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4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钠熘闹弧7裨蚴崭刺ㄍ宓模⒉皇侵挥兄Jσ蝗耍热缡├牛陀涝冻刹涣嗣褡逵⑿邸

现在两面坚持抗清的旗帜中的一面,李定国己经成为商毅的部下,而商毅也希望能够借这次接见的机会,坚定一下郑成功的立场。并争取通过他来影响郑芝龙。因此也给了郑成功高标准的接侍,当然这也是商毅的一惯作风,对明室在表面上要保持应有的礼敬。

郑成功一行是从海上来到杭州,在四月十二日,在钱塘江的入海口登陆,而商毅也派出王夫之到码头去迎接。而在郑成功一行到达杭州城的时侯,商毅也带着杭州的众官员在城门口等候,随行而来的还有史可法、吴⒒谱隰说燃牧粼诤贾莸拿鞒僭薄

以前商毅和郑成功有过一面之缘,不过那个时候他还叫郑森,其实现在应该是叫朱成功才对,郑成功是他后来恢复“郑”姓之后的名字。

两批人员会面之后,郑成功首先抢步上前施礼,道:“成功参见督师大人。”

商毅也还了一礼,笑道:“明俨,不必客气。当年一别,巳经有二年时间了,但明俨的风釆更胜以往了,可见非吴下阿蒙可比。当初我说明俨是‘雏凤清于老凤声’,看来也为时不远了。”

郑成功到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样子,赶忙道:“督师太过奖了,成功不过是一介无名之辈,仗父辈余荫,才有些许薄名,岂敢当大人如此盛赞。”

虽然商毅的年纪只比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大五六岁,但却完全是一付前辈对后辈的口气说话,但在场所有的人,包括郑成功的一行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商毅现在的资历,实力、官职,就是郑芝龙都要稍色一筹,而郑成功现在尽管受封忠诚伯,还得到朱聿键的盛赞,又是什么赐姓,又是什么改名,但谁都知道这一大半都是看在郑芝龙面子上。郑成功现在在人们的印像中,不过是个官二代加富二代,依靠着父辈的基业,才混到现在的地位。当然在目前只有商毅知道,其实郑成功在军政商各方面都俱有相当的才能,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纨绔子弟。

而商毅现在己经是声名惯耳,可以改变天下大势的人物,因此能够得到商毅的赞誉,尽管郑成功也知道是客气话,但依然十分激动。当然从商毅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还是有意要和郑芝龙搞好关纟的,因此郑成功心里也有了几分底。

随后商毅又把郑成功请到公堂上,郑成功这才说明自己的来意,是代表隆武朝廷来策封商毅,并且还带来了策封的礼物。而商毅首先接过了诏书,向南遥拜,然后又对郑成功把自己不干涉皇帝争夺的原则道理说了一遍。

对商毅的这番借口,郑成功在出发之前就己经和郑芝龙商议过了,也早有准备,毕竟这样的结果也不错,至少商毅不会反对朱聿键。而且郑芝龙也没指望过商毅能够真正归属到隆武朝廷中来。因此也赞扬了商毅几句,慢慢的把话题扯到抗清上来,郑成功道:“当日南京城破,大人以孤军守卫南京达一月之久,虽败犹容,而后又独守浙江,抵抗清军,屡败清虏,力保东南半壁不失,成功深感敬佩,如果大明子民都如大人一般,又何惧清虏呈凶呢?”

商毅点了点头,道:“保家护境,安民为国,仍是我当尽之责,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为华夏子孙,又岂能任胡虏纵横中土,必然竭力抵抗,犹死而己。”不过我看清虏暂时难以攻入浙江。

郑成功也听得颇为奋概,道:“大人所言极是,成功恨不能追随大人,亲抗敌酋,为国尽力,方不负一生。”

商毅笑道:“眀俨能有此壮志,我也甚感欣慰。不过如果明俨想要迎战清军,到是不用随我出战。我料清军一时攻不下浙江,恐怕会借道江西,转攻福建,到了那时明俨自然可以一了心愿了。不过清军势大,因此明俨回到福建,请转到唐王陛下,早作准备,不可不防。”

郑成功立刻站起身来,概然道:“商督师尽管放心,清虏若是真的杀到福建,成功当亲自向隆式天子请令,带军出战,必在阵上亲手斩几个酋首,既使马革裹尸,但也决不让清虏踏入福建半步。”

商毅点了点头,他看得出来,郑成功刚才那些话确实是出自肺腑。后世一些学者认为,郑成功一生坚定抗清,是因为母亲死于清军之手,要为报母仇。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在郑成功的母亲未死之前,郑成功就多次曾哭谏劝告父亲郑芝龙不要降清,可见那时的郑成功就己经有了抗清之心,母亲之死,只不过是更坚定了郑成功的这科决心。

郑成功和父亲郑芝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实是有很深刻的原因,因为郑芝龙是海盗出身,幼时就随舅父在海外经商闹荡,在受明朝招安之前,一直流离于海外各国之间,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并不强,凡事唯利是图,接受眀朝的招安,也不过是想找个对抗荷兰人,发展海外贸易的依靠,并非出于对明朝的认同。

不过正如大多数受招安的盗贼一样,郑芝龙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之后,也想把郑氏一族彻底洗白,改变海盗的名声,对郑成功的教育颇为严格。因此郑成功幼时并没有像父亲那样辗转海外,而是在国内接受正统教育,十五岁升入南安县学,十九岁参加乡试,二十岁考进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监生,并拜钱谦益为师。如果不是清军入关,也许郑成功会通也科举,走上另一条道路。正是这种经历,才造就了郑成功始终坚持中华正统的是非观念。

在隆武朝廷建立之后,郑成功随郑芝龙朝见朱聿键,颇受朱聿键赏识,亲抚其背道:“只恨朕无女可许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下令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并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虽然朱聿键的做法有一大半是为了拉陇示好于郑芝龙之意,但对郑成功来说,仍然是一种莫大的殊荣,对朱聿键自然也是感激不尽。

正是因为己经有了这些因素,才使郑成功在对清态度上与郑芝龙完全不同。因此商毅心里也有数,这一点并没有改变,立刻下令设宴招待郑成功一行。

但酒宴摆下之后,郑成功才意外发现,居然有一半的饭菜是日式料理,心里也不仅暗暗的吃惊,商毅这是有意而为的吗?他竟然对自己的身世了解得这么清楚吗?

现在的郑成功,只是一个无名之辈,可还不是后来著名的国姓爷,因此他的身世现在还并不为世人熟知。但商毅却知道,郑芝龙的元配妻子,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叫田川松,是日本肥前平户侯的家臣田川七左卫门松庵之女。

不过位田川七左卫门松庵,其实是一个中国人,本名叫翁翌皇,是福建泉州人,以铁匠为生,后来移居日本平户,娶日本田川氏,形同入赘,改日本名为田川七左卫门松庵,为邑主锻刀剑,而成为平户侯的家臣。因此在后世一些著作中,把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写做翁氏,也是正确的。

郑成功在出生以后,一直随母亲生活在日本平户,七岁时才被郑芝龙接到中国定居。另外这位翁氏夫人其实为郑芝龙生下两个儿子,小儿子过继给了田川氏,取名为田川次郎七左卫门,一直生活在日本。后来成为郑成功在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

而商毅在招待郑成功的宴席上,居然排出了日式料理,既表示商毅对郑成功的重视,这也说明商毅对郑氏父子身平事迹的了解,同时也表示商毅在日本也有相当的基础。这当然令郑成功吃惊不已。这才知道商毅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单是这份情报工作,就可见一斑了。

虽然商毅一直对郑芝龙保持着友好的态度,在不违返大原则的情况下,也尽量让步,但也不希望让郑芝龙感觉自己是真的软弱可欺,借这个机会也是告戒郑芝龙,你的老底我都清楚,别以为我怕你。

郑成功心里虽然吃惊,但表面上却也不动声色,依然和商毅把酒言欢,并且在酒桌上达成互相扶持依靠,共同抗击清军的协议。

第048章 清军整顿(一)

就在商毅和郑成功达成浙江、福建两省互相协作抗清的协议时,洪承畴一行人也到达了南京。不过在来南京之前,洪承畴首先到达归德府,见到了豫亲王多铎,向他传交了多尔衮的命令,并给多铎加平南大将军衔,给阿济格加扬威大将军衔,并且请多铎随自己一起渡江,到南京主持大局。

因为这一次洪承畴到达南京之后,首先的任务,是要调阿济格北还,那后才能重新整顿清军。但尽管现在洪承畴大权在握,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之权,但这些东西对阿济格来说都没有,只有把多铎带上,才能制得住阿济格,同时也能稳住江南的清军。而且现在清军的重心在江南,阿济格北还之后,多铎肯定是要到江南去坐镇的。

看了多尔衮的诏书之后,多铎也清楚兄长的用意,而且他也对阿济格冒失的对吴、尚二人的处理非常不满,因此也把归徳府的事务料理了一下,命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代替自己驻守归德府,主管江北的军务,命正白旗固山额真阿山驻守徐州,以防鲁南的商家军。贝子尚善驻守凤阳,牵制扬州的商家军。然后带着贝勒尼堪、镶黄旗固山额真尹拜图,伊尔德、阿济格尼堪等人和洪承畴一起渡过长江,来到了南京。

见到了阿济格之后,洪承畴也宣读了多尔衮的诏书。阿济格一听要调自己回去征讨蒙古苏尼特部,立刻就火了。虽然说被加了扬威大将军衔,但谁都知道,让他从南京回去,征讨蒙古,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因此心里当然不舒服,听完洪承畴宣读之后,立刻道:“我辛辛苦苦打下了南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让别人来捡现成的果子,还要把我派到蒙古去喝西北风。我就留在南京,那儿也不去。”

多铎声色俱厉道:“十二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打下南京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吗?再说你打下南京之后,又弄成什么样子,自己心里也清楚,差一点就把吴三桂他们几个逼反了。现在蒙古苏尼特部叛乱,派你去平定是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又怎么不行呢?而且这是十四哥下的命令,你有什么不满,就回北京去和十四哥说去,留在南京不走,是什么意思。”

兄弟两人互相怒目而视,对看了好一会儿,阿济格也不禁有些泄气。因为多尔衮和多铎关系好一些,争执起来的时侯,两人总是站在同一战线上对付阿济格,因此在他们兄弟三人中,虽然阿济格是老大,却总是争不过两个弟弟。而且阿济格虽然作战勇猛,但脑子并不好使,以前没少吃皇太极的暗亏,也习惯了凡事都听两个弟弟的意见,这时虽然发了一通脾气,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听命。开始和洪承畴、多铎办理交接手续。

洪承畴见说服了阿济格,也放心了不少,让多铎与和阿济格办理交接,当然被抓的潞王朱常淓己及其他的明室宗族,还有南京降清的大臣们,也都随阿济格一起去北京。而洪承畴又立刻下令,招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到南京来入见。

这时吴三桂还驻军在宁国府,现在也是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自从和尚可喜、耿仲明联名上书清廷,请求领军取南方各地之后,其实吴三桂也有几分后怕,虽然三个人约定了攻守同盟,而且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三人也决定,干脆举兵向商毅投降算了。因为他们也都知道,商毅曾经收降过李成栋。应该对自己请降不会拒绝,而且自己还可以用帮助商毅收复南京来做为晋见之礼,也算是交了头名状了。

不过打算得虽然很好,但从心里来说,吴三桂可还是不想和清廷反目,谁知道投降商毅会有什么结果呢?而且吴三桂心里也清楚,虽然都是降将,但自己可不同于李成栋这样半途投降的小角色,自己是引清军入关的关建人物,商毅能接纳李成栋,但未必能够接纳自己。

如果到时候自己和清廷反目,商毅又不纳降,那可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因此吴三桂也觉得自己就像是走有一根钢丝上一样,战战兢兢。由其是奏本发出之后,差不多有一个月了,还没有任何回音,吴三桂也越来越焦虑,只好每天都在计算,清廷会怎样处置自己,是会同意自己的要求,或者是和自己反目。

现在自已和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合兵有二十多万,清廷应该不会轻易和自己反目吧,但凡事都有万一,谁知道那帮满人怎么想呢?虽然降清的时间不长,但吴三桂也知道,有不少满人都是十分排汉的。

而且尚可喜、耿仲明两人靠得住吗?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变挂呢,毕竟这两个人己经降清十余年了,在清廷的人脉和关系都比自己要广,说不定会有人为他们从中周旋呢,那么清廷会不会只许给他们一些条件,先把他们收伏了,然后只来对付自己一个人呢?如果没有了这两个人的帮衬,只剩自己一个人,可就声势大跌了,而且清廷说不定真的会对自己动手了。

因此吴三桂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在大营里团团乱转,但就是一点头绪都没有。而就在这时,南京的公文传来,吴三桂才知道洪承畴己经到了南京主持大局,而且阿济格将被调回北京去,同时也接到了洪承畴招他去南京入见的招令。

吴三桂心里稍稍有些安心,清廷把阿济格调回北京,让洪承畴到南京来主持军政,是一种很好的信号,因为这一切的始作蛹者正是阿济格。而洪承畴,以及随洪承畴一起来的袓泽洪、祖可法都是清廷中少数和吴三桂有些交情的人,在明朝的时侯,洪承畴曾是吴三桂的上司,曾在松山大战中,两人曾一起出战,当时的吴三桂是洪承畴最倚重的大将。

而祖泽洪、祖可法都是原来袁崇焕手下的大将祖大寿之子,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算起来他们和吴三桂还是表兄弟。把这些人都派到了南京,也可以理解为清廷是在向吴三桂示好,表示并不想和他反目,而是修复关系的意思,因此吴三桂也觉得心里有了一点底。

但洪承畴的调令却让吴三桂又有些不安起来,这一切的安排会不会是清廷想稳住自已使的什么诡计呢?洪承畴、祖泽洪、祖可法都和清廷窜通好来骗自己呢?

这也很有可能,现在这世道什么交情、亲戚都是浮云。只要是自己一进了南京,那可就是虎落平阳、龙搁浅滩了,清廷想要在南京收拾自己,可就毫不费力了。但如果自已又不能不去南京,因为洪承畴新上任,招集大将聚议军务也是很正常的,清廷己经向自己发出了示好的信号,如果自己不去南京,就等于是拒绝了清廷的示好,就算清廷本来打算和自己修复关系,也会被逼得不得不和自已反目了。那样一来自己可就是大大的失算了。

而且自己还不能拖沿,因为拖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激怒清廷,毕竟自己是在和一个王朝交涉,不能不顾涉王朝的心态,因此吴三桂独立坐在帅府里想了一整夜,终于还是决定,这一次只能冒一冒险去南京了,就当是赌一把吧。如果清廷真要对自己下手,那也只能认命了。

就在第二天,吴三桂传令升帐,公布了南京的调令,然后分令众将守卫各防线,自己只带着三百亲卫,返回南京,晋见洪承畴。虽然部将马宝认为吴三桂只带三百亲卫实在太少了,至少也该带一千人回南京,以防不测之变,但这个建议却被吴三桂拒绝,坚持只带三百亲卫去南京。

其实吴三桂也不是没想过多带一些兵马去南京,好保卫自己的安全。但带的兵马再多,进不了南京城里还是没用,还容易惹人怀疑自己别有用意,而且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