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5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高兴的,自然莫过于林家。虽然现在林家是南京政府中的另一大派纟力量,但主要的势力范围是在商业和财政这一块,由其是在军方没有一点实力,能够和周家并肩,林凤舞才其中重要的一块筹码。如果这一次林凤舞真的能为商毅生下一个男孩,林家在声势上也有望真正超过周家。当然这只是正常的攀比心而已,并不表示林家真的想和周家争个长短胜负。

现在林之洋早己经从林家分出来,因此林家也有老林家和小林家之分,但一提出浙江林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林之洋的小林家。而且林之洋己经把家搬到南京定居,杭州的老宅空出来,只留了一些老家人看管,但老林家依然还留在杭州,只是在南京开设了自己家的商号,因此现在又开始被称为南京林家和杭州林家。不过自从林凤舞怀孕的消息公布之后,林家也是门庭若市,上门恭贺的人流络绎不绝。同时连带着老林家的人气也兴旺了不少。

而就在消息公布的当年,林之洋的老妻徐氏,也就是林凤舞的母亲,也带着林旭升的妻子,进王府来看望女儿,当然也给商毅其他的妻妾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而且老林家得信之后,林老爷子也十分高兴,立刻打发林之海和林之江两人,赶到南京来向林之洋恭贺。而他们两人的妻子也免不了要到王府里去探望一番。

结果这一次林凤舞怀孕也是最热闹的一回,不过这也没办法,因为林凤舞的娘家人实在太多了。本来按照徐氏的想法,想亲自住进王府里,照料林凤舞的起居生活,但被林凤舞坚持拒绝了,毕竟家里不是第一次有人怀孕,以前的叶瑶瑱,现在的亚莉桑德拉都没有家人陪同,如果自己开了这个先例,恐怕其他人都不好想了,而且每一次有人来看往自己,林凤舞都要让她们先去问候叶瑶瑱一声,以表示是对叶瑶瑱的尊重。

而林之洋知道女儿的想法之后,也觉得女儿想得确实有道理,后宫历来都是多事非的地方,还是小心慎谨为好,而且叶瑶瑱素来都有宽和大度,体恤下人的好名声,而且又有过生育的经验,因此也能够放心。而徐氏进府几次,也发现叶瑶瑱对林凤舞也确实非常照顾,安排得也十分周全,徐氏也安心了不少。

后宫里连续有两人怀孕,当然也是好事不断,不过每天的工作还是要做的。由其是在十二月一日,新的货币也由正式开始发行,新旧货币的更替,历来都是十分复杂而麻烦的事情,由其是在现在货币体系还不完善的时候,稍有不甚,就会引起社会动荡、物价起伏,因此丝毫也不能大意。

林凤舞现在主管浙江银行这一块的工作,这不仅是商毅手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也是新货币的发行机构,因此更是不能轻视。林凤舞也不能放手不管,每天都必须关注新货币的运行情况。

而商毅虽然很心疼林凤舞,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让林凤舞继续工作。而亚莉桑徳拉离开了军队,到是真的没事可做了,因此每天都来给林凤舞当帮手,虽然她没有干过银行工作,但这个时代欧州的金融业确实比中国发达得多,亚莉桑徳拉至少也比其他的中国人多一些这方面的见识,另外也是让亚莉桑徳拉有点事做,要不然还真要把她憋坏了。

早在三个月前,在《杭州时报》上就己经开始宣传发行新货币的计划,为新货币造势。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发行新货币失败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莽的货币改制和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

发生新货币,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一经发行,必须前后统一,不能朝令夕改。而最终改制能否成功,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指望新货币一下子就全部取代旧货币,更不能以行政命令强制使用新货币,禁止旧货币。因为尽管这个时候中国的货币体制落后于西方,但也发展了数千年,铜钱和白银己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所习惯,旧货币不可能马上就完全退出,新货币也不可立刻就全面占领流通市场,新旧货币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真空层,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度时期,新旧货币一起混用,才能让新货币逐渐被市场接受,最终全面占领市场。

其次就是新货币的使用,换算一定要简单,方便使用,至少不能比旧货币使用起来更麻烦。当然也包括新旧货币之间的换算,也要简单方便。

最后就是新货币的发行不能泛滥,不能一下发行过多的新货币流入市场中,只能慢慢的增加,同时还要逐步回收旧货币,使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市场混乱。另外政府必须承认新货币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全面流通,最主要的税收,一定要接纳新货币。

而王莽的货币改制就犯了前两个错误,王莽在位其间,一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平均三年不到就有一次货币改制,而发行的货币竟多达二十八种,互相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市场根本就无所适从,因此也造成新货币流通不便。而王莽又以行政手段强制命令市场接受新货币,但市场规律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结果只能造成货币体制混乱,并且也透支光了政府的信用度,货币改制的失败也就再所难免了。

而大明宝钞的发行失败,主要是犯了第三个错误,由于没有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大明宝钞发行泛滥,而且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结果造成了市场上流通的大明宝钞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也越来越厉害。而朝廷税收,只收少量宝钞,或干脆就不收宝钞,只收金银铜钱,这样一来宝钞的信用度自然也是每况愈下了。到了正徳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完让位于银本位货币体系。

因此商毅也充分吸收了以前历代发行新货币的失误的教训,而且南京政府现在还是有很高的信用度,完全可以保障新货币的发行顺利。

而且在发行之初,商毅也没指望新货币一下就全部取得旧货币,而是让新旧货币在一起使用,在一开始发行的新货币也不多,逐步回收旧货币,并增加新货币,实行平稳过渡,让新货币在不知不觉中,完全取代旧货币。这样一来就算在新货币发行时,出现什么问题,由于旧货币还在使用,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动荡。

另外新货币有明确的价值数量,十分简单好用,新货币是釆用圆形方孔的铜钱样式,同时面额的新货币,重量远低于旧货币,携带使用,也远比旧币方便得多。而新货币和旧币之间的价值换算,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新旧货币在一起使用时,也不会发生混乱。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毅也明规定,南京政府的税收,允许使用新货币,但也规定,所有商户、店铺、酒楼、工厂等场所,都不得拒绝新货币。同时为了促进新货币的加速流通,商毅还发布了交百返一的新币税收政策,即交纳税收时,交纳一百元的税收,可以获得一元的返利;交纳一千元可获反利十元;不过交纳一万元或及一万元以上,可获反利一百元。

虽然这样做会损失一定的税收,但如果是一万元以上的税收,也只能获得一百元的返利,因此税收的实际损失并不大,而且以目前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些损失还是承受得起的,而新币税收政策对于农户、小生产者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也可以提高新币的信用度,也是相当划算的。

就这样从十二月一日开始,新货币首先是在浙江、江苏两省内发行,在两省内的每一家浙江银行分行有可以兑换新货币。商毅的新货币计划,也开始正式启动。

第204章 发行货币(下)

不得不说,商毅确实抓住了人的心里,交百返一的新币税收政策乜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新货币发行的第一天,就有不少人到银行里来兑换新币,绝大多数都是兑换几百元,也有少量兑换千元以上。

兑换货币的人员主要是一些家庭作坊或小型生产作坊的生产者。而兑换了银币之后,就纷纷拿去交税,从而也可以获得交百返一收益。其实在这方面,中国人是相当精明的,只要是有省钱的办法,就会马上运用。而且现在己经到了年底,正是交纳税收的一个高峰期,因此兑换银币交税的小生产者也有许多。

但这也正是商毅的目地,尽管他们在兑换银币之后,就立刻交了税,并没有进一步流通,但证明了银币确实可以用来交税,从而提高银币在人们心中的信用度,起码让人在心里上接受银币。为银币的流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税收的返利也是以银币计算,这也就意味着兑换银币交税的人,必须接受返利的银币,实际也造成了银币在市场中的流通,尽管这只是极少一部份。

而几天之后,银币的信用度也初步建立起来,也开始有人在日常市场中使用银币,因为南京强制在买卖交易中,必须接受使用银币,因此大数的商铺也都收取银币,因并没有产生什么混乱。当然也有少数顽固或者说小心的商家拒绝接受银币,但都被有关部门教训了一顿,最终还是敞开了大门,接受了银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银币的诸多优点,比如重量轻、携带方便,数字精准、更于计算等等。也就越来越接受使用银币了。

一连十余天过去,银行也派岀大量员土,在市场上使用银币购物交易,并且探听社会各方面对银币的反应,当然偶尔有少数使用不便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当然在《杭州时报》上也加以引导和宣传,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收到了这些反馈的信息之后,商毅、林凤舞、以及南京政府的众官员们也都松了一口气,货币改制的第一步,总算是进行的不错。也有不少官员都更为佩服商毅,因为历来货币改制,都是戊功少,失败多,而商毅却只用了十余天的时间,就让社会各方面都接受使用新货币,也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不过商毅也清楚,这仅仅只是走好了第一步,并不表示新货币就己经完全发行成功了,以后还是不能大意,由其是目前仅仅只是在浙江、和江苏两个省发行,准确的说,还只是在几个主要的大城市里发生,一但将发行范围扩大,开始在县乡等小地方发行,还不知会遇到什么问题,因此商毅仍然命人继续关注银币的流通使用情况,并及时像自己反馈。

同时商毅又命铸币的工厂,加快造币的速度。因为银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之后,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银币,满足市场流通的需要。

另外林凤舞也严令各地银行,在兑换银币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能马虎。因为这时中国的货币体系十分混乱,虽然是实行银本位,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中流通的白银也是稂莠不齐,纹银、成色银、酒糟银、虏质银、碎银、甚致是银质物品都可以参入到流通领域中来,而各种白银的实际价值也都不一样,因此也一定要分清各种白银的性质,不能全部都按实际的重量兑换银币。

同时也要防止有的银行工作人员趁机在里面营私舞弊,投机取巧。将劣质银当优质银兑换,或者是短斤少两,夸大数额等等,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地,毕竟在利益面前,谁都不敢寄希望于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徳。这也是新旧货币在过渡阶段最容易滋生的问题。当然对那些故意捣乱,以次充优,想来浑水摸鱼的人,也要毫不客气的加以拒绝。

因此林凤舞也下令各分行,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兑换记录,每一笔兑换交易,都要落实到经办人员,兑换出多少银币,兑换回多少白银、多少铜钱、各种性质白银的数量又有多少,都要做到有帐可查,并且总行随时都会派人到各地去复查审计。尽可能杜绝在新旧货币兑换中出现问题。

而商毅也下达了法令,除去银行,以及南京政府授权允许的机构之外,民间一率不得私造货币,一经发现有私造货币者,都将以死罪论处。这一点到是没有人有异意,因为在任何时代,私造货币都是死罪,当然由于每个时代的俱体情况都不相同,因此这一条执行起来也时松时紧。不过现在的南京政府,还是一个十分高效而有很强执行力的政权组织,绝不能允许私造货币的情况发生。

在半个月之后,银行也对银币的发行进行了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零售业中,新银币都非常受欢迎,但在中大宗交易中,银币的应用还不多。

这一点到有些出乎商毅的预料,因为在他预想中,小商小贩普通百姓都要保守一些,未必能这么快接受银币的使用,而在中大宗交易中,银币更于携带计算的优势,将会发恽很大的优势。但实际情却是,在零售行业中,银币确实比铜钱、白银方便,比如过去要一百文的商品,现在一枚一元的银币就可以搞定,也不用观查白银的成色、品种、对买卖双方来说,都非常省事。

而在中大宗交易中,过于庞大的数额的交易,可以通过银行转帐完成银钱支付。在中型交易中,商人都会带伙计、保镖携带白银,用不着自已亲自动手,因此对银币的需求反而小一些。而由此也造成价值在一元银币以下的银币需求量很大,而一元银币以上的需求,相对需求要少一些。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其实并不保守,只要他们发现某种事物确实能给自己带来便利,带来利益,就马上能够接受。因此这也是下一步就是要想法扩大在大中型交易中使用大额面值的银币。

其实在这里有一个比较大的使用银币群体,就是来自欧州各国的商人,因为这时欧州各国都在形成自己的货币体系,各自的国家也都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而且在欧州各国之间,在长期后商业贸易中,也形成了一套大家都默认的货币兑换体纟。

因此对于欧州商人来说,更习惯于使用有俱体数额价值的货币,对于中国这种以白银自重为货币价值的货币体纟,用起来十分别扭,每次到中国经商,商人们只能把自己手里的银元按重量来换算成购买力,或者干脆就先买足银块,然后再到中国来经商。而在离开中国的时候,又要把自己手里的剩银再换算回欧州通行的银币,要不然把银块带回欧州,或是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而使用银块又涉及到白银的成色,品质、纯度等问题,很是麻烦。

虽然这种交易方式非常不便,但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商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利润极高,因此大多数欧州商人也只能忍受这种不便,还是趋之若鹜的到中国来经商。

而南京政府发行的银币当然更符合欧州商人的使用习惯,尽量现在中华银币和欧州各国的货币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汇率换算,但对商人来说,这并不是难题,只要将某种交易数额量最大的商品用两种货币价格进行比对,就可以大致换算互相之间的汇率换算。因此这种货币也有望在欧州、印度、东南亚一带流通起来。也可以免去更换货币的麻烦。

因此银币仅仅只发行了不到一个月,就立刻得到了欧州商人们的关注,但要兑换银币必须到银行里去,因此欧州商人们也向商务部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在海关设立专门的银币兑换点,同时尽快确定中华银币和欧州各国银币之间的兑换比值。

对于商毅来说,在海关设立银币兑换点当然是很容易办到,但确走货币之间的兑换比值,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尽管欧州的货币体系比中国先进,但也远远还没达到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