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6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基本全被南京政府占领。而且中华军离北京最近的地方,还不足八百里的路程。

而经此一败之后,清廷这时在关内仅仅只拥有河北、山西、陕西三省,而且精兵良将几乎丧失殆尽,现在把全部的地方军队、民团相加,也不足三十万,因此清廷在中国的统治,也己经进入了倒计时,而这时离清廷入关,仅仅只过去了六年的时间。可以说只要是中华军愿称,随时都可以举兵北进,攻入北京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第129章 接见郑成功

十一月七日,虽然这时中原大战最后一战的胜利消息还没有传到南京,但南京政府的官员们都己经完全确信,自己已经取得了这一场关系到天下大势的关建战役的全面胜利。

各部门都在加紧统计有关中原大战的各种相关指数,以及中原大战结来之后的各项善后事宜工作,虽然几乎所有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愉快,因为到了这一步,谁都知道,这一次中华军不仅仅是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既使是最保守的人,这时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新朝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自已又将会在新朝中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有一批中下层的官员,还有一些文士及以一部份参政院的议员们,这时都己经迫不及待的上书南京内阁,或者是参政院,请商毅称帝。理甴五花八门,当然不过都是一些什么明朝天数己尽,新朝当兴之类的套话,或者是什么天像显示,祥瑞出现等等。

好在是商毅早已经明令,只有收复了北京之后,才会举行称帝大典,正式立国,而且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因此内阁和参政院对请商毅称帝的提案,也都一屡不予理睬。当然现在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工作就是一大堆事情,也确实没有精力来准备商毅称帝的事情。因此商毅的靖北王的称号,还是需要保留一段时间。

而这时商毅正在自己的王府里接见郑成功。

这次郑成功一共出动三万二千多兵力,其中水军有一万余人,大小战船一百六十余艘,曽经参加过中华伏波军袭击大沽口的海战。但因为中原大战都是陆战,因此郑成功的水军都驻泊在海州,自己带领陆军参战。

得知绍武朝廷联合尚可喜,进攻自己的根据地泉州、彰州之后,郑成功也急忙从前线分水旱两路撤兵。水军甴海路撤退,郑成功带领人马,由陆路撤退,两路人马相约在宁波碰头,然后一起由海路返回泉州。而郑成功率军到达南京,专程在拜望商毅。

见面之后,商毅也对郑成功在这次中原大战中的表现赞扬了一番,称郑成功给了中华军很大的帮助,其实郑成功也知道,中华军根本不缺自己这两万人马,自己率军参战,像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也不敢居功,十分谦逊。

双方客套了一番之后,才把话头转到现在的南方局势上来。谈到这里,郑成功也颇为激愤,忍不住将绍武朝廷的苏观生、金声桓,还有尚可喜等人大骂了一通。

商毅笑着摆了摆手,道:“明俨,事己致此,你骂也无用,还是省些心力,以免急火伤身。”

郑成功听了,也不禁苦笑了一声,道:“是成功失态了,还请大王见谅。”

商毅道:“这到是没什么?不过我只想问明俨一句,回到福建之后,当如何应对。”

郑成功道:“自然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不了就和金声桓、尚之信大战一场,我难到还怕他们不成。”

商毅笑道:“我自然知道,明俨是不会怕金声桓、尚之信之流,不过我说的是绍武朝廷,明俨将如何应对,这次若是没有绍武朝廷之意,金声桓断不会进攻泉州,而尚之信也更不可能进入福建。”

郑成功迟疑了一下,道:“我看定是皇帝受小人所蒙,或者是朝中有权臣挟持天子,才出此决议,等我击败金声桓、尚之信之后,必会上书朝廷,请朝廷明辩事非,如果是天子受挟,我当出兵福州,以清君侧。”

商毅摇了摇头,道:“明俨啊!这次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大臣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而且绍武皇帝是不是受小人所蒙,或是被权臣挟持,你心里应该清楚,用不着对我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

郑成功的脸上也有些尴尬,其实他心里当然和明镜一样,虽然说绍武朝廷是甴苏观生掌权,但他未必就敢挟持朱聿鐭,假传诏令,而且自己受绍武朝廷的猜忌也不是一二天的时间了,因此他也能肯定,这里面一定也有朱聿鐭的意思,至少朱聿鐭是默许的。但要说自己怎么办,或者说是怎样去面对朱聿鐭,郑成功还真的没有想好。

这时郑成功心里一动,道:“大王,成功听说,南方也在进攻大王的领地。”

商毅点了点,也没有隐瞒,道:“不错,现在吴三桂和永历朝廷在进攻湖南,尚可喜出兵进攻江西。如果绍武朝廷攻取了你的泉州、彰州,恐怕也会出兵进攻浙江。”

郑成功道:“那么大王又将如何应对?”

商毅笑道:“自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凡来犯我地之人,均为敌人,犯我地之军,均为敌军,绝不客气。”

郑成功沉默了半响,道:“大王,现在中原战场虽未全完,但也是大局已定,中华军获胜,己成定局,那么大王下一步又打算如何?”

商毅道:“若是没有南方的羁绊,我自当挥师北上,收复京师。但现在南方不宁,我也有些举棋不定,自古攘外必先安内。”

郑成功又沉默了一会儿,才道:“南方之事估且不论,如果大王收复京师,又当如何?”

商毅淡淡道:“当年我与南方各朝有约,收复京师者可为天下之主,如果真是天命所归,我也自不会推辞。何况明俨也是明白人,也应该知道,到了那时,天下之位,也不容我有所推辞。”

郑成功也苦笑了一声,但郑成功心里也十分清楚,商毅是绝不会奉立明室的后裔为帝,一但他攻入北京,必乘为登基称帝。而郑成功由于受过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厚待,在思想上还是忠于明朝,只是他和清廷有杀母囚父之仇,而三个南明朝廷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想要与清廷争斗,只能依靠商毅。不过在他刚举事的时候,商毅也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他对商毅也一直心怀感激。因此两方面都难以取舍。

在以前有清廷这个共同的敌人存在,而商毅也没有称帝,因此商毅和南眀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化,而郑成功也有意不去想这些事情,只是顾着眼前的跟随商毅与清军作战,报杀母之仇。但现在清廷己经被打得奄奄一息,商毅和南眀之间的矛盾也彻底激化,无论这一次南明是否出兵进攻商毅,双方都不可能再和平相处了,一但商毅收复了北京,必会称帝,而下一个目地,也一定会指向南方,而郑成功也绕不过去,必须做出选择了。

因此郑成功也觉得左右为难,当然郑成功也十分清楚,商毅称帝,己是势在必行,不可能改变,想想自已现在的情况,也就可以想到,商毅扶植任何人称帝,都不会对他放心,与其受猜忌、攻击,被视为权臣,还不如自己称帝,而且到了现在这一步,称不称帝已经不是由商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了,六十万中华军,还有南京政府的上上下下,甚致包括南京政府统制区内的百姓,都赞同商毅称帝,也可以说,这个位置商毅是不坐不行。

同时郑成功还想到,如果自己不表态,商毅会不会把自己扣留下来,就像清廷扣留郑芝龙一样,想到这里,郑成功也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商毅见郑成功一直沉默无语,目光游移不定,当然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又道:“明俨,你也不用现在就做出决定,还有足够时间可以考虑,你还是先回泉州去吧。不过我们下一次见面,我不希望是在战场上。”

郑成功呆了一呆,心里也不由生出一丝惭愧,商毅根本就没打算扣留自已,不过转念一想,南明一方肯定不是商毅的对手,就算自己加入南明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因此商毅也没有必要扣着自己,当然郑成功并非贪生怕死的人,否则当初清军攻入福建的时候,就会和郑芝龙一起降清了。

于是郑成功也起身告辞。商毅把他送走之后,也不由苦笑了一声,他确实不想和郑成功为敌,因为在另一时空里,郑成功是公认的民族英雄,也是商毅敬佩的历史人物之一,而在这个时空里,由于商毅的出现,郑成功己经注定无法建立在另一时空里的功绩,也可以说,是商毅夺去了郑成功成为民族英雄的机会,虽然说商毅心里并不后悔这么做,但多少也有些愧疚,因此也不想郑成功成为自己的敌人,当初极力扶助郑成功,一方面是牵制清军,另一方面也未常不是想补偿一下郑成功。

但这种补偿并非是无原则的,现在的选择权在郑成功手上,如果郑成功执意要和自己为敌,陪明朝殉葬,自己也决不会手软,或者说会成全郑成功的心愿。当然在商毅手里,还有另外一张牌。

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

多尔衮一行是在十一月十三日到达北京的。

十一月的时候,己经进入了冬季,虽然这时北京己从一年多以前的动乱中安定下来,大部份的百姓也都回到城里安居,而这一年北京的冬季似乎显得特别的寒冷,虽然尚未下雪,但刺骨的寒风,也足以令人感受到冬天的严寒。因此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街上少有行人,而灰蒙蒙的天空,屋檐下悬挂的冰柱,还有在寒风中飘舞的黄叶,也给这做古老的城市添加了几分萧瑟的气氛。

而紫禁城里的气氛,却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冷一些。以致于多尔衮等人进宫的时候,都不由自主的将身上的衣物都拉得紧一紧。

这时中原战场撤底失败的消息早己经传到了北京城里,瓦达克、谭泰等人已退守到保定,几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中华军的前锋兵力离北京仅仅只有七百余里的路程,清廷的上上下下都呈现在一片恐慌之中。而这时多尔衮一行人回到北京之后,立刻就面临着无数的责问和攻击。

尽管多尔衮对这种局面也有所心理准备,但也没有想到,这一股针对自己的风暴,会来得这么迅速而猛烈。朝中上下满汉官员几乎是众口一词,要求多尔衮对这次败仗付全责,就连过去一直在多尔衮面前唯唯诺诺的皇帝福临,也一改软弱的态度,在金殿上连声责问多尔衮,损兵拆将、失地辱国、而且弃大军于不顾,只身北逃,还有何面目回到北京来。

而在皇帝发话之后,众臣更是肆无忌殚,包括许多以前曾是多尔衮的心腹、亲信官员,这时也向多尔衮倒戈一击,要求清朝一定要严惩多尔衮,有人甚致在朝堂上当着多尔衮的面,请奏清廷,要求将多尔衮免除官职爵位,交宗人府査办,而王府也应被查封。宗人府就是清廷处罚宗室亲爵的专门机构,一般被送往宗人府的亲王、贝勒都不会有好下场。而面对着气势凶凶的群臣,就算还有少数多尓衮的铁杆大臣,但这时也都是禁若寒蝉,不敢发言。

以前的多尔衮什么时候在清朝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只觉得又羞又愧又怒又悔,这几个月以来,他为了中原大战的作战己经劳心废力,在开封的时候就吐过好几次血,在返回北京的途中,也连续在路上颠簸十几天,而且在路上还淋了两场雨,这时再一急火攻心,顿时气血翻滚、双眼发黑,一口血喷出来,倒在金殿上就人事不醒了。

就是这样,还有人出来,参亥多尔衮金殿吐血倒地,有失仪态,也是对皇帝的大不恭,理应在加上一罪。

好在是这时福临也觉得有一点过份了,因此才下令,暂时罢朝,让太监把多尓衮送回王府去休息养病,但同时也下令,将多尔衮的一切职位、王爵全部罢免,而济尔哈郎、硕塞、洪承畴三人也被勒令统统罢免官职,回府闭门思过,听候朝廷的处置。

虽然多尔衮躲到府里去养病,回府之后就卧床不起,但还是有人不放过他,因为多尔衮在做摄政王的时候树敌太多,以前自然没有人敢冒犯他,但现在失势罢职,一落千丈,猛虎成了病猫,当然就不会放过他,包括有不少还是汉族官员,前明降官,更是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因此向朝廷上书、弹亥、严惩多尔衮的奏章也如雪片一样,飞入皇宫。而更有甚者,还有人堵着多尔衮府里的大门口,痛声大骂多尔衮。

但过了几天,朝廷里一直都没有对如何处置多尔衮,做出任何表态,而且不仅仅仅是多尔衮,就连济尔哈朗、硕塞、洪承畴等人也都没有明令处罚意见,因此众官员们心里也都没有底了,于是攻击多尔衮的风潮,也渐渐平息了一些。

其实当天福临虽然在金殿上放了多尔衮一马,但回宫之后觉得十分痛快,被多尔衮压制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可以吐一口气,大有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爽快心理,但想起过去多尔衮对自己的种种欺压,甚致还一度想要废掉自己而自立,因此福临又觉得自己在金殿上对多尔衮太心软了,越想越气,于是立刻叫道:“来人,朕要下旨。”

就在这时,庄太后来看望福临,不禁道:“皇上,现在已是傍夜了,还要下什么旨,有事等明天再说也不迟啊。”

福临道:“额娘,这一次多尔衮出师大败,损兵辱国,论罪不赥,儿臣在金殿上见他吐血昏倒,才暂时放过他,只是免除了他的职务,让他回府养病,现在正要下旨,治他战败之罪,抄家充公,交由宗人府治罪。”

庄太后也不禁苦笑了一声,她当然知道此刻福临的心里,要惩办多尔衮,实际还是以私仇泄忿的成份要多一些,因此摇了摇头,道:“皇上,现在还不能治罪多尔衮,将他免除了职务,暂时回府养病,也就行了。”

福临也不禁有些不悦,不过庄太后必竟是他的亲生母亲,因此才耐着性了,道:“额娘,这是为何?”

庒太后道:“虽然这一次中原战败,多尔衮当付全责,虽当治罪,但他毕竟是曾有功于朝廷,而且又是宗室重臣,现在又吐血患病,这个时候还要治罪于他,岂不是太无情了。因此还请皇上暂时缓一缓。”

福临心里十分不高兴,道:“额娘,这些场面上话您都不必说了,这几年来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您应该比我更清楚,我们孤儿寡母,受过多尔衮多少欺负,也不用我说。如果不是苍天有眼,太祖太宗皇帝保佑,现在儿臣或许己经不坐在这个位置了,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了这个机会,趁着多尔衮权势大跌,将他彻底打倒,永不翻身,收回大权,等他病好之后,再纠结旧众,卷土重来,岂不是养虎患吗?”

庄太后当然知道,福临刻意强调“孤儿寡母,受过多尔衮欺负”是有所指向,也不觉有些脸红,但还是道:“皇上,我又怎么会忘了这些事情,其实我也恨不能将多尔衮早日铲除,才永绝后患,只是现在不是时候。”

听庄太后这么一说,福临的心理稍好了一点,说实话他刚才确实有些认为,庄太后和多尔衮旧情未了,虽然他也知道,庄太后和多尔衮私通,有一大半也是为了自己的皇位,但也总有些担心庄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真有私情,于是又道:“额娘,为什么说还不是时候?”

庄太后叹了一口气,道:“皇上,如今我大清刚刚遭到中原大败,几十万大军,这几年所练的新军,都几乎全军覆没,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现在升大清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当务之急并不是要惩办多尔衮,而是如何抵挡中华军的进攻啊。”

福临听了,也不禁身体一震,低下头去。

庄太后见这番话起了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