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西雅图回来的马云沉浸在互联网给他带来的巨大激动中。他决定用远在天边的互联网这个工具来开始创业了,而作为一种类似创业宣言的方式,在决定创业之前,他找了二十四个朋友来做咨询。
  但是对于互联网这个当时在省级城市杭州还根本没有出现的东西,一向口才极好的马云的描述也只能得“迷迷糊糊”的,他的朋友们更听得“云里雾里”,这直接导致了他描述的结果是这二十四个朋友里除了一个人觉得可以试试外,另外所有人都表示反对他的这个决定。
  但是这个咨询结果似乎并不能对马云的决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创业还是如期开始了。
  马云的创业起家点是借来的二千美元外加自己家里的家俱——“公司开张的时候有三个人,我、我的创业伙伴学自动控制的何一冰和我的妻子,我们在一座大楼里租了一间办公室,把自己家差不多所有家俱都搬过去了。”此时的时间是1995年4月。
  这家最初中国黄页虽然不是阿里巴巴的前身,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它为日后阿里巴巴的诞生所作的贡献。外人很难想像马云和他的最初团队之间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正是从中国黄页开始起步的。这种感情的标志之一,就是阿里巴巴最初时的十八个创业###到现在一个也没有离开阿里巴巴。这里面不排除有马云的个人魅力所在,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要做自己的事业的梦想。
  此后的马云和他的团队一路北上,两年之后重又回到杭州,对未来的阿里巴巴来说,他们在北京期间所做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生存,除了维持了马云的这一支基本团队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网站的初步构架和思想已经成型并得到的初步的验证。
  最终马云北上时从中国黄页公司挑选了八个伙伴一起出发,在他的印象中最值得自豪的是两年后这八个人一个都不少地又跟着他从北京回到了杭州。除了马云是个人的创业冲动驱使之外,另外八个人必须要克服的因素在旁人看来几乎是无法克服的。他们必须越过类似新浪雅虎的高薪诱惑、继续在外经贸部干下去的前景诱惑和跟马云回来前途迷茫的恐惧这样的障碍。而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作为一个团队,北京之行以外,未来阿里巴巴公司的核心已经形成。而在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几乎结识了所有在中国互联网中后来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在对方心目中都留下了印象。
  团队、创意、人脉,虽然这支从北京很不得意地回到杭州的创业团队此时好像已经走到了最令人气闷的一步上,但实际上当他们把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就像那个阿拉伯青年看到强盗的马队一样,虽然气氛令人窒息,但那个藏金洞却已经离他们不远了。
  19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以后,马云的名字将伴随着阿里巴巴的快速成长最大限度地被人所熟知,并且也给他带来了藏金洞的真正的钥匙。
  

程东升:立体的阿里巴巴(1)
文/程东升
  我们始终不清楚,是时世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世;是阿里巴巴成就了马云,还是马云成就了阿里巴巴。我们唯一可以证实的是,在历经严冬之后,互联网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当众多网络英雄曾经灿烂的笑脸已被历史尘封的时候,马云则在这个春天里保持着自信而诡秘的微笑。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身材矮小、长相极其一般的杭州人,他的特力独行,他的处乱不惊,他的吃苦耐劳,让他在平凡的学历教育后,有了一个与同班同学迥异的出路。我们得感谢南风窗记者郑作时,是他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阿里巴巴的成长过程,让我们在他清新、优美的文字中,看到了一个睿智、坚韧的马云。此前,尽管,我们也知道阿里巴巴,更经常可以在电视、杂志中看到镜头后那个精神头十足的马云,但是,没有一本完整讲述阿里巴巴和马云故事的书。
  如果说,此前,阿里巴巴和马云仅仅是媒体聚光灯下的一个传说,那么,郑作时的这本《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我们看到的则是实实在的一个公司和个人的真实历史;如果说,此前,我们了解的仅仅是片面的、概念化的阿里巴巴和马云,那么,郑作时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的则是全面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阿里巴巴和马云。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财富神话的缔造速度越来越快,过去用终生积累的财富,现在只需要10年、甚至几年。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为这些神话的诞生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于是有了阿里巴巴,有了盛大、百度。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还将陆续有一些奇迹出现。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创业英雄层出不穷,但众多创业者如过眼烟云,一瞬而逝,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失败则是最普通的结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那些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创业者,都足以使后来者震撼。
  正是由于成功如此来之不易,成功者的经验才越发显得珍贵。至少目前看来,阿里巴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经济商业模式,更主要的是,这个商业模式开创了中国大规模B2B交易的先河,这就是马云在中国新经济史上如此显赫的原因之一。
  尽管,阿里巴巴已经在业内领先,但是,阿里巴巴并非没有危机。书中并没有透露真正的网上贸易佣金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但外界普遍的看法是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仍旧十分依赖会员费收入,也就是说,制造在网上贸易这块,阿里巴巴必须保持老会员的稳定,以及通过不断吸纳新会员方能保证利润的持续增长。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过于单一的利润来源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马云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近年来动作不断,先是进军网上拍卖,后又收购了雅虎中国。阿里巴巴开始大规模“变身”,在这种巨变下,小个子马云是否能顺利驾驭,恐怕还是个挑战。
  我们期待着郑作时在今后继续描述未来的阿里巴巴。
  程东升:财经作家,任职于《21世纪经济报道》,著有畅销书《华为真相》(2003年),《华为经营管理智慧》(2005年)。
  《东方企业家》总编:天下没有难做的公司
  文/张良
  怎么才能做出一个好公司?这似乎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不可能有答案。
  人们为什么有兴趣去了解一个企业?这似乎可以找出一些线索了。它也许很牛,很出名,或者很别致。
  在阿里巴巴身上,这三者恰好都具备了。
  它是今年最火热的行业——互联网――中最火热的企业;它在一场石破天惊的并购中更加夯实了全球电子商务领跑者的地位;它的领袖被看作将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第二个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它只用了6年的历史,就创造了每年10亿的营业额和 40亿美元的市值。无疑,这样一个公司具有强烈的借鉴和示范的价值。它体现了我们对未来的渴望,也浓缩了中国梦的内涵。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一本书去了解这个非同一般的企业?
  因为机缘,作者得以深入企业最深层,可以全方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关于阿里巴巴的梦想、团队、资本、产品;关于厕所里搞掂8200万美元投资;关于作为公司天条的价值观,与众不同的唐僧团队;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激烈交战,以及2000年那种全世界设立公司架构,“红旗插遍全球”的气势为什么没有把公司拖垮?马云为什么能及时收手?做小公司的出身,为什么能一开始就要宣称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进入全球网站前十位?等等,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讯。这可看作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书的基本价值。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资讯本身不能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只有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公司大事记和领袖语录,才能吸引我们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里,耐心地把25万字读完。
  

程东升:立体的阿里巴巴(2)
我们每年都会见到许多难读的企业传记,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绝不在此列。我有幸在作者写作此书的过程中通过电话和草稿“目睹”了其状态,那是一种激发出了强烈好奇的兴奋,是一种兴致勃勃的探索,是一种刨根问底的冲动。这种激动的状态,虽然作为资深财经记者的作者,出于职业要求,一再压抑着,控制着。但是,他显然还是被这个不一般的公司打动了。这种激情被他带到了书里,带到了文字中。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在触摸这个公司,能感觉到它的温度、质地和跳动。
  阿里巴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这不是本文要表达的内容,甚至也不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这首先与阿里巴巴本身有关。“不确定文化”指引下,这个个头已经不算小的公司仍然是一个基本处于原生态的公司。就像他们的“造梦师”马云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阿里巴巴造几幢楼,现在的基坑已经打好了。也许到2009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与在大多数企业传记中,我们只能看到美好而成熟的结果不同,《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不是展现已经成形的东西,而是展现阿里巴巴从地表线之下开始的全过程,清晰、完整地重新演绎出了一个公司思考和成长的逻辑。就像把墙打掉,露出里面的管线给大家看。
  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是被各种各样的墙所分隔的体系,我们阅读其传记的时候,往往也只能跟着“导游”在这个迷宫里游走。他带我们看了一些精彩的地方,但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带我们看了所有的地方——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把我们拉到了一个高地,可以从上来俯视这个公司:它的结构,它的脉络都一目了然。至于它是什么样的公司,它有什么样的形状结构,每一个看客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与作者的持续交流中,他总是引用马云的一句话:商业活动本质上就是一场智力游戏。是的,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进入这个神奇的公司,看看一场伟大的游戏是如何玩的。
  本文作者为:现为《东方企业家》总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现场(1)
2005年8月11日12点,一个普通的北京夏天的闷热下午。
  中国大饭店十号会议厅安安静静,两个女服务员站在门口议论着她们今天的服务对象。
  “阿里巴巴,是一什么公司啊?”
  “是一网络公司,昨儿北京电视台还介绍他们老总来着。小个儿,长得有点怪。”
  “挺历害嘛。”
  “电视上说他是靠自个儿干出来的。现在做得挺大,连克林顿都来捧他的场。”
  “克林顿,就上次来过的那美国总统?”
  “是啊。”
  “哦?那这人倒不易,有两下子。”
  就在门里,一个大约一千平方米的会议厅里,同样也是安安静静的。看来是一家专业会议公司的几个职员正在调整机器、布置会场,准备将到来的会议。主角阿里巴巴公司只有一个北京办事处的女员工在现场盯着,检查效果。主席台上依次排放着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这是那个长得忒难看的小个的新头衔)马云和全球互联网最领先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森格以及两家公司其他一些高层职员的名牌。而主席台的背后,是一块巨大的蒙着红布的展板,透过红布,可以隐约地看出“阿里巴巴与雅虎公司全面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的字样。
  主席台的左手边,一块大屏幕上全屏显示着一张照片,这是一张七年前的照片。我们在本书第三章的第四节里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来历,照片上的两个人正是马云和雅虎的“酋长”杨致远,本次大事件的两个主人公。关于这张照片,后面我们还有话要说。
  这是一个纯粹的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与大部分中国公司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不同的是,虽然这个新闻后来出现在几乎中国所有的媒体上,但现场没有一个通常会被邀请做为见证的政府官员的席位,除了两个公司的成员外,现场只安排了记者席。
  这就是已经被全世界媒体议论了十多天的那个大事件的现场,这样的现场在全世界一共有三个,一个在美国的硅谷,出席的核心人物是杨致远,;还有一个在东京,出席的核心人物是孙正义,日本软银公司的总裁。
  关于这个“大事件”,最早的报道出现在9月8日美国最权威的《福布斯》杂志上。福布斯的报道标题是:“雅虎并购阿里巴巴30%的股份,价值十亿美元。”
  这样的一个事件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互联网上当时就开了锅。”一个媒体的记者评论说,“所有的记者都在相互交头接耳地打听,你在阿里巴巴或者雅虎有认识的人吗?”
  而在所有的报道中,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关于此事的报道引起了人们格外的注意。它的标题是《阿里巴巴鲸吞雅虎中国、雅虎十亿美元陪嫁》。
  “这两个报道对比起来看格外有趣。”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说,“我的理解是,福布斯的消息是从雅虎得到的,所以格外偏向雅虎;而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的消息是从阿里巴巴得到的,所以偏向阿里巴巴。照我看,雅虎和阿里巴巴虽然开始了合作,但相互之间还是小小地过了一招。”
  除了十亿美金这样一个天文数字的并购金额会激起人们的了解欲望外,究竟是雅虎并购了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买下了雅虎中国?这是小道消息给人们留下的巨大问号。
  十二点半,几个阿里巴巴公关部门的员工到达了现场。而此时,中国大饭店的电话开始忙了起来,一个接着一个的电话都打进来。“都是媒体的电话,来问今天我们是不是有阿里巴巴的新闻发布会要开。”饭店的几名工作人员来问阿里巴巴的员工,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的,下午一点可以宣布。
  一点钟,现场的阿里巴巴员工纷纷掏出手机,开始通知媒体;
  一点半,大批的媒体记者到达;
  两点钟,雅虎和阿里巴巴两公司高管们进入会场;
  再过了十五分钟,马云和罗森格从会场外面的休息室里冒了出来,随即被摄影记者们团团围住,马云排开记者,与罗森格谈笑着往前走,但面前还是有三四个记者一边倒退一边拍照,一直到他进入会场。
  显然,对于互联网上的传闻和新闻大战,马云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因此在新闻发布会开始后他的第一句话是:“虽然这是个新闻发布会,但我确实不知道还有多少新闻可以发布。”
  接下来他开始介绍那张照片:“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合作,可以说恋爱从七年前就开始了,这张照片是七年前杨致远访问中国时我们在长城上留下的合影。从那时起,我们的相互欣赏就开始了,而现在,这场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我们的读者可以从本书第七章里看明白马云是在什么情况下与杨致远认识并留下了这张照片,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问题上来,究竟是雅虎并购了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吞下了雅虎中国?马云操着他那个著名的露齿笑说:“我们这次宣布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