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军大喊着:“把鞑子打回老家去!把鞑子打回老家去!”跟着高达发起冲锋。

经过李隽整顿的宋军与以往大不相同,装备提升了不说,武勇精神在他们身上扎了根,更重要的是连续几次胜仗打出了他们的自信,打出了他们的荣誉感,士气高涨,象下山的猛虎一般冲入蒙古前阵猛杀。

蒙古前阵本就给回回炮轰炸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哪里还抵挡得住比南山猛虎还要凶猛的宋军,不一会儿功夫就纷纷后退。蒙古军队虽是凶悍善战,在见所未见的大轰炸面前也是吓得心胆俱裂,丢下武器就想逃,高达一代名将,深知利用败兵可以制造更大的混乱,指挥宋军追了上去。

宋军的钢弩不断发射,zha药包不停地扔,象赶鸭子一样把蒙古败兵向后阵赶去。

在战场上最可怕的就是败兵,最难收拾的也是败兵,因为败兵一旦进入新阵会冲乱阵势,造成更大的混乱,进而有可能引起崩溃。伯颜深知其中的厉害,大声下令:“弓箭,准备。”后阵的蒙古军队弯弓搭箭对准败兵,只要伯颜一声令下就会乱箭齐发,射杀败兵。

伯颜在常州可以赶数十万老百姓填护城河,在临安城下可以毫不犹豫地用士卒填护城河,射杀败兵绝对不会皱一下眉头。慌乱中的蒙古败兵哪里想得到这些,仍是不要命地后退,伯颜弯刀一挥,道:“射!”

一时间,万箭齐发,不少败兵给射倒在地。

在残残酷的屠杀面前,一心逃跑的蒙古士卒立即扭头向宋军冲去,宋军要么扔zha药包,要么用钢弩射杀,冲到近前的就用刀砍枪刺。晕头转向的败兵哪里抵挡得住,又向蒙古后阵冲去。

伯颜弯刀一挥,又是一轮密集的箭雨射来,败兵又扭头向宋军冲去。高达捋捋白胡子,把宝刀一挥,宋军就不客气了。

败兵就象没娘疼的孩子,给高达和伯颜赶着来回奔跑。宋军越压越紧,而蒙古后阵又丝毫不动,败兵给压缩在两军之间,不多一会儿功夫就给杀伤殆尽,遗尸一地。

伯颜投在前阵的军队不下三万人,就这样不一会儿功夫就给消灭得干干净净。鲜血汨汨流出,融化了地上的积雪,雪水与鲜血融在一起,积了厚厚的一层,每一迈步都会溅起一朵美丽的血花。

伯颜这手有壮士断腕的悲哀,倒也不失为保全后阵的一条良策。高达虽是心惊伯颜刚硬的心肠,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

初战告捷,宋军士气大振,高达率领军队直接冲向蒙古后阵。伯颜既怕宋军的钢弩,更怕回回炮移动到近前实施轰炸,果断地决定实施近战,充分发挥蒙古军队娴熟的弯刀技术砍杀宋军,弯刀一挥,道:“杀。”蒙古大军向宋军扑去。

伯颜根本就不知道李隽的新式武器已经用光了,空心铁球的浇铸和装填很费时费力,费了好大力气才浇铸出几千枚,在第一轮轰炸中就给用光了。

在伯颜的记忆中,宋军的砍杀技巧没有蒙古士卒娴熟,近战肯定不会吃亏,然而让伯颜大感意外的是宋军居然刀枪不入,好象金刚不坏之身似的。高达率领的这支军队装备了最新的锁子甲和宝刀,箭矢射在身上划向一边,弯刀砍在身上仅仅留下一道印痕,根本就伤不了宋军,而宋军手里的宝刀毫不客气地在蒙古士卒身上饮血。

蒙古第三次西征到达埃及边境时,给装备了更好性能锁子甲的埃及军队打败的一幕重现了,当时由于埃及军队身穿轻便、性能好得不怕刀箭的锁子甲,蒙古军队砍杀和射箭两大利器失去了效用,才给打败。

按照李隽的设想,按照当时南宋的产业水平要造出性能更好的锁子甲的可能性不大,才想到造板甲来应付蒙古骑兵。李隽万万想不到的是,黄永善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把炼出来的精钢处理后居然性能大为提高,造出来的锁子甲性能好得出奇,不要说蒙古弯刀,就是宋军手里的宝刀也不能砍开。黄永善向李隽汇报后,李隽毫不犹豫地下令不用再造板甲,全部改造锁子甲。

锁子比起板甲轻便得多,大大减轻了士卒的负担,更适合战场需要,李隽要黄永善多造点。经过黄永善的努力,造出了两万副,一万五千副装备了骑兵,五千副装备了步兵,就是高达率领来突阵的这支步骑相结合的军队。

有了这支军队,李隽手里又多了一支突击力量。今天这一战关系重大,李隽把所有的家当全用上了,要高达率领这支军队突阵,打伯颜一个措手不及,最大限度地制造混乱,制造恐惧。不明究里的蒙古军队遇上了,还有不吃亏的。

蒙古士卒纷纷倒地,伯颜惊奇得不得了,睁大了眼睛以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这难以置信的一幕。对于伯颜来说,他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了,近战不如宋军,远程又不及钢弩,更别说还有让他感觉具有魔法效果的回回炮发射的铸铁炸弹,这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指挥军队了。

伯颜毕竟是伯颜,微一沉思之后立时有了主意,下令用散兵队形,利用蒙古士卒娴熟的骑射技巧进行游斗,也就是在行进中放箭,尽最大可能地射杀宋军。

按理说,伯颜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然而他在情急之下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的阵势是列在他的大营里,由于帐篷太多,不便于骑兵机动,蒙古骑兵的灵活性大为降低。

反观宋军却是如鱼得水,利用帐篷做掩护发射手弩,蒙古士卒中箭者不计其数。我们都知道一条规律:再好的马术也没有人的双腿灵活。蒙古人虽然自小就生长在马背上,骑术精湛,也不可能有两条腿灵活,不吃亏才怪。

逼近蒙古大营列阵,逼使伯颜无法在大营外面列阵,蒙古军队无法进行长程冲刺,从而降低其威力,再辅以回回炮轰炸,最大限度地制造混乱,制造恐惧,尽最大可能地杀伤,压缩蒙古军撤向营内,宋军就可以从被炸开的缺口处跟进,不会受到阻击。这就是廖胜功向李隽献的计策。

这条计策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之间联系得相当紧密,可以说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望着纷纷中箭倒地的士卒方始恍然大悟,伯颜立即下令骑兵撤出战斗,要步兵顶上去,利用帐篷与宋军游斗。这个决定不能不说是正确的,然而廖胜功早就推测出伯颜的反应,早就准备好了应付之道,专门组织了一个放火队。

放火队有三千多人,他们不参加战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放火烧帐篷。每人带上几支火把,进入蒙古大营后点燃火把,专找帐篷烧,他们所过之处必然是一片火海。

要是帐篷给烧了,即使蒙古赢得这一仗,他们还怎么这冬?伯颜恨得牙痒痒的,把出主意的廖胜功的老祖宗用最恶劣的语言问候了一遍,派出军队专门射杀放火队。阻止放火队放火是当务之急,伯颜处理得很正确,可惜的是这些放火队有专人保护,蒙古士卒一靠近就有黑洞洞的枪管对准他们,一声枪响,一团火光闪过,蒙古士卒翻倒在地,身上必然会有一大块烂肉。

放火烧掉帐篷,把混乱最大化,是一个战术目标。放火队专司放火,把效率最大化,需要人保护,最适合的就是许光汉的特种部队了。特种部队的单兵作战能力最强,还有先进的火铳,在他们的保护下放火队可以放心大胆地放火了,不久,整个大营都给点着了。

置身在火海里,宋军压得很紧,可以说蒙古军已经是四面楚歌。蒙古军队毕竟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并没有慌乱,在伯颜指挥下奋起迎战,采用游斗战术,倒也打得有声有色,一时间也不会落败。

要是照现在这样打下去的话,蒙古军队虽然失去了先机,但是他们还有人数上的优势,只要稳住就会重新夺回主动权。对于这点,伯颜是坚信不疑的。

正在指挥作战的伯颜突然想起一件事,就是宋军还有援军,必须得应付。按理说伯颜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实在是宋军一上来就用回回炮猛轰,炸得血肉横飞,那样的惨景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震惊得把这事给忘了。直到阵势稍稍稳定下来才重新想起,道:“来人,在帐篷后面列阵。”

伯颜是军事大家,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就是有点晚,不可能被实施了。因为李隽正站在铜炮旁边指着伯颜道:“看好了,他就是伯颜。对,就是穿黄金盔甲的那个。给朕瞄准了,狠狠地打,不要心疼炮弹。打死伯颜,朕重重有赏。”

第一卷 危局篇 第三十九章 临安解围(下)

伯颜作为元军统帅,无论从战术上讲,还是从战略上讲,都是最好的目标,干掉伯颜一直是许光汉的目标,几次想找他好好谈谈,无奈他的守卫太多,不能得手,只好放弃。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廖胜功又要派许光汉去和伯颜聊聊,李隽当场否决了,说十架火炮正好派上用场,要伯颜尝尝火炮的厉害。

李隽的提议立时得到文天祥他们的支持,这事就这样敲定了。为了这次行动,黄永善连夜把火炮固定在炮架上,由于制退装置没有造出来,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刚性装置,射速虽然大为降低,也还能用,只要用得好,做掉伯颜应该不会有问题。

一想到十炮齐发干掉伯颜的情景,李隽忍不住兴奋起来了,说话的嗓门都大了许多。兴奋具有传染性,他的喜悦立时感染了站在他身边的廖胜功文天祥赵佥他们,还有那些炮手。

炮手们把炮弹塞进炮管,点燃引信,一团火光闪过,炮弹划着美妙的抛物线直向伯颜飞去,第一轮炮弹并没有击中伯颜,落在他附近爆炸。

这批火炮要是用现在话来说是样品,根本就没有通过检验,存在的问题很多,准性差点也是情理中事,李隽很是理解,鼓励炮手们道:“不错,不错,就是差了点。再来,再来。”

炮手们把炮弹装好,再一次点燃引信,炮弹又朝伯颜飞去。

第一轮炮弹就在身边爆炸,阿剌罕急切地提醒伯颜:“丞相,这里危险,你赶快离开。这里交给我。”

伯颜生来胆量大,不把危险放在眼里,曾经力排众议冒险从洪水里渡过,拒绝道:“不行,我不能离开。”话音刚落,一发炮弹对准他飞来,阿剌罕吃了一惊,大吼一声:“丞相,小心!”和身扑上,把伯颜扑在地上,用身体压住他。

阿剌罕的作为提醒了亲兵,那些忠诚的亲兵一齐扑了上来,把两人压在身下,叠起了一个高高的罗汉。连续三发炮弹落在人堆上,炸了个血肉横飞。

李隽在远处看见,心想要是没有伯颜这个让人头疼的对手,这仗就好打多了,兴奋得叫起来:“打中了,打中了。”廖胜功和文天祥也是兴奋不已,一脸的喜悦。

上次那么多zha药包都没有把伯颜炸死,就在于他的亲兵用身体给他当了一回肉盾。李隽很不放心,道:“别停,再打,把所有的炮弹全部打过去,一发不留。”

炮手得令,一鼓作气把上百发炮弹全扔过去了,又有不少落在人堆上爆炸。李隽笑呵呵地道:“这下,伯颜逃不了啦。”

文天祥和廖胜功也是猛点头,道:“没有了伯颜,鞑子就没有指挥,可以趁混乱之时全歼掉。”

“是啊。怎么赵良淳还不到?”李隽有点心急地道:“这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错过了就没有了,他再不来问题就大了。”没有了伯颜,趁元军混乱发起猛攻,凭现有兵力打败元军不会有问题,不能全歼,战果会小很多,由不得李隽不焦急。

“是啊。”文天祥深表赞同,道:“这个赵良淳,怎么还不到?不会出了什么事吧?”

他的话音刚落,一片清越嘹亮的声音从蒙古大营后面传来,惊天动地,震得人耳朵嗡嗡直响。这声音对于李隽来说太熟悉了,他在朝鲜战场上听过无数回,不用想都知道是冲锋号的声音,大喜道:“来了,他还来得真及时。”

“是啊。”文天祥点头赞同。

廖胜功的点评是:“赵将军真是不同凡响,时机掐得真准,我们刚刚干掉伯颜他就到了。”

“不然,他还叫赵将军吗?”李隽不无赞许地说。

紧接着,就是一片闷雷似的响声传来,李隽定睛一瞧,只见远处一道流畅的水线正向蒙古大营漫来。水线所到之处,雪花飞扬,一片美丽景象。不要说此时的李隽心情特别舒畅,什么东西看在眼里都是美不胜收,十几万大军溅起的雪花本身就很美丽,很壮观,可以说是奇观,让人叹为观止,对于此时的李隽来说就是锦上添花了,喜上加喜。

文天祥的心情也不错,以诗人的口吻点评:“千军飞雪,人间奇观,叹为观止!”

廖胜功以军事家的眼光点评说:“从这雪花看就知道阵势整齐,这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他们一压上来,就成泰山压卵之势,鞑子的崩溃只在眼前了。”

赵良淳也是一员良将,绝对不会错过时机的,道:“黄汉将军,你带领步兵从中央突破。腾冲将军,你带领一万骑兵从左翼迂回,我带领一万骑兵从右翼包抄。”

元军败势已成,失败已成定局,但是数十万大军败退下来,败兵之多难以想象,要是不能尽可能多歼灭掉,一旦给收拢,重整战斗队形的话,凭蒙古人的武勇又将是一支可怕的军队,赵良淳深知这个理,决定用骑兵包抄,拉成一张大网,把元军网住,然后配合临安军队分而歼之。

“得令。”黄汉和腾冲领命行事。

黄汉个子不高,但是精悍过人,好象精力无穷无穷似的,往那里一站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座大山,无法撼动。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信息就是泰山向他压来,他也挡得住。拔出刀举在头上,大声训话:“弟兄们,这就是临安,皇上就在前面,用我们手中的钢刀杀光鞑子,用鞑子的头颅当贡品,献给皇上。皇上万岁!大宋朝万岁!”

他个子不大,嗓门倒挺大,好象一面擂响的重鼓,他的话士卒们听得清清楚楚,为他的话语鼓起了斗志,血液开始沸腾了,眼里射出猛兽一样的光芒。

黄汉转过身,刀向临安一指,大吼一声:“杀!”大步走在头里,率领步兵向元军后背压去。这位作战风格凶悍,以善打硬仗著称的步兵将领就此走向了他的军事辉煌。

黄汉是个天才的步兵指挥官,赵良淳一到广州,他就找到赵良淳毛遂自荐,甘愿担当训练步兵的重任。赵良淳一见他就知道他不同凡响,因为他的气质与别人不同,浑身散发着一股彪悍气,还让人感觉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赵良淳与他一席深谈,大为叹服,和陈宜中一商量,就任命他为步兵总教官(按:宋代貌似该叫教头。),训练步兵。

他训练的步兵人人都有武勇精神,敢于打硬仗,他的阵势稳固厚重,不可撼动,赵良淳感叹之极地评价说:他的军队不是血肉之躯,是钉子,往哪里一钉,哪里就不可撼动,就是鞑子的骑兵也别想冲动他的阵势,就是武穆复生,也不过如此。

宋朝少马,骑兵不多,以步兵为主,然而宋朝的步兵很差劲,根本就挡不住骑兵。当然,岳飞率领的岳家军除外。赵良淳把他和岳飞相提并论,说他的步兵可以挡住蒙古骑兵,由此可以想象此人的军事才干有多高。

赵良淳的点评不是张大其词,黄汉率领的步兵向元军后背压去,无边的杀气弥漫在空际,好象无形的泰山一般,让元军心悸神动。

元军和黄汉的步兵一接触,方才在道近战砍杀不是元军的专利,宋军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娴熟的砍杀动作让他们一向自诩的弯刀技术再也发挥不出来,中者不死则伤。在黄汉率领下的步兵好象一把巨斧,迅速把元军一分为二,彼此互不呼应。

黄汉是个天才的军事指挥官,知道元军已给包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