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杨门女将-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包拯的话对宋仁宗而言充满了诱惑力,再平庸的皇帝也希望成为一代雄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开疆拓土是最好的办法。李元昊祖先控制的夏州在唐宋数百年间一直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名义上臣服于中原王朝,实际上就是土皇帝,李元昊不过是公开宣告独立而已。现在有机会铲除盘踞夏州几百年的李氏势力,将夏州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就等于开疆拓土。这样的前景让宋仁宗如何不心动?

不过,朝堂上还有另一种声音,是皇帝不想听也得听的。以庞太师为代表的“鸽派”主张接受李元昊的媾和请求,“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我们逼得过紧,叛军狗急跳墙,胜负难以预料。现在我们打了胜仗,谈判也有主动权。将来战场的形势一旦逆转,就算是我们想谈判,叛军气焰嚣张,也未必愿意啊!臣以为,只要李元昊愿意称臣,保证不再越界侵犯,可以与之签订和约。李家在夏州经营数百年,势力盘根错节,铲除李氏、收复夏州,谈何容易!即便我军能够乘胜攻取夏州,拿下兴庆府,将来也需要驻扎重兵,震慑地方,应付叛乱,实在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朝廷的军费开支本就十分浩大,再背上夏州这个包袱,会不堪重负。只要李元昊能表示臣服,仍由他治理夏州,以夷治夷,省掉了很多麻烦,不失为明智之举。”

庞太师的一席话同样头头是道。宋仁宗有些难以抉择了。退朝后,他来到自己的爱妃、庞太师的女儿——庞妃的宫中,一边享受全身按摩,一边向庞妃讲起朝堂上的争论。庞妃的才学和见地在宋仁宗的嫔妃里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宋仁宗宠爱她的原因,在很多问题上都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她虽然不像慕容秋水那样野心勃勃,但论心机和城府,也非等闲之辈。天资聪颖,又在深宫中历练了这么多年,庞妃玩弄权力游戏的技巧早已炉火纯青。

听了宋仁宗的话,庞妃并没有就与西夏的战和问题正面发表意见。她当然要支持自己的父亲,父女二人宫内宫外彼此呼应,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大宋的政坛上占据一席之地。但凡事都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在皇帝面前立场鲜明地支持自己的父亲,就太愚蠢了,等于帮倒忙。作为妻子,时时刻刻要站在自己皇帝丈夫的立场上说话,维护丈夫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帮上自己老爸的忙。

宋仁宗见庞妃只顾给自己按摩,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道:“爱妃,你怎么看?”

庞妃道:“陛下,臣妾听说包大人和杨家现在在朝野的威望如日中天啊!文武臣僚、社会贤达、平民百姓都交口称赞杨门女将能征善战,包大人慧眼识人,是大宋的柱石。臣妾还听说,现在包大人的府邸门庭若市,每天都有人前去拜访他。以包大人和杨家现在的威望,陛下恐怕也得给他们几分面子,更何况其他人呢!太师现在与他们唱对台戏,倒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了。”

宋仁宗没有吭气,他脑海中浮现出包拯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旁若无人的样子,觉得这个包拯现在倚仗着自己荐举杨门女将的功劳,似乎有些嚣张了,好像他的意见连皇帝都得照办似的。

庞妃见宋仁宗心有所动,趁热打铁,道:“臣妾只是有些担心,这杨家和包拯一文一武,一个领兵在外,一个居中呼应,长此以往的话,恐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啊!坐视他们地位上升、势力扩大,对陛下不利。”

帝王之术就是平衡之术,大臣中不管哪一派势力过度膨胀,都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庞妃的一番话说到了宋仁宗的心坎上。这时,当值太监进来禀报,“延州前线急报”。宋仁宗从太监手里接过奏章,迅速浏览了一遍,眉头很快就拧成了一个疙瘩。

政坛沉浮

仁宗的这副表情把正在给他揉太阳穴的庞妃吓了一跳,“陛下,前方发生什么事了吗?”

皇帝没说话,只是将手中的奏报塞给了爱妃。庞妃看了奏报,抬头问仁宗:“陛下怎么看?”

“穆桂英和杨家的忠心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佘太君这么做,就是怕我怀疑她们有异心。”

庞妃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起来。仁宗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她,问道:“爱妃觉得什么地方可笑?佘太君、穆桂英,还是朕?”

庞妃连忙解释道:“陛下别误会。我和陛下的想法是一样的,对杨家的忠心没有怀疑。我就是觉得,这件事儿可以做点文章,敲打一下那个包黑子!”

仁宗闻言,笑容也浮现在脸上。“来的还真是时候。我想打人,就有人递棒子。”

停顿了一下,庞妃道:“陛下真的打算不再追究这件事?”

仁宗沉默了一下,道:“至少现在不行,等打完仗再说吧!”

时间已经很晚了,包拯还在府中接待几位同僚,大家的赞誉声让他很受用,杨门女将力挽狂澜,解决了西北边疆的危机,是自己举荐得当,难免有几分得意。他正与大家讨论发动对西夏新的攻势、收复夏州的问题,宫中的太监前来传旨,皇帝命包拯入宫觐见。

一位同僚半是嫉妒、半是羡慕,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包大人现在是陛下身边的红人啊!这么晚了,陛下还招你入宫,一定是有要事相商,我们就此告辞。”

包拯送走同僚,连忙穿戴整齐,随太监进宫面见宋仁宗。当他昂首阔步地迈进殿门的时候,宋仁宗看到他那副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怒喝了一声:“包拯,看看你干的好事!”

皇帝一声吼,对于包拯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把他震得晕头转向。见包拯愣在那不知所措,宋仁宗将捏在手中的前方急报甩到他的面前。包拯跟个机器人一样,弯腰拣起来,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上面的文字,不一会儿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这份急报正是佘太君送来的,里面详细讲述了穆桂英与慕容家族的渊源以及慕容家族拥立穆桂英为帝,遭到穆桂英拒绝后,转而追随穆桂英讨伐西夏叛军的经过。从奏报上看,穆桂英与杨家甚至慕容家族,似乎都没有什么过错,但“称帝”是一个多么敏感的字眼啊!只要有人拥戴你当皇帝,不管你当不当,通常都是死路一条。哪个皇帝会允许一个有可能篡位的人活在这个世上。自己举荐的军队统帅竟然是一个有谋反嫌疑的人,就算不是同谋,这个罪名也够掉脑袋了。

包拯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让宋仁宗心里舒服了一点,对他没那么反感了。不过,他还想吓唬一下这个包黑子,口气严厉地问道:“穆桂英是你举荐的,现在出了这种事情,你说该怎么办?”

包拯强打精神,回答道:“穆桂英与杨家忠心耿耿,为保卫大宋边疆作出了巨大牺牲,绝不可能有谋逆自立之心,请陛下明察。”

见宋仁宗没吭气,但气氛好像没刚才进来时那么紧张了,说明皇帝的气消了一些。包拯壮着胆子继续说:“佘太君主动上报此事,说明她胸怀坦荡,问心无愧,所言应该属实。穆桂英不受族人蛊惑,反而带领族人与叛军作战,帮助我军收复失地,恰恰证明她对我大宋、对陛下的一片忠心。”

宋仁宗缓和了口气说:“杨家将忠心耿耿,这个朕心里有数。他们征战边关,如果朕不信任他们,就岂不等于自毁长城。但这件事关系重大,必须调查清楚,给朝野上下和前方将士一个交代。既然是你举荐杨门女将出征的,就由你负责调查吧!如果穆桂英确无谋逆之心,就还她清白,恢复她统帅的职权。慕容家族的人只要归顺大宋,念他们杀敌有功,也不必深究。你到前线后,权宜处置吧。”

自觉大难临头的包拯没想到宋仁宗如此宽宏大量,轻描淡写地就把事情处理了,连忙叩头谢恩,“陛下圣明”、“皇恩浩荡”之类的话反复说了几遍。宋仁宗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道:“至于与西夏和谈的事情,就交给庞太师去处理吧!你就不要参与了,专心处理此事。”

包拯带着一身冷汗和皇帝交给的棘手任务回到了自己的府邸。身边的幕僚见他脸色苍白,关切地问道:“大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包拯没有正面回答,这件事情在调查清楚之前,不能告诉任何人,否则传扬出去,只会让自己和杨家的处境更加险恶。他喃喃自语道:“我们在战场上赢了,在朝堂上输了!”《|Zei8。Com电子书》

云开雾散

包拯带领随从轻骑疾进,赶往好水关。抵达目的地后,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召见穆桂英。可穆桂英满腹的委屈化成了一团怨气,赌气不出门,拒绝见这位钦差大臣。佘太君、柴郡主和其他人轮番上门劝说,穆桂英就是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包拯只好先向其他人了解事情经过,召见了慕容龙城和慕容忠,把事情的原委基本搞清楚了。

佘太君忧心忡忡地问包拯:“陛下究竟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包拯道:“陛下命我彻查此事。不过,我听他的口气,对杨家是信得过的,并未打算深究此事。况且你们领兵在外,正与叛军作战,追究此事,对战局不利。现在的问题是,穆元帅虽然并无谋逆之心,但她对此事隐瞒不报,就是一桩大罪。我身为钦差大臣,几次召见她,她都赌气不见,非常不妥。她能出面认个错,我在陛下那里也好为她美言啊!”

佘太君点头称是,可现在穆桂英犯了年轻时候的犟劲,就是不肯见包拯,让人非常头疼。杨家所有的长辈都去做过她的思想工作,穆桂英就是一言不发,大概是对她们这段时间怀疑和冷落她的报复。辞别了包拯,佘太君赶往穆桂英的住处。

走进穆桂英的寝帐,佘太君看到自己的这位孙媳呆坐在梳妆台前,像尊木雕一样一动不动。穆桂英显然多日没有梳洗过,蓬头垢面,非常邋遢。佘太君命人打来清水,亲自动手,为她梳洗起来。穆桂英仍然没有动。

佘太君一边为穆桂英梳理头发,一边在她耳边诉说:“孩子,我知道你委屈、难受,你也尽可以埋怨我。但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杨家好。政坛的险恶比这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领兵在外,本来就受人猜忌,现在又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灭顶之灾。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知道有多少人在暗地里盯着我们杨家,希望抓住我们的把柄,打垮我们吗?太平时期,我们无兵无权,不会有人惦记我们;现在我们手握重兵,战功赫赫,打我们主意的人就太多了。汴京有,这军营里也有,人人都想往上爬,他们就是要踩着我们杨家往上爬。

“所以,我必须狠下心来,宁可让你受点委屈,也不能让他们抓住杨家的小辫子。剥夺你的兵权、冷落你、监视你的族人,都是要堵住这些人的口,做给汴京的皇帝看啊!孩子,你就理解一下我的一片苦心吧!包大人来了这么多天了,他是钦差大臣,去见见他吧,把事情说清楚,就没事了,这片乌云就算过去了。”

穆桂英肩膀抽动了几下,先是发出低低的呜咽声,到后来索性抱住佘太君的腰,把头埋在她的胸前,放声大哭起来。佘太君轻抚着她的肩膀,“哭吧,把委屈都哭出来!”

次日一早,穆桂英穿戴整齐,到好水关内面见钦差大臣包拯,向他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听了穆桂英的亲口解释,包拯的心彻底放了下来,道:“现在看来,很可能是敌人散布谣言,施展离间计,扰乱我军军心。穆元帅虽然没有及时将此事上报朝廷,但并无大过,率领族人抗击叛军,扭转战局,也是大功一件。慕容家族的人并非有意谋反,不过是遵守几百年前的祖训而已,好在他们没有执迷不悟,经过穆元帅的开导后主动放弃复国,追随穆元帅上阵杀敌,保卫大宋边疆,也是我大宋的有功之臣。我会上报朝廷,不再追究他们的责任。从即日起,恢复穆元帅职权,继续统领全军,收复失地。”

穆桂英道:“谢包大人。签订和约的问题,不知朝廷是如何决断的?”

包拯叹了口气,“这件事陛下已经交给庞太师处理,不让我插手了。你们就耐心等待朝廷的旨意吧!”

延州城内,慕容秋水接到派往好水关的斥候反馈回来的情报,知道穆桂英又重新掌握了宋军的指挥权,自己的离间计并没有发挥作用。她叹了口气,“我本想以慕容龙城等人拥立穆桂英称帝一事离间宋国君臣,让宋国皇帝剥夺穆桂英的指挥权,再设法破坏宋夏双方的盟友关系。没想到,这个宋国皇帝还不是个糊涂虫,没有上当。”

张元问道:“现在该怎么办呢?”

慕容秋水沉默着没有说话。她咬咬牙,有一步棋她本不想走,但现在不得不走了。

第十二章 人质危机

“称帝”风波刚刚平息下去,慕容家族的龙骑兵却发动了叛乱,擅自脱离军营,驰往慕容秋水控制下的延州城。穆桂英快马加鞭,拦截龙骑兵,了解到其中的原委。李元昊、穆桂英和慕容家族三方联手,营救被慕容秋水扣押的人质。

十万火急

送走了包拯,杨门女将都松了一口气,一场风波暂时平息了。每个人都喜上眉梢,除了年纪最长、阅历最丰富的佘太君,她内心的隐忧挥之不去。被拥立为皇帝,不管你是否接受,不管是否造成影响,都要上皇帝的黑名单,一辈子背负着叛逆的罪名。即便皇帝现在因为战事尚未结束,暂不追究,但以后呢?谁能保证皇帝哪天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会秋后算账?但事已至此,只能听天由命了。佘太君在内心暗暗祈祷着,夫君和孩子们的在天之灵,你们就保佑一下多灾多难的杨家吧!

穆桂英暂时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多日来压抑的心情有所缓解。她想去看看慕容龙城和慕容忠父子以及龙骑兵的将士,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受够了委屈,需要安慰。正要出发的时候,有一匹战马从远处飞奔而来,在穆桂英的帅帐前,骑士用尽全身的力气勒住战马,战马发出一声长长的嘶鸣,前蹄蹬空,身子直立起来,险些将这位骑士从马背上摔出去。

骑士翻身下马,跑到穆桂英的面前,禀报说:“元帅,刚才慕容将军带领龙骑兵抢走了战马,冲出营去了,还打伤了我军的一些将士。”

穆桂英和在场的杨门女将听到这个消息,都像挨了一闷棍一样,脑袋“嗡嗡”直响,称帝的事情刚刚告一段落,龙骑兵又发动叛乱了,简直是乱上加乱。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急转直下,穆桂英急得直跺脚,“难道他们是因为忍受不了委屈,所以举兵叛乱?不会啊,包拯来军营调查,澄清了事实真相的情况,他们是知道的。那么他们为什么偏偏在事情已经了解的时候发动叛乱呢?”穆桂英脑袋里塞满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情况十万火急,容不得她多想,穆桂英对佘太君说:“老太君,烦请你带人在龙骑兵驻地,慰问我军受伤的将士,了解龙骑兵为什么要发动兵变?”

佘太君问道:“桂英,你要去哪里?”

“我这就去追赶慕容龙城,问个清楚!”

“那你要多带兵马,以防万一。”佘太君担心地说。

其他人也纷纷道:“如果龙骑兵真的要叛乱,他们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必须万分小心。”

穆桂英摇摇头,“以我对慕容龙城和慕容忠父子的了解,他们是真心要追随我保卫大宋,不可能图谋不轨。他们在这个时候发动叛乱,一定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特殊原因。如果我带大队人马前去追赶,可能会激化矛盾,引起流血冲突。而且大队人马的行动速度慢,未必能追上他们。我是双龙玉佩的主人,他们遵守祖训,不会加害我的。”

杨文广道:“母亲,我陪你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