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第5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仁恭麾下的骑兵全都是陈军最精锐的骑兵,真正的精锐部队。眼下却在这样无名的前哨战中陨命。这种流血战法。对于突厥人来说是不惧怕的,他们兵多人广。但对于王仁恭所部却是严重的打击,这样无止境的流血下去,他在塞外的这支兵马就有可能血尽而亡。

轻揉了揉太阳穴。陈克复从那微微的失神是回过神来。

殿中的大臣见皇帝说出那番有些严厉的话后,便皱眉良久无言,都越加的不安起来。

“咳!”陈破军咳嗽一声收回神。

“当然,密折上所说的事情,也许有一些。但是。朕对于朝中的公卿们还是相信的。朕以为,瑕不掩瑜。虽然有一些问题,但也多是一些大臣们的家人在外打着旗号招摇。那密折有些危言耸听,是有离间君臣之意。多是些还不忠诚于朝廷之人所为。朕是不会相信的。朕也相信,诸卿今后定会多约束家人。自律严已,让百姓们称赞。”

高高拿起。却又轻轻放下。

大殿中一片沉默。

“朝廷刚刚挫败了突厥与中原各方的结盟,突厥人也因此延后了进攻的时间。但是,北方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现在,驻守雁门塞外的老元帅王仁恭上书请战。诸位大臣之意如何?房相国,杜相国,你们两位是尚书省左右仆射,先谈谈你们的看法。”

战争的目的是政治,战争虽然是军人主导,但实际上打的也是综合国力。特别是到了如今,战争也早已经从当初大业末年时的抢人抢粮抢地盘,到了如今相对平稳的各国对峙阶段。

当初诸雄混战,无一日不战,无一日不混战。诸军拼的是人数,打的更多的其实还是劫掠战。但到了现在,人海战术早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各国的势力基本稳定,都有关城险隘,小战越小,大战难起。要打,就是灭国之战,拼的是战士的训练有素,是刀枪锋利,铠甲坚固,粮草充足。

陈军这几年来,要不是先有稳固安定的大后方辽西辽东,又有尚书省对于河北、山东、淮北等地的迅速平稳恢复生产,陈军的强军也同样做不到兵锋所向,战无不胜。

房玄龄也刚刚跟着皇帝从辽阳回京,一介文臣来回奔波,此时都还没从奔波中的疲惫中恢复过来。带着有些疲惫的身子,房玄龄举着笏板出列应答。

“朝廷与突厥在北方对峙已经半年有余,虽然朝延依靠着坚城要塞,目前稳保不失。但北方前线目前集结的大军已经超过了四十万人,而且这一次朝廷与辽东各国之间又已经达成盟约,联军数量更是超过十万之数,这新得盟军,一时间还不能马上开到前线,但各军的粮草、器械却已经算到了朝廷之中。”

这样的对峙,让房玄龄这位九相国中目前执掌政事笔批红的‘首相’也不由的感觉沉重。

“五十万军队在前方对峙,每对峙一日,朝廷就得多消耗一分粮草。而为了供应大军,朝廷的粮草得从辽东、河北,甚至河南山东,以及更南方的岭南,扶南等地不远万里运到北方。在路上消耗的,甚至超过了前线数十万将士所消耗掉的。陛下,如此对峙下去,朝廷也拖不起。臣建议,眼下我军士气正盛,可以考虑王仁恭将军的请求。”

这样的对峙是把双刃剑,虽然能让陈军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陈军慢慢的破解眼前的僵局。但同时,却也在巨大快速的消耗陈军国力。虽然陈克复自信,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大陈,绝对应当给只有几百万人口的突厥更能耗。但就算最后比赢了突厥,这后面却也还有中原各国。

两败俱伤的做法,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第913章 主动出击

“左仆射的意思是打,朕之意也是可以打网游之美人如玉。不过如何打,这却还得看幕僚本部与二十四卫大将军府的诸将们的意见。不过各位元帅与大将军皆坐镇各地,这如何打,朕还想听听殿中诸位大臣的意见。”陈克复望着众臣道,他突然发现,满殿大臣之中,居然连一个能主持军务方面的大将也没有了。

朝中十位元帅与诸位大将军,基本上不是镇守在北方河东、河北、辽西辽东一线,便是在山南以及江东一线。剩下的虽然也有几位挂有大将军衔的将领,但却都是内八卫的禁卫将领,让他们主持军务,明显是还不够格的。内卫龙骧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衔,商郡公,兵部侍郎,权知兵部尚书,暂领兵部事务的毛翊出列道:“陛下,与其这样慢慢耗下去,不如主动出击。突厥人一直以为我们会据守关内,如果我们突然主动进攻,突厥人肯定会被打个措手不及。统叶护现在在大利城聚集了三十万兵马,便以为我军不敢出塞进攻。现在他先前派出扫荡铁勒的十万兵马还在奚、霫边境之上。刚刚得了宇文化及的进贡之后,又派了一万兵马进入陇上。眼下进攻大利突厥军,绝对可行。”

突厥与中原七国的盟约夭折,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短短时间,许、隋、吴居然就又与突厥人勾搭上了,这一次,四国再次结盟,虽然少了四国。声势不如上次那么大。但这个结果,依然让陈破军与陈朝文武们忧虑不已。

特别是刚刚一结盟,突厥就派了一万骑兵进入陇上,帮助许军准备进攻萧关。

这是一个试探。

陈克复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心中断定,突厥骑兵进入陇上这是统叶护的一步试探的棋。从种种分析来看,统叶护在经过白道之败后,似乎已经开始在重新调整南下的战术。

而眼下借兵宇文化及,已经是一个相当明显的信号。统叶护面对着雁门的坚城利炮,似乎已经有些担忧畏惧,并不敢强攻。他借兵许军,明显是打着另辟蹊径的想法。

避开陈军在雁门、军都关、扶余关、临渝这一线要塞。而转而准备进入关陇。

助许军击败入陇的陈军,夺回萧关。如此一来,突厥人既可以让他的三个中原盟友腾出手来一起攻打陈军,而且突厥人还可以顺着陈军入陇上的道路绕过北方的坚壁。从而绕道河东陈军背后,既可直取雁门的后背重镇太原,也可以东进陈朝京师洛阳。

这是一步奇招,不需太多兵马,只用一支偏师即可。

这个计划虽然看似疯狂。但陈克复却可以确认,这个推断事实上是有四成左右成功的计划的食血全方阅读。陈军虽然夺了萧关,进入了陇上,破坏了之前突厥人的盟约。但陈军兵力已经到了极限。能够进入陇上的所有兵马现在只有五万人。五万人,这个数量并不多。

突厥人现在派了一万人入陇。一旦他们确定计划可行,那突厥人随时可以派更多的人入陇。五万。十万,都并非不可能。

之前破坏了突厥与中原各国间的联盟,现在想要再破坏一次,却谈何容易。

只是,如此便要出塞,主动进攻拥兵三十万的突厥大本营?

不,陈克复心中已经否定了这个计划。现在陈军与突厥人对峙最大的本钱就是坚固的雁门防线,一旦主动出塞,陈军的优势就要丢掉大半。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雁门与突厥大营所在的大利城相距遥远,这么长的距离根本难以做到秘密突袭,而正面在草原决战,这是以已之短攻敌之长。

而一旦战事失利,陈军的雁门防线就有可能被突厥人攻占。

“不,雁门一线防守兵马不能出关。”陈克复摇了摇头,否定了毛翊的提议。

“打,这次一定要打,但绝不能莽撞而行。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雁门防线,我们不能拿这条防线冒险。未谋胜,先算败。我们得先考虑到最差的结果,雁门我们赌不起。”

骁骑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衔,扶余郡公陈青疑惑道:“陛下之意莫不是让王仁恭元帅单独出战?陛下,臣以为不可。虽然王元帅上次奇袭突厥取得了辉煌大捷,但事情可一不可再,再想突袭突厥大营并不可取。而且经上次一战,虽然王元帅所部已经休养恢复,但王元帅与薛定国元帅两军相合也不到六万之数,突厥光在大利就有三十万,更何况,在草原上还有十万,随时可以迅速回援突厥。”

陈克复哈哈笑了两声:“扶余郡公刚才说的没错,突厥人在大利有三十万,王仁恭与薛定国两军步骑加一起才不过六万,敌众我寡。不过,朕并没有说让王薛二位元帅去打统叶护。”多年来一直随侍陈破军身边的羽林大将军陈雷却是心中一动,脱口道:“陛下之意是打草原上的那支十万人的突厥铁勒九姓部族军?”

“没错。”陈克复笑着点头道。

上柱国,镇军大将军,兰陵郡公,太子太傅皇甫无逸也不由眼前一亮,出声赞道:“善!这支突厥军刚刚扫平了铁勒草原,如今正移军霫国与奚国边境,按情报他们并没有进攻两国之意,似乎只是准备震慑两国,并且防止我军从东面的契丹草原绕入突厥后背。他们与统叶护大利城的军队相距遥远,且周边并无强敌,肯定会疏于防守。如果我们突袭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王薛两位元帅虽然只有六万兵马,但绝对能击败这十万突厥军。”

右仆射杜如晦这个时候也有些兴奋道:“不不不,我军并不止有六万。诸位大人难道忘记了刚刚左仆射所说的辽阳新结盟的盟军已经有十万之数?”

“没错!”陈克复笑着点头。杜如晦的头脑很清晰,并没有忘记刚刚结盟的那几个盟友的兵力。九相之中,有着杜断的杜如晦官列尚书省的二位主官之一的右仆射。本来陈朝官制也大多脱胎于隋制,隋制中,隋初尚书省的两主官为相,左仆射为首相,右仆射为副相。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后来杨广即位,对首相杨素多有犯忌,不断的削弱左仆射的权利。

隋文帝时,废录尚吾读小说网令虽置而常缺。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高颎为左仆射达十九年,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共掌朝政。杨素代高颎为左仆射后,隋文帝以其权重,对之疑忌,命他三五日一至尚书省评论大事,表面对他体恤和尊崇,实则削夺他的权力。隋炀帝时,杨素进位尚书令,买不问事;杨素死后,尚书令位阙。

陈朝复国后,朝廷设九相,皆加参加政事衔。三省六部中,主持朝廷行政事务的尚书省的二主官便成了公认的首相和副相。虽然公开上,九相地位相同,且轮流执掌政事笔批红,但因尚书省的重要地位,左仆射的权利依然是远高于其它八相的。

虽然房玄龄办事稳重,忠心不二,不过向来比较重视制度的陈克复还是在暗中对仆射的权力加了限制。陈克复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溢大故才呈报仆射,如此一来,便等于将两位仆射的权利同时分出了一大部份来转交给尚书省左右丞。

相对应的,还增加了右仆射的一些权利,如此一来,尚书省基本上是四头执事,左右仆射与左右丞虽为上下,但职事权利却分割清楚。按例,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六位主官皆加参知政事衔为相国,而另外三位相国,则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皆有可能,不但六部尚书,就是九卿五台,甚至是如尚书省的两丞都有资格为相。

如此一来,尚书省的权利更重,但相反的,尚书省的两位主官权利反而下降了许多。杜如晦为右仆射,却也敏感的感受到了这些,面对这些细微变化,他也唯有更加尽兴办事。近来朝中有股传言,说是皇帝有意将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调回朝中,职务便是尚书省。

长孙无忌是国舅,向来得皇帝信任,当初更是曾经为九相之一。他若回朝,必然入相。尚书省不可能一下子出三位相国,极有可能便是他让位给长孙。虽然他也觉得他不是那种为外利所桎梏之人,但心中也不免有些失落。可是现在听皇帝的意思,明显是准备主动出击,与突厥人进行一场大战。

以王仁恭与薛定国两位元帅领兵,六万陈军加十万辽东盟军,这一仗的胜算很多。而如此一来,河东前线许久的平静也将打破,这个时候,身为河东总督的长孙无忌也不太可能会调入朝中。一想及此,虽然总提醒自己,皇帝的旨意,不论是雷霆还是雨露,都是君恩。但如果能保住副相之位,谁又愿意让位呢。

在他有些走神之时,龙椅上的陈克复却已经与众臣迅速的拿出了一个进攻方案。此时,皇帝已经口诏,中书省的翰林学士已经在当场拟诏,门下省已经在商议派往王薛两位元帅处传旨的官员了

第914章 以攻代守

腊月初八,天寒地冻,冻死寒鸦。

萧关要塞之内,陈克敌正与诸将围着火炉军议。

“探马回报,薛举父子已经彻底击败刘武周。刘武周被恭仁杲一路从灵武追到了榆林,最后走投无路,抱木跳河,游过黄河,逃入了定襄大利投奔突厥统叶护,可惜对于统叶护来说,地盘兵马全无的刘武周不过是一个丧家之犬。统叶护与宇文化及再次结盟之后,便在当天拿刘武周的人头祭盟了。”徐世绩笑着说道,一世枭雄刘武周的亡命,对于陈军来说,不过是一件必然之事。这次不死于突厥人之手,下次也必然会死于陈军之手。早死晚死,又有何区别呢。陈军诸将真正关心的还是刘武周死后之事,刘武周被灭了,尽夺其地盘的薛举却让人忧虑。

击败刘武周之后,薛举夺得灵武、五原、盐川、朔方、榆林、弘化陇上六郡。刘武周原来所占据的其它诸郡,雕阴、延安、上郡,北地、安定、平凉六郡则除了少数几城,基本上落入了陈军手中。

如此一来,薛举的秦军实力大涨,收降了后周的那些降军之后,兵力已经爆涨到了十五万之众。而且现在关陇四方势力,论起地盘来,也以薛举最广。陇右、陇上甚至还延伸到了河西一部份,秦军的地盘就如同一只沙蝎那张开的巨大钳子。

而入陇的陈军。便首当其中的被包围在其中。

西有薛举。东有宇文化及。陈军据守萧关,并打下了从萧关到东面黄河与河东的交境陇山一线。没了刘武周,陈军的形势一下子间反而便的严峻起来了。

“刘武周真是个没卵子的怂货,好歹他手里也还有着七八万的人马,数十座城池,居然不到半月的时间就彻底被击败,连一兵一卒都没带走就把全部家当送给薛举了。真想不明白,就凭他这怂样,当初是怎么把梁师都他们给火并掉的。”黄君汉摇头骂道。刘武周倒是死痛快了,萧关的陈军却一下子陷入了两面包夹之中。这全都因为刘武周的没用。

陈克敌长吁了一口气,皱眉道:“现在再去骂刘武周已经没任何意义了,关健还是薛举的态度。他刚吴并了后周地盘人马,只怕他不会就此停下脚步啊。”

“薛举之前投降归附。虽然并非真心。但若说他刚火并了刘武周,就敢打我们的主意,这不太可能吧?”苏烈不敢置信道。

一直没说话的单雄信却道:“我看很有可能,薛举父子都是残暴之人,尤其是那薛仁杲不但残暴,而且无信。当初薛举起兵之时,扶风郡的大盗唐弼拥兵十万,拥立李弘芝为天子,自立为唐王。薛举派兵攻打唐弼,久战不下。薛举便依郝瑗之谋派人劝降唐弼。并许诺只要唐弼杀死李弘芝归降于他,便依然许其为王。结果等到唐弼杀了李弘芝率军降薛仁杲之时,薛仁杲却突然出兵袭击了没有防备的唐弼,唐弼只骑逃走,薛仁杲夺其全部兵马与地盘。”

这件事情,可谓是天下皆知。尤其是对于出身于义军的单雄信等将领来说,薛仁杲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是十分不耻的,如果薛仁杲真打败了唐弼还无可厚非。可即答应了归降,却又背后突袭,这就是无信无义了。江湖出身的义军将领。最看不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