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乞丐王-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力常备。欲夺天下,必先夺民心。淮南之地毕竟在江北,江南之军未有死战之心,就算丢了淮南,李景最多一时疼痛,但并未伤及其根本,这才有周世宗夺淮南之举。但若大军过江,那李景必定倾全国之力相抗,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别说一万铁骑,就是十万铁骑,都是倾覆之水。”

李处耘这话说得有点恨,大大的扇了赵匡胤一巴掌。

果然,赵匡胤黑脸蒙上一层阴霾,指着李处耘,怒气冲冲的吼道:“好,你说朕的十万铁骑都拿不下一个小小的江南之地,那你倒是说道朕要带多少大宋将士?十五万?二十万?”

赵匡胤显然是被李处耘给气坏了,一向善于控制情绪的他,竟然到了张口欲骂的地步。

然而,不得不说此时大宋将领的豪气。只见李处耘毫不退缩,拱手道:“皇上,这不是兵多兵少的问题,而是南唐气数未尽,根本就未到亡国之时。南唐朝廷争而不乱,斗而不杀,一旦外部倾入,他们将会抱团一直对外。先不说这些,就是我大军如何渡江,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南唐的水军现在可不是我大宋水军能比的。别忘了在江州鄱阳湖,还有着他们二十万的水军,从江州到扬州一路顺风顺水,三日之内必定到达金陵,截断我军退路。”

石守信接道:“寿州之战,大周禁军围困一年有余,方才破城。金陵的城池高大稳固,远非寿州可比,欲破金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

两位大宋强将,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赵匡胤一愣一愣的,面色由红转紫,由紫变黑,最后慢慢的又恢复了那张红堂大脸。

好一阵沉默后,赵匡胤突然哈哈大笑,朝着李处耘和石守信赞道:“是啊,两位将军果然不亏是我大宋的立柱,说得有道理,朕倒是心急了,这一段时日的胜利,连朕都有些飘飘然。朕在这里,先向两位赔不是了。”说着,就朝石守信和李处耘拱手赔不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赵匡胤只是大声的训斥了几句,如此光明正大的承认错误,赔不是,那是石守信和李处耘能承担的。两人连道不敢。

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扭头再次望向对岸,长叹道:“南唐天时地利人和,大江天险如何过之?”

赵匡胤这话,虽说是在发问,但更多的实在喃喃自语。

石守信和李处耘刚刚还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分析利弊。此刻,面对难倒万千豪杰的大江,一时倒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不如架浮桥。”韩旭嘿嘿笑道。别的不说,大宋攻南唐这破天荒的架浮桥战术,他可是记忆尤心。因为从古自今,由北攻南,唯有大宋这一朝是用的浮桥办法,想不记住都不行。

此言一出,顿时将众人震得目瞪口呆。赵芸更是满脸的不可置信,看着韩旭像看个白痴。

不过,随即赵匡胤,石守信,李处耘三人对视一眼,一会点头一会摇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说实话,架设浮桥在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可仔细想想又非并无可能。选在江面狭窄之地,若无大风大浪,架设起来兴许困难重重,而最后却很有可能成功。

短暂的沉思之后,李处耘最先开口问道:“不知韩大人选在何地架设?何时架设?架设之中,南唐必定发现,他们的水军战力强悍,巨大的楼船一个冲锋,就能将浮桥冲垮。”

李处耘的问题,也正是赵匡胤和石守信的问题,三人均不约而同的向韩旭看来。

可韩旭只知道架设浮桥,那里知道如何架设,选在何地。只能苦笑着连连摇头。

果不其然,三人同时低叹,似乎很是遗憾。

不一会,赵匡胤打破了沉默,开口道:“不管怎么说,欲要渡江,必先强水军。周世宗时就开始建战船,练水军,但这远远不够,朕即刻下旨,命工部拿出办法,十年之内必须给朕造出足够的战船,比南唐水军还要强大的战船。”

赵匡胤并没有气馁,南唐水军的强大,反而激起了其好胜心。

正当几人赞叹赵匡胤的雄才大略之时,赵匡胤又开口了。

只见赵匡胤看着韩旭好一阵,说道:“韩旭听旨。”

呃,韩旭连忙下跪。

“即日起,削去枢密院副使之职……”

“父皇……”

赵芸大骇,连忙出口……

而当事人韩大官人和石守信,李处耘三人只是微微一愣,并未出声,他们不明白赵匡胤的意思,但似乎赵匡胤话还没说完呢。

赵匡胤伸手阻止赵芸说下去,呵呵笑道:“即日起,削去枢密院副使之职,仍为御前侍卫统领,领淮南节度使之职。”

“啊……”

这回可不是仅仅只有赵芸了,就连石守信,李处耘和韩旭都震得叫出了声。枢密院是什么地方,说好听点那是大宋的最高兵部参谋省,天下兵马都归枢密院负责。说不好听点,那就是一处养老院,地位高是高,可没有实权。兵马事实上直接向皇帝负责,枢密院最多也就是个后勤总部,就算这样还得看皇帝高不高兴让你当这个后勤总管,一旦发生战争,这个后勤总管基本又被宰相所取代。

枢密院的发达,那是在大宋以文抑武之后,全国的兵马才被枢密院里的文官所管辖。而现在的节度使可不同了,依旧还是唐代末年的风格,个个有着实权,说白了那就是一个土皇帝啊。

第227章走马上任,淮南节度使(下)

淮南节度使,如此重要的一方诸侯职位,竟然砸到了韩旭的头上。

大宋节度使无不是授予禁军高级将领,如石守信以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身份领归德节度使,慕容延钊以殿前都点检身份领昭仕军节度使。放眼整个天下,也只有韩旭这小小御前侍卫统领遥领淮南节度使。更何况韩旭年仅十八就位列一方节度,更是前无古人,估计也不会后有来者了。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无论是石守信,还是李处耘,均被震得呆若木鸡,下巴掉了一地。唯有赵芸这位大宋公主,小拳头捏的紧紧地,就差兴奋的跳起来。似乎韩旭就算升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也不为过似的。

韩旭心里早已是翻江倒海,他不明白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有这样的决定?若是别人升官发财早就跪地谢恩了,此刻他反而冷静下来,拱手道:“微臣多谢皇上恩典,但微臣位卑言微,惶恐之极。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生,微臣说是一窍不通也不为过。恭请皇上收回成命…”

说罢,跪地不起。

赵匡胤伸手扶起韩旭,满意的点了点头。当日攻下扬州城,众位文武大臣各有封赏,甚至就连远在京城的赵普,范质等人都有赏赐,而唯独没有韩旭的份。若说功劳,此次扬州之战韩旭就是第一功,不仅亲犯险境足足拖延了李重进大半年的时间,避免了朝廷两线作战;同时在大军难以攻克扬州之时,又是韩旭从城内打开了城门,造成淮扬军的崩溃,让赵匡胤一到扬州即破城池成为现实,大大涨了赵匡胤的脸面和皇威。

事实上在任命淮南节度使之时,赵匡胤寻思了良久,禁军中人寻了个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当韩旭的身影跳入他的脑海之时,就连他自己都被他的想法给吓了一跳。这些日子,他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对韩旭的封赏也一直拖着,直到刚刚仰望南唐江山之后,这才下定了决心。

“呵呵,想不到韩爱卿也有害怕的时候?”赵匡胤看着韩旭微微笑道:“秦时甘罗十二为相,难道朕的眼光连那暴君秦王都不如?”

呃,赵匡胤又自大了,不是拿自己和李世民比,就是拿自己和一统六国的秦始皇比,似乎凡是开国君主,都想和前朝各个开国皇帝比上一凡,比胸襟比气魄,比国家大小,说不定暗地里还会比一比女人多少?

没错,甘罗的确是年仅十二拜为秦国上卿,也就是宰相地位,可问题是他受封没多久就被秦王砍了脑袋啊!至于其中原因,说是甘罗趁机摸了秦王后的脚,在古代女子足,只能看不能摸,摸了皇帝老婆的脚,那和给皇帝带绿帽没啥区别,秦王只能砍了年仅十二的甘罗。然而真的是如此吗?至少秦王政,那时并没有皇后。所以甘罗的死因,就更加难说了。

想到此,韩旭连忙说道:“皇上的胸襟远非秦王可比,可是微臣的才能亦远远不如甘罗呐。微臣以为……”

“行了,韩旭,你想抗旨?”赵匡胤挥手打断韩旭的话,厉声训斥道。

韩爱卿变成了韩旭,看样子赵匡胤的确是发怒了。

韩旭转念一想,自己从来没做过官,这不也做得好好的,从来没杀过人,这不也杀了好几个……任何是都是被逼出来的,不就是个淮南节度使嘛,又不是当皇帝。做不好,了不起拍屁股走人,干回自己的老本行,很有前途的职业乞丐。

于是,回道:“皇上若要微臣做这个淮南节度使,还前皇上答应微臣几个条件。”

“讲条件?”赵匡胤微微一愣,大笑道:“你是第一个欲升官,还要和朕讲条件的人。好,你倒是说说看,朕倒要听听你这脑袋里装的什么鬼主意。”

韩旭伸出一根手指,正色道:“第一,扬州府的一切民事均归扬州府知州管辖,微臣不过问。微臣不懂民事,这方面交给李知州倒是很合适。李知州只需保证淮扬军的后勤即可。”

赵匡胤想了想,点头同意。

“第二……”韩旭说道第二略一停顿,变脸苦求道:“皇上,微臣对军事也是一知半解,淮扬军平日的驻防训练,还请皇上给微臣派个精于此道的副手。”

“这样也好。你可有人选?”赵匡胤问道。

“李处耘,李知州。”

“嗯,不错。李爱卿文武双全,此事就这么办。”赵匡胤刚刚说完,突然面色一变,怒道:“好啊。朕让你做节度使,你小子倒好,民事交由处耘,这也就算了;而淮扬军又是交由处耘。那你说说,朕要你这个节度使何用?”

此话一出,一旁的李处耘遭受无妄之灾,连连摇头苦笑。

“皇上金口玉言,一口吐沫一个钉,得说话算话啊。”韩旭连忙说道:“当然,李知州也就是平日训练淮扬军,微臣尽快适应,待得一段时日后,微臣亲自训练淮扬军。”

赵匡胤胸口上下起伏不定,搞了半天自己被这小子给绕进去了,不由斥道:“好,淮扬军朕同意如此办。但听你话的意思是,你这位淮南节度使根本就没想过去管淮南之民事?”

没错,韩旭就是没想去管这些士农工商,啥教育,农事,商贸,赋税,他是听得都头大。不过韩旭可有他不管的充足理由。

“皇上,微臣认为一方节度使因只守地方之兵事,对于民间一切不得参与,尤其不能触碰赋税一项。地方民事统归一方知州管辖,节度使不得干预。一句话,军政分家。”韩旭拱手拜道。

唐末各地节度使举兵反叛,抗拒朝廷,成为事实上的军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韩旭此刻提出军政分家。节度使只管兵事,向枢密院和皇帝负责,后勤补给由枢密院和皇帝调动。而知州管一方之政务,更多属于文官这一块。

韩旭此言一出,又多了一项第一。那就是第一天当官,就削自己权限之人。

李处耘和石守信早已经麻木了,今个一日之内三番五次的震精,现在他们已经震得惊不起来了。

不过,一旁的赵匡胤显然并非如此,双眼精光闪闪的直瞪韩旭,口中不断地喃喃自语:“军政分家,军政分家……”

不一会,赵匡胤吼道:“上马,立刻回府。韩旭随朕来。”

……

节度使府邸书房,当年李重进的那把黄花梨的椅子还在,屋内的摆式倒是焕然一新,因为凡是值钱的古董,早已被孙二圣给一搬而空。

书桌上散落着几张写的密密麻麻的稿纸,墨迹还未干。

黄花梨椅子上韩旭埋头奋笔急书,狼毫在他的手上笔走游龙,看得一旁研磨的赵芸直奏眉头。

赵匡胤匆忙回府之后,二话不说,直接命韩旭将“军政分家”细写出来。将韩旭扔进了书房后,由赵芸看管,美其名曰帮他研磨,写不出来不得离开。

“你就不能写慢点,你这字能拿得出手吗?”赵芸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的出口说道。

“你父皇只说写出来,又没说字也要写好,哥哥我又不当书法家。”韩旭手不停,头不抬,没好气的又道:“这都晌午了,肚子早就饿得呱呱叫,不快能行吗?再说了,你爹也真是,不知道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吗?”

话音刚落,一阵“咕咕咕”的巨响从韩旭的肚中发出,似乎在配合韩旭的抗议。

“噗嗤……”

赵芸忍俊不禁,转身出门而去。

不一会,提着一个小食盒走了进来,掀开盖子,一笼热气腾腾的小笼包。

“还是芸儿好,你爹爹实在是太抠门了。”推开椅子,韩旭上前对着赵芸的小脸蛋就是一口,随后抓着小笼包狼吞虎咽起来。昨晚酒喝多,再加上早上一早就被赵匡胤叫到江边,肚子早已经是空空无也。

“不许说父皇坏话。”赵芸莞尔一笑道:“先填填肚子,等写完了,再用午膳。”

一笼小笼包,眨眼间的功夫就消灭完了,韩旭意犹未尽的咂了砸嘴,提起笔再次书写起来。

军政分家这种事在后世有的是,但其中具体的道道韩旭也说不清楚。不过吹吹牛这种事他可是拿手的很,围绕着地方节度使不得干预地方行政这个调调,洋洋洒洒的写了上千个字。里面的想法,相必赵匡胤也不会看都不看的就全部接收,至少也得和大宋朝堂的精英们好好的研究一番,所以写得天马行空一点也无甚大碍。

“啊写完收工。”韩旭搁下笔,伸个懒腰,揉着略微发酸的肩膀。

然而,话音刚落,书房的门就被推了开来。一名御前侍卫连忙走了进来,伸手就去拿桌上的稿纸,笑呵呵的欠声道:“韩统领不好意思,皇上再三吩咐小的,一旦韩统领写完,就让小的拿去给皇上过目……”韩旭随意的挥了挥手,赵匡胤实在是太猴急了,竟然让人一直守在门外等消息。有失风度,没错,确实有失风度。

第228章三件事

数张稿纸,一千多字,赵匡胤反反复复的看了一下午。毫不夸张的说,里面的每个字,每句话他都已铭记在心,甚至反复思量其实行的后果。军政分家,是一个划时代的的改革措施,虽说韩旭的这篇初稿还有很多的漏洞,甚至有的地方在他看来有点天方夜谭,比如那关于衙门的职责,在韩旭的建议中,衙门仅仅只是主政一方,判案和捕快执法竟然从其中是分离开来的。

从这来看的话,知县已不在是一方父母,数个单位几乎并列而行,最终的决定全汇集到都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只向皇帝负责。

韩旭这是改良版的三权分立,他可不敢直接改良到皇帝赵匡胤的头上去,除非他这是活着不耐烦了。

总之一句话,仅军政分家这一点来说,是很有可行性的。他不明白韩旭的脑袋是怎么长的,竟然能想到这样的办法,若是可以的话,他还真想切开这家伙的脑袋,看看里面的构造和别人有何区别。

赵匡胤小心翼翼的将那数张稿纸卷起来,放入一个雕刻精美的竹筒中。

“宣韩旭觐见。”

……

美美的在节度使府邸吃了顿晌午饭,时不时的占点赵芸的便宜,直到赵芸满面通红,几欲发怒之时,韩旭这才收手。打打闹闹,两人一顿饭倒是吃了大半个时辰。

暮色时分,华灯初上,韩旭这才悠悠哉哉的回到杨园。然而他屁股还没坐热,赵匡胤派来的御前侍卫就赶了过来。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啊”韩旭嘟囔着,懒洋洋的跨上战马。

这话说得小声,可在这宣旨的御前侍卫听来,吓的差点在马背上摔下来。学得一身武艺,卖于帝王家,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