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9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军的反击并没有多少威胁,当时“俄亥俄”号首部二号炮塔的三门主炮已经全部损坏,虽然没有一发穿甲弹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但是在被四发26式穿甲弹连续命中后,就算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再厚实,穿甲弹撞击时的巨大冲击力也足以震坏炮塔内的所有设备,并且震死,震伤炮手。另外,该炮塔后面的司令舰桥也是重点打击对象。与“依阿华”一样,“蒙大拿”级司令舰桥的装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要薄一点,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这50毫米的厚度就足够让美国人感到后悔了。三分钟之内,至少有八发穿甲弹打中了司令舰桥,其中有四发跳开,只有两发穿透了装甲,这已经足够了,只要有一发穿甲弹击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舰桥里的官兵也将无法幸免,更别说是两发,而且还都发生了爆炸。

在第一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司令舰桥就被打掉了,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已经被打残,身体就无法得到控制,空有强健的四肢,也没有多少威胁。前面两座炮塔里的官兵是在两分钟后才知道司令舰桥已经被炸毁,舰长等战舰上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在这两分钟内,b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只有相对低矮,难以被直接瞄准的a炮塔还可以使用。因此,在战斗开始后三分钟,a炮塔的炮手利用辅助瞄准仪打出了第一轮还击。

三发炮弹全都从位于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编队中间的三号舰,也就是“贵阳”号的头顶上飞过的,然后落在了战舰南面数百米外的海面上。这个偏差距离也确实有点吓人。当初,设计师为了提高“蒙大拿”级的防御能力,减少被弹面积,a炮塔被设计得相对低矮,可也因此而影响到了a炮塔的视界,结果,炮手根本就无法精确瞄准,打出的炮弹就更不可能威胁到对面的战舰。

“俄亥俄”号的还击把“贵阳”号的舰长吓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敌舰的还击根本就没有准头,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而且,正是这次还击,让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舰长都发现敌人还有还手的力量,结果,在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中,六艘战列舰上的54门主炮全都瞄准了“俄亥俄”号的a炮塔,打掉敌人的还手能力,这是战列舰炮战中的不二原则!

在接下来的四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a炮塔至少挨了六枚炮弹,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挨了好几枚穿甲弹。破坏最大的应该是打中了舰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弹。“蒙大拿”记的主装甲带到a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外侧就终止了,在采用重点防护的原则下,舰首并不属于重点防护区域,当时也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会在舰首设置厚实的装甲。这枚26式穿甲弹将“俄亥俄”号的舰首炸出了一个达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挨了好几发穿甲弹之后,a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里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伤。

到此时,已经是六点三十三分。“俄亥俄”号舰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战斗力。同时,战列舰已经冲出了狭窄的港湾出口。在无法用舰首方向上的主炮还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接替了指挥的轮机长下令战舰向右侧转向,准备把屁股甩过来,用舰尾方向上的两座主炮进行还击,同时避免在港口外搁浅,好让后面的战舰也跟出来。

这个决策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正是这个决策,最终让“俄亥俄”号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要知道,战舰的侧面投影要比正面投影大十几倍,这不但更容易中弹,而且也给了对方炮手更多的选择。同时,战列舰不是驱逐舰,不是说想转向就能迅速转过来的。在速度不到十节的情况下,战列舰要转向90度,至少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在这几分钟里,足够对方的战列舰打出数百发穿甲弹了。就算“俄亥俄”号皮坚肉厚,也不可能承受住这么多的炮弹!

当时,守在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的上的舰长都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他们都判断,美军战舰必须转向,不然在港湾出口处搁浅或者沉没的话,后面的战舰就出不来了。当“俄亥俄”号开始转向的时候,炮击的频率瞬间提高了不少。在更为容易瞄准的情况下,开火的速度更是提高了不少,很多炮手甚至将火炮固定在一个角度上,然后就是不断的把炮弹打出去,以提高开火的速度。

六点三十四分,“俄亥俄”号被至少六枚穿甲弹命中,其中有两枚打在了左舷中部的副炮群里,将左侧的五座副炮炮塔全部炸毁,另外一枚打在了舰桥后方烟囱的根部,炸断了烟囱,还有一枚打中了舰桥上方的桅杆,炸断了桅杆。

六点三十五分,“俄亥俄”号最惨烈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内,六艘“新省会”打出了122发炮弹,当时没有办法统计出有多少发穿甲弹命中,了望员只统计出了在战舰上爆炸的穿甲弹。其中八枚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爆炸点都集中在了战舰左舷的中部,因为爆炸过于密集,了望员没有判断出每一发穿甲弹的准确命中位置。另外,肯定有更多的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此时的交战距离在6000码以内,而且战舰侧面的主装甲厚度肯定比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薄得多,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超过了600毫米,而当时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侧甲厚度在600毫米以上。

六点三十六分,又有数发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就在“新省会”级上的炮手感叹敌舰竟然如此顽强,被这么多炮弹击中后还不爆炸,也不沉没,而且跟在后面那艘敌舰已经快要驶出港湾的时候,“俄亥俄”号发生了一连串的大爆炸。

爆炸首先是从战舰中部开始的,大概是锅炉舱的压力过高,导致锅炉爆炸吧,从当时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爆炸发生的时候,战舰并没有猛烈的震动,只是白色的水蒸气从战舰的体内迅速的冲了出来,这是锅炉爆炸所产生的主要现象。这些水蒸汽有数百摄氏度,而在密闭的空间内,是不可能迅速的散发的,也就是说,水蒸气所过之处,绝对不会有人能够生存下来!

紧接着,战舰的舰桥下方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从爆炸点来看,应该是左侧前面两座副炮的弹药库发生了爆炸,因为这两座弹药库就设在舰桥下面。很快,战舰中部再次发生爆炸,并且窜起了橘黄色的火苗,这应该是战舰上的航空汽油被引爆了。致命的爆炸发生在战舰的c炮塔下面,肯定是在锅炉爆炸后,损管抢修人员伤亡惨重,无法控制住向主炮弹药舱蔓延的大火,也没有及时打开弹药舱的通海阀,结果导致主炮弹药舱爆炸。随后,战舰上还发生了几次规模不一的爆炸。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在c炮塔的弹药舱爆炸之后,“俄亥俄”号已经被炸成了两截,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这艘战舰继续浮在海面上。

到此,六艘“新省会”转移了目标。在数分钟的交战过程中,“俄亥俄”号仅仅只进行了三次还击,打出了不到十发巨弹,而且没有对南面的战舰构成任何威胁。最终,该舰在六点四十四分的时候沉没,因为沉没处水深不到30米,战舰又是尾部向下沉没的,结果舰首的很大一部分还翘在海面上呢。

“俄亥俄”号的牺牲不是没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艘战舰缠住了敌人,同时为后面的三艘战列舰挡住了敌人的炮弹,赢得了冲出港口的机会,所以,在“俄亥俄”号被击毁的时候,紧跟在其后面的“蒙大拿”号,“缅因”号,以及“新罕布什尔”号冲了出来,并且有能力向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进行有效的还击。

第七十七章 正面战斗

在“俄亥俄”号发生一系列的爆炸之前,常荐新就已经向各舰下达了新的交战命令,当时另外三艘美军战列舰已经冲了出来,形成了六打三的局面,也不可能继续由六艘战列舰对付一艘敌舰了。因此,常荐新命令战列舰编队转为二打一的交战秩序。由“南宁”号与“广州”号对付2号敌舰,也就是“蒙大拿”号,“贵阳”号与“武汉”号对付3号敌舰,也就是“缅因”号,“南昌”号与“南京”号对付4号敌舰,也就是“新罕布什尔”号。六点三十六分,在确定了1号敌舰已经彻底完蛋之后,六艘“新省会”级都转移了炮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常荐新收到了一封电报。

“第一特混舰队发来的。”通信参谋把电报交给了常荐新,“因为天气情况发生突然转变,轰炸机到达的时间将延迟至少半个小时,也许会超过两个小时。谈仁皓将军让我们尽量缠住敌人,如果打不过,可以选择撤退。”

“撤退?”常荐新笑了起来,“现在我们六打三,需要我们撤退吗?别说什么天气变化,他们不来最好,让我们单独收拾掉那几艘新式战列舰,看今后还有谁敢说我们第三特混舰队只是配角!”

当时,常荐新并不认为美国人的新式战列舰有多么的厉害,而且他还拥有数量上的优势,1号敌舰的结局足以证明,“新省会”的主炮可以干掉敌人的新式战列舰,那么还有必要担心打不过对手吗?可是,常荐新很快就会发现,他低估了美国人花了数年心血建造出来的超级战列舰。

虽然“蒙大拿”级与“大和”级从来没有在同一个战场上出现过,但是从两种战舰的性能对比上来看,“大和”除了主炮的口径更大一点,其最大射程稍微要远一点之外,其他各方面,“蒙大拿”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帝国海军在设计“新省会”的时候,最初确定的对手是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随后进行修改,也只确定以击败“依阿华”级为目标。到战争爆发后,发现口木海军的“大和”要比之前获得的情报更为厉害之后,帝国海军还提出了建造“超级省会”级(这只是作者用的代名,当时新式战列舰仅停留在设计上,没有正式命名,按照帝国海军的命名原则,如果新式战列舰建成的话,大概会以帝国海军历史上的元帅的名字来命名)的计划,可是后来海军必须要首先确保拥有足够多的航母,所以新式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就被迫终止了。而随着航母成为海战主力,战列舰难有表现的机会,就再也没有人提出过建造新式战列舰的事情。

也正因为帝国海军的战列舰没有与口木的“大和”遭遇,而美国建造“蒙大拿”的工作也延迟了好几年,所以帝国海军一直坚信“新省会”可以应付战场上的任何一个对手。后来,为了提高“新省会”的性能,也算是对放弃建造新式战列舰的一种补充,“新省会”级战列舰前后一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进。而这两次改进也是相当彻底的,战舰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说,除了一些基本的尺寸数据没有变化之外,其他各方面都与新一级战列舰没有什么区别了。比如说,在经过了第二次改进后,“新省会”级的排水量提高了一万多吨,而且几乎全是用来增强装甲的。战舰的吃水也多了两米,刚好在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限制范围之内。而为了让战舰能够保持31节的最快速度,动力系统也全部更换,用了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超高压锅炉,以及效率更高的蒸汽轮机,可结果其最大速度还是降低了一节,只能达到30节。

经过了全面改进,“新省会”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并且在实战中证明,其性能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依阿华”,这要比设计之初的指标高出了很多。另外,随着雷达的应用,炮战距离迅速拉开,再继续提高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的意义并不重大,反而是炮击的准确率,以及穿甲弹在远距离上的穿甲能力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改进雷达,以及使用更好的重型穿甲弹来实现,而不需要对战列舰进行更多的改进,更不需要建造更大的战列舰。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就更没有想过要去建造一种可以与“蒙大拿”正面抗衡的新式战列舰了。

在“圣地亚哥海战”之前,帝国海军一直认为,“新省会”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列舰,而且有那么多的实战战例佐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让常荐新,以及第三特混舰队的官兵对自己的战舰充满了信心。可是,在战后,“新省会”只被公认为大战期间性能最为平衡的战列舰,而这个“平衡”本身就有另外一层意义,而且更多的时候,指的是该战舰在火力,防护,速度,以及一些在战争期间才出现的重要性能,比如雷达探测能力,炮击的精度,远距离炮击能力等方面的性能结合得最为完美,而不是指在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圣地亚哥海战”就最终证明了这一点,“蒙大拿”级在某些性能方面,确实是超过了“新省会”,而且超过得还不是那么一点点。

“南宁”号与“广州”号是最先转移目标的,这两艘战列舰之间的合作相当默契,在大西洋对岸的那场海战中,两艘战舰就有过很好的配合。六点三十八分,“广州”号又第一个向才冲出港湾,正在向左转向的美军2号舰开火,接着,“南宁”号上的主炮也轰鸣了起来。当时,这两艘战舰的舰长,以及常荐新都认为,他们可以在五分钟之内打垮第二艘美军战列舰。没有人感到紧张,甚至有参谋私下里开玩笑,认为战斗会在六点五十分之前就结束,从而成为海战史上交战时间最短的战列舰之间的决斗!

负责对付3号敌舰的“贵阳”号与“武汉”号也在六点三十九分的时候先后开火。随即,“南昌”号与“南京”号也对4号敌舰打出了第一排炮弹。六点四十分不到,六艘战列舰都已经转移了目标,并且开始了新的战斗。与之前联手干掉1号敌舰不一样的是,这次,美军的反击来得更快,而且也更猛烈。

“蒙大拿”号在六点三十三分的时候就冲了出来,当时“俄亥俄”号正好开始右转。“蒙大拿”上的第21特混舰队司令官已经意识到,“俄亥俄”号是在为后面的战舰吸引炮火,为他们争取到投入战斗的时间,“蒙大拿”号也没有浪费友舰的牺牲,在“俄亥俄”号承受着猛烈的打击时,“蒙大拿”号一边加速,一边以最大的速度左转,以拉开距离,同时好让后面的两艘战列舰也冲出来。

在进行转向的时候,“蒙大拿”号前部的两座主炮炮塔也在同时旋转,朝右舷方向对准了南面的六艘战列舰。当时,“蒙大拿”号瞄准的是中间的4号舰,也就是“武汉”号,只是因为战列舰转向的速度影响到了炮手瞄准,所以在对方开火之前,“蒙大拿”号没有急着还击,而是准备在完成了转向之后,集中首尾所有的十二门主炮一起开火,这样能够使炮击密度提高一倍,命中敌舰的机会也就将增加一倍。

跟在“蒙大拿”号后面的“缅因”号是当时受损最轻微的一艘战舰,其主瞄准仪还能够正常工作,也就是说,可以又主瞄准仪为所有炮塔提供瞄准数据。不过,在近距离“格斗”中,主瞄准仪与副瞄准仪的作用相差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远距离炮战的时候,主瞄准仪的精度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际上,在整个炮战中,“缅因”号的主瞄准仪都没有派上用场。

这艘战列舰是在六点三十五分的时候冲出来的,与“蒙大拿”号的间隔距离大概是1200码,也就是差不多4个舰体长度的距离。相对而言,在战列舰炮战中,这个距离太近了,即使是在密集编队的炮战中,战列舰的距离也至少应该保持2000码以上,这样才能够避免被敌人打偏了的炮弹命中,同时避免战舰相互碰撞。可问题是,狭窄的海湾出口处哪里有足够的空间让这几艘战列舰拉开距离呢?

也正因为距离太近,所以“缅因”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