军对情报组织的大调整,使汉军失去了曹军探子的线索,但汉曹两军的暗战依然在继续,汉军在半个月前加强了城门处的盘查,但这只是一个钓鱼手段,真正的汉军探子却部署在东西两座城门之外。

一大半的茶棚酒馆都部署了汉军探子,严密监视往来的商人或者旅客,所以当韩校尉率领的曹军斥候商队刚抵达东门,便被汉军探子盯住了,茶棚掌柜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韩校尉派人进城和城内情报点联系,无疑就暴露了城内的情报点。

龙门酒馆被包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时,为首大将王平一声令下,百余汉军士兵冲进了酒馆,不多时,便将掌柜和十几名酒保抓来出来,其余汉军士兵在酒馆内全面搜查。

这时,一名军侯奔出来禀报道:“启禀将军,弟兄们在地窖里发现了兵器盔甲。”

数十名汉军士兵将一捆捆长矛和军弩搬了出来,还有数十副汉军士兵盔甲,酒馆掌柜脸色惨白,吓得浑身发抖,他知道自己要大难临头了。

一个时辰后,汉军在长安城、咸阳县和杜县全面搜查,连续端掉曹军三个情报点,抓捕了近百名曹军探子,将曹军设在长安的情报组织破坏殆尽。

但汉军对长安城内曹军情报组织的清网行动只是汉军备战的一部分,在潼关、蒲津关、宛城、寿春,乃至江东,三十余万汉军开始陆续集结。

……

寿春,一场秋雨不期而至,大地上笼罩着白色雾霭,远处树林变成灰黑色,树叶落尽,几只乌鸦在树林上空盘旋,天地间一片苍凉萧瑟。

宽阔的、满是泥浆的官道上,排满了从淮南郡和庐江郡各县过来的车队,遮着油布的粮车、装有麦杆和干草的大车、辎重车,还有巨大的辎重货船,摇摇摆摆地、吱吱嘎嘎地向前移动。

天空中细雨飘飞,正是江淮多雨的深秋季节,刚刚收割的田畦和路边的水沟都积满了雨水。远方的密林显出模糊的轮廓。

各县的辎重队踏着泥泞、冒着细雨,伴着吆喝和诅咒,杂着皮鞭的劈啪声和车轴的吱嘎向北挺进,声势浩大,有如海潮。

不时可以看到官道两旁,躺着奄奄一息的牲口或牲口尸体,还偶尔有一辆轮子朝天的大车。

有时一队骑兵冲入这股人流于是士兵们就不断地叫喊、诅咒,马也立起身子不停地嘶叫,一辆满载粮草的大车,就会滚下斜坡,车上的人也跟着滚下去。

前面,车辆的洪流中间,士兵排成长长的队列,踩着粘滑的泥泞艰难地行进。人流中夹杂着运载刀枪、弓弩等轻武器的马车,押运兵就趴在车蓬,不断地有人跑出队伍,钻进田野,蹲下去。

再前面是高级将领的队伍,大队亲兵拥自己的将军,不时还可以看见几辆马车,里面坐的是文官和谋士。

队伍一会走过一片密林,因争夺休息地方而骚乱起来,一会儿又展开队列,跨过小河,接着便有新的马车满载粮食、干草和各种兵器从两边涌入,偶然还有一小队斥候骑兵抢到这个队列的最前面。

再往前面是一个废弃的镇子,当初合肥大战后的惨景依旧历历在目,瓦砾和烧焦的木头堆中一堵残破的山墙摇摇欲坠;破碎的油灯,变形的窗户上扯着一张破布在风中扑腾。还有一个掉队的伤兵,绑着肮脏的纱布蹲在一辆瘫倒的大车上,眼神阴郁而忧伤。

与官道平行的二里外便是濡须水,数千民夫正艰难地拉着一队数千石大船,发出低沉地、有节奏地、震人心魄的号子。大船上装载着各种重型攻城器和一箱箱打磨好的石弹,尚未组装云梯、巢车、楼车,船舷两边还摆着一排巨大的地听,船上还有可怕的一桶桶火油,都被重兵护卫着。

这支队伍是远道而来的荆州军,约有五万余人,主将是老将黄忠,他们的目的地是两百里外的寿春,行军十分缓慢,队伍已走了整整十天。

“老将军,前面就是寿春城了!”一名士兵指远方一座高大的城池喊道。

黄忠眯眼看了片刻,点了点头,汉王殿下应该已经到寿春了。

……

第1078章 远到之客

刘璟是在三天前抵达寿春,和刘璟一起前来江淮视察的,还有军师诸葛亮和兵部尚书司马懿,此时汉军和曹军打的都是明谋,汉军已经形成了寿春、南阳、潼关、蒲津关四大进攻点,这里面又有无数的进攻支点,比如广陵、安陆、高奴等等郡县,都可以向曹魏发动进攻。

曹军也动员了近三十万大军,部署在各个战略要地,从军事实力上说,双方相差无几,但从国力上对比,无论是粮食储备,还是可动用人口,以及人心背向等等,明显是汉国占了上风。

不过,无论是经济实力占上风,还是战略部署占据主动,刘璟都不敢大意,依然动用全部财力物力来应对这场不知会延续多久的大战。

但结果却很明显,赢得这场大战的一方,将赢得整个天下,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璟重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可能取胜的线索势他都不会放过。

刘璟带领众人登上一艘停泊在淮河南岸的大船,三十余艘战船缓缓启动,向淮河北岸靠拢,刘璟和十几名将领以及军师诸葛亮、兵部尚书司马懿等人站在船舷边,远远注视着淮河北岸的动静,远处出现一座县城的身影,灰黑色的城墙和几座高高的哨塔。

“殿下,那里便是下蔡县!”

淮南都督刘虎在一旁向刘璟介绍道:“目前曹军在淮北部署了四万军队,主要驻防在下蔡县和义成县,上一次我们偷袭义成县后,曹军便加强了对义成县的防御,不仅加高加宽城墙,还驻兵提高到一万人,另外在涡水河口拉起了拦江铁索。”

刘璟点点头,对诸葛亮道:“军师觉得呢?”

诸葛亮微微一笑,“拦江铁索并没有什么意义,一艘小船便可破解,我若是曹操,倒要加强对谯郡的防御,不知那边防御如何?”

旁边刘虎连忙问丁奉道:“可有谯郡那边消息?”

丁奉躬身应道:“启禀殿下,谯郡有驻军三万人,由大将牛金统帅。”

牛金是曹仁副将,也算是一个猛将。但刘璟更重视大将张辽,他问司马懿道:“张辽和徐晃在哪里驻军?”

司马懿想了想道:“徐晃依然驻军洛阳,约三万军队,张辽的驻兵点未定,但他不是曹系大将,曹仁和曹真不会让他驻防豫州、青州和徐州,并州属于夏侯一系,可能性也不大,微臣考虑他驻兵点很可能就是邺都,或者是备用后援军。”

刘璟比较认同司马懿的观点,曹军派系林立,各自地盘固定,张辽、徐晃属于曹操嫡系,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张辽的能力,过早把他放出来反而对整体防御不利,最有可能是作为援军,哪里出现危机,张辽就会被派到那里。

这时,一名侍卫快步走上前,对司马懿低语几句,司马懿点点头,随即对刘璟道:“殿下,人已经到了。”

“好吧!我们先回去,明天再继续视察。”

船队又缓缓调头,向寿春方向驶去……

寿春城郡衙内,李孚带着金三爷坐在一间侧堂之上,看得出金三爷显得很紧张,坐立不安,不停地喝茶,他已经没有了平时的豪爽。

他和李孚已经有了近半年的交易,赚取了大量黄金,当然,他们的交易也使得曹军兵器流失十分严重,他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若没曹操知晓,株连九族之罪都还是轻的,只是他已沉沦其中,无法自拔了。

交易了半年,金三爷也知道了李孚的身份,不是什么商人,而是汉军在曹魏的情报头子,双方利益纠葛太深,李孚也不怕他举报。

李孚曾经算了一笔帐,开放贸易后,曹军从汉国私下买走了无数生铁,不过汉国也从曹魏搞到了大量兵器,算起来,曹军买到的生铁远远无比弥补兵器流失。

当然,曹军也买走了十万石粮食,但十万石粮食对于两国数十万大军的耗费,实在是不值一提。

李孚得到司马懿的命令,特地将金三爷带到了寿春,据说汉王很看重此人,专门要接见他,李孚见金三爷很紧张,便笑道:“三爷不必这么紧张,汉王殿下一向礼贤下士,这次是汉王殿下点名要见三爷,这是好事啊!”

金三爷怎么可能不紧张,汉王是何许人?将来会成为天子,而他现在只是一介小民,这中间差距太大了。

当然,金三爷也明白,汉王要见自己,必然是要交给自己更重要的任务,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侍卫低声提醒他们,“殿下来了!”

李孚站起身,金三爷也慌忙站了起来,他紧张得双股一阵阵战栗,这时,从外面快步走进来三人,为首之人是一名年轻的军官,尚不到三十岁,他头上的金盔代表了他的身份,正是汉王刘璟。

李孚慌忙上前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刘璟笑着扶起他,“李司马,我们很久没见了,大概有三年了吧!”

“三年零两个月,上次见殿下是卑职进京述职。”

“李司马辛苦了。”

刘璟安抚李孚两句,目光落在了金三爷身上,李孚连忙拉过金三爷介绍道:“这位就是我在报告中说的金三爷。”

金三爷吓得扑通跪倒在地,磕头道:“小人金熲叩见汉王殿下!”

刘璟虽然对此人人品颇为不齿,不过他会发挥很大作用,刘璟就太在意他的人品了,他温和地笑了笑,把金三爷扶了起来,“大家都叫你金三爷,我也叫你三爷吧!”

“小民不敢,从前大家叫我金三,殿下也叫我金三便可,实在不敢在殿下面前称爷。”

刘璟又给他们介绍道:,“这位是司马尚书,这位是诸葛亮军师,我想你们都应该听说。”

李孚当然知道,司马懿是他的顶头上司,诸葛亮原是交州军师,现在也是他们的相国,他连忙上前见礼,司马懿和诸葛亮和两人寒暄一番,众人分别落座。

刘璟命人上了茶,又对李孚和金三爷笑道:“也多亏两位,汉军得到了很多兵器,加强了我们的备战。”

李孚欠身道:“这是卑职份内之事。”

李璟一笑,对金三爷道:“三爷更是功不可没!”

“为殿下效力,这是小人的荣幸。”

“你有功于汉国,我当然不会忘记,希望三爷继续努力,争取将来封关内侯,光耀子孙。”

金三爷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