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9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9师也没有完全组织起来。除此之外,双方在火力对抗,以及空中对抗方面依然异常的激烈。韩绍锋在这个时候吃了个哑巴亏,他派来顶替第三特混舰队的火力支援船队中,有一艘火力支援船在上午的战斗中被美军的远程炮火击中,不得不提前撤出了战斗,而当时第三特混舰队已经前往外海补充弹药,根本不可能继续前来支援陆战队作战,韩绍锋不得不继续增派更多的火力支援船来压制美军的远程炮兵。

中午,双方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对抗战,准确的说,双方几乎同时发动了进攻。第29师的进攻时间是12点25分,而美军仅在两分钟之后也冲出了阵地。大概是美军的指挥官认为已经数个小时无所表现的帝国陆战队成了强弩之末,急于发起反击,结果双方的官兵都同时冲了出来。这也是接下来三天之内,在圣地亚哥发生的惨烈战斗的开始。

这场对攻战只持续了大概一个半小时,第29师投入的一个团的步兵伤亡近三分之二,大部分都是伤员。美军的损失更为惨重,至少有1200名官兵阵亡,伤员更是不计其数。双方在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之后,都主动撤了下来。到下午3点15分的时候,第29师派上了另外一个步兵团,并且出动了20多辆坦克与两栖装甲战车,发动了第二轮进攻,而此时美军仍然在组织防御。

六日下午的战斗非常激烈,可是陆战队没有能够推进多少距离,主要就是美军的意志还没有被打垮,而且仍然有不少的预备队,仅仅只有第29师在前面进攻,进攻的力量也不会太大。另外,当时美军已经将大部分炮兵转移到了城市的居民区,而负责压制的火力支援船有点投鼠忌器,没有大肆炮击居民区,结果导致美军仍然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炮火支援。特别是那些射程数公里的重型迫击炮,因为可以方便灵活的转移阵地,往往在火力打击到来之前就已经离开了,火力压制的效果并不怎么样。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了七日天亮,韩绍锋把第29师撤了下来,换上了另外一个陆战师。同时,韩绍锋还在当天上午下令火力支援船重点压制美军的支援炮火,不要畏首畏尾,必须要彻底打垮美军的支援火力。有了韩绍锋的命令,十多艘火力支援船对圣地亚哥的居民区进行了持续数个小时的反复炮击,到了当天下午,至少有五成的居民房屋被摧毁。幸亏大部分城市里的居民都已经逃走了,不然平民伤亡肯定非常巨大。另外,在对付美军的机动炮兵部队的时候,火力支援船采用了覆盖炮击的方式,即迅速用火力覆盖美军火力点附近的所有地方,这样就算美军炮兵转移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砸来的炮弹。更有甚者,几艘火箭炮船为了对付几门美军的重型迫击炮,干脆就一次性的打完了所有的火箭弹,将暴露的美军火力点周围上万平方米范围内都炸成了废墟。一艘火箭炮船一次能够发射数百枚火箭弹,而摧毁的不过就是几门迫击炮而已,如果让那些统计军费的官员知道的话,肯定要发疯的!

七日的战斗有了一些进展,经过了一天多的消耗,到了七日傍晚,陆战队基本上已经突破了美军的防线,推进到了市区边缘。美军也已经退入了市区,依托市区内的建筑群继续抵抗。韩绍锋没有让陆战队进攻市区,而是继续沿着海岸线向西面的港口推进。当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尽快夺取港口,至于打下圣地亚哥市,那要看情况而定。当天晚上,韩绍锋将最后一个陆战师投入了战斗。也就是在这个晚上,美军开始反击韩绍锋的登陆场了。

当时美军两支突击部队,分成了两个方向向登陆场进攻。一是从关塔纳摩出发的一支美军轻型装甲部队从东北面杀了过来。这支部队在三日夜就离开了关塔纳摩,因为害怕遭到轰炸,一直是在夜间行军,白天就躲藏在森林或者是山区里,结果在路上就花了足足四个夜晚。另外一支是从蒂瓜沃司出发的一支美军步兵部队。这支部队是在四日上午出发的,结果遭到了猛烈的轰炸,随即转为在夜间行军,白天隐蔽,也在路上花了足足三天的时间。

韩绍锋留下两个陆战师守卫滩头阵地的意义体现了出来,而当时工程兵也修好了第二条防线。可问题仍然比较严峻。首先是当天晚上航空兵没有办法出动。其次是大部分的火力支援船都在圣地亚哥那边支援进攻。最后,也是当时帝国陆战队,甚至是帝国所有地面部队都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缺乏有效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在面对美军的装甲部队的时候,陆战队的官兵就只能依靠血肉之躯与敌人战斗。

到凌晨四点左右,滩头阵地东面防线首先崩溃,陆战队不得不退到刚刚建好的第二条防线上。此时距离天亮还有两个半小时,美军仍然在继续挺进。虽然所有陆战队官兵都知道,天亮后轰炸机就将到来,帮助他们打退敌人的进攻,但是,他们能够坚持到天亮吗?

第四十五章 船队进港

韩绍锋是在凌晨两点左右收到滩头阵地那边的报告的,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猛攻圣地亚哥港,争取尽快打下港口,到时候就算是丢掉了滩头阵地对他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二是派遣部队前去加强滩头阵地的防御。最终,韩绍锋选择了前者,港口就在不远的地方了,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退回去,然后再花力气,再损失几千名官兵去打下港口。随即,他就给两个负责滩头阵地防御的师长发了电报,给他们下了一道死命令,即拼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坚持到天亮!

这道命令让近两万名陆战队官兵前仆后继的投入了激烈的战斗,当时最大的问题还是怎么干掉美军的坦克。在没有有效的制式武器的情况下,陆战队的官兵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自制遥控地雷,集束手榴弹,用塑胶炸药做的炸弹等等。虽然这些武器很简陋,但是在阵地防御战中,却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比起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而言,这些“土”武器仍然是很差劲的。

这天晚上的战斗中,至少有数百名陆战队官兵在反坦克战斗中伤亡。最后也正是因为这场战斗,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即有没有必要研制一种可以供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也就是说,要不要改变帝国陆军与陆战队已经在战争中用了好几年的,由航空兵,以及专门的反坦克部队来承担反坦克作战任务的战术安排。

在战争的前几年里,帝国一直不太重视步兵的反坦克能力,主要是帝国本身就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术航空兵,而且战争已经证明,强大的战术航空兵是对付敌人装甲部队最有效的武器。另外,到了战争中期,帝国也拥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与反坦克炮,其地面反装甲能力提高了很多,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很多时候,甚至能够为步兵连队配备专门的反坦克炮。有了这么多的反坦克手段,当时很多人就坚持认为步兵不需要拥有反坦克武器,而且步兵也不需要与敌人的坦克决战。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德国,可德国人也最先吃到苦头。在对俄作战中,德国步兵多次在面对俄军的坦克部队时没有还手之力,随即德国就研制了好几种步兵反坦克武器,包括后来非常出名的“铁拳”系列火箭筒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相反,在对俄作战中,因为唐帝国这边的战线纵深更大,战场范围更大,与俄军打的多半是野战,而不是阵地防御战,特别是到了战争中期,双方都装备了更先进的坦克后,就更少打阵地战了。在此情况下,唐帝国陆军仍然坚持认为没有必要为步兵配备反坦克武器。

因为帝国陆战队在很多时候是直接采购陆军的武器装备的,单独研制的武器装备数量很少。特别是在步兵武器方面,帝国陆战队几乎全都用的是陆军的步兵武器,而没有单独研制。因此,帝国陆战队也存在着步兵反坦克能力弱的问题。在白天的战斗中,或者是在有强大的炮火支援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很不明显,而陆战队多数时候都能够得到强大的炮火支援,因此之前也没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后来,韩绍锋专门就步兵缺少反坦克武器的问题向海军司令部提了一份建议,即在无法立即研制出自己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时候,应该直接向德国采购“铁拳”火箭筒,或者是引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线,尽快为陆战队步兵提供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手段,避免在今后的战斗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也正是根据韩绍锋这项建议,帝国海军首先向德国采购了5万具火箭筒,以及25万发火箭弹。这其中反坦克火箭弹大概只有5万发,另外20万发都是用来对付坚固防御工事的火箭弹。后来陆军也订购了一批,并且从德国购买了生产技术。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帝国陆军还研制出了类似的火箭筒,为步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手段。这些都是后话了,第一批火箭筒要到十月份的时候才能送到韩绍锋的陆战队,当时韩绍锋手下的那些官兵仍然得依靠仅有的几种土办法在近距离与敌人的坦克决战。

经过了顽强的战斗,陆战队官兵坚持到了天亮,当时美军的先头部队距离登陆场不过一公里而已,随着大批的轰炸机到达,美军的进攻被迅速击退。特别是当那些挂着火箭弹的“游隼”出现在战场上空之后,大部分美军的坦克甚至来不及转向就被击毁了。同时,向圣地亚哥港的挺进的陆战队也在夜间到达了市区的南面,也就是滨海区,距离港口不到2公里。

八日上午,在韩绍锋得知进攻滩头阵地的美军已经被击溃的消息之后,立即命令之前一直在圣地亚哥东北方向上的陆战第33师发动进攻,从东北方向上攻打圣地亚哥市区,吸引美军的注意力,分散美军兵力,为南面向港区挺进的陆战队提供帮助。在第33师发动进攻之前,罗云冲派来的200余架重型轰炸机对圣地亚哥市区进行了一次地毯式轰炸,投下了近千吨炸弹,市区内三分之一的房屋与建筑物被炸毁。

到此时,美军已经没有可能守住圣地亚哥。在两天的战斗中,美军伤亡官兵21000余人,被俘2000余人,减员近一半,而且在唐帝国航空兵的严密封锁下,根本就无法得到外界的增援,严重缺乏弹药物资。而韩绍锋的进攻却一刻都没有停下来,他的目的仍然是尽快打港口,因为九日晚上,运输船队就将把第二批陆战队送到,如果到时候他还没有占领港口的话,那么这批陆战队就只能到登陆场上岸,而不是在圣地亚哥港直接上岸,到时候又要平添不少的麻烦,同时影响到今后的作战行动。

八日白天是进攻圣地亚哥的三日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天,美军也开始拼命了。打到中午的时候,韩绍锋不得不把撤下去休息的两个陆战师全部派上战场,让这两个师的官兵去攻占市区南部,为向港口进攻的陆战队建立防御屏障。同时,从东北方向上进攻的第33师也遇到了麻烦,到中午不得不将进攻路线转移到圣地亚哥市的北面,而这里正是美军防御最为薄弱的地方。

到下午,第33师首先取得突破,杀入了市区,并且立即分出一支部队向美军防线后方迂回,摆出了包围美军的架势,迫使美军放弃前线防御阵地,防线整体向后方收缩。战局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重大转变,下午三点不到,第一个成建制的美军部队向第33陆战师投降,这也是在圣地亚哥战场上,唯一一个整体投降的美军步兵营。第33师迅猛进攻的最大好处是让美军把更多的预备队投入到了北面的战场上,当时圣地亚哥的美军也没有多少预备队,为了避免被切断前往圣路易斯的通道,美军指挥官不得不将原本应该用在南面战场上的预备队派到北面去。

利用这个机会,韩绍锋将他手头的所有部队都投入了进攻。最重要的是,到了当天下午,第2支援舰队重新返回战场,除了一批在港口外提供远程炮火支援的船只外(装备的都是200毫米与400毫米的重炮),其他的火力支援船都杀入了港区,为陆战队提供近距离的炮火支援。当时,云集在港湾内的火力支援船有34艘之多,这些船只上一共搭载了上千门火炮,以及数百门火箭炮,其火力支援能力超过了十个炮兵师。

战斗打到黄昏的时候,陆战队已经推进到了港口里面,开始与美军争夺港口里的关键设施。可以说,八日夜与九日凌晨的战斗是相当惨烈的。美军在意识到已经不可能守住港口的时候,开始炸毁港口的基础设施,而之前舰队与韩绍锋的支援船队一直在避免炮击港口内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保全这些基础设施,韩绍锋不得不让陆战队官兵不顾一些代价加快推进与扫荡速度,阻止美军搞破坏。为此,很多官兵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代价,可是比起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今后所产生的重大价值来看,陆战队官兵的牺牲是肯定有价值的。

港区内的激烈战斗一直持续到了九日上午十点左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双方的官兵都在拼命。直到美军开始从圣地亚哥撤退,当时留在港区内防御的美军官兵意识到他们已经被抛弃的时候,才逐渐向帝国陆战队官兵缴械投降。整个扫荡工作持续到了九日傍晚左右,也就在运输船队到达了圣地亚哥港湾南面的入口处的时候,港区内战斗才最终结束。为了这座港口,有1264名陆战队官兵阵亡,3178名陆战队官兵伤残,这也是在古巴战场上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

同时,美军也基本上撤出了圣地亚哥,市区内的扫荡工作在九日夜晚基本上结束,在第33师切断了圣地亚哥与圣路易斯的公路之前来不及撤走的美军基本上都缴械投降。这大概也是美军的一个特点吧,即在有希望的时候,美军官兵会拼了命的作战,可是在发现已经彻底失败之后,美军官兵的士气往往会一落千丈,甚至会主动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当天晚上十点半,第一艘运载着陆战队官兵的万吨轮靠上了圣地亚哥港的码头。因为大部分的码头装卸设备都已经被破坏,当时只能够让运载兵员的散兵船,以及运载装甲车辆的滚装船靠上码头,而运载弹药物资的散装船,以及运送燃料的油轮都得等到码头上的装卸设备修好之后才能靠港。

货轮在港口里的装卸速度要比在登陆场临时码头上的装卸速度快得多。比如一艘运载一个步兵团的货轮在简易码头上至少需要8个小时才能够完成装卸工作,而是港口里,最多只需要3个小时,如果提前做好了准备的话,2个小时就足够了。而一艘万吨级滚装船在简易码头上需要12个小时的卸货时间,而在正规码头上,只需要6个小时的卸货时间。更重要的是,港口里的码头肯定不止一条,而且纵向码头可以同时容纳多艘(最多三艘)货轮同时卸货,这也极大的提高了卸货的效率。

到十日天亮前,已经有两个陆战师的官兵,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送上了码头。同时,大批伤员(包括美军的伤员),以及俘虏被送上了散兵船。因为缺少装卸设备,一些受损的重装备暂时没有办法送到滚装船上去,只能等待下一支运输船队到达之后再送回后方进行修理,或者是报废处理。

到此时,攻打圣地亚哥的战斗基本上结束了。韩绍锋没有急于发动新的进攻,主要是他手里的部队都需要休息,而新到达的部队也需要时间去换下其他的部队。十日上午,韩绍锋让一个陆战师去帮助登陆场的工程兵,以及另外两个陆战师的官兵将囤积在登陆场上的物资,设备送到圣地亚哥港,另外一个陆战师被部署到了圣地亚哥外围的防御阵地上,与第33师一起负担防御重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