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地板风云:一地阳光-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把企业变成实现人类的理想价值场所?这听起来多像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论调。
  这个人理想的职业选择是什么?一个嫉俗者,或者一个哲学家,或者其他。
  现实中的他,选择做了一个企业家——彭鸿斌。
  

梦想的开始(1)
我是农民之子
  每个行业,都会产生几个精神偶像般的人物。这些人的存在,对激励行业士气,催发行业斗志,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NBA比赛要持续繁荣,就需要乔丹、姚明这样有着超强吸引力的明星。足球世界杯,也因为一代代的球星繁荣着。广告业需要有奥格威那样的精神偶像,IT业需要有乔布斯、比尔·盖茨那样的行业象征。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但似乎又是一种必然。当一个行业繁荣起来,形成像宇宙中的星系,星云般形成瑰丽的图景。这中间,必然会有行星,有卫星,有起着中心坐标作用的恒星。
  接近彭鸿斌的人,总会被他身上几点特别的气质打动,又对他身上一些特别的因子感到不可思议。
  弱肉强食的企业森林中,彭鸿斌信守着善与和谐的一方净土,竟然奇迹般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成功。
  彭鸿斌不是海归,处于一个相对朴素传统的行业里,彭鸿斌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他本可以做一个外交官,简历上明白地写着在外交部工作的经历,但他偏偏要下海,认定自己会创建几个伟大的品牌,以此成就自己的人生。
  朋友眼中的彭鸿斌是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不仅最早在国内引进了强化地板,还在大多数企业家不知资本运作为何物时,率先尝试,把企业做大。也因此最终被迫离开自己一手缔造的品牌,付了一笔代价不菲的学费。
  90年代中期,国内很多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先关注产品,再发展品牌,而彭鸿斌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先思考品牌,再定义产品。
  在WTO的前十年,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在思考如何战胜本土的外资企业,国际化经营还没有进入脑海。彭鸿斌就把德国的工厂、中国的消费者和国际的品牌注册这三者结合起来。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组织了一个企业的运营。
  这么一个人,27岁成为一个行业的领袖。离开行业三年之久,重回行业时,他振臂一呼,就有无数的业内人士云集影从,愿意跟着他干一番事业。
  许多人猜测,彭鸿斌的出身不同寻常,起点一定高于他人。
  他的出身确实不同寻常,彭鸿斌常常对人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谈到成功,彭鸿斌说:人生的某个时期,对生命最大的负责就是拼命。
  人生第一句激励:读好书,穿皮鞋
  如果说,牛根生是祖祖辈辈与牛有缘与奶有缘的人。彭鸿斌生来肯定与地板无缘。后来的地板大王,20岁前,其实没有见过地板。
  但在那个年代,地板也实属高档消费品,在普通人家很难看到。1968年,彭鸿斌,出生在一个四川蓬溪的一个小山村里。那是个封闭的西部农村,但那时,整个国家,整个年代又何尝不是封闭的呢?
  幼年的彭鸿斌,实在没有见识过什么开眼界的东西。以为世界就是一座大山连着一座大山,世界就是许许多多和蓬溪一样的地方组成的。
  在一个封闭的年代,许多人的童年都在混沌中长大。
  区别是,有些人走出了混沌,有些人永远没有走出。在那些一辈子终老乡村的生命里,又有多少人身上蕴育了天才或者非凡的潜能。
  带着彭鸿斌走出蓬溪的,是他的聪颖。听人说,彭鸿斌幼年时,非常聪明,在学校里功课一直很好。
  聪明加用功让彭鸿斌告别了蓬溪。16岁那年他考入了省重点:蓬莱中学。在这里,彭鸿斌第一次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彭鸿斌的聪颖,引起了班主任老师戴中学的注意。
  一天,戴老师对彭鸿斌说:娃,好好读书,到北京读大学,考上了穿皮鞋,考不上穿草鞋。
  这句话,成为初辟鸿蒙的彭鸿斌的第一句格言。几年前有个著名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广告,彭鸿斌人生的第一次改变,确实是知识引起的。
  考到北京,穿皮鞋,成为青年彭鸿斌用功和学习的动力。
  

梦想的开始(2)
三年后,彭鸿斌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成绩是四川省文科第二名,榜眼。
  第一个职业梦想:做官,做大官
  在蓬莱中学期间彭鸿斌第一次有了想做什么的打算。当官,成了彭鸿斌第一个职业理想。虽然戴老师说,读好书可以穿皮鞋,但这对于彭鸿斌来说,显然有些不够用,活着的目的难道仅仅是换双鞋穿?
  青春期的彭鸿斌有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在听别人说人民大学是培养当官的学校后,彭鸿斌在志愿栏中,第一个写下了人民大学。
  后来已成为北京知名律师的昌孝润,回忆起人大时期的彭鸿斌说:彭鸿斌简直是一面镜子,逼迫我们不能懈怠。彭鸿斌又一条鞭子,催促大家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彭鸿斌在食堂 ,在宿舍,在路上,手里总是捧着一本书。
  这个用功的年轻人,赢得了同学们的敬佩与好感。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为了当好官的梦想,四年的时间里,彭鸿斌大量的阅读,而这种积累,无疑为他将来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人们总是奇怪,彭不像个商人。他的演讲内容:大多旁征博引,海阔天空,充满了理想和激情的色彩。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商人的演讲。
  不同的人在完成人生的升华时,都需要完整的知性培养。有的人不读书,但多年的世事历练,人生起伏,给了他另样丰富的人生文章。
  但年轻的彭鸿斌,虽然有童年的经历,给他人生的宝贵财富。但是真正完成性格与认识培养的,无疑是他发奋的阅读,在思维的世界里,神交古人,心游四海,撷英采华,为我并蓄。
  这些养份,无疑很大程度上成为后来构成彭鸿斌的特殊材料。
  所以,有一个道理是千真万确的:读书,是人生的第一个原始积累,是知识财富的第一桶金。
  有耐克那样品牌梦 没有工作的年轻人
  彭鸿斌是个梦想家,这个标识他本人和他身边的朋友都不会否认。彭鸿斌常说:当我的未来可以计算出来的时候,我就渴望着走另外的一条路了。
  在大学期间,彭鸿斌越来越体会到梦想的美妙。这已经再也不是戴老师说的那种读好书穿皮鞋的阶段了。
  大学期间,有一件事情动摇了彭鸿斌原本执着的出仕信念。有一次,他参与编写了一本品牌管理的书籍。
  彭鸿斌又一次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这样,并非只有做官一条路可选择。
  那些闻名世界的品牌传奇,动人心魄的创业故事,感染了年轻的彭鸿斌。所有的中国企业家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外国品牌的学生。
  历史上的西游记里,唐僧在中国的寺院里阅读佛经,觉得并不满足,于是立志要去印度,取回普渡东土的真经。
  现实的中国企业家又何尝不是当代的唐僧呢?只是当他们读到西天的真经后,想到的不是西去取经,而是如何立地成佛。
  彭鸿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看罢西天品牌经,发誓成就东土佛的一个人。他暗暗对自己许愿说:我要创建一个伟大的品牌,像耐克那样,哪怕没有自己的工厂,但能向社会提供自己最好的东西。人的生命短暂,但是品牌会流传长青。
  从贱商到重商,从重商到逐渐理解商务的本质,实践商业的真谛。这是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一次历史性的群体观念转变。如同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一样,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正是在这种观念的转变中,创造了中国经济生活风起云涌的大潮,在东方最古老的土地上,重新定义了新的经济大航海时代。
  后来,彭鸿斌给一位下海的同学写信时里边这样写道: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
  大学期间,彭鸿斌遇到了两样影响他一生的东西:一个是品牌,一个是爱情。这两样东西成为彭鸿斌后来岁月中恒久绵长的存在,成为他的信念之源和力量之源。
  但当大学毕业临近时彭鸿斌发现,自己的品牌梦想虽好,但他现在需要的是一份工作。理想归理想,现实是现实,二者现在并不重合,他把营销上的知识应用到找工作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梦想的开始(3)
打印了一百份漂亮的简历,回到老家,找到他认为有希望的省职机关和单位,挨家挨户地把简历递出去。
  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关系专业,这样的人在四川得到何种待遇呢?
  叫好不叫座,彭鸿斌觉得非常挫败。大多数机关的人看到彭鸿斌的简历时啧啧叹道,人才,小伙子是个人才,但在是否落实接纳时,大家无一例外地摇摇头。
  走在成都的大街上,满眼是熟悉又陌生的乡音。彭鸿斌第一次觉得无家可归。有一只歌曲,那年很流行,彭鸿斌在街头听到街边的大喇叭里放这支歌时,不禁悲从中来:
  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在太阳下低头
  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
  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落
  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外交部第一辞官人
  在成都颇感失意的彭鸿斌,回到北京。意想不到地在这里一帆风顺。彭鸿斌进入外交部,旧梦重拾,他不仅做了官,而且做了老家人眼里洋气十足的外交官。
  在当年读人大的毕业生中,彭鸿斌是惟一一个进入外交部的人。这种归宿让旁人羡慕不已。
  在外交部的两年里,彭鸿斌工作勤奋,表现努力。领导一句话可做总结:外交部新来的年轻人,前途远大。
  20年后,也许彭鸿斌会成为共和国的一位大使。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如果你在他心里埋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就会冲破一切阻碍破土而出发芽,开花,生长。
  种子的力量是无穷的。
  彭鸿斌大学时的品牌梦,就是这样的一粒种子。在他心里生长,破土,彭鸿斌自己也无法按捺。
  1994年,外交部的大楼里,一位年轻人向上级递送了辞职书。老上级感到震惊。在外交部的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先例: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向外交部辞职。
  辞职书递交后,没有下文,彭鸿斌不辞而别。
  “当你的未来可以计算出来时,我就渴望着去走另外的一条路表现自己了”,后来的彭鸿斌这样说。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实现和成就的梦想。这种梦想的驱动真正源自何处?其实心理学上并没有定义,但是无论怎样,彭鸿斌告别了外交部,重拾起了品牌梦。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彭鸿斌住在北京南池子附近的一间小房子里,穷!穷到家里来一个客人,连碗筷都不够用的地步。
  有一次,彭鸿斌的一个老同学路过北京,到他家中做客,彭鸿斌烧了点鸡杂,去邻居家借碗具,遭到婉拒。
  当事人形容那时的彭鸿斌,就是三个字:穷极了
  但是彭鸿斌又是富有的,他有梦想,有爱情。刚刚结婚的他虽一贫如洗,但梦想和爱情伴随他们一家四口,共同居住在南池子那间小屋里。
  中关村的折腾岁月
  每个人,无论多么伟大,或者多么普通的人,在他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一定有只宝贵的手向他伸来。因为人,生来就是种需要帮助的动物。
  你没有能力时,会有一只手伸向你。当你有了能力时,也会把手伸向其他的人。也许举手之劳,改变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古语说:君子成人之美。
  彭鸿斌遇到的第一只手,是张达叔叔的手。当时的彭鸿斌需要注册一个公司,但他没有本钱。
  张达是彭鸿斌的同乡,也是彭鸿斌的长辈,在中关村经营一家名叫“东坡酒楼”的餐厅。他听到彭鸿斌的难处,把当天餐厅的营业费两万元交到彭鸿斌的手中。
  这两万元,成为彭鸿斌事业的起点。
  彭鸿斌在中关村卖电脑,那是90年代的流行生意。但不久,他意识到这个生意的局限。单纯的电脑生意做大很难。每年,中关村新注册的公司和倒闭的公司一样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梦想的开始(4)
初创业的彭鸿斌,四处寻找着新的梦想支点。他做过那么多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在看他那时的经历时,除了折腾,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形容。
  在法国,有个叫比卡迪的奶酪产区闻名世界。有位奶酪大师冈旦,能生产400多种奶酪。彭鸿斌和朋友刘惠杰决定,要将这种最优质的奶酪引入中国,创一个自己的牌子,牌子的名字就叫比卡迪人。
  青海有一种叫“白唇鹿”的耗牛衫,适合在北方地区寒冷的冬天人们御寒使用。彭鸿斌立即到西单租了一个小店,开始在北京销售。
  有一阵子他觉得录像生意不错,在左家庄,他开了一个录像厅。原始积累嘛,北京著名的大亨李晓华,80年代也开过录像厅。但90年代,显然这不是什么高明的选择。不久,警察来检查,发现几盘录像带有擦边镜头,将余下的录像带没收,彭鸿斌被带到公安局,罚了3000元钱。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四方。”也许是这句的启发,也许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启发,彭鸿斌开了一家名叫“大风”的餐厅。但是结果并没有像起于青萍的风那样,越来越大,而是生意越来越小,最后本钱被大风吹走。
  有人会觉得彭鸿斌做这么多生意,公司规模一定发展得不小。在花园村,彭鸿斌租了一层地下室,自己用几间,其他的出租给别的小公司,这样节省费用。
  无论做得成功还是做得失败,你只有去做,去做才会有所做为。这成为彭鸿斌当时一个简单的信念。
  正是这样毫不气馁地尝试,不久,彭鸿斌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真正的商机,也因此和木地板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走些路
  在彭鸿斌开始经营圣象前,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丝毫看不到成功的影子。一个农民之子,操着口音的外乡人,没有恒产也没有恒业。只是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倦地运动着。是什么促成他后来的成功呢?
  成功有没有定式?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秘籍。
  上个世纪初,钢铁大王卡内基交给一位年轻的记者一个没有任何酬劳的任务,了解美国成功者的奥秘。这位记者欣然受命,20年后,他向卡内基交出了一本巨著《成功定律》。
  归纳了他了解到的美国成功者的普世规律。这位记者就是拿破仑·希尔,一位举世公认的成功学之父。
  希尔的著作问世后被翻译成34种文字,全球至少有20亿人读过希尔的著作。其中有广为流传的成功17项原则。
  当笔者顺手翻起时,发现与彭鸿斌的经历竟然如此不谋而和。特别是前三条,可谓上路前的准备。
  1。 积极的心态; 2。 明确的目标; 3。 多走些路
  这时的彭鸿斌心态不可谓不积极,他目标显然还不明确。出去走走,也许是个好的选择。
  熟悉彭鸿斌的人,都知道他后来有个关于人生的彭氏定理,用这个定理,彭鸿斌表达了他对于成功的看法。
  彭氏定理一(见识公式):知识+阅历+领悟=见识
  彭氏定理二(成功公式):勤奋+领悟+机遇=成功
  这两个公式与希尔的观点其实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希尔的目标提前设定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