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3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毕竟也是聪明人,听了之后也明白了几分,如果报纸是打算借政府机构的信用力,发布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消息,用来安定人心。因为发布的这些消息政策也不是什么机密,早晚都是要传出去的,不过这到也是一个好办法。当然以多尔衮的观念和见解,对报纸的理解也只能到这一步了。

于是多尔衮也点了点头,先把报纸放到一边,道:“你说的也有理,我有空再把这些报纸仔细看看,其他的事情你都安排好没有?”

莫忡余道:“回禀摄政王,第一批人员都己经派驻出去,现在只等他们的消息回来,一但他仙在南方立足,然后就可以派出第二批人员。在十月份的时候,应该就能全部都办好。到了那个时侯,就可以配合我大军南征,开始展开行动了。”

多尔衮十分满意道:“很好,下一步还要好好安排,布置妥当,这一次南征,决不能在有闪失。”

莫忡余忙道:“臣一定不付摄政王之命。”

多尔衮又点了点头,摆了摆手,道:“你先下去吧。”

莫忡余又施了一礼,这时退出了敬思殿。

————————————

深夜,皇宫的太庙中。刚刚回到北方的璞愚印在自己的禅房里接侍了一个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正是白天向多尔衮汇报南方情报的莫忡余,不过这只是他的化名,真名叫做墨冲宇,而他的身份是墨经纬的父亲。不过白天在多尔衮面前那种谦卑,恭敬的神情早己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无喜无怒,深不可测的样子。

“这么说大师己经找过了叶机辅。”

璞愚印点了点头,道:“是,应该说是我见到他了,而是他根本就没有躲藏。只不过是改名叫叶星士,而我们以前都找错了方向。”

墨冲宇当然不会和他计较找到和见到的字眼,又问道:“那么你们谈得怎么样,他答应回来了吗?”

璞愚印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这才把自己和叶星士见面的一番经过都说了一遍。

听他说完之后,墨冲宇也脸色凝重,道:“想不到叶机辅还是背叛了圣门,而且还把瑶瑱嫁给商毅,现在商毅己经是我们的首要大敌,而且又有叶机辅在背后帮他,必然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那么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璞愚印摇了摇头,道:“我并不这样看,机辅己经说得很清楚了,不会插手俗世的事情,商毅现在取得的成就与机辅并无关系,因此他也不算是背叛圣门,我相信他不会说谎。”

墨冲宇沉呤了半响,道:“大师,以前我从来没有质疑过你的意见,但这一次,我却有一点不敢苟同你的看法。谁都知道商毅本来就从未闻名,只是在这两三年内就异军崛起,成为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就破坏了清廷的这次南征,如果没有叶机辅在背后相助,打死我也不信。”

璞愚印张了张嘴,本来想说什么,但终于还是没有说出来。

墨冲宇又道:“但现在清廷的第二次南征马上就要举行,而且这一次我们圣门也将全力出动,帮助清廷取得这次南征的胜利。而商毅是我们最大的阻碍,因此这次我们己经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要在攻取南京的时侯,将商毅一起除掉。”

璞愚印也怔了一怔,道:“有这样的计划吗?”

墨冲宇点了点头,道:“经纬和玲珑在己经在南京布置安排好了,只等清廷的大军南下,南京朝廷必会招商毅进南京救驾,而我们就会在那个时候趁机下手,除掉商毅,永绝后患。”

璞愚印也不禁吸了一口冷气,忽然想起来,叶星士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如果真天命,自己到底是应该顺天还是逆天呢?

而墨冲宇却没有注意到他的脸色,接着道:“就算叶机辅所说的没有错,以前商毅取得的成就与他无关,但这一次却不同了,自从叶启元夫妻死了以后,瑶瑱就是叶机辅唯一的亲人,他既然把瑶瑱嫁给商毅,就绝不可能对商毅不闻不问。因此我们不能不防。”

璞愚印心中一凛,道:“你打算……”

墨冲宗道:“我既是这一代的圣门之主,就绝不能让圣门大业有半点意外的事情发生。大师应该明白,如果当年不是叶启元自己放弃了,那么死的人就是经纬了,要知道当年叶启元在各方面都比经纬强。因此为了圣门的复兴大业,我决不惜任何代价。”

璞愚印苦笑了一声,道:“我明白,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圣门的复兴,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她也是我的弟子。”

墨冲宇道:“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现在必须决定了。”

第193章 清廷的准备(下)

“怎么还是个样子?难到说商家军就是用这种火铳打败了我们的大清铁骑吗?”

多尔衮一身戎装,只是没有戴头盔,站在打靶场上,手里握着一支新造的火枪,一脸的不悦之色,而在他面前,跪着十余名工匠,人人低着头,不敢和多尔衮对视。有几个人的身体都在瑟瑟发抖。

见没有人回应,多尔衮更不悦了,道:“王天相、金世祥,你们以前督工造出的红衣大炮都很好啊,怎么造火铳就不行了呢,这是怎么回事?”

王天相和金世祥都是清廷的铸炮老工匠,早在皇太极天聪年间,出榜招募能铸炮之人,王天相、金世祥等十人揭榜应募,随后又有七人应募,帮助当时还是后金造出了第一门红衣火炮,皇太极赐名为“镇国龙尾大将军”。因此这十七人也成为满清的第一批铸炮工匠,并且都因铸炮有功,而得以入旗造籍,当然是汉旗。其中最差的也有个拜唐阿的职位。而为首的王天相、金世祥现在都己经是牛录章京了。仍然付责清廷的火炮督造工作。

听了多尔衮的问话之后,王天相只好硬着头皮道:“回禀摄政王,这种火铳叫做自生火铳,和鸟铳不同,乃是靠燧石撞击打火,奴才也听说过明朝确是有这种火铳,到是比鸟铳方便。但奴才们确实是按照这个样品来制做的,一分也不差,但不知怎么,就是打不着火。而且就是用原来的样品,也一样打不着火。”

原来江淮战役失败之后,多尔衮也接授了洪承畴平南四策中的大部份意见,准备大量制造火器,来和商家军对抗,仿制商家军用的各种武器,包括火炮、火枪、手榴弹、霹雳火箭等等。

因为在与商家军的交战中,清军到是也抢到十几支商家军用的煫发枪,多尔衮听说这种火铳射速快,打得远,因此也命王天相、金世祥两人,以这样的燧发枪为样本,进行仿制,然后大量装备清军使用。那知仿制出好几次燧发枪,在试射的时候却根本就打不着火,而且就是用缴获的商家军的火枪,也同样打不着火。

因此多尔衮听了,也不禁有些奇怪,如果是仿造的不中用还情有可原,但原版的也没发用,那可就非常不能理解了,道:“有这种事情吗?拿来我看。”

王天相、金世祥赶忙一人递上来一支火枪,一把原版,一把是山寒版,多尔衮把两支火枪拿到手里一比较,确实仿制的几乎一模一样,随后让他们填上火药,装好煫石,果然两支火枪都没法打着火。多尔衮也不禁皱起了眉头,道:“这是怎么回事,商家军也是用的这样的火铳,怎么我们用就不行呢?难到是有什么邪术不成吗?”

金世祥忙道:“回禀摄政王,依奴才来看,应该是我们用的煫石不行,扣机的力量太小,因此打不出火来。”

听他这么一说,多尔衮这才发现确实是这样,扣机扣动的力量确实很小,因此又道:“难到商家军用的就不是燧石打火吗?”

王天相道:“也许商家军所用燧石,容易打火一些,只是没有见过,奴才也不敢妄言。但奴才们试过六七种常用燧石,都不行。”

其实金世祥说的到是没有错,清廷仿制的煫发枪的问题确实出在燧石上。用燧石打火,需要较大的撞击力量才行,早期的燧发枪发射成功率基本不超过八成,就是因为燧石打火极不稳定,但扣机的力量过大,又容易造成手指疲劳,因此还不如火绳枪好使,这也是早期燧发枪没有普及的原因之一。

而商家军的燧发枪是用雷汞为打火药的火帽打火,雷汞的灵敏度可比自然生成的燧石强多了,只用轻轻一击就能产生火花,因此扣机的力量也不大,成功率也极高,接近百分之百,而这种打火结构换上了用燧石作打火药,自然就打不着火来。

多尔衮虽然不懂什么雷汞火帽,但基本意思也明白了,心里不禁骂这些抢回火铳的清兵太粗心了,怎么不连燧石也一起抢回来呢,至少也有个样子去找,但现在怎么办呢?

这时跪在地上的工匠中有人跪爬了一步,道:“摄政王,奴才到是有个办法,不知可行不可行?”

多尔衮看了他一眼,道:“你则说来听听。”

那工匠道:“奴才是见过明朝制造的自生火铳,扣力确实比这支火铳大得多,因此奴才想改变一下这支火铳的打火结构,加大扣机的力量,就是用一般的煫石,也能打着火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工匠道:“回摄政王的话,奴材名叫王承烈。”

王天相忙道:“禀摄政王,这是奴材的犬子。”

多尔衮听了之后,也呵呵笑道:“哦,王天相,原来是你的儿子。王承烈,你说的有道理,我就把这事交给你去做吧,做好了,我重重有赏。”

王家父子赶忙又千恩万谢,其他工匠见终于有人接了榜,也都松了一口气。

但多尔衮却连连摇头,虽然清军现在仿制商家军用过的火器,但几乎每一项都进行得不顺利。一来是因为商家军使用的火器,多少都有一点超过这个时代的技术,也是清廷难以仿制的,而就是这么差一点技术,但在性能上相差了一大截,用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像这种山寨的燧发枪,基本就是失败。还不如鸟铳好使。

像在其他的火器中,手榴弹应该是最简单的,早在宋朝就有了类似的武器,也很快就能做出来,但不是商家军那种拉弦式的手榴弹,而只能造出点火式的。多尔衮当然清楚这里面的区别,点火式的手榴弹只是在守城时有用,在进攻中作用就不大了,因为士兵不可能一手拿着火把去作战,更别说是在两军混战的时候了。但商家军攻城战术基本都是先用火炮猛轰,等把城墙上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再派出攻城部队。估计这种手榴弹能发挥的余地也不大。

而地雷也一样,同样是只能造出引线点燃式的,做不出触发式的地雷来,实际的作用也不大。

另一方面,商毅从北京撤退时,把北京的火器工匠几乎全都打包带走,一点也没给清廷留下来。虽然清廷自身也有不少火器工匠,但清廷的火器基本属于畸形发展,过份的遍重于铸造火炮技术,连能造火铳的都极少,致于制造其他火器,基本就是没有了。

就是清军最善长铸造的火炮,也无法在减轻重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射程。尽管清廷也掌握了铜体铁芯的铸炮技术,但还是用煤作燃料炼铁、炼铜,使造出来的火炮的膛壁较脆,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填充的发射火药都要少三成左右,因此射程也就难以提高了。

至于开花弹,更是想都不用想了。不过有的工匠到是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把点火式的手榴弹集中在一起,用投石机投出去,到也能够扔出二百步左右,虽然在射程上远不如商家军的火炮,但总算也是个办法,在攻城守城时,到也能够用得上。

只有霹雳火箭也是这个时代早有的技术,原理也很简单,不用火器工匠,烟花师父都可以做得出来,但那些都是小尺寸,想做出三四尺长,不仅能够燃烧飞行,而且射程还要远,落地之后还可以爆炸,也要经过反复的试验才行,不是一两个月能够仿制得出来的。

因此多尔衮也觉得非常的郁闷,商家军到底是请了何方高人,能够造出这么多好用的火器来,而自己难以仿出来,后来才想起洪承畴也提到过,商家军里有一支西洋人的军队,大概是从西洋人那里学来的吧,于是多尔衮马上下令,招来传教士入宫面对。

清军进入北京之后,龙华民为首的外藉传教士并没有离开北京,都留了下来。而清军见他们是西洋人,又是出家人,到也没怎么为难他们,仍然允许他们住在北京,保留教堂,并且继续传教。而一些排斥天主教的原明官员则都忙着在新朝中抢占有利的位置,也没顾得上管他们,结果这一年多来,龙华民等传教士到是很清静。只是传教的情况变得非常艰难。

接到多尔衮的招见之后,龙华民也赶忙进宫,面见多尔衮。其实外教士本来就不是兵器制造师,学过铸炮技术只是为了方便传教,但现在唯一掌握了这项技术的汤若望也跟着商毅去了南方,因此龙华民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不过尽管龙华民对火器的了解基本等于白痴级,但并不妨碍他吹牛,反正只用一句话来应付多尔衮就行了:“虽然我不懂,但欧州有这项技术。”

这个回答也使多尔衮深信不疑,因为在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观念中,西洋人的火器技术比中国高得多。因此多尔衮也舒心了不少,洋和尚虽然不会,但有洋人会就行了,商毅能请洋人教,咱也行啊。于是又和龙华民胡扯了一通,终于以封龙华民为通玄教师,换取龙华民帮助从澳门请几名火器师傅来指导清廷制造火器。

而另一个收获是把教堂里仅有的两架单筒望远镜也给多尔衮半抢半要,给弄到手了。

第194章 岗前培训

早上起来之后,赵岳穿戴整齐之后,出了军官的宿舍,像凤凰军校的方向走去,今天是军校第三期学员开学的日子,也是赵岳参加两个月的短期培训的第一天。

因为扩军的需要,商家军的基层将领几乎都晋升了一级,因此商毅也决定,对新晋升的军官都进行一次短期后培训,帮助他们尽早的进入角色,好在这批人都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只给他们补充一些理论知识,教程商毅都己经准备好了,而且针对不同级别的军官,也有都一些不同的内容,毕竟不能用排长的管理方式去管一个连,也不可能用连长的经验去指挥一个营作战。而教官则是由商家军的高级军官担任。

现在赵岳也由连长升为营长,手底下可以管着八百多人,虽然还比不上过去的千户,但也算是差不了多少了。尽管赵岳心里有些不平衡,但实际在商家军中,也算是晋升速度很快的了。因为他加入商家军也才一年多的时间。就己经升到了营长的位置。再和他同期入伍的几个同伴里,是晋升速度最快的一个了。

不过一走在大街上,还是令赵岳感觉比较舒心,因为街上的百姓看着他的目光都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还有不少人主动向他打招呼,叫一声“首长好”,这可和过去大不一样,过去百姓见了明军就像见瘟神一样,躲都躲不及,那会这样热情的打招呼。唯一让赵岳觉得别扭的是身上穿着的新军服。

现在商家军的将士们都有两套军服,一套是野战服,还是过去那一种,是在作战或是训练时穿,另一套是制服,一般是平时穿的,颜色也是深绿色,虽然也是中开短襟、竖领,挺肩,有肩章,中间双排钮扣,长裤,帆布牛皮鞋,不过裤腿不用打成绑腿,最大的区别是帽子,不再是八角帽,而大盖单沿帽。

虽然这套军服基本就是仿照后世样的照式。但在这个时代,却是非常怪异的服装。不过商家军的士兵基本都穿习惯了,而浙江地区的百姓也都看习惯了,到也不觉得有什么?当然还是有少数人依然不适应,赵岳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受人尊重的感觉总是好的,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