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大秦-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众人下了山丘,一路前走,沿途无数民夫正挥汗如雨的在忙碌着:有的在捡拣路边的碎石,有的拉着装载沉重的板车在崎岖的新路上艰难地跋涉着,而大部人则用一根根粗壮的木桩打着号子在夯土……不少人干得性起,索性将上衣脱了,赤膊上阵,强健的肌肉在劳动中块块突起,显示出强健的体魄!

秦人强悍,果然名不虚传!

见到扶苏众人前来,众民工忙放下手中工作,下拜道:“小人参见君上!”扶苏连忙笑了笑道:“都起来,都起来,大家都在干活,就不用拘礼了!你们忙了近一个月了,都辛苦了,本君代表秦国感激你们!”

众民夫愣了愣,显然是对扶苏这样客气有些受宠若惊,在秦国这种等级森严的国度里,扶苏这样和蔼可亲的权贵的确是稀有动物!

扶苏见众人有些拘束,笑道:“怎么样,平日里干多长时间?还能吃得饱吗?”一名工头忙回道:“回君上,我们一天干六个时辰,米面管够,能吃得饱!”

“六个时辰!!”扶苏看了看累得浑身上下一身尘土的众民夫们,不禁感到眼眶有些湿润了,恳切地道:“大家辛苦了,我代表父王和秦国所有百姓感谢你们!你们应该知道,这条直道是修来保护边关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一些,只有打跑匈奴人,我们才有好日子过!你们如果有什么要求,请向史大人报告或者直接来找本君,我们一定会尽力帮你们解决!拜托了!”

众民夫十分感动,忙道:“君上放心,我们一定认真修路,争取早日打跑匈奴人!”“对,有君上在,一定可以打得匈奴人满地找牙!”……众民夫们士气十足。

扶苏满意地笑了笑,用脚跺了跺脚新筑的道路,发现十分结实。“仓啷”一声将腰下的豪曹剑拔了出来,喝了一声,猛力向下奋力一劈,“碰”一声闷响骤起,豪曹剑被震得蹦了起来,而地上只被斩出一道一寸多深的小小浅坑!

扶苏吃了一惊道:“我这豪曹剑削铁如泥,便是石头,这一斩恐怕也要有一寸以上的斩痕,你这道路修得岂不是比石头还硬?”

史禄笑道:“君上有所不知,这直道所有路基都是用黄土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的,其中大约以四寸为一层,一共十层,而每一层的每一寸路面至少都会有五十次以上的向下重击夯实,所以虽是黄土路面,却是坚比铁石!我可以断定,这样修出来的道路,即使千年以后,树木也是难以存活,便是连野草也难生得几根,因为他们根本难以穿透坚实的路面存活下来!”史禄不禁说得十分自豪!

扶苏赞道:“看来本君和父王用对人了,那我也放心了,这条路一定可以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随即对民夫们笑道:“好了,大家干活吧!本君再到前面看看!”扶苏辞别众人,继续前走。

这一路上,路旁多的是高达数丈乃至十数丈高的峭壁,这些峭壁呈一种大约七八十度左右的斜面从地面上耸向高处。站在这峭壁中间,不禁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唯恐其会倒塌下来!

扶苏问史禄道:“两面峭壁修成这个样子,是不是防止山体崩塌?”史禄点了点头道:“是啊,君上,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两侧山体的平稳,直道沿途缺雨水,不虞会有大规模的泥石流和洪水,所以只要没有强烈的地震,直道应该是非常安全的!”

扶苏赞叹地点了点头,放眼望去,正南正北的直道上密密麻麻地全是躁动的人头,望也望不到边,扶苏又问史禄道:“史大人,修直道征发了多少民工?”史禄回道:“十万人,以半年为一期,轮班换转!”

扶苏点了点头道:“民夫们十分辛苦,尽量照顾好他们生活,监工也不要过于苛刻!”史禄笑道:“君上放心,其他人我不知道怎么样,反正在我史某麾下,是不会苛刻民夫的!”

扶苏笑道:“这就好!那本君就放心了!”众人继续前走,很快便来到了一处小山之前。这是秦国十万修路大军施工的最前方,多达数千名民工正用巨锤、铁锥开凿山体,一时耳隆中充斥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忙碌的民夫们几乎没有人在偷懒,人人挥汗如雨的在忙碌着,不少脱得赤膊的汉子脏兮兮的前胸和后背被汗水冲成了一条条黑白分明的小沟!

扶苏有些愕然道:“史禄,眼前这座小山你打算怎么办?看你这架势,是要将山体整个凿穿吗?这工程太大了吧,这段路修个栈道或盘山路怎么样?”

史禄摇了摇头道:“回君上,这样不行,按照君上的设想:直道要求十丈宽,可并行十辆马车,栈道和盘山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会成为直道的一个瓶颈的,只有硬生生地从山脚下硬开一条路过去!”

扶苏口中咽了一口唾沫,心中震惊:“这不是堑山堙谷吗!了不起啊,以血肉之躯凿开一座座山体,甚至前方高达一千八百米的子午岭都要硬凿开一条路来,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挑战啊!历史上秦人能完成这个奇迹般的工程,应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震惊的扶苏心中长叹了一声:“民力虽然重要,但国防安全更加重要啊,我现在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原先历史中秦王朝刚刚建立,始皇老爹也会倾全国之力修筑大规模的道路和长城了,这实在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啊,只是老爹太过性急了一点,以至于将国力消耗得太快了!好在现在有我,可以一面大力发展工家商业、一边有节奏的进行着这些国防工程,应该不会给国家造成太过巨大的伤害!”

扶苏忽地想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问史禄道:“对了,史禄,本君构想中,直道是正南正北笔直的一条高速道路,我刚才也看到了,直道的确修得非常笔直,你是怎么做到的?”

史禄有些得意地笑了笑道:“君上对这工程方面的学识可能不太了解,我秦国目前已经有相当完善的大地测绘技术,绘制出来的地图也十分精确,君上请看我手中的地图。”

史禄打开了手中长长的卷轴,这只是浩浩千里直道正在修建的一小部分。指给扶苏众人看道:“君上请看,在这地图上,地形的起伏高低,河流的曲直,距离的远近方位等等都有准确的描绘;而且微臣听说君上曾经在军中首创了沙盘作战样式,非常的感兴趣,经过认真研究,从中学会了‘比例尺’这一概念,使得我秦国的大地测绘技术更加的完善!再根据星象等常识,完成正南正北的道路设计,并不是什么难事!”

扶苏闻言咽了口唾沫,心中暗道:“牛啊!秦人的这些技术都是非常先进的,只是秦以后就失传了,太可惜了!我到秦国几近二十年,但仍然不断发现其中隐藏的伟大秘密!秦,究竟还有多少秘密淹灭在历史中呢?”

扶苏忽地笑了笑道:“史大人难道一点困难都没有?本君总不能白来一趟吧,总归要帮忙解决几个问题呀!”众人顿时笑了起来。

少年俊才的史禄也笑了,眨了眨眼睛,说道:“要说这困难吗,除了民夫们修路比较辛苦以外,就是桥梁技术还有一些问题!像沿途经过的一些小河自然毫无技术问题,用拱桥开些桥洞便可以解决,但是泾水和洛水都是宽数十丈的大河,在这样宽阔奔流的河面上建桥,技术难度相当大!臣也正在考虑之中,只是时间并不充裕,有些为难啊!”

扶苏笑了:“本君还以为史大人一点困难也没有呢,还好,总算有一点困难需要本君帮忙!那史大人说说看,你现在对于在泾水和洛水上建桥有什么打算?”

史禄皱了皱眉头道:“按理说,最安全的建桥方式便是建石拱桥,只是这拱桥从南到北恐怕要超过一百丈之巨。这样一来,技术难度委实太过巨大,已经超过了臣所难想像的程度;而且河水湍息,需要的巨型桥墩也非常难以建立,甚至可以说根本连送都没有办法送到河中!而要建木桥的话,长度会短一些,大概在六七十丈左右长就可以。但是木桥又不耐河水冲击,所以不可能建桥墩在河中,这样就必须要让桥面自己承受住向下的坐力,而这以目前技术水平来看也难以办到。臣现在是寝食不安,束手无策啊!”

扶苏闻言也不禁为难起来:“历史上直道是建成的,说明现在的古人还是有办法完成这一壮举的。只是具体修建者早已湮灭在历史中,已经不知道是谁,想问都没办法问。目前由史禄修建,却卡在造桥这一关上,看来要想想办法了!”

忽地,扶苏想了起来,现代的索拉大桥模样,不禁笑道:“本君有个解决方式,史大人要不要听一听?”史禄奇道:“君上并不熟悉工程学,如何能想得出办法?臣愿意一听君上高见!”

扶苏笑道:“办法是这样的:在河南河北各建一个结实的高墩,高约数丈或十数丈,高墩上树立两个巨型的木桩群,用结实的铁链将坚固的木桩和桥体相连接,使得木桥向下的坐力被铁链传递到木桩上而抵消。还可以在桥底也铺设一群同向的铁索以进一步支撑和巩固木桥。这样一来,不是就可以轻松地将大桥建成!?”

史禄闻言呆了,忽地蹦了起来,大叫道:“好办法,好办法!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呵呵,铁索拉木桥,真是奇思妙想啊!”史禄兴奋得手舞足蹈、如疯如颠!

扶苏笑道:“行了,行了,史大人别高兴坏了!以史大人的奇才,想必本君一点即透,不用再进一步说明了!对了,我秦国目前新建的兵造已经开始生产铁制兵器,你所用的铁链可以让他们进行生产!”

史禄大喜地一拜倒地道:“臣一向自负工程学方面天下没有人可以超过我,没想到今日受君上一番教诲!臣现在真有点奇怪,君上文才武略样样精通,连工程学竟然也有如此造诣,莫非真是天上神仙下凡?”众人闻言一阵大笑。

扶苏也微笑着摆了摆手道:“史大人过誉了,本君也是偶发灵感而已,要真论工程水利方面的本领,十个本君捆在一起也比不上史大人一个!”史禄忙道:“惭愧,惭愧!”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只是扶苏心中却有些遗憾:“原先历史中的泾水和洛水大桥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奇迹?太可惜了,现在这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了!”

……

不久,史禄派人送信来咸阳,邀请扶苏前往离咸阳最近的泾水去欣赏泾河大桥的建成!扶苏闻言大喜,兴冲冲地带人便赶往泾水而来。

已经修好的直道十分好走,战马奔腾如飞,速度极快,百余里的直道大半天便跑完了,太阳刚刚有些暮霭的金黄,扶苏等人便来到了泾水大桥之旁!

此时,史禄早率大批将作少府官员在桥旁等侯,见扶苏到来,连忙迎了上来。

扶苏跃身下马,大笑道:“怎么样,史大人,桥已经建成了?”史禄也兴奋得满脸红光道:“不辱使命,顺利完成!非常的结实耐用,今早测试时,十六辆马车停在桥上,大桥都没有任何的不稳!”

“太好了!”扶苏兴冲冲地便向泾水大桥行去。

众人顺着一个渐行的缓坡登上了桥南的高大墩台,这座墩台从河面到最顶点估计足有十丈高!而一座长达近六十丈的巨大木桥从浩浩荡荡的泾水水面上飞架而过,在连接着粗大木桩的一支支铁索维系之下,稳如泰山的傲然屹立着!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扶苏大笑一声,重重地踏在了桥面上,那感觉就两个字‘稳’和‘爽’:要知道这可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泾水这样的大河上成功建造起一座成功的桥梁!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好,好,说得好!”史禄激动道:“君上,请把这句话写下来,臣要竖碑立在桥边,让世人看看我秦人的成就!”

当下有乖巧的马上奉上笔墨,扶苏大笔一挥,在一块白绢上留了下墨宝!这句原本属于毛泽东的妙语,被扶苏盗用后,和这泾河大桥、直道一起,永久地载入了史册!

第十三卷 天下变革 第四章 封禅一

公元前221年底,始皇巡视秦国本部陇西、北地两郡,对直道的修建质量和进度大为赞赏,但对驰道的修建进度但并不太满意。

始皇通过切身感受,敏锐的感觉到,道路崎岖难行,对公文传递、军队调动、运输补给、民间贸易确有很大影响,于是下令加快建筑全国的驰道。

扶苏领命后,为了尽量不影响各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第一打主意的劳动力来源便是监狱中的囚徒以及原各国的战俘和贵族,而对用工民夫的征集则采用就近征集的原则,各国一视同仁,大大减轻了对民力的浪费!

扶苏此举虽然获得了百姓们的称赞,但也让朝中一些朝臣们颇有不满之意,但始皇对扶苏还是比较信任的,所以基本没有干涉扶苏的统一部署!

……

公元前220年底,秦国中央七十博士集体上奏:

“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民望,平定海内,放逐蛮夷,莫不宾服,今既登极,尚望按照古制,行封禅之礼……。”

始皇本是好大喜功之人,见到奏章,顿时大喜,便与皇后立即在南书房召见博士中最资深者八人,讨论封禅及望祭山川事宜。

这八人中有四人来自旧周,有四人来自原鲁国,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于是,在始皇面前,两派又起了争论。

旧周派博士主张在甘泉山行封禅之礼,以示秦地为天下之本,这是本土派势力。原鲁派则坚持古代圣王都在泰山举行封禅,这个传统不能破坏,这是关东派势力。

一时间,双方各执一辞,互不相让,直辩得是口沫横飞,白发飘扬。

初时,始皇和皇后还有兴致看众人争吵,后来看众人越吵越厉害,便挥了挥手,笑道:“各位老博士,朕和皇后都对泰山封禅之事不太了解,哪位能细说一下?”

当上较为博学的鲁派首领鲁青道:“按照《正义》解释,‘封禅’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泰山上封土为坛以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一处小山上清理出一块地面以祭地,称为禅。合称封禅。古往今来,凡是国家昌盛、天下太平之时,帝王就会到泰山封禅,以示自己‘受命于天’,并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所以古今圣王无不以在泰山进行封禅为荣。从未有听说过在甘泉山封禅一说,请陛下和皇后详察!”

始皇闻言大悦,点了点头道:“好,既然古之圣王都在泰山封禅,那么朕也不好随便修改!就定在泰山吧!只是不知以何时进行封禅为好?”

诸博士看了看,还是白老苍苍的姬周说道:“一般来说没有什么规定,只是看情况而定,多选在春夏之交!”始皇闻方喜道:“那不是现在动身正赶得及!好就这么定了,朕立即传令,即日准备东至泰山,进行封禅!”

……

公元前219年初,始皇御驾巡游幸东部地区。以郎中六百近卫皇帝,六千虎贲军护卫车队,六万精锐部队随行。

扶苏作为最近两年秦国各项改革的总负责人,可以说是十分的忙碌,虽然有萧何、蒙恬、李信等人分忧,但每天的事宜仍是十分的繁琐,而且时常要入宫晋见始皇以求定计,所以分也是分外的辛苦!

此次始皇封禅泰山,虽有扰民之嫌,但扶苏却并没有阻止,因为扶苏明白:始皇的真实本意可不仅仅是封视野以炫耀自己的盖世武功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了解关东六国现在的民生情况,并以威仪震慑宵小,稳定各地,应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扶苏也自请随行,一起随驾东去,并顺便察看驰道的进度!

而始皇此次东行所走的道路,便是第一条修建完成的驰道:从咸阳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这是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