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略与兵法-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非的“术”治,是跨越千年经久不衰,也是中华民族遗留下的智慧。作为当时历史的局限性,虽然韩非的一些思想具有片面性,但还是很有研究价值,也给几千年后的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而且一些观点,在当今的商场,官场,军事,或者其他很多方面,还是很受用,只有懂得灵活运用,懂得随机变通,“神秘之术——独断决策”的术治,还是一套很好的谋略。

  
  思 考

  1。你怎么理解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区别?

  2。试验:10个人开会,你怎么兼并大家的意见?

  3。你对树立威信有新的观点吗?

  4。你身边的人都了解你吗?你怎么把握沟通的主动权?

  5。如果你对某件事有了观点,但别人提出了新的观点,你怎么看?

  
  
  引 申

  一。管理之道

  在我从事管理的过程中,关于管理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我曾经和两位在读的MBA研究生探讨过关于企业的一些管理问题,其中一位是某企业的张总,另一位是政府旗下某公司的董事长(罗董)。张总对于管理,还是比较偏向于人性化管理,他个人觉得只有以“人”为本,让员工对企业有家的归宿,才能充分的调动员工的才华和积极性。而罗总则偏向于制度化管理,他觉得无方不成圆,只有塑造企业的文化,才能使员工有统一的目标,只有发挥制度的约束和促进作为,才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得员工自发的创造价值。

  针对张总和罗董的管理方式,我对两个公司作了简单的了解和分析:

  其一,在张总的公司,公司团队确实很和谐,但组织上缺少规范性;如某一设计师自做主张的改变设计图,请假迟到的事也常有发生,甚至有下属和上司争吵的情况。虽然员工看起来很团结,但反过来想,如果发生事变,会不会形成党派,成为公司最大的威胁了?虽然有时候,员工自发的加班加点,有主人翁意识,但这样效益高吗?领导的职能能充分发挥吗?我个人觉得要人性化,也得有个标准,有个限度,而在人性化的基础上辅以制度化才能对人性化进行约束和完善。

  其二,在罗董的公司,节奏比较强,大家也很有战斗力,但缺少一种活力。大家也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作为下面的员工也只是机械的去履行命令。有一个胆大点的员工说:在这样的制度下,很难获得重视,想晋升也很难,他还抱怨公司的制度不灵活甚至有点死板。在问及对公司领导的看法时,他说有时候半个月都见不到老板,对老板几乎一无所知。我个人认为,老板和员工之间如此不熟悉,怎么做好管理了?虽然在管理上确实创造了距离感也做到了立威,但缺乏一个限度。在这样环境下,员工怎么可能自主的发挥创造性了?而在用人上,如果缺少沟通,公司又如何去发觉人才了?而且制度未必人人能适合,对于不适合制度但又确实是人才,那不错过人才?如果一切局限在制度的框架下,员工怎么去创新?所以我觉得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应辅以人性化的管理,相辅相成,才能浑圆天成。

  针对上述两种管理,人性化化管理就像“术”制,是需要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去管理,而且管理很大程度是管制心理,管制思想,根据人的本性,运用管理的技巧,从而实现管理的职能化。而制度化管理,就像“法”制,给企业制造一个标准和框架,使员工自发的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公司的规矩;同时“法”治可以给公司提供绝对的指导意义,从而保证公司的利益。

  从现代管理学上讲,人性化管理,相当于环形管理,环环相扣,但领导若和员工的距离走的太近,便难以树立威信,而没有威信的领导,在发布命令或安排任务时,并不能实现命令和任务的价值最大化。要知道,人都是有劣根性,公司使用人情,也很容易成为员工利用的借口。所谓“军令如山”才能打好仗的,所以只有保证领导的权威,才能保证公司的经营能顺利的进行,因此在管理上,领导还是要使用神秘之术,和员工适当的保持距离,使员工敬畏你,尊重你,建立自己的威信。

  再说一下制度化管理,如今的年代是个人才济济的年代,所谓的人才,如果不能灵活的运用,恐怕在制度下按部就班,也变的不是人才,或者说,一些人才,忍受不了制度的框框架架,而被迫离开。如汉朝开国功臣樊哙,就是不喜欢受拘束的人,但不能不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在制度下,再配合人性化,自然可以协调不同的人才,为公司效力。

  所以,我们在管理上,应该将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灵活运用,才能使管理更顺利,使光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二。经营决策

  每一个领导,都可以说在某一个方面有过人之处。就像刘邦,你可能说他要文没文,要武没武,要谋没谋;在攻城上,他比不上韩信,在谋略上,他比不上张良,在治国上,他比不上萧何,但人家就是能打败气盖山河的大英雄项羽,你不得不承认刘邦在用人上,天下是无人能敌的;在军事的决策上,刘邦能听信韩信的战略,在治国的决策上,他能听取萧何的政略,在谋略上,他能听取张良的计谋。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懂得用人,能兼听别人的意见,在决策上,他不会给予任何暗示,使群臣无所顾及自由的发表言论,使大家能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最后刘邦就来个收拢群臣的意见,来个独断的决策,可谓集大家智慧;而对于臣下,由于有了刘邦的信任,有了开放的环境,可以自由言论,也各自有了用武之地,当然都积极献策。

  相反,项羽因为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的大英雄,所向无敌,试想下,就算你再聪明,你斗得过所有人的智慧吗?而且在你的手下做事,什么事都你说的算,连发言的机会也没有,怎么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了?敢问天下,生在乱世,谁不想建功立业?谁不想获得肯定被人重用?你项羽那么目空一切,这些做下人的愿意跟着你吗?那么,项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这只是从历史上,去引申决策兼并大家智慧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兼并众家智慧,是需要一定气度的。要知道,你综合所有人的智慧,更能体现你智慧的超群,因为别人可能是领兵的降帅,而你会是领将的降帅,所以在决策上要相信自己,但也要肯定别人,要海纳百川,兼并所有人的思想,就得需要足够的气度去容纳别人的思想。而且处事要以大局为重,不局小节,也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优越性,而提前进行暗示,或许,大家会顺着你的暗示提一些建议,但价值大吗?何必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表面工作了?而且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何不让大家为你所用了,一个懂得运用大家智慧的人,才具备大智慧。所以,要放开胸怀的去运用别人的智慧。

  
  

广开言论——导水泽田

  出场人物

  姓名:召公虎

  (前?…前822年)

  国籍:西周

  历经朝代:周历王,周宣王两朝

  重要事迹:曾和周公执政

  
  典 故

  周朝,由于封建贵族的剥削,政局越来越动荡。到了西周第10代国王周厉王后,对人民的压迫更严重,弄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进宫向厉王陈述力求改变做法,陈以厉害关系,召公虎说:如果不及时改变*做法,百姓活不下去了,就会出现乱子。周历王对召公虎的纳谏不屑一顾,为禁止国人批评朝政,周历王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对国民进行监督,若再有人批评市政便立刻汇报。

  周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周厉王,这一招果然有效,老百姓都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在路上见面了也是使下颜色打个招呼,便马上走开。周厉王,见批评朝政的人越来越少,很高兴,便向周公虎炫耀自己,凭借军王的权威,亲而易举便能阻止百姓的言论,没人再敢说朝政的事。

  召公虎听了周厉王的话后,说道:“历王的做法,是在堵塞老百姓的言语,禁止老百姓言论,比堵住河流还要严重。如果堵塞河道,河水积满,就会冲破河堤,殃及大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如其防水还不如引导水,使水流到大海;如其阻止百姓之口,还不如广开言论,让百姓发表自己的观点。君主统治天下,需听取所有人的观点,然后进行斟酌考虑,自然顺应天理,受百姓爱戴。老百姓的口,就像拥有大地一样,可以创造万物,但也可以覆灭万物;只有让老百姓畅所欲言,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

  最终,周历王刚愎自用,不听从召公虎的建议,一意孤行,越来越*。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国王逃走,后来便有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共同议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这个典故出自《谏周历王宣民使言》,虽然属于政论,是治国之策,但若灵活变通,又可用作谋略与策略。只有广开言论,才能集合众家智慧,同时也能不断的完善和纠正自己,也能发挥别人的才能,为自己所用;只有导水泽田,才能变资源创造财富,正所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何引导水也是一种谋略的运用技巧。

  
  思 考

  1。如果你遇到有人指出你的缺点,你怎么应对?

  2。关于”广开言论——导水泽田“,历史上还有众多例子,试举例说明。

  3。你认为身边那些事情是你烦心的事,你用何办法使其实现相反的效果?

  4。如果你身边的某人,他身上有你不喜欢的地方,你能去运用他吗?

  5。试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广开言路——导水泽田“谋略的妙用。

  
  
  引 申

  
  话说楚汉相争,项羽为攻打刘邦,进军荥阳。

  刘邦在荣阳只有八千残兵弱降,根本没实力和项羽相争。为了拖住项羽,等待韩信的援救,张良和陈平派人在楚军中散播流言,一会说上游河水有毒,一会说范增病危,一会说项羽部将叛变,连项羽战死的谣言都有,弄的楚营里人心惶惶,士气低落,似有一触即发的可能。

  范增识破这是张良的计谋,不但没有去阻止流言,而是去加剧谣言;然后,范增和项羽突然出现在楚军面前,当场揭穿刘邦等人的阴谋,力斥汉军的卑鄙,不仅使流言不攻自破,还使得楚军士气高涨。

  从这个故事来看,如果楚军中流言四起,身为统帅项羽和亚父范增强行的去阻止言论,恐怕只会令事情恶化,就算勉强的制止住了,也会使得楚军人心惶惶,士气低落。而项羽和亚父面对面对楚军内部的言论,不仅没有阻止,却加剧谣言,然后将计就计,利用汉军在楚军散布的流言,澄清是非,反而激发了楚军的士气。可以说,范增的计谋,亮点在于正确的导引谣言,使敌方的谣言反过来被自己利用。

  
  从哲学上讲,天地万物都是具有辨证性,很多事件或者事物,从表面上对我们是不利的,但若正确引导加以运用;或许,事情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厚泽自己的天水。

  从经济学上讲,创业总伴随有一定的风险,但往往风险中藏有机遇。这就是说,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是在冒险中发家,要知道并没有人去刻意冒险,而是在遇到风险时候,他们能懂得去化解风险,懂得如何去驾御风险;相反,他们能在风险中寻到机遇,甚至改变命运。

  在我们的身边,也会经常遇到不利于自己的言论,我们不要刻意的去阻止和改变,而应该审时度势,广开言路,正确的导引,把握时机,使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反而被自己利用,使不利的结果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为自己创造财富。

  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先不要气馁,也不要强行的去阻止,我们要想想能否将眼前的状况,引导到另一种好的结果。我们也不要过早的下结论,事实上,很多事情的好与坏都是相互转化的,而转化也许就在瞬间,而真正能主宰天地万物的变化,也只有我们,只有我们能掌握转化的过程,巧妙的运用“广开言论——导水泽田“的谋略,自然可以创造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以势借势——坐拥万物
出场人物

  姓名:刘邦

  (前256—前195)

  老家:江苏丰县

  民族:汉族

  排行:老三

  职业:布衣皇帝

  工龄:8年

  最厉害的老婆:吕雉

  贡献:统一中国,建立汉朝

  不喜欢的事:不爱读书,不爱劳动

  戏说:据说是个无奈

  优点:决策好,会用人,心胸豁达

  后代:在安徽省天长市内及周边其它地区生活

  
  
  典 故

  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由于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弄的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到了秦朝末期,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接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和秦朝对立。从次,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其中最强大两支起义军在民间崛起,其中一支是沛县的沛公刘邦,另一支是吴中一带的项羽和叔父项梁。

  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秦朝,拉开了楚汉相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朝。

  虽然中国在秦朝就得到了统一,但到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时,才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刘邦的仁义宽松政策,使全国民心得到了凝聚,使汉朝逐渐走向强大,为汉朝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使中国的经济和农业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为后世的汉武大帝击败匈奴积累了资本。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生性豁达,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来讲下刘邦发家的故事:

  刘邦作为亭长,押送徒役去郦山,走到丰西大泽中时,眼看赶不到郦山,就于夜晚放了所有的徒役,一个人在树下喝闷酒。尽管押送的徒役都走散了,但还是有十几个人愿意跟着刘邦干;于是,刘邦决定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此时,刘邦酒醉还没醒,就让一个徒役在前边先走,发现前方的一个必经阶段,也就是一个洞内,有一条巨大的白蛇挡住了去路,众人用树棍去驱赶那条大蛇,但因为那条大蛇会喷雾,很多人都吓退了。过了会,刘邦乘着酒意,一个人又走到洞内,拔剑去斩那条白蛇,结果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便畅通。

  后来,刘邦酒醒了,随从发现白蛇被刘邦斩杀。刘邦借势说自己是赤帝之子,那条大蛇白帝之子,杀白蛇是赤帝子杀白帝子,那些随从都深信不疑,便都推举刘邦为义军头领,同时四方老百姓也都来投靠刘邦。自此,刘邦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一支大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艰难创业的开篇。

  刘邦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逐渐成长为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与项羽结为异姓兄弟,兵分两路攻打关中咸阳,立下“先入关中为王的盟约。由于项羽的叔叔在定陶一役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