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6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先祖,因此推崇岳飞,也有很大的像征意义。以前在驻守浙江时,每逢重大庆典礼日,都要到杭州的岳王庙去拜奠一番,海军部的第一艘一级战列舰就是以岳飞的名字命名的,而且商毅修建的供奉中华军有功将士灵位的英烈祠,也建在杭州岳王庙对面,虽然商毅的行政中心己经搬到了南京,但英烈祠依然没有挪位。

中国一共有四大岳王庙,分别是杭州岳王庙、武昌岳王庙、朱仙镇岳王庙和汤阴岳王庙。杭州岳王庙是岳飞的陵墓所在,因此是中国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岳王庙,中华军的将士几乎都到杭州岳王庙里去参拜过,当然也会同肘参拜英烈祠。

武昌是岳飞的爵名,也是当年岳家军的大本营所在,这是记念岳飞的功绩,但在另一时空的抗战时期,武昌的岳王庙葬毁于日军的炮火中,因此商毅无缘一见。自从武昌被中华军收复之后,商毅在巡视湖广军区时参拜过一次,并且也拔出一笔钱将武昌岳王府重新修善一番。李定国也素来敬佩岳飞,因为他驻守在湖广,因此到是可以经常到武昌岳王庙参拜。

汤阴县是岳飞的原籍,不过在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发大水,汤阴县被淹,岳飞举家逃难到内黄县,因此岳飞实际是在内黄县长大的,后来金军入侵,汤阴、内黄都失陷于金国,实际岳飞在成年之后,实际并未回过家乡。不过汤阴县还是建了一座岳王庙,以记念这位本县出生的名将。

岳飞一生和朱仙镇并没有太多的交集,而且在朱仙镇停驻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这里而既是岳飞一生事业的顶峰,也是岳飞悲剧命运的开始,同时还记载着岳飞一生中最大的遗愿,因此这座岳王庙,也是最据有多重意义的岳王庙。因此中华军打到朱仙镇,无论是谁领军,都会隆重的祭奠岳飞一番。

而祭品也是现成的——以尼堪为首的十二颗清军主要将士的人头。尼堪是清廷的宗室,又是郡王的爵位,而且正好就是死在岳王庙的大殿里,还有比这更好的祭礼吗?

不过由于清军把岳王庙当作指挥部,在这里曾经进行过战斗,也被破坏了不少地方,就连岳飞的金身像也被砸磕坏了好几处地方,显出泥胎来。也有人建议,不如等把岳飞的金身重新修善一下之后,再举行参拜仪式,但成进、李定国等人并不为意,认为这样反而更能体显中华军要继承岳飞的遗志,因为中华军攻占朱仙镇的战斗,正是在这座岳王府里,甚致可以说在岳飞的金身像前正式结束的,因此相信岳飞的在天之灵,也会满意。

同时成进也代表全军,在岳飞的金身神像前起誓,中华军一定会彻底完成北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正统。包括岳飞在朱仙镇对全军所说的,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遗憾,绝不会在中华军身上重演。

几名主将参拜完之后,其他诸将各级军官也都依次进殿,给岳飞的神像敬香,还有不少人在岳飞的神像面前发誓,一定要彻底打败清廷,不仅要收复北京,而且还要直捣清廷的老剿盛京。因此整个气氛也十分热烈。祭完岳王庙之后,全军的士气也再次得到提升。

第124章 南方决裂

就在当天晚上,成进收到南京发来的急报,不过这份急报和这次中原大战无关,而是给郑成功的。原来是南方绍武朝廷派遣大将金声桓,汇合广东尚可喜之子尚之孝带领的人马,合力进攻郑成功驻军的泉州、彰州等地。

现在郑成功在名议上还是绍武朝廷的大臣,但他和绍武朝廷之间有很深的矛盾,因为郑芝龙在福建经营了十几年,在福建根深蒂固,而郑成功子承父业之后,也很快可以在福建立足。占据泉州府和彰州府两地,以及周边的十几个岛屿,平时并不受绍武朝廷的管制,一切的军政财大权都可以自行决断。

虽然郑成功所占的地盘不大,但泉州是福州最大的通商口岸,再加上郑成功有一支规模很大的水军,又有贸易资源,也可以保障海上的安全,当然这也和商毅对他的支持分不井,因此郑成功每年的财政收入都要远大于绍武朝廷。而有钱就能养兵,现在郑成功手下的兵力己有六七万之众,战船数百艘,各种火炮五百余门,这次出兵参加中原大战,郑成功出动的海陆两路,共计有三万余人马。

因为无论是兵力、财力,势力、在福建的基础,郑成功都远远超过了绍武朝廷,而在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下,矛盾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自从绍武朝廷应郑成功之请,入主福建之后,双方的蜜月期极为短暂,以苏观生为道的绍武朝廷执政大臣出于希望独占大权的私人目地,不断在绍武皇帝朱聿鐭面前攻击郑成功,称他拥兵自重、不尊朝廷,并要朱聿鐭警防尾大难掉。后来绍武朝廷在没有通知郑成功的情况下,就接纳了金声桓的归顺,为郑成功树立一个对立的军事力量,双方立刻就产生了对立的矛盾。

随后绍武朝廷又加入南方联盟,共同对付南京政府,而郑成功和商毅的关系密切,极力反对,也使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了。

虽然郑成功十分后悔,把绍武朝廷接到福建来,但现在木己成舟,无法挽回,他又不愿受人以柄,因此也只好采取消及应对的方式,平时的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泉州驻守练兵、通商,很少去福州朝见朱聿鐭,也落个眼不见心不烦。这次出兵参加中原大战,也只向绍武朝廷知会了一声,然后也不管绍武朝廷同不同意,就自管出兵。

郑成功对绍武朝廷釆用敬而远之的对策,而绍武朝廷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郑成功出兵之后,苏观生就立刻向朱聿鐭建议,趁郑成功不在,出兵攻取泉州、彰州,彻底清除郑氏在福建的势力。在众人的劝说之后,朱聿鐭也暗下密令,命金声桓出兵。

其实金声桓也是一个拥兵自重的主,虽然平时信誓旦旦,要尽忠绍武朝廷,和郑成功誓不两立,但这是希望借助绍武朝廷的各种资源,发展自己的力量,一但绍武朝廷真的下令了,当然不会轻易出兵,去和郑成功拼个死活。于是又左推右辞,寻找诸多借口,说什么自己兵力不足等等。

这时尚可喜正在极力的促成南方联盟共同出兵进攻南京政府,因为这时北方连继传来清廷失利的消息,尚可喜当然知道,一但中华军彻底击了清廷,那么下一个目标一定就是南方,因此南方联盟才要尽快出兵,拖住中华军,也保证清廷不会被击跨,这样才能自保。于是尚可喜一面积极的促成吴三桂归顺永历朝廷,一面也屡次派人来催促绍武朝廷尽快准备出兵。并派儿子尚之孝出使福州,游说绍武朝廷的各大臣们。

本来在永历朝廷里,吴、楚两党正在为了是否接纳吴三桂争论不休,但随着尚可喜的介入,加上马吉翔又勾结永历皇帝朱甴榔身边的太监庞天寿,向朱甴榔极力劝说,因此朱由榔最终决定,接纳吴三桂的归顺,并且不经过内阁,直接下诏以陈邦传为使,到四川策封吴三桂为蜀王,而等丁时魁、瞿式耜、何腾蛟等人得信之后,陈邦傅己经到达了成都,正式向吴三桂下诏。

而吴三桂得到永历朝廷的诏书之后,立刻亲自领兵五万,甴贵州进入广西,朝见朱甴榔。而永历朝中的楚党众臣见吴三桂兵势众多,也都心怀恐惧,因此也不得不承认吴三桂己经归顺永历朝廷的事实。

朱由榔也在桂林隆重接见吴三桂,并且对他一再宽慰嘉奖。而马吉翔、陈邦传等吴党众人则是兴高彩烈,他们本来就想拉吴三桂入伙,对付楚党,因此也对吴三桂百般拉陇。得知吴三桂的元配夫人在北京和全家一起被李自成所杀,致今一直尚未续弦,于是陈邦傅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三桂为妻,建立姻亲关纟。同时还上奏朱由榔,建议留吴三桂驻守广西。

不过吴三桂早就知道永历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十分激烈,但吴三桂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根本就不希罕这种井底之蛙的窝里斗,他归顺永历朝廷的目地,并不是想控制永历朝廷的朝政事务,毕竞吴三桂现在拥有四川全省的地盘和贵州的一小部份,无论是地盘、兵力、收入都要比永历朝廷大得多,现在只不过是想多找几个帮手,好对付南京政府,并不想涉身永历朝的权力斗争。因此吴三桂也挽言谢绝了陈邦傅的好意,并且向朱甴榔推去留守广西的职务,还是愿意回归镇守四川,同时也对永历朝中的吴、楚二党都分别示好,表示自己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丁时魁、瞿式耜、何腾蛟等人都是老官僚,对这方面十分精明,一见就知道吴三桂并未倒向吴党,也不留在广西,立刻就明白吴三桂并没有和自己争权的打算,于是立刻都换了一付面孔,也纷纷都对吴三桂归顺永历朝廷表示了欢迎。而马吉翔、陈邦传等人忙活了一场,在吴三桂这里碰了个软钉子,而自己的势力又不敌吴三桂,也不敢得罪他,只好暗气暗憋,另想其他夺权的办法。

吴三桂终亍顺利归顺永历朝廷,尚可喜当然高兴,立刻向永历朝廷建议,永历、永安两朝同时出兵,进攻南京政府。吴三桂对此当然是支持,而丁时魁、瞿式耜等人本来也有这个想法,因此也就顺水推舟,都同意下来,当下永历朝廷决意,可以分两路进军,分别由四川、广西进攻湖南,永安朝廷出兵进攻江西,共同出兵。而吴三桂、尚可喜也立刻各自返回,整顿兵马,准备出兵。

搞定了永历朝之后,尚可喜立刻又把目标转向褔建的绍武朝廷。只要绍武朝廷再同意出兵,进攻浙江,三路大军一起出击,应该是够南京政府受了。

而这时绍武朝廷正想趁机清除郑成功在福建的势力,金声桓以自己兵力不足由,屡次推托,因此绍武朝廷转而向尚可喜提出要求,要尚可喜出兵,帮助绍武朝廷进攻泉州、彰州等地。

接到了绍武朝廷的要求之后,尚可喜是正中下怀,于是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其实尚可喜最不放心的就是郑成功,因为他知道,郑成功与商毅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一直反对南方联盟对付南京,而福建、广东相邻,一但自己出兵进攻江西或是湖南,郑成功从侧面来进攻广东,正好可以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因此铲除郑成功在福建的势力,其实也是为自己剪除一个后顾之忧。而且现在郑成功率大军参加中原大战,泉州、彰州的守备空墟,正好可以趁机动手,当然还可以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于是尚可喜一面出兵进攻江西,一面也立刻下令,命长子尚之信率领两万人马,进入福建助战,同时绍武朝廷也命金声桓出战,这时金声桓也无可推托,只好也出动三万人马,向泉州、彰州发动进攻。

南京的情报机构早就探知了南方的各朝廷的动态,因此也急忙将这些消息都传回到南京。

这时商毅刚刚收到周少桓发来的万堤镇大捷的消息,这一战的胜利,基本可以保证中华军在豫北战场的优势,因此商毅也对中原大战的势式也可以放心了,但毕竟现在北方尚未安定,战争还在进行当中,而南方的南明朝就己经出兵了,也确实很让人烦心。

于是商毅一面下令南方各路部队,严守各地的关隘要路,准备抵抗南明各军的进攻,一面也把尚之信、金声桓联军进攻泉州、彰州的消息飞传给参加中原大战的郑成功。

而郑成功在接报之后,也不禁又惊又怒又悔,因为当初是念及隆武皇帝朱聿键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又见绍武朝廷己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这样才把朱聿鐭君臣人等接到了福建,定居在福州。没想到绍武朝廷到了福州不久,就对自己多番猜忌,大臣们多进馋言,而自己不愿和绍武朝廷发生冲突,才退避泉州、彰州驻守,那知现在绍武朝廷居然联合外藩,来进攻自己的根据地,当然令郑成功悔恨交加。

不过泉州、彰州是郑成功的根基,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郑成功也立刻向成进和李定国告别,退兵回福建。

成进和李定国也接到了商毅的指令,对郑成功的撤兵表示理解,好在现在朱仙镇和陈留都己攻下,开封战场的明显有利于中华军,因此立刻派一个旅去接管徐州。

第125章 攻占开封(上)

郑成功带领人马离开之后,成进和李定国也立刻下令,大军分别从朱仙镇和陈留县出发,向开封进军。

从朱仙镇方向出发的先头部队是第十一军的第七师,师长叫王海山,他在中华军中的资历并不深,是在清廷第一次南征之后,才加入中华军的,不过参军之后一直都有良好的表现,屡立战功,因此现在己经晋升为师长了。这也表明在中华军里并不讲论资排辈,有能力的人就会出头。

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多里的路程,如果是正常的行军速度,只用半天时间就够了。第七师的部队离开朱仙镇之后,沿着官道一路向开封方向进发,不过中华军的士兵也作好随时和清军相遇交战的准备。因为中华军在朱仙镇和陈留县都遭遇到了清军的顽强抵抗,而朱仙镇和陈留县还仅仅只是开封的外围防线,因此清军这时也一定在开封一带地区作好了一切抵抗中华军进攻的准备,说不定出了朱仙镇之后,要逐村逐村的争夺,才能打到开封去。

但第七师的士兵出了朱仙镇之后,一连走了十几里路,穿过了三四个村子,居然连一个清兵都没有发现。这一下全军都有些奇怪了,师长王海山也不敢大意,这说不定是清军用的诱敌之计,故意在沿路不设阻拦,放中华军长驱直入,等自己孤军深入之后,在截断中华军的后路,围而歼之。这在以前的战斗中,可是中华军惯用的战术。因此王海山也下令全军暂停前进,调查一下这附近的情况。

不过在第七师进军的时候,王海山就派出了大量的侦察兵,在中华军进军的官道前方和两侧进行侦察,以防清军设下了埋伏。但根据侦察兵的报造,在第七师的前、左、右至少五六里以内的地方,并没有发现有清军设下的埋伏,当然清军的行踪到是发现了一些,但至少都是在二三天以前留下,而且从这里痕迹来看,应该只是从这条路上经过,而并没有停留。而二三天以前,正是中华军攻破朱仙镇的时间,那么这些痕迹很可能就是由从朱仙镇败逃去开封的清军留下的,而并不是清军的阻击或埋伏兵力。

而且从沿路的百姓那里打听,也得到证实,在二三天以前,确实有不少清军从这里经过,还不止一批,有三五成群,也有几十几百人一伙,当然都是盔歪甲斜,掩旗息鼓的样子,这些特征也确实和败兵的样子相吻合。

调查了半天,也没调查出个眀堂来,王海山只好又下令,队伍继续前进,同时也要求全军提高警惕,因为到了这里,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清军了。

但大军又走了十余里的路程,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侦察兵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王海山可直有一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从朱仙镇到开封的路程已经走了有一大半了,怎么还没有遇到清军的阻击呢?虽然说现在大队人马离开封还有十几里的路程,但侦察兵肯定己经进入到开封十里以内的距离,如果清军要设防的话,也应该差不多是地方了。

不过很快王海山就想通了,看来这一次清军并不打算在沿路设置防线,层层阻击,可能是打算退守到开封城,据城而守,如果中华军攻破了城墙,那么就在开封城里和中华军打巷战,就像中华军当年驻守南京的时候,就是在南京城军层层设防,阻击清军达十几天的时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也只有这个解释说得过去。

于是王海山又下令,人马继续前进,又走了差不多七八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