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乞丐王-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从善会投胎,天生命好,皇二代。这皇甫继勋倒也不差,又是一个根红苗正的官二代,只不过这官二代看上去似乎草包了点。

“呵呵,原来是皇甫兄。”韩旭饶有趣味的打量着皇甫继勋,呵呵笑道:“皇甫兄的大名,兄弟我是如雷贯耳呐。大家都是同行,不如有空切磋切磋,交流交流感情,嘿嘿……”

一听这话,皇甫继勋双眼一亮,立马来了兴趣,颇为兴奋的说道:“哦?韩兄弟在大宋也听说过本将军?实不相瞒,本将军倒也听说过韩兄弟是大宋御前侍卫统领,既然你我都是统领,确实该切磋一番才是。”说着见韩旭那不算高大雄伟的身材,皇甫继勋连连笑道:“放心,韩兄原来是客,兄弟我让韩兄一只手,哈哈哈哈。”

皇甫继勋说得嚣张,却恰好迎合了南唐众位官员的国家荣誉感,虽未张口附和,但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样子却逃不过韩旭的眼睛。

李从善与韩熙载相视一眼,两人连连摇头苦笑。

皇甫继勋在别人眼里是虎父无犬子,就连皇帝李景和太子李煜都对他赞赏有佳,不然也不会将御前侍卫统领这个如此重要的皇宫守卫职责交给他。

不过,一向和皇甫晖交好的李从善和韩熙载可是心知肚明。当年皇甫晖评价这位儿子就八个字“当下马谡,四流人物”。溜须拍马一流,纸上谈兵二流,三流的武艺,再加上不入流的统兵能力。

韩旭莞尔一笑,朝着皇甫继勋拱了拱手,恭恭敬敬的说道:“岂敢,岂敢,有空还请皇甫兄多多指教才是。”

“哈哈哈哈,好说,好说。”皇甫继勋一拍胸脯,哈哈大笑道:“韩兄弟放心,在这金陵城内,只要报上本将军的名号,没人敢拿韩兄弟怎么样!金陵城有谁不知道皇甫巷的大名。”

……

一番见面寒暄后,大宋禁军侍卫也已整装待发。

白鹭院门口停着一辆马车,拉车的五匹高头大马,清一色的油光程亮,通体无一根杂毛;车厢金顶飞檐,雕栏画栋,帘帐飘飘,说不出的富贵荣华。

远远瞧去,就像是一所能移动的精致小木屋。

天子六驾,而此车五驾,不是诸侯就是王爷。

“韩兄请。”李从善笑呵呵的朝着韩旭作了个请上车的手势。

“这马车是李兄您的?够大气,够气派。”韩旭笑嘻嘻的说道,脑中却在琢磨着,是不是回到扬州之后,自己也搞上这么一辆马车,怎么说坐马车也比骑马舒服不是。五匹马就算了,以自己现在的地位估摸着弄个三,四匹马拉一拉,应该问题不大。

李从善笑呵呵的摇了摇头,道:“这马车是李某六哥的,也就是当今太子殿下的座驾。听说大宋来的使者是韩兄,殿下特地将此车交予李某。太子殿下对韩兄神交已久,虽不能亲自前来,但派此车前来迎接韩兄,可见太子殿下对韩旭的一番苦心。”

南唐太子还能有谁?李从善口中的太子殿下,自然是那才子皇帝李煜呐!一想到李煜这位千古名人,韩旭顿时一阵激动。李煜可不是自己这个文坛大盗,那可是实打实的真才实学。虽说最后他那皇帝当得不咋滴,可就凭他那词曲造诣,盖过古今所有帝王。

韩旭也不客气,一溜烟的钻入马车,先体验体验千古词霸的座驾再说。

一路上,队伍浩浩荡荡的朝着金陵城开去。

白鹭洲离金陵城并不远,站在白鹭洲上隐隐都能看到金陵城那高大的城墙。

出了白鹭洲,也就到了金陵城下。巍峨雄壮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

第247章车内闲话

金陵城古时又称石头城,秣陵,建康等等。最早史上有记载的地方建置乃西周灵王时期,诸侯国楚国在此设立棠邑。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遂有金陵之名。

金陵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依大江,北临玄武湖,处于天然的屏障之内。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孙权说过,“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后,孙吴建国,遂以金陵为都。至此,金陵城正式进入了其辉煌时代。

历经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金陵六朝古都之名响起,成为南方政治中心,即使和北方关中的长安,洛阳相比,亦不逊色。

不过,汉人江山每每招到外族入侵之时,金陵城就成了汉家的复兴之地,南北对峙的中心,也落得个乱世金陵之说。至于后来的南宋小朝廷为何不建都金陵,却偏偏躲在临安之地?原因只有一个,赵构压根就没想过北伐中原。

而一旦天下一统,金陵立刻成为北方朝廷的打压对象。隋唐朝廷对金陵城的建置一压再压,甚至归为润州治下,可见中原朝廷对此帝王之地的害怕。

李从善亲自前来迎接,队伍放弃了沿秦淮河,走水门入城的打算,而是乘坐马车,由正南门入城。于是,韩旭得以领略了江南雄城的风采。

一般的小城城墙,大多以夯土夯实,而金陵城的城墙从外表看,完全是砖石砌成。高约三丈,一眼看不到尽头。城头上,旌旗招展,矛戟如林,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兴许是城卫军早已收到了消息,车队未做任何的停留,径直入了南门。直到进入金陵城,韩旭还在为刚刚的所见的城墙赞叹不已。

“韩兄,不知我金陵城防可算稳妥?”李从善端起精致的青瓷碗,浅浅的啜了口,若有所意的问道。

车内放置着小炭炉,木炭的余温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温热着青瓷杯中的茶水。车厢的设计很独特,再加上金陵城附近的官道相当的平整,是以在马车内几乎感觉不到丝毫的颠簸。

韩旭端着茶碗,眼神淡然的看着碗中的茶水,宫廷特供的茶叶显然不一样,看上去比“绿杨春”还高上一筹,碧绿的嫩芽在青瓷碗中上下浮沉,煞是好看。

“好茶。闻一闻,清香纯正;喝一口,苦涩却又甘甜,妙不可言。”韩旭赞道,将青瓷碗放回小炉上,同时脑袋微微一歪,似乎想起了什么,连忙问道:“李兄刚刚问什么?”

说着,见李从善嘴角微翘,双眼一眨不眨的看着自己,不禁一拍脑袋,恍然大悟到:“不好意思啊李兄,这也都怪李兄的茶实在是美妙,兄弟我一时失态了。刚刚李兄问什么来着?哦,对了,是城墙,金陵城墙。”

“金陵城墙那是没得说啊,比兄弟我扬州城城墙可雄壮多了,就是咱汴京的城墙也比不上!汴京周围一马平川,四周无险可守,倒是金陵城若用固若金汤来说的话,也不算为过。”说道这,韩旭略一迟疑,瞧着李从善嘴角不自禁的上翘,不由若无其事的叹道:“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古以来,这天下就没有攻不破的城池,只有攻不破的人心。”

天下就没有攻不破的城池,只有攻不破的人心。

李从善喃喃自语,眼中瞬间爆发出炽烈的光芒,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双目死死的盯着韩旭。

韩旭佯作不知,依旧瞧着二郎腿,靠在小软榻上,悠闲的喝着茶。他知道李从善并非李景这样的缩头乌龟,至少在李从善的身上,他还能看到年轻人的热血,对淮南,甚至中原之地的迷恋。

“唉……”

一阵沉默后,李从善一声长叹,面色回复正常,却似乎又带着少许哀怨。刚刚的一阵激动似乎抽空了他的力气,此刻正萎靡的坐在对面软榻,茫然的目光在韩旭脸上停留,不知所想。

“有些事或许命中早已注定,李兄又何必自寻烦恼呢。”韩旭随口说道。掀开马车的车帘,莞尔笑道:“你看前面的皇甫兄,活得多自在。”

此刻马车正行驶在金陵城的御道街上。御道街上的热闹程度丝毫不比汴京差,甚至可以说连汴京城都不及。自杨吴以来,金陵城已五十多年未发生过战事,文人商贾齐聚金陵。尤其是金陵城的手工业者,他们做出的金银器物,风靡整个天下。

街边无数的金陵城百姓驻足而观,好奇的朝着队伍看来。之前李从善邀请皇甫继勋一同入车,却被他推辞掉。原本韩旭还以为这小子虽说无脑,但也懂得尊卑礼仪,现在看来这家伙分明是想出风头。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皇甫继勋,此刻正一脸得意的朝着街边的百姓们挥手致意,那风光无限的样子,好似凯旋的将军。

“难道这正如韩兄三国里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吗?”李从善顺着韩旭所指,瞧着皇甫继勋的背影,苦笑着摇了摇头。

“或许吧。”韩旭心不在焉的回道。

车内再次陷入了沉静。

李从善微蹙着眉头,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还年轻的大宋节度使,不得不佩服赵匡胤的魄力。以韩旭当前的年纪,这样的事绝对不会发生在南唐国内。

南唐朝堂上想往上爬的人太多,但能站上高位的人就那么几个,对于能威胁到他们地位的年轻人,就算是拉也会被他们拉下去,排挤之事早已是南唐默认的官场规则。倘若自己不是出身皇家,或许此时还在某个书院里为将来孜孜不倦呢。

朝廷上因淮南战败,进行了一轮清洗,不久前平定党争,以宋齐丘为首的一帮南唐本地官员,死的死流放的流放,降职的降职。这本事件好事,可惜却偏偏牵连到自己的亲信礼部侍郎钟谟等人,现在自己的身边连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

一念及此,李从善面色一凛,打破平静,正色道:“韩兄,李某将韩兄当朋友,有句话不吐不快,还望韩兄不宁赐教!”

来了,果然来了,看样子躲是躲不过去了,韩旭心下暗叹。不过表面上依旧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好气道:“哦,李兄当然是韩某人的朋友,有话不妨尽管开口。”

“虽然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但不得不说,天下早晚会归为一统。孙吴最终归晋,南朝最终归隋。既然天下终将一统,可这统一天下的人出自何方还很难说吧?”李从善咬了咬牙,缓缓说道:“李某对韩兄一见如故,将来的天下终究是你我一代的天下,同甘苦共富贵,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不知韩兄是否明白李某的意思?”

明白,怎么不明白?如此明显的招揽,韩旭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李从善一脸期待的神色,看在韩旭的眼里不由暗自叹息。放眼南唐皇族,也确实只有眼前这位年轻的郑王还算英明,可惜的是他只是个郑王,和出自民间的大宋赵大老板相比,还是差得太远。未经历过民间的疾苦,又怎能知道百姓的期盼。

“不知李兄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李重善微微一愣,疑惑道:“当然是真话。”

韩旭看着他微笑不语,微微的摇了摇头。

“为何?”李从善面色一变。

“因为你是郑王。”

“既然本王是郑王,为……”李从善连忙起身,不解的说道,可是一触及韩旭那意味深长的笑容,顿时戛然而止。

他明白了韩旭的意思,颓然的坐了回去。他是郑王,就连太子都不是,更别提南唐的皇位。太子是自己的嫡亲六哥,父皇亲点的皇位继承者,虽说自古皇位的争夺向来是充满的血腥,可自己真的能做到吗?

“是啊,郑王始终还是郑王……”李从善喃喃自语。

韩旭再次端起茶碗,漫不经心的随口说道:“李兄,有句话叫做‘世事无常’,天命这事信则有,不信则无。”

听得此话,李从善瞬间恢复过来,双眼死死的盯着韩旭,眼中的精光一闪而逝。瞬间脸上的表情数次变换,几息之后,他突然抱拳起身,朝着韩旭深深的一揖:“多谢韩兄赐教。”

呃,眼瞅着李从善恢复原先的神采,韩旭却反而楞住了。此时他突然发现一向自信儒雅的李从善,眼中似乎多了一丝狠色。

我勒了个去,这家伙不会想多了吧?看他这样子,分明是做了重大的决心。郑王若想再上一步……难道他想对李煜下手?

念及此,韩旭顿时哭笑不得,心中暗附:“李词霸,千万别怪兄弟我,是你弟弟想多了。老兄我只是想劝他‘难得糊涂’,得过且过的做个闲散王爷,过个富家翁的逍遥日子就算了。

李从善见韩旭垮着张脸,以为韩旭被自己的激情给震慑了,心下不由大为痛快。这一来,他立马摆出一副豪情万丈的姿态,笑呵呵的说道:“韩兄,既然你拿李某当兄弟,那李某也不能欺负你。有句话李某先跟你透漏下…”说到这,他嘴角微微上翘,若有所意的说道:“韩兄此行,兴许并没有韩兄想得那么顺利呐?”

第248章面见李景

一向儒雅和气的李从善,突然露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这看在韩旭的眼里,不禁心中一凛。此次南唐之行是奉了赵匡胤的圣旨,且是为大宋给南唐的封赏而来,难道南唐内还有人对此不满?

来不及细想,马车已过御道街,在皇城正门处戛然而止。

此刻,皇城正门大开,竹炮齐鸣,大红的地毯自正门处直通巍峨的皇宫正殿。太监,宫女分列左右,手举飘飞彩旗,煞似壮观。

韩旭缓缓走下马车,瞧着这阵势,心下也不得不赞叹南唐的富庶,嘿嘿笑道:“李兄,哦不,郑王爷……本官这回可是受宠若惊呐!”

“韩大人,请。”李从善微微一笑,上前一步和韩旭并肩迈上了大红地毯。

南唐的皇宫建立已久,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的六朝时期。只不过隋炀帝攻克金陵之时,忌讳所谓的金陵龙旗,一把火几乎焚毁了整个金陵城。历经大唐数百年的建设,金陵早已恢复了生气,杨行密建立吴国,在六朝皇宫故址,重新修建了这座辉煌的宫殿。

飞檐琉璃瓦映射着冬日的暖阳;朱红添漆的宫门窗棂,雕龙画凤;汉白玉的栏杆,贵气荣华。不知这一切是不是就是那所谓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呢?

一声公鸭嗓子,打断了韩旭的思绪。

“宣上国使者,大宋淮南节度使韩旭觐见……”

“宣上国使者,大宋淮南节度使韩旭觐见……”

……

娘的,这称呼听着都提气,上国使者,嘿嘿。

韩旭一抖红色官袍,目不斜视,迈开大步,大摇大摆的跨入了皇宫正殿。那头顶乌纱帽上的两支软翅,配合着嘚瑟的韩大官人,一抖一抖的煞似风光。

大殿内南唐文武百官左右而列,高高的龙椅上正端坐着一位微微发福的黄色身影。不用猜,此人就是南唐国主李景无疑。

殿内寂静无声,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在了韩旭的身上。

韩旭上前一步,朝着李景拱手一揖,朗声说道。“大宋使者,淮南节度使韩旭,见过南唐国主。”

此言一出,殿内众官面色各异,有人摇头低叹,有人面露愤色,更多的却是面色麻木。淮南之战后,南唐向后周割地,称臣,纳贡。赵匡胤代周,这南唐国主的称谓依旧延续了下来。南唐只是大宋的属国,李景也去调了“璟”字的那个“王”。

大宋的使者,已经可以说是钦差,代表的是大宋的皇帝,见了李景这国主,自然连正式的跪拜都免了。

此时,龙椅上的李景突然忽的起身,在公公的搀扶下缓缓走了下来,直到韩旭面前三步,这才站定,双手虚扶,呵呵笑道:“上使平身……”

韩旭站直了身体,刚刚远远的看不清楚,这才仔细的打量起面前这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南唐国主。

身材略胖,浓眉大耳,仪表堂堂,一身的贵气扑面而来。只不过,此时的李景双鬓斑白,眼神无光,略显苍老的样子倒像是年过半百。要知道李景可是刚过中年,正乃男子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

温室里李景不是越王勾践,想必几年的战争,割地称臣,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好,好,好。”李景同样也在打量着面前这位年轻的大宋使臣,一连说出三个好字,赞道:“韩大人的大名,朕可是早已听说。至今朕的御书房内,还摆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