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6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种火炮四百七十二门,其中红夷火炮有六十三门;火药六万二千五百斤。至于像什么盔甲、刀枪武器,锣鼓旗帜帐蓬等等更是不计其数。另外还有白银十二万三千两,黄金七千六百两,各种丝绸布匹二千余匹,这些也都是清军向沿途的百姓那里抢来的。

而豫南战役的取胜,也成为中原战场的最关建一战,因为就在十月一日,清日朝联军已经到达了大名府北部约五十里的广平县,而在开封的多尔衮也派遣尼堪、韩岱率领五万人马,进驻大名府南部只有一百余里的开州,清军己经对占领大名府、彰德府一线的中华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但在豫南战役结束之后,开封府就己经完全暴露在中华军的兵锋面前,而多尔衮也不得不撤回进攻大名府的人马,全力驻守开封府,大名府腹背受敌的局面也将被撤底打破。而且中原大战最后的战场,也将转移了开封府和大名府一带的地区。

就在第二天,成进和李定国就联名下令,第十七军进驻汝南府,沿郾城、许州一线进军,二十军进驻陈州,沿太康、杞县一路进军,对开封府形成两路夹击之势。

第113章 南方联盟

最近一段时间里,在南京城的上空几乎每时每刻都有鸽子飞入飞出,随处也都可以听到鸽子扑腾翅膀的声音和“咕咕”的叫声。当然有细心的人可以发现,飞进南京城里的鸽子,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飞向靖北王的王府,而飞出南京的鸽子,却是散向四面八方,不过却是以向北飞居多。

但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在最近一段时期,在报纸上刊登的胜利消息,几乎都是由这些鸽子带来的。

现在是清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南京政府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年号,当然不会用清廷的年号,也没有使用三个南明朝廷的年号,而是以“后明”做为这段时期的年号,将崇祯十七年(1644年)定为后明元年,今年也就是后明六年,不过实际上这个年号是从去年才开始用起。

而就明年,创办了近五年的【杭州时报】也将正式更名为【中华时报】。不过这时候的【杭州时报】己经是一份一旬双期,每期的发行量达到二十万份,而且几乎遍及中国的大倍份主要城市地区的综合性大报纸。

在十月三日,【杭州时报】发行量了豫南大捷的特刊,全面报导了豫南战役的整个过程。当然也进一步宣传,阿济格部被歼灭之后,开封的多尔衮将更势孤力单,这次中原大战清军己是败势己定,而且清廷在中土的残暴统治,也将随着在军事上的失败,而彻底终结。并且也正式提出,在中原大战之后,中华军将乘胜进军,直捣北京,彻底结束清廷的统治。

当然在这份特刊中,也有一篇社论,正式指出,在目前抗清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所有华夏子民、炎黄子孙都应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目标。但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制造争端、挑起矛盾,破坏抗清的大局,甚致不惜与清廷联合,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罪人,不仅注定不能得呈,而且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样一篇社论当然是有所指向,因为随着中华军在中原战场不断取得胜利,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的活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占据广西、贵州的永历朝廷和占据广州的永安朝廷都己经在向双方的边境增派兵力。

甴其是在三天以前,情报局南方分局得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四川的吴三桂也派出使者到桂林,朝见永历朝廷的皇帝朱由榔,表示自己愿意归顺永历朝廷。

原来多尔衮杀了耿仲明,警示全军,同时也把吴三桂増援耿仲明的五万川军全都吞了,只是将十几名主要的川将遣返回四川,同时还派来使臣,要求吴三桂继续增兵中原战场。在多尔衮看来,因为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存在,因此就算吴三桂知道了,也不敢和清廷翻脸,而且还不得帮助清廷对付商毅。

但多尔衮却忽视了一点,现在的吴三桂己经不是当初那个必须依附在清廷的羽翼之下,才能够自保的降将,而是一支不拆不扣的地方割据势力,虽然还不足以统一天下,但也能很大程度影响天下的大势。因此尽管在表面上还向清廷保持臣服,但在吴三桂,以及他手下的众将心里,虽然还没有把自己提到与清廷平起平坐的地位,但也无需像过去一样仰视清廷。

而多尔衮的做法,却完全还是把吴三桂视为清廷的臣属地位,因此等遣返的川将回到成都之后,吴三桂手下众将也都十分气份,纷纷向吴三桂表示,要与清廷彻底决裂,甚致有人还表示趁着现在清廷与南京中原大战,应该立刻起兵,占领关中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

实际吴三桂得知以后,心里也同样十分恼火,耿仲明是他的盟友,也等于是他在清廷的代表,多尔衮连和自已招呼都没打一个,就把耿仲明给杀了,也确实太不给自己面子了,而且据然还把自己的五万川军全都给侵吞了,这就太过头了,在现在这个乱世时候,军队是每一个势力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不容侵犯的利益,如果这时自己还委屈求全,那也就太软弱了。

即然多尓衮这么不讲情面,那么自己也就不用客气,让他们去和商毅拼个你死我活,自己绝不再出军帮助清军了。因此吴三桂也毫不客气,对多尔衮派的使臣连面都不见,就把他赶出了成都。

不过吴三桂到底也是头脑清醒的人,知道在目前的中国,己经形成了南京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除了清廷之外,其他势力都不足以单独对抗南京政府,也包括自己在内。因此自己可以和清廷决裂,但决不能在这时削弱清廷的力量,现在南京政府和清廷在中原决战,自己只能坐山观虎斗,但决不能趁机出兵,去进攻清廷,那样就只能便宜了商毅。同时还要另想办法,拖商毅的后腿。

另外,自己与清廷决裂之后,也必须要另找势力结盟,否则单靠四川的力量,也不足以与商毅对抗。商毅的战术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先打弱小之敌,再打强大之敌。而现在看来,清廷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也紧紧抱团,就是烂船也有三千钉,整个中国似乎就是自己最弱了。而清廷是指望不上,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到南明集团中去,和他们抱成一团。然后再从南方出击,牵制南京政府的后路,虽然也是间接的帮助清廷,但也是在为自己着想。

因此吴三桂就选择了离自己最近的永历朝廷。于是立刻派出使者,向永历朝廷表达了愿意归服的态度。

这时永历朝廷中的吴、楚两党斗争得十分激烈,不过以丁时魁、瞿式耜、何腾蛟等人为首的楚党一方,占据了朝中的重要职位,何腾蛟又掌握着永历朝廷的大部份兵权,因此在权力斗争中占了上风。而吴党一方的干将马吉翔因为拍马有术,是皇帝朱由榔的亲信,有皇帝在背后撑腰,而另一员干将陈邦傅本是南浔总兵,属于广西的地方军阀势力,根深蒂固,这样内外结合,虽然处于劣势的一方,但也并不容易被扳倒。而且也在时时都在寻找时机,扳回局面。

而吴三桂表示愿意归服永历朝廷之后,在永历朝廷内部又引起了一场争论,吴、楚两党各执一辞,互不相让。因为对于永历朝廷来说,吴三桂是一个拥有着非常强大实力的割据势力,因此在永历朝廷占据优势一方的楚党在这个时候当然不希望有外部势力干涉进来,于是都极力的反对接纳吴三桂,而理由也十分充足,就是吴三桂是叛臣,当然不能接纳他。

但处于劣势一方的吴党却都赞同永历朝廷接纳吴三桂,希望将吴三桂引入永历朝廷,成为自己的外援力量,扩大自己的实力,以对抗楚党。而为了使永历朝廷接纳吴三桂,吴党首先否认吴三桂是叛将的身份,坚决认为吴三桂当初并没有被叛大明,引清军入关是为了借兵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为崇桢皇帝报仇,而且结果也证明,吴三桂借兵的行为确实有效,清军确实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这一点在弘光朝廷也得到确认。

只是后来清军反悔,占据北京不走,但这并不是吴三桂的本意,现在吴三桂看穿了清廷的野心,想要重新归复明朝,也足见吴三桂的忠心,因此当然应该接纳吴三桂。另外吴三桂现在拥有四川之地,麾下有雄兵二十余万,如果能够归复永历朝廷,当是永历朝廷的一大助力,就此中兴大明,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皇帝朱由榔被夹在当中,也左右为难,从心里来说,他到是想接纳吴三桂的归顺,因为马吉翔是他的亲信,他自然要偏向马吉翔一些,而且收纳了吴三桂之后,也确实能够扩大永历朝廷的实力,朱由榔虽然不是什么中兴之主,干练之材,但也毕竟没有糊涂到家,虽然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至少也要把自己的小日子给守住,他当然也知道,现在清廷和南京相争天下,无论谁赢了,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而现在自已肯定不是对手,如果接纳吴三桂,大约也就差不多了。但楚党的那一批人朱由榔也不敢得罪,这些想法也只能放在心里,不敢说出来。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个搅局的,原来广东永安朝廷的掌权者尚可喜也致信永历朝廷,表示对吴三桂归顺永历朝廷表示了欢迎。

尚可喜和吴三桂现在是铁杆盟友,因此对吴三桂的行为都会尽力支持。而且他对永历朝廷的掌权大臣在对待南京政府的态度上,犹犹豫豫,畏畏缩缩的做风非常不满,也希望吴三桂加入永历朝廷之后,能够改变这种情况,成为自己得力的盟友,促成南方联盟真正的形成。

第114章 优势

尽管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正在形成联盟,不过想真正形成对南京政府有威胁的战斗力,还差得很远。因此目前对南方还不用太担心,只是加强预防也就行了。当然商毅也要求明石姬,在南方暗中捣乱,尽量多给三个南明朝廷制造麻烦,让南明联盟始终处于一个松散状态。

而现在南京政府现在的主要精力依然还是在北方的中原战场上。

这时中原大战己经进行了差不多两个月,中华军己经连续取得了徐州战役、豫南战役的胜利,并自攻占了大名府、彰徳府,歼灭、俘虏、投降的清军约有二十七万左右。可以说中原大战取胜,己经是板上顶钉的事情,只不过是最后胜果大小的,虽然这时日朝两国进入中国战场,但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结果了。

现在清军加上日朝军队,在中原战场还有大约三十八万的兵力,大体分为三个部份,一是据守开封府的多尔衮部,大约有十七万兵力左右;另一部是清日朝联军,总兵力有十六万左右,正在大名府、彰德府以北的地区集结。还有一部份是驻守河间府的博洛部,总兵力五万左右,正在进攻山东。

而目前中华军的兵力分布是,在大名府、彰德府一线是山东军区第四、五、十军,总计兵力约九万三千左右,在山东驻守的是第九军的四个旅,兵力约二万八千左右。

在豫南战役结束之后,豫南战场的淮南军区第一、十一、十五、十八军,湖广军区第六、十三军,南京军区第十七、二十军,经过了豫南战役之后,目前总计兵力在十八万左右。先头部队己经进入到开封府地区。但想要达到全军进入开封府作战,大约需要十天的休整准备期。

另外在湖广军区和南京军区各还可以抽调出一个军进入中原战场参战,海军部也大约可以抽调二万左右的陆战部队。因此总计的预备兵力在六到七万之间。

总体来看,虽然清军的兵力要略多一些,但双方的素质、士气、装配都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这是一场足球比赛,那么在上半时,中华军己经取得了二比零的领先优势,而且在各项数俱上都占优。

商毅招集统战部的成员开会,经过了二天的商议讨论之后,终于制定了关于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

统战部认为现在中原战役己经进入后半阶段,将主要分豫北和开封两个战场进行,而中华军的任务是尽可能扩大中原大战的战果,力争再消灭十到二十万左右的清军,这样达到将清军主力歼灭在中原战场的最终目地。

首先在豫北战场,这时在大名府-彰徳府一线的中华军受清军南北夹击的局面己经不存在,因此可以全力对付北边的清日朝联军。尽管敌军的数量比中华军要多,但火器数量不多,而且军队的素质和质量都要比中原战场的清军差得多,清军己经是二线部队,而朝鲜军在这个时代根本上不了台面,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军人,不说日军的战斗力有多强,但日本人打起仗来确实非常拼命。

但日朝军队毕竟是初来乍到,对地形、环境、语言都不熟,而且联军之间各怀鬼胎,因此并不难对付。只要中华军严守几个要路,等联军进攻受挫之后,再集中兵力打几个歼灭战,并不难击败敌人。

因此中原战役后半阶段重点,还是在开封战场上。

统战部首先下令,将豫南战役指挥部改为开封战役指挥部,成员不变。而指挥部的地点,目前设在汝宁府,等开封战役开始之后,可以考虑设在许州一带地区。在先期可以派一两个军进入开封府境内,对清军形成压力,而大队人马将休整七到十天的时间,然后全面进入开封府境内作战。而在豫南战役中损失的兵额,可以从投降的清兵中补充。

在过去商毅对吸收降兵非常谨慎,因为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不论战斗力高低,臭毛病都有不少,商毅但心降兵会把这些不良作风带到中华军里面来,因此降兵必须接受三到六个月左右的训练,通也考核之后,才能成为正式的中华军士兵。

但这毕竞是在过去,中华军成军时间不长,缺乏军队理念,而且人数也偏少的情况下。现在中华军成军己有七八年的时间,总兵力己经达到六十万,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军队精神、军纪、军规、荣誉感和政治理念,因此现在商毅也并不担心中华军会因为吸收了少数旧军队而粘染上不良的作风,相反这时完全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在军队中直接改造旧军队。

商毅当然记得,在另一时空里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内战中,这种显像并不少见昨天还在与敌人打得你死我活的士兵,在被俘仅反几个小时之后,就会大减着“缴枪不杀”朝过去的同伴冲上来;在上一次战役被俘虏的士兵,到了下一个战役中就成了战斗英雄,甚至还当上排长、连长。

这一点固然是因为我军对于动员、改造俘虏都很有一套,但也是建立在巨大的优势基础上,事实上在中国内战之初,被改造的敌军并不多,但随着双方优劣互易之后,被直接改造的敌军才逐渐多了起来,由其是到了内战后期,甚致出现了整个军的编制都被直接改造成我军的情况。必竟那时我军的胜利,己经是大势所趋了。

而现在的情况,和那个时代也颇为相似,中华军在战场上已经建立了巨大的优势地位,因此大多数投降的清兵,包括俘虏的清兵都想加入中华军,因为谁都看得出来,跟着中华军,更有前途一些。当然还有以前投降过来的中华军士兵现身说法,告诉他们,在中华军里,上级绝不会无故打骂下级,也不会苛扣粮饷,功赏过罚,绝不会受到故意的压制,而且在南京政府的地区里,军人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结果这么一说,甚致一些汉军八旗,满蒙八旗的士兵都有这样的想法。

当然商毅也提醒各部队注意,在吸收了降兵、俘虏之后,首先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