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成钢出城进攻叛军后队的时候,也怕苏州的守军趁着又把城门给关了,还是将自己拒之门外,因此也多了一个心眼,留下了一个火枪连和一个长枪连,守住了苏州南城的盘门。保证自己进城的通道,这一次谁也无法再将商家军致之城外3。

成进知道成钢这样安排,也十分赞同,命令从现在开始,就由商家军接管盘门。等布置好了这些事之后,才去见知府彭正穗。

彭正穗虽然坐在知府衙门里,但外面又是开枪又是放炮,那会听不到呢,他心里也是忐忑不安,不知道商家军到底守不守得住城。这时听不到什么动静,彭正穗反到更心里没底了,正要派人去打听,以经有人来向他禀报,说商家军在城外大败叛军,大获全胜,叛军以经撤军了。

彭正穗这才松了一口气,谢天谢地,总算保住了苏州。因此见了成进之后,对他也是千恩万谢,当然也不忘把郑敬高又大骂一顿。而这时战果也统计出来,这一战斩首五千五百余级,生擒六百七十三人,而商家军自身,仅仅只阵亡了十四人。

这个统计结果也让彭正穗大为震惊,怪不得自从商家军南下以来,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都被商家军打得抱头鼠窜,果然是名不虚传,同时也立刻将承诺的钱粮送上,成进一面命人将钱粮登记入厍,一面又向彭正穗提出,要接管盘门,当然也保证商家军不会扰民,不会危害地方治安。彭正穗对此,自然也是满口答应。

而在另一边,郑敬高得知商家军到底还是进城了,也气得不轻,在心爱的美人面前完不承诺还是小事,关建是太丢面子了,彭正穗这不是明摆着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吗?因此立刻叫了一个小太监,去叫彭正穗到自己的府里来问话。但这时彭正穗以经和郑敬高撕破了脸,也就懒得再搭理他,只说了一句“没空”,就把来的小太监给打发走了。

得到回禀之后的郑敬高又惊又怒,但苏州织造太监悦白了,其实不过是皇权的附属品而己,手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要是彭正穗真不鸟他,郑敬高在苏州实际一点拆都没有。因此只气得郑敬高在府里破口大骂了一通,心里盘算着,在下一份回奏里,怎么给彭正穗搜罗一点罪名,下点眼药。也让他知道知道自己的厉害。

第103章 海商(上)

就在成进守住苏州的时候,商毅在南京的日子,也过得非常滋润。

这时,运送补济物资的四团以经带着商毅的信返回穆陵关去了,而商毅仍然在江宁县驻兵不动,有时也进南京城里转转,游一游秦淮河,到福威镖局里去坐一坐,十分悠闲。一晃就过去了十多天,好像把一个月之内,收复杭州的承诺给忘在脑后了。

虽然有不少官员对商毅都颇有微辞,但商毅的直接顶头上司吴运奶仁翘沃渌艘簿筒缓迷谒凳裁戳恕

这一天商毅又受人之邀,来到莫愁湖,荡舟游览,寄情于湖光山色之间。而邀请商毅的人,就是和他有过几次生意来往的林家的家主林之洋。

原来林家的祖籍虽然是山东,但历代经商,早以经举族搬迁到江浙一带定居,家族的袓宅就定居在杭州府,不过在浙江、南直隶一带的大城市中,都有他们家开设的商铺。在浙江叛乱发生之后,林家的反应到很极时,马上举家从杭州搬到了南京,因此逃过这次大难。

听说商毅领军来到南京之后,林之洋也立刻赶回南京,拜访商毅。而商毅即然打算在浙江扎根,自然也想结交一些当地的乡绅,和林之洋做过几笔生意,因此也算建立了一些交情,于是也在军营中感情招待了林之洋。而几天以后,林之洋也设摆酒宴,回请商毅,而地点就定在莫愁湖上,泛舟湖面。

林之洋定下的花舫是一条大船,分为上下两层,舟内的地方也十分宽敞,毫无拥挤的感觉,而今天湖面上的风也不大,坐在船楼上只是稍觉起伏,十分平稳,因此看着湖面风光,也十分惬意。

这时在船楼上酒宴以经摆好,只有两个女乐师,坐在一角演奏乐典,其他的闲杂人都被赶下楼,未经传唤,不待上楼来打扰他们,就连商毅的卫队也都在楼下守卫。只是除了商毅和林之洋以外,还有一个随林之洋而来的朋友,林之洋像商毅介绍,他叫李格非,也是一个商人,与林之洋交情莫逆,同时也是商业上的好伙伴。商毅到也不以为意,毕竟认识这样的商人越多越好。

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商毅只到这个李格非不过是和林之洋一样的商人,但交谈之后商毅才知道,原来李格非颇不简单,他是专跑海外经商,算是一位海商。经常来往于马尼拉、渤泥、巴达维亚,甚致还到过果阿。而且在谈吐之间,不仅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对这个时候的欧州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不但知道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区别,还知道欧州除了这两个国家之外,还有大小十余个国家。而且居他所说,还会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和日语,并通晓闽南话、粤语、海南方言等沿海各地方言——同时还受过天主教洗礼,不过在当时的海商中,这种现像是十分普遍的。和外国人做生意方更一些。

因此商毅也对李格非大感兴趣,问了许多有关海外经商的事情,当然也把自己的那一套编造的身世来历说了一遍。

得知商毅也跑过海外,由其是听说商毅亲自去过欧州,也令李格非对他肃然起敬,因为亲自过一趟欧州,一直都是李格非的愿望,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而己。

虽然从交谈中看,李格非发现商毅对南洋的事务其实十分陌生,到不像是经常出海的人,但他对欧州的了解呈度,却远在自己之上,许多历史细节,如欧州文艺复兴、西、葡、荷三国的崛起,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宗教战争等等,都说得十分亲楚,尤由是商毅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虽然李格非不会说法语,但也听得出来,这绝不是商毅乱编。

而听到商毅的军中不仅有葡萄牙传教士,而且还有一支多国雇佣兵,还有山东开设学校,教授欧州的科学知识,李格非更是惊讫得连嘴都合不上。因为他是这个时代少有对中外都有较为深刻了解的人,也知道一些世界的大格局,自然也清楚中西方之间的差异长短,在他看来,商毅的这些做法,完全是左吸取欧州的长处,来补充中华的短缺。正是明朝正该做的。

尽管商毅是朝廷的官员,而正因为对外部世界十分了解,李格非平素不喜欢和这类人打交道,这次来也不过应林之洋的面子,但一谈之后才发现,自己和啇毅的共同语言很多,而且商毅也没有什么官架子,使李格非对他不自觉地有了亲近感,甚致忘了他是朝廷的官员。结果十句之中,有八句到是商毅和李格非在交谈,林之洋反到被冷落到一边。

等两人发现的时候,不知不觉,以经谈了一个多时辰。李格非到也颇觉不好意思,对林之孝道:“大哥,我们只顾着自己说话,到是把你忘了。”

林之洋笑道:“不访事,不访事,我在一边听着,到也是长了不少见识,想不到十几年没有出海,看来外面又是一番世界了。”

李格非道:“大哥,也不是我说你,这些年来,你当年的雄心壮志,以经少多了。”

林之洋苦笑了一声,道:“兄弟,我何偿又不想象你那样,闯荡海外,只是你是孤身一人,也没有成家,来去当然没有牵挂,而我的肩上,却还有一大家族的人,那能像你这么轻松呢?”

李格非也不禁有些歉意,道:“大哥,是我说错了。你肩上的压力,确实不小。”

林之洋摆了摆手,道:“我们兄弟之间,还用说这些吗?这些年来,你先帮助我带着升儿跑海外,手把手的教他,总算是把他带得能独当一面了。而这两年,你又带着凤儿,这丫头十分调皮,定给你添了不少麻烦,到是我要感谢你才是。”

李格非也笑道:“大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当年不是你救了我,那里还有今天。再说升儿和凤儿其实都是靠自己聪明才智才有今天,我到也并没有刻意的教他们什么?特别是凤儿,她要不是个女孩儿,将来一定能继承你的家业。”

林之洋摇了揺头,道:“继承我的家业?我又那有什么家业。”

李格非这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忙道:“大哥,我……”

林之洋道:“不必说了。我们只顾着谈自己的事,不要冷落了商大人,我没有骗你吧,商大人和别的官员可是不一样的。”

李格非也点点头,道:“商大人确实是我所见过最有见识的官员,如果我们大明朝的每个官员都有商大人一半的见识,这大明的江山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商毅道:“李先生过奖了,所谓食肉者陋,其实我看朝廷的官员,大多数还不如你们这些商贾之人。”

李格非听了,对商毅更有好感,但林之洋却皱了皱眉,他们两这话都有些大逆不道的口味了,虽然船楼上只有他们三个人,两个女乐师离的颇远,未必听得到他们说什么,但毕竟还是不说为好。因此把话头差开,:“商大人这次出任浙江总兵,日后在下还请商大人多多照顾。”

商毅笑道:“那里那里,到是我初到贵乡,有许多事情还要请两位多多指点。”

林之洋也笑道:“我等只是商人,怎么敢称指点,商大人有事,尽管开口就是了。”

商毅道:“我不是说过吗‘食肉者陋,多数的官员,其实还不如商人’。日后需要两位指点的地方,还多着呢?”

林之洋也是十分精明的人,马上就听出了他的弦外之声,试探道:“我等擅长的,只是经商来往,莫非大人也想经商不成吗?”

商毅也笑道:“正有此意。”

林之洋和李格非都怔了一怔,马上都会意的笑了。其实在这个时代,官员经商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当然官员不会亲自出面,而是由亲友或是其他代理人来出面,自己只是在背后打通关节门路,官商勾结,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商永远依附于官的,因此商毅也想经商,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商毅现在是浙江总兵,权力可不小,如果能够成为商毅在浙江的代言人,自然是大有好处。

于是林之洋马上就问道:“不知大人想要经营些什么?”

商毅道:“当然是丝绸。”

林之洋点点头,道:“海外生意最好做的,丝绸当然就是其中之一,少说也有六七倍的利润,那怕就是生丝,也能有二三倍。不过想做丝绸生意到不容易啊,苏丝织造局就占了其中的大半,虽然剩散户也有不少,但都被几家大户分瓜分,所剩无几,而且经营丝绸的几家大户也都在朝中各有靠山,难以插手其中。而且做丝绸,更难的还是要运往海外,因为现只有郑之龙的船队能运,其他的船只如果运丝绸,十有七八都会被海盗打劫。”

商毅也点点头,道:“这些事情,我到也略知一二,不过我想做丝绸生意,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想法,一切还要我收复了杭州府之后再说。不过现在,我到是有一些物资,想请两位帮我代购。”

林之洋道:“大人请说。”

第104章 海商(下)

商毅给林之洋和李格非开出的购买物品清单是:粮食、生铁、硫磺、药材,水银等。不过都是长期收购,并不用急于一时购买大宗。

对于前面四项,林之洋和李格非到也能够理解,都是军需用品,商毅要长期收购,这也好理解,那是怕在短期内大量购买,导至价格上涨。只是不明白商毅要水银做什么?这个时代水银的最大用途其实就是防腐。不过商毅既然开出了单子,两人也不好多问,立刻保证,会帮商毅尽量购买。

商毅见两人答应下来,于是又谈了一会儿,这才起身告辞。

等商毅离开之后,林之洋对李格非道:“兄弟,你看商大人这是打算做什么?”

李格非道:“从他要买的这些东西来看,是想在浙江长期呆下去的意思,而且还想插手丝绸生意,如果在朝中没有极深厚的靠山,这两点都难以做到。莫非他真的有什么倚仗吗?”

林之洋道:“居我所知,虽然皇上对他颇为赏识,但在朝中并没有多深厚的基础,能够取得现在的地位,完全是靠军功升上来的。”

李格非点了点头,道:“不过他既然这么做,绝不会没有道理,因此我们还是先观望一下,看看他的做为再说吧。”

————————————

离开了莫愁湖之后,商毅并没有回到江宁,而是径直又进了南京城,直接来到了福威镖局里。黄德林和林承业两人把商毅一行人接进了镖局里,由林承业带着商毅,在一间内室落坐。把其他人都支开,而商毅的卫兵都在门外守着。

商毅这才问道:“怎么样,我托你们的事情,打听得怎么样了。”

林承业道:“大人放心,都打听清楚了。”说着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册子出束,递给商毅,道:“林家所有的资料,都在这里,请大人过目。”

原来经过几次接触,商毅也明显感觉到林之洋有向自己示好的意思。这到并不奇怪,像他们这样的商人,多结识一些官员,也是多多益善的,由其是现在商毅是浙江总兵了。而商毅同样也需要林之洋的帮助,因此双方正好可以互惠合作,各取所需。

不过商毅对林之洋的底细并不清楚,因此在目前仅仅只限于一般生意来往,不敢冒然深入合作内容。于是就委托福威镖局,打听林家的情况,而且是不管是那方面都行,越细越好。

林家在江浙一带也是豪富之家,虽然不敢说是数一数二,但也是大有名气,多数人都能听说一二,因此打听他们家里的基本情况并不难。而且毕竟只是商人之家,打听他们家里的情况,也不是多么违禁的事情。于是福威镖局也接下了商毅的第一笔业务。

商毅打开册子,仔细看着。原来林家还是一个大族,林之洋并不是林家的家主,林之洋的父亲,林老太爷林正朔还健在,今年以经六十六岁,不过身体还很好,只是不想为家族的生意锁事多操心,在六十岁之后就把家族的生意交由林之洋主要打理,自己安据家园,乐享晚年。

林之洋的兄弟还建在的共有五人,林之洋本行二,不过老大早夭拆,因此林家这一代以林之洋居长,今年四十六岁,在他下面还有老三林之海,四十一岁、老四林之江,三十九岁、老六林之湖,三十二岁和老七林之泊,二十七岁。另外还有三个妹妹,也己各自嫁人。

林家的兄弟五人都以经各自娶妻生子,林之洋有两子一女,长子林旭升,今年二十六岁,以经是林之洋的得力帮手,现有一子林昊,五岁。次女林舞凤,今年十八岁,尚未婚配;幼子林旭进,今年十四岁。

虽然现在林家的生意由林之洋来主管,但林之海、林之江也都开始独当一面,各自都执掌着一部家族的生意,而且在一般的情况下林之洋不能干涉他们的事务,全家每年碰一次头,向林之洋交一份当年生意的帐目审核就行了。只有生意互相发生冲突时,才由林老太爷出面协调。

林家虽然世代经商,但与仕林一直保持来往,而且始终希望家族有人能考起科举,摆脱商人的身份,只不过他们家族虽有经商的天赋,但却似乎不是读书的料,几代努力,都无果而终。林老太爷年轻的时候也考过三次,可惜连个秀材都没考上。只到了林之洋这一代才有了一些改观,年纪最小的林之湖和林之泊是家族重点陪养的科考人选,林之湖首先考取了秀材,而林之泊更是在崇祯十三年(1639年)考中举人,次年进京,又考取了三甲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终于实现了林家几代人的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