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锦抗声道:“皇上,臣和晏小姐之间清清白白,只是两情相悦,故而才求您玉成;若我和她真的私通,又何须求您玉成?臣是真心实意要娶晏小姐为妻,可不是随便玩弄一番,难道就该让晏小姐一生都背负着个不实婚约终老一生么?礼教人伦自然该遵守,但这种迫害人性的东西,不遵也罢。”

赵祯呵呵而笑道:“看不出来,真的看不出来,苏锦啊苏锦,你真教朕对你再一次的刮目相看。”

苏锦期待的道:“您答应了?”

赵祯冷笑一声,忽然变脸道:“你做梦!想让朕帮你做这等事,亏你想得出来,你自己不怕背负骂名倒也罢了,还将朕给拉进来,你的算盘打得也未免太精了。”

苏锦被赵祯的喜怒无常弄一惊一乍,听赵祯的口气,这事怕是泡汤了,心底里暗暗的发愁,没想到自己忙活了大半年时间,到头来落得如此的结果,连晏碧云的婚约也解除不了,真是窝囊透顶。

“你给朕听好了,从今日起,你若再跟那晏家女子来往,朕便治你有伤风化之罪;晏家女也会受到连累,会被当作淫妇拿问,赤身裸体骑着木驴游街,到时候这一切罪责都是你一手造成,你不自爱,同时也害了人家的清白,晏三司也会因此事而贻羞天下,便是他也绝不会饶了你;还不给我出去,朕不想再听你胡言乱语。”

苏锦看着赵祯白皙的变态的面孔和翕动不休的嘴唇,恨不得冲上去照着那张嘴巴狠狠的抽上几巴掌,打他个香蕉萝卜嘴;但同时他又告诫自己:冲动是魔鬼,此刻一冲动,万事皆休。

“怎么还不出去?”赵祯怒斥道。

苏锦缓缓道:“皇上,我们做个交易如何?”

赵祯又好气又好笑,喝道:“谁同你做交易,人来,叉出去!”

几名内侍赶紧进来,挽起袖子便要拉苏锦出门,苏锦忙道:“皇上,微臣献策,解国之危难,您难道不关心社稷江山的安危么?”

赵祯一怔,挥手命内侍退下,静静地道:“苏锦,朕今天对你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你的所作所为朕便是杀你十次也不为过,朕本想饶你一命,因为你毕竟立了大功,又有些本事,将来或能改邪归正为大宋效力;可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朕的忍耐底线,朕绝不能饶了你,你放心,朕会赐你个全尸,毕竟你有功于朝廷,你的家人亲眷朕也不会牵连,这对你可谓是仁至义尽了吧。”

苏锦能感觉到赵祯平静的话语中隐藏的真怒,这回是真的惹火皇上了,越是这个时候,自己越是要竭力求生,稍有惧怕之意,只会死的更快。

“多谢皇上,臣死不足惜,但臣不是在说笑,臣确实有关于整饬朝纲的办法上奏,国家大事上罪臣岂敢胡言乱语,臣又不是有九条命,怎么能在这件事上胡乱出主意。”

“你能对朝纲有什么好的办法?即便有,也非良策,否则还要朝中老臣有何用?”赵祯冷笑道。

苏锦肃容道:“容臣奏明之后,皇上在下结论,要杀臣也不在乎这一刻。”

赵祯见苏锦说的一本正经,倒有些像听听这小子胡说些什么?反正杀他也就是一张嘴的事,倒也不在乎多花些功夫让他说说看。

“好,朕便再容忍你一次,你若是言之无物或者是胡言乱语的话,朕即刻将你轰出去,在宫门外枭首示众。”赵祯的话中带着森寒的杀气,他是真的动了怒火。

“多谢皇上。”苏锦抹着额头上的虚汗,竭力的回忆后世带来的记忆,搜索到关于宋朝朝政弊端的那一部分,仔细地将支离破碎的记忆碎片整理出来;即便是这些弊端,也需要婉转的组织言辞,既要戳到赵祯的痛处,又不能戳的太痛;这个时候一定不能说一句错话,否则便再无机会了。

“启奏皇上,臣这次受命办理粮务,耳闻目睹之间,见到了许多状况,臣午夜梦回之时,对这些事情也曾细细地想过,后来臣渐渐发现好像摸到了一些端倪,但臣阅历尚浅,不能分辨斟酌,所以现在臣便将这些想法统统告诉皇上,请皇上定夺。”

赵祯点头道:“好坏不论,但求有见地,拾人牙慧或者是空洞无物的糊弄朕,那可不成。”

苏锦点头应是,继续道:“臣所要说的第一件事便是从这场大饥荒得到的启发,臣一直搞不懂,为何南方仅仅一次大旱,便影响整个大宋的吃饭问题;我大宋立国日久,百姓升平安居,虽不能称之为万国来朝,也可算是国富民强之盛事;可是一场旱灾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国库空虚若此,钱银周转不灵,甚至臣都听说连边境将士也差点便断了粮食,而去岁的科举虽皇上下诏说是因战事吃紧无暇举行,但臣斗胆猜测乃是因钱银捉襟见肘才权停贡举;这些事为何会发生,我大宋这几十年累积的财富去了何处?这些事皇上您的心中有答案么?”

苏锦开门见山的第一个疑问,便如一柄利剑直透赵祯的痛处,这些问题也是他夜不能寐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之处;大宋朝经历数十年的经营,如今盘算盘算,家底实在太薄,甚至都经历不住一次天灾,怎不叫人揪心不已。

第568章 糜烂(上)

赵祯被说中痛处,不但没发火,反倒打起了精神,本以为苏锦说不出来个一二三四来,却不料他一下子便抓住了重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朕也知道我大宋确是取之既殚用之却无度,一遇到突发的天灾祸事,便有些力不从心;朕曾多次问计于诸臣,可建议颇多,可行者却寥寥;朕认为当年宋子京上书‘三冗三费’之论算是其中颇为中肯的意见;但我大宋沿袭祖制至今,对士人本就宽恕为怀,更因是礼仪之邦,不愿废止,以至于如今竟有积重难返之势,便是想变革也变革不了了。”

赵祯说的是心里话,自打太祖建立大宋的时候开始,大封后周望族,赏之以良田食邑,待之以厚俸,在天下人看来,自然是博得了一个好名声,说太祖爷慈恕,大宋官家将人情味儿;由此引发后续诸朝效仿为之,逐渐形成了规矩;以至于官多兵多费用多,却一直为了这个好名声扔不掉这个包袱。

朝中并非没有有识之士,宋祁上书所言的三冗三费之说便是点到了要害之处,可是积习难改之下,这件事却很难办到。一改便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一大群人便要上书吵闹不休,有的不惜跑到皇宫面前上吊,痛哭流涕的历数先皇如何如何,现在如何如何,弄得赵祯烦不胜烦。

赵祯又是个不喜欢杀人的皇帝,他的政治理念便是无为而治,绝不想弄的天怒人怨,久而久之,这件事几个反复之后,便无人再提及,从而不了了之了。

苏锦明白这里边的道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在后世,自己也处在一个大变革的世纪,政府也在搞改革开放,但很多变革措施听上去很美,但一旦执行下来便沦为一纸空文,无他,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便会被集体抵制。

“皇上,您说的臣能理解,但臣认为既然正面推进有难度,为何不换个思路进行呢?”

赵祯睁大眼睛问道:“怎么个换思路法?”

苏锦道:“如今这些难题,从根本上来讲是财税制度出了问题,据臣观察,皇上一直奉行的是轻赋税轻徭役,想藏富于民的政策,是不是这样呢?”

赵祯点头道:“果然你能猜透朕的心思,朕总认为民富方能国强,所以朕采取的正是轻税之策,减轻百姓的赋税,让百姓们能富起来。”

苏锦道:“皇上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效果却很一般,百姓们并没有富起来,贪官墨吏倒是富得流油,以至于灾祸一到,百姓无自保之力。”

赵祯叹道:“朕也很是纳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苏锦道:“微臣认为,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皇上的官买财税制度的问题,我大宋各州每年官买物资何止巨万之数,除了钱银运达之外,一切用度衣食住行之物资均由各州采买,朝廷允许各州府截留采买资金在当地采购之后,然后再统一调配到需要的地方,这在臣看来既滋生腐败,又不合时宜;说的粗俗一点这是脱裤子放屁,多费事。”

赵祯没有怪苏锦言语不敬,而是饶有兴趣地问道:“何以见得?”

苏锦道:“举个例子来说,西北将士每年换装两次,将士的甲胄自不必说,一般两年也换不了一次装,臣之说盔甲里边的军服,朝廷每年都是任由山东、河北以及各产棉州府截留钱税采买,臣不必求证,也能猜出每年为了这两批采买军服的差事,各产棉州府定然是争得不可开交吧。”

赵祯道:“果真是如此,这有什么不对么?他们积极争先为朝廷采买,难道也有什么不当之处么?”

苏锦差点就把赵祯当白痴了,这皇帝怕是从小生活在蜜罐子里,对那些家伙的心思居然毫无察觉,这让苏锦很是吃惊。

苏锦决定毁掉赵祯的童年,将现实无情的展露给他看。

“臣可不认为他们争着为朝廷效力,臣认为他们争着捞钱呢。”

“怎么会?每年截留的钱款采买之后都要对账稽核,又非白给他们花的。”

苏锦摇头道:“皇上,你该下去走一遭了。现如今这些人的手段花样繁多,截留的钱款用于采买,这是不错的;朝廷稽核也是按照市价稽核,这也没有问题;可是这些人争取到这份差事之后,在当地的采买过程中那可就花样太多了;最常见的便是压价收购,赚取差价;市价一贯,他们从百姓手中收购的怕只有五百文,现官不如现管,告示一出,官差打着朝廷采买的旗号如狼似虎的这么一吓唬,哪个百姓敢不乖乖的售给官家?于是乎差价便产生了,而陛下的藏富于民的政策也就此泡汤了。”

赵祯愕然,低头想了想道:“有道理,若是真的如此的话,还真难以稽核出来,除非百姓举报。”

苏锦哂道:“哪个百姓没事去告官?况且朝廷为显官威,规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民告官不管有理无理先打十五大板,谁吃饱了撑的跑去送给别人打屁股?而且告赢了也没多大好处,最多是赔偿损失,被告官员革官免职罢了,可是那百姓便从此落个告官闹事的名声,下届官员到任之后,有他好果子吃么?甚至连本土本乡也容不下他了;总之告官的成本太大,谁也不会干的,偶尔为之者也都下场很惨。”

赵祯听得额头冒汗,瞋目道:“竟然还有这些门道。为何朕一直不知道呢?”

苏锦道:“手段多着呢,除了盘剥百姓牟利之外,他们还会官商勾结牟利。”

赵祯道:“这不太可能吧,低价向商户购买,那叫盘剥商贾,又怎么能勾结的起来。”

苏锦笑道:“皇上,臣家中是庐州商贾出身,我家卖得的布匹从次到好共有十品,一品布织工印染原料无不上乘,一匹要三十贯,而最次的十品布不过一匹一贯钱,同样花色的布匹,价格相差三十倍;朝廷采购军服时若是按照五贯一匹的官价来买,我会将两贯一匹的布当做六品一匹五贯价格的布卖给他,而我便可每匹暴赚三贯有余;然后这批赚的暴利我只取五百文,剩下的两贯五百文钱您猜给谁?”

赵祯吸了口冷气道:“给采购的当地府衙?”

苏锦又问:“府衙会将这笔多余的钱款上缴朝廷么?”

赵祯默然无语,不住的摇头,咬牙道:“原来如此,朕都被蒙在鼓里了,但是满朝文武竟然没一个告知朕,任由这帮人胡作非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苏锦摆手道:“皇上,您误会他们了,他们其实也不知道;您想,每年三司会同有关各衙门都有人下去稽查采买之事,为何稽核不出来?不排除有稽核官员被收买的缘故,但每年数批数十人专程下去稽核对账,不可能全部被收买;若是稽核出来,岂有不上报之理?而晏三司和吕相等人也都是勤勉忠义之臣,又怎会隐瞒此事;真相便是,大家都被蒙在鼓里,这些人作假的手段绝对高明。”

赵祯点头道:“说的有理,定是在官买票据上做文章,而货物验收之时也定然偷梁换柱,毕竟验收过后的发运还是由当地负责,他们再调换回来便是。”

苏锦发现赵祯还真是个好学生,这么快便上手开窍了;可见学好难学坏人人都会。

“朝廷每年采买的何止是军服一项,粮食、油料、粮草、布匹、牲畜、木石料、药材总而言之每年至少要被地方截留下巨额钱银,而这些钱最终会有多少比例变成等值的货物,臣也不知道。”

赵祯简直要嚎啕大哭,一股子愤懑之气憋在肚子里无法发泄,呼吸也变得粗重起来。

苏锦见状赶紧帮他倒了杯茶水,伺候他喝了下去,安慰道:“皇上莫急,既然知道这些勾当,只有应付之道。”

赵祯缓了口气忽然问道:“你又是如何得知这些的?”

苏锦微笑道:“微臣不是刚刚抓了一个知府么?庐州知府朱世庸便是个中老手,抓他的时候在他家中搜出了一本账簿,上面罗列的私账清清楚楚,以此为据,这才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据此臣举一反三,得出如上结果,或有小谬,当无大差。”

第569章 糜烂(下)

赵祯默默点头,他不能指责苏锦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联系到每年各地州府截留税钱采买的情形,赵祯基本上可以断定苏锦的推测是准确的。

每年朝廷各部门都要草拟一个采买的清单,皇宫内外,两府三司,三省六部二十司都会将各部门的预算汇总上来,集中道三司衙门统一上报审核,批准之后再分派给相应的各地方路州府;而每一年的采买预算最终都成为最揪心劳神之事。

就拿去年来说,前年的全年财税总收约三千八百万缗,而这笔钱地方截留的钱银便达到一千六百万缗,但这还不够,陆陆续续有各地州府来京城吵着要钱,说朝廷划拨的钱银根本不够,市价上浮,如今还欠着百姓和商家钱款云云。

赵祯也是个心软的,每当这些人拿百姓说事,赵祯总是不顾晏殊的反对批准曾款拨款;一来二去,到最后真正运到国库中的税钱变成了区区一千万缗,活生生被截留了七成。

紧接着西北战事连败,抚恤,修缮,赈灾,个方面意外的支出层出不穷,最后连科举都没办成,到了秋后,又闹饥荒,原本每年增长的税收一下子缩水了一半,而年后报上来的今年的预算却有所增加,可以预见,今年是捉襟见肘的一年。

苏锦的话提醒了赵祯,无论如何去年也花不掉那么多钱,最大的可能便是很多州府将朝廷的钱给贪墨了。

赵祯越想越是心惊,感觉自己就是个冤大头,自己连一碗莲子汤都舍不得放多几个莲子,甚至不惜下“减餐令”号召节约,而有一帮人却张着血盆大口咬开自己的血管吸血;想想都不寒而栗。

“苏爱卿!朕信你说的都是事实,那你有没有良策应对呢?”不知不觉中,连称呼都变了,从略带蔑视的‘苏舍人’变成了‘苏锦’再到苏爱卿,直接便是三连跳。

苏锦心道:知道怕了吧,日子可没你想的那么安逸。

“皇上,办法无非是两条,一则整饬吏治,二则改革财税制度,您认为走那一条道呢?”

“为何不能双管齐下?”赵祯道。

苏锦道:“皇上心里比臣清楚,皇上说选那一条路,臣便根据这条路来分析分析。”

赵祯想了想道:“那就选变革之途吧。”

苏锦一笑道:“皇上圣明,但臣想听听皇上不选整饬吏治的理由,臣想跟皇上长长见识。”

赵祯叹了口气道:“岂是高明,实是无奈之举;如今大宋可谓内外皆忧,西贼与我交战,辽人蠢蠢欲动,国内又刚刚经历大饥荒,各地匪患也有抬头之势;这时候不宜大动干戈,一旦内部乱起来,官员们人心惶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