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5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让耿仲明觉得十分苦恼的是,清廷所封的四大异姓王中,孔有徳已死,尚可喜在广东奉立朱以海为帝,成为南明永安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在名议上已经叛清,而吴三桂也在四川形同割据,当上了土皇帝,都属于是在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那一类,只有耿仲明现在仍然不得不受制于清廷,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虽然现在耿仲明奉清廷之命,在南阳驻守,尽管在名议上,南阳的所有守军都归耿仲明节制,但其中真正属于耿仲明嫡系的部队,只有四万余人,而在其他有部队除了神兵营之外,还有汉军正白旗固山额真石延柱部约一万八千人马,神兵营其实是听命于石延柱的。其实耿仲明根本就调动不了他们。另外还有降将、原明大将左玉良之子左梦庚部,约一万五千人马,也是直接听命于清廷。

因此现在的南阳地区,其实是耿仲明和石延柱两人一起驻守,俱体的兵力分布是,耿仲明部驻守南阳,部将徐得功、连得成率一万五千人马,驻守邓州,左梦庚部驻守新野;而石延柱部驻守唐县、神兵营驻守泌阳。南阳在古时也被称为宛城,实际上是由耿仲明驻守宛西,石延柱驻守宛东。之所以这样安排,也主要是因为清廷对耿仲明并不放心。

北方举义反正发生之后,驻守西安府的尼甚、韩岱部人马奉多尔衮之命,去甘肃的叛乱,也使南阳地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外援,因此这也让耿仲明和石延柱两人十分担心,如果这个时候,中华军向南阳发动进攻,自己恐怕就难以应付了。

幸好多尔衮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以川北四府之地,换取了吴三桂威逼湖广西境。

一来是得到了清廷的四府之地,二来吴三桂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在接收了川北四府之后,吴三桂也命自己手下的大将郭壮图、高大节、王屏藩三人分别率军进驻兴安、夔州、黔江三地,三路人马合兵约有近六万,全部都威逼湖北西部。这一来也让耿仲明和石延柱安心了不少,如果吴三桂肯帮忙,当然比尼甚、韩岱要强得多了。

而也就在同时,湖广军区也收到南京统战部的命令,准备发动南阳战役,进取南阳之地,配合山东军区的作战,同时也为下一步钳制中原,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

湖广军区是南京设立的五大军区中,额定兵员最多的一个,包括有五个师、五个旅、骑兵师、特种兵师各一个,总兵力约在十一万五千左右,司令部设在武昌府。

收到南京统战部的命令之后,湖广军区司令部的成员李定国、杨武丞、李牟等人也立刻招集各军军部成员回到武昌,参加军事会议,讨论怎样完成统战部下达的命令。

第六军的军长李汉军首先发言道:“现在清军在南阳兵力并不多,只有八万多人,而且还分为耿仲明和石延柱两部,各自为政,正好有利于我们逐个击破,而且西安府的尼甚和韩岱去甘肃平乱,无法援助南阳,因此我认为这一次的作战计划,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

第六军一直驻守在襄阳一线,和南阳的清军对持,因此李汉军对清军在南阳的情况十分了解。

十七军的军长李元胤道:“如果仅仅只是南阳,并没有多少困难,但现在吴三桂派遣人马,进驻兴安、夔州、黔江,全部都逼近我们西面边境,一但我们全力进取南阳,吴三桂从西边再打过来,我们怎么应付。”

十七军是驻守恩施-荆州一线,夔州、黔江两路的川军都威逼到了他的防区,因此李元胤也各军当中,倍感川军的压力。

这时杨武丞道:“进取南阳之地,我看只要两个军就各够了,剩下两个军,留守两湖地区,能不能抵挡得住吴三桂的进攻呢?”

十三军的军长黄向东道:“听说现在吴三桂在川中号称拥兵二十万,虽然夸大了一些,但十五六万总会有的,如果用来进攻我们,出动的人马不会少于十万,两个军的兵力虽然不算少,但要防守的区域太广了,恐怕兵力会分散得很厉害?”

第八军的军长黄庆文连连摇头,道:“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防守呢?难道就不会集中兵力,主动出击,进攻四川,迫使吴三桂撤军吗?”

杨武丞道:“依我看这次虽然吴三桂出兵逼近鄂西地区,不过是作出一个姿态,最多也只会对湖北发动几次中小规模的进攻,全面进攻的可能性不大。吴三桂比谁都要狡猾,绝不会轻易来进攻湖北,因此我看有两个军驻守两湖,应该是足够了。”

李牟摇了摇头,道:“这样把希望寄托在‘敌军不会……’,太冒险了,万一吴三桂真的会全面进攻湖北呢?谁敢说就绝対没有这种可能性。”

李汉军道:“那么统战部的命令怎么办?”

李牟道:“我们可以将情况如实向南京反应,请求给湖广増派兵力,然后再出兵,现在吴三桂出兵是事实,统战部应该是能够理解的。”

杨武丞道:“等増派的兵力到达湖北,至少要一个月,会不会拖得太久了,不要忘了我们这一次作战,还有一个重要的目地,就是配合山东那边作战,如果再拖一个月,这个目地恐怕就达不到了。”

这时一直没有开口的李定国终于发言,道:“我看可以双管齐下,一面向统战部反应,请求増派兵力,一面也可以出兵进攻南阳。就目前川军的情况来看,留下两个军驻守两湖是绰绰有余了,如果吴三桂再出大军,我们的援军也差不多就到了。而且我们也不用守住全境,只要分守住几个重要的城市,等吴三桂真的进攻过来,只要守住几个耍点,那么是我们的援军晚几天,也足坚守到援军赶来,就算丢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大局,只要援军来了,或是我们攻占了南阳府,就可以立刻回兵救援,把川军赶走,返样一来,也就不会耽误时间,一举两得。”

其他人听了,也都认为李定国这个办法很好,因此也决定按统战部的要求,首先出击进攻南阳。同时也立刻给南京统战部发文,要求增派兵力。

而这一次出兵的分工是,由司令员李定国,参谋长李牟率领第六、八两个军,另加一个特种兵团和一个骑兵团,共计约六万二千兵力,进攻南阳。而副司令员杨武丞留守,率领十三、十七军的剩余兵力,守卫两湖地区,由十三军十九师驻守勋阳,拒敌兴安的川军。二十八旅驻守夷陵,拒敌夔州的川军,十七军六旅驻守恩施,拒敌潜江川军,十七旅驻守湖南辰州,特种兵师和骑兵师的剩余兵力为总预备队。

同时李定国又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首先措辞严厉的质问吴三桂,两湖和四川近年以来,一直各守强界,相安无事,何况中华军是以抗清为已任,并未以吴三桂为敌,而这次吴三桂无故增兵边境,威逼湖北,莫非是想与中华军一战吗?随后又警告吴三桂,现在他是出兵救援清廷,如果中华军调转枪口,对四川用兵,清廷又是否会援救四川呢?因此何去何从,还想吴三桂三思而行。

吴三桂接信之后,也陷入沉思中,他心里当然清楚,前面的一大堆都是废话,中华军不是与自己为敌,那是因为清廷还没完,一但清廷灭亡,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但后面的一但中华军进攻四川,清廷会不会来救援自己,以前吴三桂到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清廷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时间来缓过这一口气,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清廷能够有个二三年时间,平定内乱,制造火器、练好新军,积草屯粮,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和南京争雄的,当然真要是那样,南京会不会容清廷从容发展,会不会再弄几个北京暴乱的事情,那又另当别论了。

因此如果现在中华军改变目标,把枪口对准四川,恐怕是清廷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要说吴三桂不怕中华军,绝对是假话,吴三桂本身和中华军交过手,这几年的战绩也摆在那里,如果清廷对中华军还能顶一阵,但中华军全力进攻四川,吴三桂绝对是完了,而清廷就箅是救援四川,估计也不会比自己现在做的好多少,指望发举国之兵,绝不可能。

想到这里,吴三桂也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自己这次不会是引火上身吧。

但问题是清廷真的完了,自己同样也难幸免,那么自己应该怎么办呢?该不该救援清廷呢?这一下吴三桂可真是左右为难了。

第038章 邓州之战(一)

湖广军区发动的南阳战役,是在五月十日开始的。而首先进攻的地点,就是邓州。

经过李定国、李牟和第六、八军军部成员商议之后,李定国认为:现在南阳的清军分为耿仲明和石延柱两部,分别驻守宛西、宛东。而驻守宛东的石延柱部中,有神兵营的部队,通过第一次山东战役,李定国也得知,清廷训练的这六支新军,确实在相当的战斗力,由其是在防御战中,颇有几分中华军的精髄。曾给山东军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损失。

而这一次湖广军区进攻南阳,和山东战场不同,兵力本来就少于清军,因此决不能与清军硬碰硬,冒然去强攻神兵营驻守的城池,而是要充份调动清军,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争取先在运动中逐步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然后夺取地方。

邓州位于南阳府西南部,湍水南岸,是联结南阳、襄阳的战略要地,因此首先进攻邓州,不仅可以直接危胁到南阳城,同时还能调动清军的兵力,迫使宛东的清军赶来救援邓州,将神兵营调出城来,而中华军正好可以施行围城打援,从中寻找战机,与清军在野外进行决战,歼灭清军的有生力量。

于是众人最终决定,中华军将兵分两路,由李牟率领第八军,加上第六军十六旅,共计约三万六千兵力,由光化(今老河口市)出兵,进攻邓州;李定国率领第六军九师、十八师,己及特种兵团和骑兵团,由襄阳出兵,在邓州东南方一带潜伏,准备打击清军援救邓州的人马。

作战计划制定好之后,李定国和李牟也立刻分兵进军。

驻守邓州的是耿仲明的部将徐得功、连得成,共有一万五千人马,兵力虽然不少,但只有火铳六百余支,火炮只有十二门,而且全是小炮。不过邓州是湖北、河南边境的战略要地,正好位于从襄阳到南阳的官道中间位置,因此耿仲明也十分重视对邓州的防守,在南阳上任之后,也一直在加强邓州的阪御,将邓州四面的护城河加宽、加深,并且加固城墙,又准备了大量石块、滚木、火油等守城器俱,弥补火器不足。

不过总体来看,邓州的防御方式,还是属于传统冷兵器时代的防守战术。这一方面是因为耿仲眀和中华军交手的机会并不多,虽然知道中华军的战斗力强,但对中华军的战术并没有太深的认识,而另一方面清廷对耿仲明也颇为顾忌,在训练新军的时候,对中华军的战术理解,分柝,也都有意背着耿仲明。因此耿仲眀也只能在传统战法的范围内来加强对邓州的防御。

李牟率令第八军到达邓州之后,由于清军釆用驻城而守的防守战术,因此城外的阵地也被中华军十分轻易占领,于是李牟立刻下令,以十六旅、二十二旅布于城南,采取白天在城外往返游动、夜晚广燃火光的办法,迷惑守军;而主攻部队第十师、十五师分从城东、城西两面,对邓州实施钳形攻击。

而徐得功、连得成两人在邓州城里驻守,根本就不敢出战,只是一面组织兵力,加强城防,准备迎战中华军,一面也赶忙派人,向南阳的耿仲明求救,请耿仲明速发援军,否则邓州难保。

第十师、十五师进入进攻位置之后,立刻架起火炮,对邓州的城头展开了猛烈的轰击,而且其他的步兵也轮流上前,使用步枪向城头开火射击,顿时将邓州的守军打得全部都躲在城垛口下,不敢抬头。不过由于邓州四周均有面宽水深的护城河掩护,因此在最初的几天时间里,都在填埋护城河,为发动攻城战做着准备。

在火炮的掩护下,工程兵们将一车一车的砂土运到护城河边投入,虽然凊军想要阻拦,但中华军的火力实在太猛,清军根本就无法露头,清军也试着两次杀出邓州城,想驱赶填埋护城河的工程兵,但刚一出城,就立刻遭到了中华军的迎头痛去,结果立刻就被打退回邓州城里去了,因此也只能眼睁睁的看法护城河被一点一点的填埋,但也无能为力。

邓州的护城河虽宽,但中华军并非是要将护城河全部填满,只需要填出几条道路来就可以了,而且又没有清军的干挠,因此填河工程进行得十分顺利,只用了三天的时间,邓州东城的护城河被填出了十条通道,西城也被填出了八条,被清军寄于厚望的护城河,仅仅只阻挡住了中华军三天的时间。

就在邓州城的守将徐得功、连得成感觉到失望的时候,清军的援军,终于赶来了。但赶来救援邓州的,即不是南阳的耿仲明部,也不是宛东的石延柱,而是驻守新野的左梦庚。

其实耿仲明早就收到了徐得功、连得成发来的告急,邓州离南阳的距离还不到一百里,按说三天时间,援军早就该到了。但耿仲明深知中华军的厉害,而现在南阳城里只有二万五六千人马,火铳兵还不足一千人,当然不敢独自一人来救援邓州,因此又马上写信给驻守唐县的石延柱,请他调神兵营出击,和自己合兵,救援邓州。

但神兵营是石廷柱手里最重要的一张王牌,石廷柱当然不可能轻易的打出去,而且宛西地区是耿仲明的防区,他凭什么非要求自己出兵相救呢?同时石廷柱也想让耿仲明先去和中华军拼上几阵,就算是中华军赢了,兵力也会受到一些损失,到那时自己再率领神兵营,出兵西援,这样取胜的把握也就大得多了。

当然石廷柱的这一番打算不能告诉耿仲明,于是派人回报耿仲眀,称自己会立刻带领神兵营西进,赶来救援邓州,但神兵营现在驻守在泌阳,离邓州近三百里的路程,而且随行又有大量的火炮,行动难以快速,而救兵如救火,因此请耿仲明先行出兵,救援邓州,自己将尽快赶到战场来。

其实石廷柱所说的,也并不是全无道理,神兵营离邓州远,带着大量的火炮确实也难走快,但耿仲明还是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石廷柱分明是在推托,因为他并没有确定自己赶到邓州的日期,也就是说石廷柱赶来救援邓州的时间,十天八天也算,一月二月也行。分明就是要让耿仲明先去和中华军火并。

因此耿仲明心里也十分恼火,没有石廷柱的援军,他当然不敢轻易出兵,但驻守邓州的,是自己嫡系人马,又不能不去救援,耿仲明也是左右为难,后来他到是想出来一个办法,下令驻守新野的左梦庚,让他出兵救援邓州,并且规定三天之内,左梦庚必须率军,到达邓州,否则将以军法处置。

接到了耿仲明的命令之后,左梦庚也觉得头皮发涨,虽然左梦庚的部队是直接听命于清廷,但现在却是受耿仲明节制,因此从理论上说,耿仲明确实有资格下令,调动他的军队。

当然如果从理论上说,石廷柱也是应该听命于耿仲明的,但石廷明就敢有意拖延,耿仲明瞪眼就那他没咒念。但左梦庚就不同,他本来就是南明的降将,在清廷属于没有任何势力的杂牌军那一种,当然没有石廷柱那种资坐,虽然说如果自己故意拖延,耿仲明未必敢真的杀他,但如果邓州失守,耿仲眀完全可以将过失推到自己的身上来,到了北京,自己也难免会受牵连。

当年在南眀的时候,左良玉率军东犯南京,号称拥兵八十万,虽然是夸大其词,但实际也有十五六万人马。而在左良玉死后,有一份部将领拥立左梦庚继位,但左梦庚的才能威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