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6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快扶魏公坐起来!”

一名宦官连忙给曹操身后垫了褥子,准备扶他坐起来,不料曹操却睁开了眼睛,声音低微问道:“你们刚才在说什么?”

几名宦官面面相觑,魏公有点和平时不一样,一名宦官陪笑道:“魏公听错了吧,我们没说什么呀!”

“胡说!”

曹操低声斥责道:“我听得清楚,丕儿怎么了?”

几名宦官吓得慌了神,魏公竟然清醒了,他一起跪倒在地,曹操脸上抹上酡红之色,眼睛里竟然有神了,他靠在被褥上,盯着几名宦官问道:“你们刚才说,丕儿死了?”

宦官们吓得砰砰磕头,“小人该死!该死!”

曹操闭上眼睛,片刻,又缓缓道:“若不想死,就给我说实话,发生了什么事?”

几名宦官不懂后果严重,只想着保住自己性命,一名小宦官战战兢兢道:“上个月,丕公子不幸去了,现在是植公子做主。”

曹操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一句话都没有说出来,几名宦官以为没事了,忽然,一名宦官发现魏公嘴角竟流出了鲜血,吓得他尖叫起来,其他宦官也吓得跌跌撞撞跑出去大喊:“快来人,快叫御医!”

一个时辰后,曹植和众官闻讯赶来,他们集聚在院子里,紧张地等待着消息,这时,房间传来卞夫人的哭声,众人顿觉不妙,王御医走了出来,曹植慌忙上前问道:“我父亲怎么样?”

王御医叹息一声,“公子请节哀吧!”

曹植呆住了,他无力跪倒在地,放声大哭起来,所有官员都跪地痛哭,铜雀宫内,哭声响成一片。

建安二十五年旦日,一代枭雄曹操在经历了近一年的病魔折磨后,终于不幸去世,邺都城内纷纷举哀,哭声一片,当天晚上,邺宫前的广场上搭起了灵棚,请数十名高僧前来超度,并准许百官和普通民众前来吊孝。

夏侯惇和所有曹氏子弟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棚前,但惟独曹休没有来,曹休驻兵之地在邺都东城外,这几个月,曹休和夏侯惇争夺曹军主导权,闹得十分不和。

至今为止,曹休依然牢牢控制着他的三万人马,根本不听从夏侯惇调遣,也从不进城,令夏侯惇极为恼怒,几次想杀他,都没有机会。

这时,夏侯惇的心腹大将郭淮快步走来,在夏侯惇身后低声道:“卑职有事禀报!”

夏侯惇起身,跟随郭淮走到一旁无人处,问道:“什么事?”

“曹休进城了!”

夏侯惇独眼一亮,他当然明白郭淮是什么意思,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怎能不利用,只是他现在戴孝在身,这种事情他不好出面,夏侯惇一时沉吟不语,郭淮明白他的意思,便道:“这件事就交给卑职来办!”

夏侯惇就是这样意思,他见郭淮主动承担,不由大喜,连忙问道:“你打算如何做?”

“还是那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会先查清他的部署,然后针对他的弱点下手。”

夏侯惇知道郭淮是极有谋略的大将,有他来办事,自己完全可以放心,他重重拍了拍郭淮的肩膀,“一切都拜托给你了!”

时间渐渐到了亥时,提醒即将关闭城门的鼓声开始敲响,在八百通鼓后,城门就将关闭,尽管今天邺都发生了大事,魏公不幸去世,但官府还是决定按时关闭城门。

曹休拜祭了叔父之灵,便打算返回军营,按规矩,作为曹氏子弟,他今晚应该给曹操守灵,但曹休极为谨慎,邺都城内是夏侯惇的地盘,他不敢在城内过夜,他必须返回东营外的军营,当然,他用的理由是防止汉军趁乱偷袭邺都,必须保持最高战备,曹植也认可了他的理由,准他返回军营。

曹休早有准备,他带来八百骑兵,其中三百骑兵随他进城,五百骑兵在东城门外等候,但祭灵有规定,不准带兵前来拜祭,曹休就将三百骑兵暂时放在距离邺宫约两里外的一座府宅内,他只带了十几名亲卫赶来灵棚拜祭。

十几名亲卫就在灵棚不远处等候,他们牵马上前,曹休翻身上马,喝令道:“走!”

众人纷纷翻身上马,纵马跟随曹休疾奔而去,大街上已经冷冷清清,虽然今天是旦日,但曹操去世,使新年的气氛大受影响,邺都人们都早早回家,天刚擦黑,大街上就很难看见行人了,尤其现在已快到亥时,街上更是看不见一个行人,只有一队队士兵在街头巡逻。

曹休纵马疾奔,他的三百骑兵在两里外的一座府邸内,那是他在邺都的府邸,专门有人安排骑兵们的休息吃饭,曹休心中有些担心,他必须尽量赶回自己府邸。

奔出一里路程,前方走到一队巡哨士兵,约百余人,由一名骑马军官统帅,这时,巡哨军官发现前方有人纵马疾奔,不由大喝道:“城内不准奔马,给我停住!”

但曹休根本不理睬,继续纵马疾奔,巡哨军官大喝一声,“弓箭拦截!”

百名士兵纷纷张弓搭箭,对准了正在疾奔的曹休,军官大喊:“再不停下,就放箭了!”

曹休被迫无奈,只得放慢了马速,渐渐停下,就在这时,头顶上忽然传来一声梆子响,两边屋顶上不知埋伏了多少士兵,顿时乱箭齐发,近千支弩箭一齐射向曹休和他的随从,曹休躲闪不及,被射得如刺猬一般,当场惨死,他的十几名亲卫也悉数被乱箭射死。

这时,郭淮从一条巷子里出来,巡哨军官上前行礼,“卑职幸不辱命!”

“辛苦了!”

郭淮赞赏地点了点头,这当然是他一手策划,曹休的弱点,就在从灵堂到他府邸的这段距离,为了猎杀曹休,郭淮部署了两次伏击,一次是现在的屋顶伏兵,由他的手下假扮巡哨士兵,叫停住疾奔中的曹休,给屋顶伏兵创造机会。

而另一次是在曹休的府邸内,三百名骑兵早已被郭淮派人在饭食中下毒毒死,府邸内埋伏了近千名伏兵,只要曹休进宅,一样会被乱箭射死,但上天眷顾他们,只第一次伏击便将曹休猎杀。

郭淮走上前,踢了踢已经毙命的曹休,他立刻派人去通知夏侯惇,下一步就是由曹植出面,收降曹休的三万军队,这个难度不大,毕竟不是曹彰的幽州军,只要曹休已死,很容易便可以收服。

接到消息的夏侯惇立刻脱去孝服,披甲戴盔,又找到曹植,给他明说了此事,曹植虽然心中不满,竟然在自己父亲祭灵期间杀人,但他也无可奈何,只得听从夏侯惇的安排,赶赴东城外大营,天快亮时,夏侯惇全部清换了曹休的心腹,将这支三万人的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曹操病故的消息在旦日当天下午便由邺都的汉军探子用鸽信送到了太原刘璟的手中,尽管刘璟也设下灵棚,拜祭曹操之灵,以尽女婿的义务,以及他对这个老对手去世的哀悼。

但拜祭归拜祭,战争却不会因为曹操去世而暂停,相反,刘璟立刻下令全军准备出发,进军河北,十万汉军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一天他们已等待得太久。

太原城外的官道上,几名斥候骑兵正快马疾奔,俨如一阵狂风,向太原城外的军营奔去,不多时,他们便到了大营前,斥候们翻身下马,一名屯长奔上前大喊道:“紧急军情,要立刻见汉王殿下!”

此时,刘璟正在大帐内的沙盘前和司马懿及诸葛亮商议出兵河北方案,刘璟用木杆指着幽州道:“目前除了邺都之外,还有就是曹彰的两万幽州军,虽然三万幽州军在黄河内被歼灭,但这支军队战斗力很强,有一万骑兵是由乌桓骑兵训练而成,目前被曹彰统帅,不亚于邺都虎贲卫骑兵,和我们的关陇骑兵也不相上下,我在考虑,要不要先杀向幽州,解决了曹彰的幽州军后,再南下邺都,两位军师以为呢?”

诸葛亮微微笑道:“现在夏侯惇手中有十万军队,如果我是夏侯惇,我一定不会死守邺都,与其早晚被围困而死,不如先来找殿下决战。”

司马懿也赞成道:“孔明说得不错,夏侯惇作战,一向喜欢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他的习惯,以前在许都时就是如此,相信夏侯惇不会坐以待毙,况且他已经掌握了曹休的军队,那他调兵遣将更没有什么障碍了。”

刘璟沉思不语,如果是这样,倒可以把夏侯惇大军引出来,未必是坏事,这样的话,就需要暂时停止赵云和文聘之军北上,而且黄忠的军队也不能靠邺都太近,若被夏侯惇吃掉就不妙了,事到如今,他不能再拖延,必须立刻出兵。

就在这时,帐外有侍卫禀报,“启禀殿下,斥候有紧急情报。”

刘璟立刻令道:“让他进来!”

片刻,斥候屯长被领了进来,他单膝跪下道:“参见殿下!”

“有什么紧急情报?”

“启禀殿下,卑职手下在常山郡发现了曹彰率领的两万幽州军,正向邺都而去。”

刘璟一怔,他忽然明白过来,这定是曹彰赶去参加父亲的下葬,刘璟看了看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皆缓缓点头,刘璟下定了决心,当即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启程出发!”

……

第1127章 汉魏决战(上)

自从除掉曹休,夏侯惇才完全掌握了邺都的军权,随着曹彰重新率军返回,曹军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曹军在邺都的总兵力达十二万人,包括两万骑兵,除了三万新招募的士兵外,其余九万军队大多是精锐之军,与此同时,曹军还有四十余万石存粮,精锐的士兵和足够的存粮给了夏侯惇和汉军决战的底气。

但邺都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赵云和文聘率十六万大军已渡过黄河北上,刘虎率五万大军在滏口陉虎视眈眈魏郡,黄忠和甘宁率八万军从青州向邺都挺进,还有刘璟亲率的十万大军从井陉杀入了河北,近四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邺都。

曹军就仿佛一只落入陷阱的猛兽,要么在陷阱内被困死,要么困兽犹斗,拼死一搏。

丞相府大堂之上,曹植、夏侯惇、张辽、许褚、臧霸、郭淮、曹彰以及谋士国渊、刘晔、辛毗等人聚集一堂,商议和汉军最后决战。

大堂上放着一张河北全境的沙盘,众人皆神情肃穆,站在沙盘前沉默不语,目前他们的意见略有分歧,曹植主张固守邺都和汉军抗衡,如果坚持一年两载汉军无法取胜,他们自会退兵。

但夏侯惇却不想被动守城,他希望能寻找到汉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死守邺都直至最后被困死,那绝不是他的性格。

“臧霸将军说一说,目前赵云军队在哪里?”夏侯惇回头问臧霸道。

臧霸原本和徐晃一起守洛阳,在曹仁的中原大战惨败后,他被临时调回河北,率一万军守白马津的黄河北岸,也由此逃过了洛阳曹军的覆灭。

臧霸率领的一万军已撤离了黄河北岸,目前驻扎在邺都南城外,他派出不少斥候探查黄河汉军情况,对南面汉军比较了解。

臧霸行一礼道:“目前汉军赵云主力在荡阴县以南,距离邺都约一百五十里,他们并没有北上,似乎在等待命令。”

“黄忠军队现在何处?”夏侯惇又问郭淮。

目前郭淮掌控着原来曹休的三万军队,军队驻扎在城东,主要负责东面的情报,郭淮立刻躬身道:“启禀大将军,黄忠军队驻扎在魏县,距离邺都也是一百五十里左右。”

这时,不等夏侯惇问及,曹彰便上前一步道:“刘璟的十万大军已经过了井陉,三天在常山郡,现在应该在赵郡。”

曹彰是赶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当然,这只是他的借口,他当时是因三万幽州军被全歼而负气离开邺都,但他听说并州已被汉军攻下,刘璟屯兵太原,他便意识到汉军主力将从井陉进入河北,那样他的幽州军就首当其冲,被汉军进攻。

曹彰也曾考虑退兵到辽东,或者重回邺都,和其他曹军抱团抗敌,而就在他难以决断之时,邺都却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作为人子,他必须要去邺都奔丧,也正是这个缘故,曹彰最终决定放弃幽州,率军返回邺都。

在邺都,曹彰只有两万军队,无法和掌控十万大军的夏侯惇抗衡,他同时也吸取了曹休的教训,在不失去对军队控制的前提下,尽量配合夏侯惇的军队部署,当然,曹彰也反对困守邺都,主张出兵与汉军决战,在战略上,他和夏侯惇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一直沉默而不反对夏侯惇的原因。

夏侯惇点点头,比较满意曹彰的态度,虽然以他的性格,他一定会同样夺走幽州军的指挥权,但现在形势已不允许内讧,他只能勉强接受曹彰的配合而不是交权。

这时夏侯惇拾起木杆着赵郡道:“刘璟的主力在赵郡,距离邺都约三百里,如果我们连夜出兵北上,和刘璟的十万军决战,最多一天就能分出胜负,而黄忠军队和赵云军队都来不及支援,只要我们能击溃刘璟的主力,再调头击溃黄忠的军队,那么我们就不仅取得河北大胜,甚至还能重新收复青州、徐州和豫州,重新占据对汉国的战略优势,所以成败就在此一举。”

“可如果我们失败怎么办?”国渊迟疑着问道。

夏侯惇摇了摇头,“国侍中怎么说出如此没有见识的话,任何事情都没有十全的把握,但我们有十万精兵,刘璟也是十万精兵,两军两逢,胜负是五五分,至少我们有希望战胜刘璟主力,这总比困死邺都要强得多。”

“可如果刘璟不迎战呢?”一直沉默的刘晔终于忍不住开口道。

这句话就仿佛一针戳到了夏侯惇的要害,夏侯惇顿时暴跳如雷,他指着刘晔大骂:“你以为自己是汉室宗亲,就能从刘璟那里拿到好处吗?你这个吃里扒外的混帐,今天不杀你,何以服众?”

夏侯惇抽出剑向刘晔冲去,吓得郭淮和张辽连忙抱住他,郭淮劝道:“大将军息怒,临战杀谋士,不是好兆头。”

或许是比较忌讳临战杀将之说,夏侯惇收了剑,喝令两边侍卫,“将此人给我乱棍打出!”

刘晔也心中愤恨异常,不等侍卫上前,他便重重哼了一声,快步向外走去。

刘晔被赶走,夏侯惇却余怒未消,他又回头问辛毗,“莫非辛中丞也要反对?”

“我没有意见!”

夏侯惇长长出了口气,回头望向曹植,他等待曹植的最后表态,曹植无奈,只得缓缓点头,“一切由大将军做主!”

“那就这么定了,留三万新军守城,其余九万大军,随我北上迎战刘璟,今天就出发!”

众人散去,夏侯惇出了丞相府,翻身上马令道:“去北军营!”

这时,后面传来喊声,“大将军请留步。”

夏侯惇回头,却见是郭淮追来,他勒住战马问道:“伯济还有什么事?”

郭淮跑上前道:“大将军为何不让文远守邺都,他当年能守合肥不失,卑职觉得让他守邺都更有把握。”

三万新军是由张辽训练了一个多月,张辽和三万军的磨合更深,在三万新军中也极有威望,所以郭淮建议让张辽率三万新军守邺都,但夏侯惇并没有这样决定,守邺都涉及到三万新军的军权问题,所以夏侯惇决定让他的儿子夏侯楙统帅三万新军。

夏侯惇沉思片刻,依旧摇了摇头,“若我主力战败,覆巢之下又安有完卵?我意已决,不要再劝了,伯济可速回东营,一个时辰后率军与我汇合!”

夏侯惇一催战马,疾奔而去,郭淮遗憾地摇了摇头,夏侯楙虽是曹操女婿,却怯而无谋,让他守邺都,实在不是好主意,郭淮也无可奈何,只得上马向东营而去当天下午,夏侯惇亲率九万大军离开了邺都,临行前,他再三叮嘱次子夏侯楙,令他坚守城池,绝不能被汉军所诱,出城作战,夏侯楙也一一答应了父亲的叮嘱。

夏侯惇随即催动向北方急行军而去,他必须要赶在汉军援兵未到之时击败刘璟的主力,以取得这场战役的主动,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